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_第1页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_第2页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_第3页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_第4页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7课师说学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7 师说课 题课 型课 时讲 学 时 间班级姓名师说导读课3课时2018年06月【学习目标】1、 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5、背诵全文。【课前预习】1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2题解 “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3韩愈,字_,世称_,他是唐代“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六部经书。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其可怪也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 )( )(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作师说以贻之( )6.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主梳理课文。(梳理时关注下列加点字,笔记写在书本上)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4、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三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四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第五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课堂活动】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 )7判断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现象(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 A老师 专门技艺人C姓师作动词: D学习、效法 E从师 F以为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孔子师苌弘、老聃、师襄(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吾师道也( ) 不耻相师( )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吾从而师之( ) 圣人无常师( ) (2

6、)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代词:A指代人或事物。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助词:C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助词“的”。D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 宾语前置的标志。F、定语后置的标志。G、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H动词:到、往。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士大夫之族(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作代词: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复指,作主语 作定语 D作兼语作语气副词:E表猜测,大概 F表感叹多么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8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名词作意动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孔子师郯子、

8、苌弘、老聃名词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作意动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以.为美渔人甚异之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形容词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形容词 意动用法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而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A、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使动,使小。客观) 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动, 。主观)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小学而大遗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9、)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师道也 师: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 (的风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 或师焉,或不焉 师: 不耻相师 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 9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古义: 今义: 无贵无贱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 10判断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11. 诵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韩愈认为老师的

10、职能是: , ;择师的标准是: , , , 。(2)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3)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6)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如是而已。【课堂检测】 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n)

11、 六艺经传(chun) 贻(y) B句读(du) 苌弘(chng) 聃(dn)C近谀(y) 无长(chng)无少 蟠(pn) D或不焉(fu) 谄媚(chn) 嗟乎(ji)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或师焉,或不焉(

12、)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课后作业】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13、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为画线的句子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仆道不笃 人益不事师 因抗颜而为师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3翻译下列句子。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译: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译: 4本语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 的社会现象。 【课后反思】 背诵并默写全文【知识链接】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就是从正面直接阐述论点,又从相反的一面加以论述,把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事实或事理对举出来,放在一起加以分析,以明辨是非得失,从而有力的论证论点。对比论证分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大类。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