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生理学》精品课件6、消化与吸收_第1页
徐丽《生理学》精品课件6、消化与吸收_第2页
徐丽《生理学》精品课件6、消化与吸收_第3页
徐丽《生理学》精品课件6、消化与吸收_第4页
徐丽《生理学》精品课件6、消化与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 他生理作用 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第七节 吸收,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内容学习,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的形式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 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化学性消化。 吸收:指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 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自动节律性慢且节律不规则 3、具有紧张性

2、4、富有伸展性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 温度、化学刺激敏感。,(一)一般生理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3、动作电位:,上曲线:电活动;下曲线:肌肉收缩,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幅值为-50mV -60mV。 特点:电位较低,不稳定,波动大。 产生机制: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和 生电性钠泵的活动。此外,还存在 少量Na+、Ca+向膜内扩散和膜内Cl- 向膜外扩散。,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发性去极 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 较慢,3-12次/分(随部位不同而异), 幅度为1015mV。

3、目前认为:起源于Cajal(ICC)细胞 环、纵型肌之间的胃肠活动起搏细胞。 产生的离子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细 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波动性活动有关。 慢波去极化达机械阈细胞内Ca2+浓度 肌细胞收缩;达电阈动作电位 Ca2+内流 肌细胞收缩。,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3、动作电位,在慢波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受刺激后进一步去极化,达到TP(约-40mV)时,产生1至数个AP。 与慢波相比,AP时程短,约10-20ms,故又称快波。常叠加在慢波的顶锋,可单个或成簇出现。 产生机制:升支主要由大量Ca2+和少量Na+内流形成,降支主要由K+外流引起。,静息电位 慢波 动作电位 肌肉收缩。 AP频

4、率较高时,肌肉收缩也强。 收缩主要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 而慢波被认为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 电位,它是决定平滑肌收缩频率、 传播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波。,3、动作电位,起搏细胞,刺激,上曲线为细胞内记录的慢波,在第2-4个慢波期间,出现数目不同的动作电位;下曲线为肌肉收缩张力,收缩波只出现在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数目越多,收缩幅度也越大,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示意图,消化腺是外分泌腺,分泌物-消化 液。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胰液、 胆汁、小肠液、大肠液等。 消化液分泌总量每日6-8L。 各种消化液的成分不同,主要成分 是水、无机盐和多种有机物,其中 最重要的是各种消化酶。,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的主

5、要功能: 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的 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 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外来神经系统 内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 躯体神经,-壁内神经丛,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支配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其中副交感神经对消化功能的影响更大,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交感N,NE,支配消化器官的交感,消化道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但括约肌收缩,少量唾液分泌。,T5L2.3,副交感N,ACh,支配消化器官的副交感,消化道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但括约肌舒张。,延髓背核、第 7和9对脑N、S2-4,

6、(少部分肽类递质),有些副交感神 节后纤维释放 某些肽类物质 -肽能神经,胃肠内在神经系统又称壁内神经丛或肠神经系统,是局部神经丛,由存在消化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大量神经纤维组成,构成一个复杂且相对独立的N网络。包括粘膜下N丛(麦氏N丛)和肌间N丛(欧氏N丛).,内在神经系统,消化道壁内神经丛及其与外来神经关系的示意图,食物对消化管壁机械或化学刺激,可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消化管运动 和消化腺分泌,称局部反射或壁内 神经丛反射。但在整体壁内神经丛 的活动主要受副交感和交感的 调节。,内在神经系统,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消化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体内最大

7、、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消化道内存在40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内分泌细胞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这类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肽)。,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胃肠,食 物,抑胃肽,B细胞,胰岛素,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3、营养作用,DNA RNA Protein,壁细胞增生、 十二指肠粘膜合成,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肠激素 细胞名称 分布部位胰高糖素 A细胞 胰岛胰岛素 B细胞 胰岛生长抑素 D细胞 胰岛、胃、小肠、结肠促胃液素 G细胞 胃窦、十

8、二指肠缩胆囊素 I细胞 小肠上部促胰液素 S细胞 小肠上部 抑胃肽 K细胞 小肠上部 胃动素 MO细胞 小肠 神经降压素 N细胞 回肠 胰多肽 PP细胞 胰岛、胃、小肠、大肠,主要胃肠激素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激素名称,主要生理作用,引起释放主要因素,促胃液素,促进胃液(胃酸和胃蛋白酶为主)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迷走神经兴奋蛋白消化产物胃扩张,促胰液素,促进胰液(以H2O和HCO3-为主)、 胆汁、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分泌。,盐酸、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缩胆囊素,促进胰液(消化酶为主)胆汁、小肠液分泌,加强胆囊收缩和肠运动(胃

9、+-)胰腺外分泌部生长,几种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因素表6-2,(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盐酸、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排空,胃动素,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在消化期间胃和小肠的运动,迷走神经、盐酸和脂肪酸,除消化道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外,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腺垂体等组织中也有APUD细胞。 胃泌素、缩胆囊素、生长抑素 、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和P物质等多数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这种双重分布的肽总称为脑-肠肽。,脑-肠肽,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的形式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

10、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本节 习题,1、什么叫消化、吸收?消化的形式有哪些? 2、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3、交感和副交感对消化器官的作用如何? 4、讲述胃肠激素的概念,促胃液素 、缩胆 囊素、促胰液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内容纲要,一、唾液的分泌 二、咀嚼 三、吞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1、湿润和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 并利于吞咽和说话。 2、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成麦芽糖。 3、清洁、保护口腔。 4、杀菌作用。 5、排泄功能。,一、唾液的分泌,(一)唾液性质和成分,(二)唾液的作用,唾液分泌 (前量多稀薄, 后粘稠),食物的

11、颜色、形状气味或与食物有关的语言等对视觉、嗅觉、听觉感受器的刺激,食物对口、咽感受器机械、化学温度的刺激,延髓等中枢,传入N,副交感N 释放Ach+MR (为主) 交感N释放 NE+R,(三)唾液分泌的调节,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对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进行调控,第5.7. 9.10 对脑N,二、咀嚼,咀嚼是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收 缩,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动完 成的反射性动作,它受意识控制。 作用:将食物切割、磨碎;使食物 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有 利化学性消化;促进胃液、胰液、 胆汁的分泌,有利于下一步的消化 和吸收 。,三、吞

12、咽,口腔期:口腔咽 (随意) 咽期:咽食管上段 (不随意) 食管期:食管下行至胃 (蠕动),时间短。其功能障碍时,食物易误入气管。,指食物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 的过程,分为三期。,食管蠕动,食管蠕动: 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推进食物,食管上括约肌: 咽与食管交界处,吞咽时舒张,食 物过后收缩。,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与胃交界处约 1-3cm的高压区 (生理性括约肌)受神经、体液调节。,一、唾液的分泌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二)唾液的作用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二、咀嚼 三、吞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本节 习题,1、食物在口腔内如何消化? 2、讲述唾液的作用及唾液分 泌的调节。,第二

13、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内容纲要,一、胃液的分泌 二、胃的运动,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具有暂时贮存食物;胃壁肌肉收缩和舒张可对食物进行机械消化变成食糜,由幽门排入十二指肠,实现胃的排空;同时分泌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化学消化,主要有三种: 贲门腺:主要由粘液细胞组成,分泌粘液。 泌酸腺:数量最多,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幽门腺:分泌粘液。,胃的外分泌细胞,一、胃液的分泌,胃液的主要成分是这些分泌物组成,(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透明呈酸性的 液体,pH0.9-1.5,正常成人每日 分泌量为1.5-2.5L。胃液的成分除 水外,主要有盐酸

14、、胃蛋白酶、粘 液、HCO3- 、和内因子、Na+、K+等。,壁细胞分泌。 有游离酸和结合酸两种形式 空腹时盐酸的排出量称基础胃酸 排出量。(昼夜节律性) 正常成人为0-5mmol/h; 最大排酸量可达20-25mmol/h。 胃酸的分泌机制:主动,1、盐酸(胃酸),主动分泌 质子泵(H+ -K+-ATP酶) 作用 餐后碱潮,H+-K+-ATP酶,通道,逆向转运体,胃酸的分泌机制,基底侧膜,顶端膜,Na+-K+-ATP酶,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 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3、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4、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5、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15、胃酸的生理作用,胃蛋白酶,HCl,蛋白质,月,示,和胨,+,pH2,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少量多肽和氨基酸,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的作用,3、内因子,内因子作用: 1、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 2、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糖蛋白,壁细胞,4、粘液和HCO3-,表面上皮细胞 粘液颈细胞 贲门腺 幽门腺,糖蛋白,不溶性粘液 可溶性粘液,粘液,1、润滑作用,保护胃粘膜免受粗糙食物的机械损伤。 2、与HCO3-形成 胃粘液-碳酸氢 盐屏障,可有效 地阻止H+的逆向 弥散,保护胃粘 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化学侵蚀。,粘液的生理作用,胃-粘膜屏障:指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的紧

16、密连接构成的屏障。可防止胃腔中的H+向粘膜内扩散。 与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一起对胃具有自身的防御屏障作用。,胃-粘膜屏障,(二)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和肌层中含有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它们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胃粘膜血流量,能有效的抵抗强酸、强碱、酒精和蛋白酶等对黏膜的损伤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胃内食物、胃酸等对胃黏膜的弱刺激,使胃黏膜持续少量的释放前列腺素和生长抑素,能有效的减轻胃黏膜的损伤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二)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大量饮酒、阿司匹林等可抑制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还

17、抑制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降低细胞保护作用,从而损伤胃黏膜。 硫糖铝能与胃黏膜黏蛋白络合,并具有抗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发病主要原因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大量活性很强的尿素酶,将尿素酶分解为氨和CO2。尿素酶和氨可损伤胃黏液层和黏膜细胞,破坏屏障作用。,(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人在空腹时胃液的分泌很少,称为基础胃液分泌或非消化期胃液分泌; 进食将刺激胃液的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1、头期胃液分泌,指食物刺激头面部感受 器所引起的胃液分泌。 头期分泌的机制: 非条件反射:是食物对 口腔、咽等处的机械

18、和 化学刺激。 条件反射:是与食物有 关的形象、声音、气味等 对视、听、嗅觉器官刺激。,感受器传入N 中枢迷走N传出,头期分泌的特点:分泌量较大(约 占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较高, 消化力强。,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 壁细胞分泌胃液(神经反射) G细胞释放胃泌素经血液循环到胃腺 胃液分泌(神经-体液调节)。,1、头期胃液分泌,2、胃期胃液分泌,指食物进入胃后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 胃期分泌的机制:主要途经如下: 食物机械性扩张可刺激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 食物扩张刺激胃幽门部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分泌,使

19、胃液分泌增加。 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液分泌增加。,胃期分泌的特点: 分泌量大(约占60),酸度很高, 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因此 消化力比头期弱。,2、胃期胃液分泌,3、肠期胃液分泌,指食物进入小肠上段(主要是十二指肠) 后继续引起的胃液分泌。 肠期分泌的机制: 主要是体液因素。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和 化学性刺激,使十二指肠粘膜G 细胞释 放胃泌素和肠泌酸素等,刺激胃液分泌。 肠期分泌的特点:分泌量较少(约占10) 酸度低,胃蛋白酶原少。,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时相及其调节,(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1、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1)迷走神经 (2)组胺 (

20、3)促胃液素,迷走神经,(1)迷走神经,与壁细胞 M3R结合,肠嗜铬 样细胞,乙酰胆碱,组胺,胃酸,与壁细胞 H2R结合,(可被阿托 品阻断),促胃液素是G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2)促胃液素,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刺激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组胺 ,间接 促进细胞分泌胃酸; 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胃肠胰蛋白质 合成-营养作用。 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 胆汁分泌。,主要作用:,(3)组胺,与壁细胞H2R结合,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 提高壁细胞对ACH和促胃液素的敏感性, 促进胃酸分泌。 (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治疗消化性溃疡),组胺的作用:,肠嗜铬 样细胞,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图

21、6-7 三种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的作用,其它因素,上述引起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大多数刺激物,均能促进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粘液细胞分泌粘液。,Ca+、低血糖、咖啡因、酒精等 也刺激胃酸分泌。,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刺激(主要是小肠)可抑制胃液的分泌。,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抑制因素,胃酸,G细胞,生长抑素,D细胞,球抑胃素,肠抑胃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胃液,小肠 S细胞,小肠,脂肪,渗透压感受器,小肠,肠-胃反射,高张溶液,抑制胃液分泌的激素,小肠,(-),(+),(+),(+),(+),(+),(+),小肠,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3、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1)缩胆囊素 (2)

22、血管活性肠肽 (3)铃蟾素(促胃液素释放肽) (4)Valosin (5)生长抑素 (6)表皮生长因子 (7)抑胃肽 ,(一)胃的运动形式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 (四)呕吐,二、胃的运动,概念: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 处感受器,经迷走-迷走反射 引起胃底、胃体肌肉的舒张。 意义: 便于容纳和储存食物。 调节机制:传出N是迷走N抑制性纤维, 递质可能是VIP或NO。,意义: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于化学性消化。 磨碎食物。 推进食糜,1、容受性舒张,(一)胃的运动形式,2、紧张性收缩,意义:使胃保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 有利于胃液渗入食靡;是胃 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推

23、进 食靡等。,3、蠕动,胃的蠕动示意图 胃的蠕动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 (A) ;并可将食糜推入 十二指肠 (B) ;强有力的收缩波还可将部分食糜反向推回到近侧 胃窦或胃体,使食糜在胃内进一步被磨碎 (c),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 糖蛋白质脂肪; 稀、细、等渗的食物快;反之则慢。 排空动力:胃和十二指肠压力差(胃内压)是胃排空的直接动力;胃运动是胃排空 的原动力。 排空阻力: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收缩。,(二)胃排空及其控制,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排空 -机械、化学因素刺激,通过 N、体液调节影响胃排空。,(二)胃排空及其控制,胃内

24、食物的量扩张刺激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N丛反射胃运动胃排空 胃内食物机械、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 G细胞分泌胃泌素促进胃体和胃窦收缩胃内压。 现在认为胃泌素同时也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综合效应是延缓胃排空。,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肠-胃反射:食物进入小肠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酸 、脂肪、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迷走-迷走反射抑制胃运动胃排空。 胃肠激素:食物进入小肠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生长抑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肠抑胃素)抑制胃运动胃排空。,2、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胃内食物刺激胃运动 胃排空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抑制胃排空(肠-胃反射;肠抑胃素)随十二指肠内食物向下段推进、胃酸被中和、消化

25、产物被吸收肠抑胃作用胃运动、胃排空又开始。,所以,胃排空是在食物机械、化学刺激下,通过N和体液调节而间断进行的。,(二)胃排空及其控制,空腹时胃的平滑肌除了有紧张性收缩外, 还有一种周期性的伴有较长静息期的间歇 性强力收缩,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 动(MMC)。(、四个时相) MMC使消化道在非消化期仍有断续的运动有利于将胃肠内容物,包括上次进食后遗 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等清除 干净 - - “清道夫”的作用。,(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从胃窦和十二指肠记录到的消化间期 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的时相变化,是将胃及部分肠内容物经口腔 强力驱出的动作。 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

26、射活动。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 背外侧。,(四)呕吐,一、胃液的分泌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二)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因素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形式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三)消化间期的胃运动 (四)呕吐,第三节 胃内消化,本节 习题,1、讲述胃液的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 原、粘液、内因子)及其生理作用。 2、简述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的 生理作用。 3、简述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 及其分泌液的特点。 4、讲述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生理作用。 5、讲述胃排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 胃

27、内消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是消化的最重要阶段,一、胰液的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内容纲要,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碱性液体,PH:7.8-8.4;分泌量1-2L 无机盐:主要是碳酸氢盐。 作用: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并提供小肠内消化酶活动所需的最适pH(7-8)。 有机成分主要是各种消化酶:,(一)胰液的性质和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淀粉,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等,不需激活 水解效率高 速度快,pH 6.7-7.0,1.胰淀粉酶,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辅脂酶,脂肪,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磷脂酶等,2.胰脂肪酶,pH 7.5-8

28、.5,(锚),(+胆盐),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肠 致 活 酶,蛋白质,月示,和胨,+,酸,(共同作用:多肽、AA),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 羧基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少量胰蛋白酶 抑制物,防止胰腺自身被消化。,若胰腺导管梗塞、痉挛或因饮食不当引起胰液分泌急剧增多时,可因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小管和胰腺腺泡破裂,胰蛋白酶原渗入胰腺间质而被组织液激活,出现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发生急性胰腺炎。,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最重要的消化液,胰液分泌障碍,会引起蛋白与脂肪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脂肪泻,非消化期间,胰液基本不分

29、泌,进食时,通过神经反射和胃肠激素的释放,使胰液分泌。其中,体液因素起更重要的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也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头期主要是神经调节,胃期和肠期以体液调节为主。,(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食物非条件或条件刺激感受器迷走 神经传出兴奋末梢释放ACH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液 G细胞释放胃泌素经血液循环到胰腺胰液分泌(作用小)。,特点:酶多,水和碳酸氢盐少。,2.体液调节,缩胆囊素(CCK)(促胰酶素) 小肠粘膜I细胞释放,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刺激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 糖无作用 主要作用: 促进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 促进胆囊平滑肌强烈收缩,促进胆囊胆 汁排出;

30、对胰腺组织有营养作用,促进胰腺组织 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促胰液素 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释放,由27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的多肽。 刺激物:胃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 脂肪酸等(糖类无刺激作用)。 主要作用: 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水和 HCO3- 分泌显著增加。因此,胰液的量多, HCO3- 浓度较高,而酶的含量较少; 促进胆汁分泌; 抑制胃酸和胃泌素分泌。 特点:HCO3- 和水的含量均高;分泌量 大为增加,酶含量却很低。,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分泌,肝胆汁呈金 黄色/桔棕色(弱碱性), 胆囊胆汁(贮存于胆囊) 墨绿色(弱酸性)。,(一)胆汁的性质、成分,成分复杂,有水、

31、无机盐、胆盐(占固体成分50)、胆固醇(4) 、卵磷脂(30-40)、胆色素、脂肪酸等,但不含消化酶。,肠肝循环, 胆盐,胆盐是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形成的钠盐或钾盐。,肠肝循环,胆盐随胆汁排入小 肠后,约95在回肠 末段被吸收入血,经 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合 成胆汁,促进肝胆汁 的自身分泌;这个作 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 用;这个过程称为胆 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 胆固醇、胆色素,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时,胆固醇析出而形成结晶,形成胆结石。 胆

32、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 2、运载脂肪,促进脂肪和脂溶性 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二)胆汁的生理作用,混合微胶粒,脂肪 微滴,(三)胆汁分泌与排出的调节,食物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放的刺激物,其中高蛋白质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胆汁分泌和排放受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食物非条件或条件刺激胃和小肠感受器迷走神经传出兴奋 肝胆汁分泌少量增多,胆囊收缩轻微加强; 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间接引起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缩胆囊素:肠道内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产物刺激I细胞释放CCK,经血液循环达到靶器官,引起胆

33、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促进胆汁排出;也有较弱的促胆汁分泌作用,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促进胆管上皮分泌大量水和HCO3-,而刺激肝细胞分泌胆盐的作用不大。,促胃液素: 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刺激胃酸分泌,间接使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而刺激肝胆汁分泌,胆盐:胆盐通过肠-肝循环重新回到肝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利胆作用,2.体液调节,储存和浓缩胆汁。 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 非消化期,胆囊平滑肌舒张,Oddi括约肌收缩,胆汁入胆囊存储;消化期,胆囊平滑肌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汁由胆囊及直接由肝脏经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

34、(四)胆囊的功能,(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三、小肠液的分泌,性质:是由小肠腺(李氏腺)和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分泌,呈弱碱性,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每日分泌1-3升。 成分:水、无机盐、粘蛋白、肠致活酶、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等。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非肠腺)有:多肽酶、二、三肽酶,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进入上皮细胞内才能作用),(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的作用,1.润滑肠道,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并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2.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利于吸收。 3.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4.肠上

35、皮细胞含肽酶、二糖酶、脂肪酶等,对吸收入上皮细胞的相应产物进行消化。,三、小肠液的分泌,(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是食糜对肠粘膜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的,外来神经的作用不明显。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等都有刺激小肠液分泌的作用。,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作用: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于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并 挤压肠壁促进血液、淋巴回 流,利于吸收。 推进食糜 。,1、紧张性收缩,作用: 维持小肠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基础压力。 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

36、础。 使食糜在小肠内混合和推进。,2、分节运动,慢蠕动:0.5-2.0cm/s;作用:推进食糜 蠕动冲:2-25cm/s,常由进食时吞咽、胃排空、肠梗阻或药物等引起,使食糜从小肠起端推向末端或结肠。多与肠鸣音(肠内容物因肠运动向前推动产生的声音)有关。肠鸣音多,说明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少,说明肠麻痹。,3、蠕动,(一)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可引起小肠平滑肌的蠕动。,(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壁内神经丛反射:,一般副交感N兴奋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与肠肌的当时状态有关:当肠肌紧张性高时,则无论副交感N或交感N兴奋,都使之抑制;当肠肌紧

37、张性低时,则这两种神经兴奋都有增强其活动的作用。,2、外来神经调节:,(二)小肠运动的调节,乙酰胆碱、5-羟色胺、P 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等促进小肠运动; 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对小肠的运动有抑制作用。,3、体液调节:,(二)小肠运动的调节,四、小肠的运动,(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排入结肠;阻止结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一、胰液的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本节 习题,1、讲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胰液分泌的主要调节。 2、讲述胆汁的作用,胆汁分泌和 排出的调节。 3、讲述小肠

38、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 生理作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 和其他生理作用,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新陈代谢的中心站。,(一)肝脏的血液供应 血供极其丰富,约占总量14%; 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来源。 (二)肝脏的代谢特点 进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包括:糖的分解和糖原的合成、蛋白质及脂肪的分解与合成、维生素及激素的代谢,一、肝脏的功能特点,二、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一)分泌胆汁 (二)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三)解毒功能 (四)防御和免疫功能 (五)其他 调节循环血量, 合成凝血因子等。,三、肝脏功能的储备及肝脏的再生,肝脏在部分切除后能迅速再生到 原有大小。 机制尚不清楚

39、。从肝脏分离出与其功能相关的两种物质:一种能刺激肝脏再生,引起D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另一种则抑制肝细胞再生。,一、肝脏的功能特点 二、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 三、肝脏功能的储备及肝脏 的再生,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 和其他生理作用,本节 习题,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 和其他生理作用,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大肠的消化意义不大,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水、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吸收由大肠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B 复合物和维生素K; 加工食物残渣,形成、储存并排出 粪便。,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 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少量二 肽酶和淀粉酶。 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

40、便。,一、大肠液的分泌,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它们来自空气和食物。 大肠内环境适宜细菌生长。,细菌对糖、脂肪的分解称发酵;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腐败。,1.发酵未消化或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纤维素)和脂类,产生短链脂肪酸和多种气体。 2.利用肠内的简单物质合成维生素K、B1、 B2 、B12 和叶酸。 3.可转化胆红素为尿胆素原;分解胆固醇、药物和某些食物添加剂。 4.使某些氨基酸脱羧生成胺,包括组胺、酪胺、及有臭味的吲哚和粪臭素。,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运动的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空腹时环行肌不规则收缩,呈现结肠袋,向前后两方向位移,不推进,促进水吸收。 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