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赏析_第1页
《恶之花》赏析_第2页
《恶之花》赏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恶之花赏析玲珑之音黄昏的和谐赏析那时辰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收纳着光辉往昔的一切遗痕!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黄昏的时刻到了,一切显得又美又宁静。看房间里的花儿,开得正旺呢,香气在这时显得特别浓郁。这是自然而然,还是因为诗人的特别关注呢?圆舞曲响起

2、,忧郁的声音,使人放松又哀伤。小提琴幽幽咽咽的诉说中,望向窗外,看到黄昏的天空,辽阔凄美。内心不禁憎恨起即将到来的黑夜,因为那像无休无止的令人恐怖的死亡。啊,太阳,你自己制造了自己的毁灭,但你仍是我们心中的圣光!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象征主义诗作黄昏的和谐里面,向我们展示了他痛苦着的幸福,一种平和中纠结着的情感。黄昏的和谐是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题为忧郁和理想的诗组中的一首。在这组诗中,波德莱尔敞开了自己的胸膛,暴露出自己的灵魂,展示出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重病的诗人,在沉沦中追求光明、幸福、理想、健康的痛苦旅程。流浪于理想的天堂与现实的地狱的夹缝中,心之所想的天堂越是辉煌,目之所及的地狱就越是丑

3、恶,我们苦难诗人的伤痛就越深,越是不可治愈。这是一部心灵的历史,是一场精神的搏斗,是一幅理想和现实交战的图画。下面让我们从形式和内容的几个方面,体会苦难的诗人在夕阳里的和谐之旅。一、 象征主义有评论者说:“象征主义就在浪漫主义的核心之中”。 波德莱尔很少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运用精心选择的语言,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的指引下,充分调动暗示联想等手段,创造出一种富于象征性的意境,来弥合有限和无限、可见之物和不可见之物之间的距离。我们看一下这首诗,黄昏,落日,鲜花,小提琴,一个个孤立的形象,实在却又模糊,造成了一片安详而又朦胧的氛围。眩晕,死亡,下沉,遗痕,一系列具体的感

4、觉,真实却很飘忽,汇成了一股宁静而又哀伤的潜流。香炉,大祭台,圣体,一连串富有宗教意味的喻譬,烘托出一种万念俱释、澄明清净的心态。诗人并没有着墨于环境的描写,也没有着力于情绪的抒发,只是围绕着心与境谐这一主旨安排了形象,配合了比喻,而且诸多形象全然不是为眼睛而设,只是轻柔然而执著地敲击着人的感觉。二、诗体众所周知,本诗的诗体颇为独特。诗人放弃了惯用的“商籁体”而采用了稍作变化的“马来体”。这种源于东方的诗体经由雨果的东方集传到法国,特别受热衷于形式美的帕纳斯派的青睐。此诗体中每节的二、四句作为下一节的一、三句再次出现,环环相套,形成间次递进,回旋往复之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加重了诗的意象

5、,使情绪的表达更加浓重,而且也增强了诗的节奏,音乐感极强,一咏三叹,缠绵悱恻。这完美地表达了一个憎恶黑暗渴望光明的人在黄昏之际所获得的珍贵的宁静,流露出一种忘机忘情的喜悦。三、 音乐性黄昏的和谐是被誉为“满足了象征派的苛求”、“通过诗重获被音乐夺去的财富”的一首奇诗。音乐本身不靠文字仅凭音响就能够发出暗示、激起联想、创造幻境的特殊功能,给人以极致的、美的享受。而这恰恰是波德莱尔的诗的音乐性可以做到的一点。波德莱尔力图摈弃单纯的描写,脱离普通的直白的逻辑,抓住某种特殊的感觉来组织意象,最终获得一种内在的音乐性。他的许多富于音乐性的诗,如遨游、秋歌、阳台、恋人之死、颂歌、沉思等,都音调悦耳,韵律和

6、畅。 而我们这首诗,诗人采用了法国诗人一向钟情的十二音节亚历山大体。总体而言,亚历山大体奏出的是一种铿锵硬朗、雄壮有力、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全诗在韵律上采用抱韵,且只有两个韵脚,再加上“马来体”的运用,就在音响上造成了前呼后应,一咏三叹,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效果,使一阵又一阵的眩晕感开始轻叩我们的神经。四、应和的运用 应和的实质是通感的手法,它蕴涵着一种显然与通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逻辑;它通过有几分的神秘的直观而废除自然感觉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物我两忘、浑然无碍的境界。我们分析的这首诗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视觉有如天,太阳,血,回忆;听觉有如:圆舞曲,小提琴;还有嗅觉:香炉,花香

7、。作者在应和中所提出的应和理论在此出现,不同感官彼此应和,互相融合。读波德莱尔的诗,需要我们学会在隐晦中去沟通、交流。甚至读过百遍千遍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该诗还通过“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应和”,昭示了各种感官是彼此相通的理论。香味同听觉的相似(“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声音在感觉上的理解(“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从各种香气弥漫到感觉、视觉和听觉,再激发出彼此应和的回忆和思想,最后在转换中又落在心灵上产生感情。据说,这个过程教我们懂得色彩、轮廓、声音的道德含义,懂得事物与人类间存在着绝对的平衡关系。由此,诗人的使命也发生了本质的更改。诗人不再以引导人类为己任,而是努力去表现万物间最细小的关系,完成记录世界的使命。用波德莱尔自己的话说:“诗人如果不是一个翻译者,辨认者,又是什么呢?”五、意境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