浙美版13册第四课《鸟语花香》_第1页
浙美版13册第四课《鸟语花香》_第2页
浙美版13册第四课《鸟语花香》_第3页
浙美版13册第四课《鸟语花香》_第4页
浙美版13册第四课《鸟语花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美版 13 册 第四课鸟语花香孙端中学黄冬琴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它分四课共同组成鸟语花香这一单元。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体验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课时通过作品的欣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审美以及荷花的象征意义, 通过实践, 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并能运用中国画技法画出各种笔

2、墨效果。第二课时学习四君子中的竹子, 首先通过竹子作品的欣赏及诗词的学习, 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以及知道中国画诗书画相互结合的特点。第三课时学习四君子中的梅花,通过对梅花绘画、 诗词的学习, 了解梅花绘画的特点和风格。第四课时学习鸟的画法, 通过作品的欣赏以及对中国画笔墨方法的学习, 了解人们对花鸟画和禽鸟画的绘画要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竹子、梅花及花鸟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

3、的高尚的情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三、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 了解荷花、 竹子、梅花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 体验笔墨情趣, 学习竹子、梅花和鸟的画法。2、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四、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 、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 (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颜料、笔等示范用具。2、教学过程:导入:( 1)、考考学过的知识, 第

4、一课的时候我们学了走进美术 ,那么同学们还记得美术有哪几类呢?(学生回答)( 2)、那么请同学们再来说说看,美术种类中的其中之一绘画又包含哪几种呢?( 3)、多媒体出示若干幅中国画让学生欣赏,提问:a.同学们知不知道刚刚我们看的画是美术种类之一绘画种类中的哪一种呢?b.中国画按照题材分可分为哪几类?新课授受:今天呢,我们将来学习中国画中的其中一类花鸟画(引出学习的主题)( 1)、出示花鸟画图片,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时候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 ,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请学生读一下周敦颐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

5、欢画荷花,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 3)、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 。( 4)、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 :“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 ”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 ,对比、欣赏、感受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5)、欣赏并评述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实践体验:(1)、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2(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画工具作画的感受。教师小结第二课时1、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 、生宣纸(或高丽纸) 、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 、调色盘、国画颜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竹子实物、颜料、笔等示范用具。

6、2、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手拿竹子实物)问同学们, 看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什么啊?(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新课授受:( 1)、我们首先来观察下,老师手上的竹子长什么样,分析了解竹子的造型特点。( 2)、接下来有没有同学能够介绍下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呢?( 3)、展示、欣赏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有关竹子的诗词。( 4)、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 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5)、学习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竹干、竹叶)的方法。实践体验:( 1)、鼓励学生在宣纸上尝试运用中国画材料画竹。展示评价:学生展示所画

7、竹子作品,互评作品。教师小结第三课时3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 、生宣纸(或高丽纸) 、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 、调色盘、国画颜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颜料、笔等示范用具。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 ,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3.示范画梅花。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 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 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

8、的表现方法。4.尝试体验。学生尝试画梅花。5.评价与展示。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第四课时课前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 、生宣纸(或高丽纸) 、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 、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与西洋画描绘同类鸟的作品各一幅教学过程1.介绍收集的资料。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西洋画中描绘鸟的作品。2.对比讨论。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表现方法有何不同?3.引导欣赏。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4.分析麻雀的画法。( 1)请学生说说麻雀的主要特点。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

9、,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有黑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麻雀形态特点。(提示: 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 或者是一个枣形加一个蛋形组成。 麻雀的形体结构可分为 :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5.尝试体验感受。( 1)请学生思考怎样画鸟,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画画看,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6.师生评价。4展示学生作品,相互点评,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鸟语花香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名画印刷品若干张。一、导入1、播放音乐鸟语花香,提问你联想到什么?2、花、鸟、树是属于中国画的哪个题材,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点题:鸟

10、语花香中国花鸟画的欣赏二、展开,体验中国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1、花鸟画的题材不仅限于花鸟。中国画家喜爱表现自然界的事物 , 如花卉、禽鸟、鱼虫、蔬果等 , 人们把这类作品统称为花鸟画。2、比较荷花照片与国画,国画荷花仅仅表现荷花的外形美吗?引导学生分析爱莲说“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荷花有什么象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征借荷花题材, 抒发画家个人的情感3、比较梅花照片与国画,感受梅花,枝干苍老虬曲,能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

11、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4、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界中的花鸟寄托人的主观感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5、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事事有余、于非闇的作品花好月圆,你知道中国画家还常借哪些花草来托物言志?三、深入,感受诗画结合1、欣赏郑板桥的竹石图,分析画上的题诗内容与画面的联系。简介郑板桥的生平。2、让学生朗诵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讨论哪首更符合墨梅图画意,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内容,感受王冕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3、练习:(1)画配诗根据画面内容配上恰当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艳日荷花别样红。( 2)诗配画欣赏马曰璐的杭州半山看桃花,同桌讨论如果就这首诗来画一幅画,会怎样画呢?4、归纳:在写意花鸟画中,画家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 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抒发主观感受,表现潜在精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四、合作欣赏,提升对花鸟画的理解。每 4 人为一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