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_第1页
评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_第2页
评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5月26日,在我校举行的健康课堂展示课活动,我听了我校杨克清老师所讲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虽然自己也上过,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这节展示活动给了我一次学习与思考的机会。杨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清晰,教态清新自然,很是让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杨老师的课是一堂扎实的数学课、一堂充满智慧的数学课,更是一堂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数学课。抱着学习的态度,我总结了杨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几处亮点。一、注重算理的内化,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它是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也是解决为什么这么算的问题。杨老师的课堂注重算理的内化,也就是说这堂课是有灵魂支撑的一堂课,是一堂丰

2、富有内涵的数学课。杨老师制定的教学难点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理解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成了贯穿杨老师数学课中新课教学的主线。课前通过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口算练习感受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通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感受到分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在新课教学中杨老师抓住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引导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新课总结部分,引导学生对比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成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实际上就是统一了分数单位。整堂课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很好地内化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3、内在算理,有利于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了内在算理的支撑,学生学习本课的过程也就有了数学思维的内涵。二、注重学法的迁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所谓学法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学会迁移,应该是学法指导的灵魂。“为迁移而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4、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杨老师的课堂教学从指导学生发现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有了加法作基础,杨老师大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学习有生成性的数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想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体验物体的属性。在新授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积极思考,建立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强化练习,感悟算法

5、学法迁移,感悟算法组织对比,深化算理这几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了动手操作验证的活动,积极动脑思考的活动,在猜想验证感悟迁移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在杨老师的课上学生得到了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的学习和发展很多时候不就是在猜想验证感悟迁移这样的循环反复之中逐步丰满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嘛!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体现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化”的数学思考在这堂课中体现的比较深刻,课堂教学围绕“为什么要转化”、“怎样转化”、“转化的目标达成情况”系统地展开教学,所以学生学习得是有生成性的数学。四、注重练习的层

6、次性,在开放性习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练习是所对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冯老师的练习设计从易到难,富有层次性,并且重视在开放性习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杨克清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从“儿童数学”出发,我觉得我们教师还是应该多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数学,从儿童的视角思考数学学习。例如:新课开始时,教师组织学生猜测这个环节,生1:。生2:。生3:。前两位同学的猜测有一定的依据,而第三位同学是真的觉得这个算式的和是吗?如果老师再花一些时间继续让学生猜下去,会不会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这时候我们要问一问:学生的猜想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吗?会不会有学生是给老师“捧场”的?是一味地迎合老师的教学呢?之后,我在自己班上这部分新课之前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课前前测,测试的和会是多少?在50位被调查学生中“=的有23人,正确率达到46%,认为=有15人,达到30%,而有6人学生认为=,还有6人是其他答案,看来大部分学生是前两种思考方法,有了对学生认知情况的整体的把握会更有助于教师设计贴近孩子的课堂教学。另外,本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白纸来探究的和究竟是多少?这里的探究究竟起到了多少作用呢?以往求两个数的和,我们都是把两个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求出两个数的和,而这里我们用一张纸来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会不会产生思维难点?尽管经过学生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