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课时提升作业2(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提升作业2(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提升作业2(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提升作业2(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提升作业2(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十)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1.图中M地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2.此时江苏省正值()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图中M地气候的成因是()A.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

2、控制D.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来源:【解析】1选B,2选B,3选B。第1题,M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此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应为北半球夏季。第3题,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来源:(2014泰州高一检测)读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4、5题。4.此季节,南亚盛行()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5.当图中甲气压中心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华南地区,其所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应为()A.高温晴朗B.阴雨连绵C.高温多雨D.低温晴朗【解析】4选A,5选A。第4题,结合图中南亚地区的等压线分布状况,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指向判断,

3、此季节南亚盛行西南风。第5题,甲处是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高压),属于副热带高压,当副热带高压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华南地区,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其所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为高温晴朗。下图为北京市某年的降水量与日照时数统计图,其中日照时数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海拔等因素有关。读图回答6、7题。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A.春旱程度比往年偏轻B.夏季气温高,气压低,降水比往年多C.秋季降水比往年偏少,不利于小麦播种D.秋季旱情严重来源:7.导致6月份该地日照时数最少的原因是()A.昼短夜长B.云雨天多C.海拔低D.距海近【解析】6选A,7选B。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当年春季降水较往年春季平均降水

4、量偏高,说明春季降水多,春旱比往年偏轻。第7题,6月份该地降水最多,阴雨天多,因而日照时数较少。8.(2014乌鲁木齐高一检测)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解析】选A。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深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西南风)的影响。【方法技巧】巧记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盛吹海洋风,温暖湿润温差小;日照不足损粮棉,一片绿草畜牧宜。二、非选择题(共10分)9.(2013襄阳高一检测)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此图为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形成原因是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风,D处盛行

5、_风。(4)夏季,D处盛行_风,形成原因是_。(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有_和_。【解析】第(1)题,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第(3)、(4)题,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其成因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第(5)题,季风的成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答案:(1)1(2)亚洲

6、高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东北(4)西南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方法技巧】歌诀法记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来源:海陆热力有差异,夏季陆热气压低;副高带状被切断,只有海上承包地。亚洲低压夏太强,副高去找夏威夷;蒙古高压冬过盛,副低留在阿留申。亚太地区差最大,高低气压转换急;南半球里海更广,仍呈带状少陆地。(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014汕头高一检测)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7、A.B.C.D.2.图示气压分布状况时正值北半球的()A.春季B.冬季C.夏季D.秋季【解析】1选A,2选B。从图中经纬度的分布,可知图中的位于亚欧大陆,结合地的气流可知此时为高压中心,此时的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方法技巧】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高,为高压中心。(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有热低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冷高压中心。冬季,陆地上有冷高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热低压中心。(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为高压,陆地上为低压。

8、(2014福州高一检测)读世界季风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3.1月,图中A地盛行()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4.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A.A地高温多雨B.B地寒冷干燥C.C地形成高压中心D.正值1月份左右【解析】3选D,4选D,5选D。第3题,图中A、B、C三个季风区分别是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三地的季风成因和性质不同。东亚1月吹西北季风。第4题,南亚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性质湿热,其强弱

9、进退影响降水的多少;冬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性质温和干燥;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第5题,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吹西北风。【方法技巧】歌诀法记忆季风的性质及成因冬季风,自北来,性干冷,强又快;来源:学#科#网Z#X#X#K夏季风,南边来,性暖湿;强和弱,旱涝灾。东亚风,成因单,海陆差异唱独白;南亚风,成因双,气压风移倍青睐。二、非选择题(共25分)6.(2014兰州高一检测)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13分)(1)图中表示的季节是_,理由是_。(2)此时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是_,冰岛的风向是_。(3)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

10、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4)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第(2)题,在北半球冬季,冰岛受低压控制,刮偏南风。第(3)题,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第(4)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2)(冰岛)低压偏南风(3)夏季,随着太阳直

11、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4)夏季亚欧大陆被低压控制,冬季被高压控制,由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东亚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7.(能力挑战题)季风气候亚洲最为显著,南亚热带季风的形成原因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研究这些问题时不应只局限在亚洲,北美、南美洲、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不如亚洲典型。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澳大利亚大陆7月最高气压与1月最低气压差值最大接近_百帕。(2)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的原因是_和_。(3)澳大利亚北部1月盛行_风,试分析其主要成因。(4)澳大利亚北部7月盛行_风,试分析其主要成因。【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7月最高气压大于1 022百帕,小于1 024百帕,1月最低气压小于1 004百帕,大于1 002百帕,所以气压差值最大接近22百帕。第(2)、(3)、(4)题,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澳大利亚1月盛行西北风,7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