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act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 onbenthic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between macrophytes- andalgae-dominated areas in taihu lake作者姓名:程冬梅指导教师姓名:刘正文及学位、职称:博士、教授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
2、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暨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暨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
3、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签字日期:年月日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摘要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分别是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对微食物网结构与功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调查分析了太湖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梁湾)柱状沉积物样品垂直分层中环境因素的差别,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的图谱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并采用线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
4、ysis,rda)解释了不同生境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及其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太湖湖区和梅粱湾湖区的微生物总生物量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梅粱湾湖区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与 toc、tn、tp和 chl a呈正相关关系,底层沉积物的则呈负相关关系。因此,toc, chl a, tn和 tp的浓度是导致梅粱湾湖区微生物群落垂直差异的主要原因;(2)梅粱湾湖区的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高于东太湖湖区的。rda结果表明东太湖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 ph呈正相关关系;反之,梅粱湾湖区底栖微
5、生物群落结构与 ph呈负相关关系。因此,ph是影响东太湖湖区和梅粱湾湖区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3)沉积物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8:26和 20:46分别是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生物标记物,主要发现于表层沉积物中,说明细菌的相对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性竞争和捕食压力的控制。通过构建六组室内微型生态系统:草型沉积物系统:草型沉积物对照(草组),草型沉积物+苦草碎屑(草草组),草型沉积物+微囊藻碎屑(草藻组);藻型沉积物系统:藻型沉积物对照(藻组),藻型沉积物+苦草碎屑(藻草组),藻型沉积物+微囊藻碎屑(藻藻组),研究了不同沉积物系统中不同碳源对底栖细菌群落的影响。试验
6、结果表明:(1)藻型沉积物系统实验组对营养物质的消耗量显著多于草型沉积物系统实验组,说明藻型沉积物系统细菌的生产力高于草型湖区的。并且,添加蓝藻碎屑实验组的营养盐消耗量大于添加苦草实验组,说明蓝藻碎屑对细菌生产力的刺激效应大于苦草碎屑;(2)pco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草型系统的细菌群落在面临外界碳源压力时有更好的稳定性。(3)在各处理组中,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为最高,但在藻型沉积物系统实验组的相对丰度高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于草型沉积物实验组,说明 proteobacteria更喜欢利用藻类作为能量来源来维持自
7、身生长的需求。本研究表明碳源的含量和质量以及环境因子是影响底栖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关键词:草型湖区;藻型湖区;碎屑;微生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abstractthe east lake taihu and meiliang bay are respe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highdensitie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 and phytoplankt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on the structures and
8、functions of microbial food webs. analysis of phospholipid fattyacids (plfas) were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benthic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sediments of lakes or areas dominated by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algae. the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cline trend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diversit
9、y invertical was found in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dominated and algae-dominatedsediment.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showed that toc, tn, tp, chl a were themain factors differentiating samples from surface sediment and bottom sediment inthe meiliang bay, thus accounting for the vertical variation in
10、 the algae-dominatedsediment. (2)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lfas, indicator of microbial biomass,were found in the meiliang bay. rda indicated that p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withbenthicmicrobialcommunitystucturesinthesubmergedmacrophytes-dominated zone, but manifested negative relation with
11、that in thealgae-dominated zone. thus, ph was the driving force controlling the variation of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between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dominated zoneand the algae-dominated zone. (3)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bacteria were higher atthe sediment surface than deeper depth. a lar
12、ge amount of 18:26 and 20:46,respectively biomarker of fungi and protozoa, was found at the surface sediment,implying the impacts of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predation pressure on the bacterialrelative abundance.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arbon source on the benthic bacterial communityfurther, w
13、e constructed microcosms with six treatments. macrophyte sedimentsystems: macrophyte sediment as control; macrophyte sediment+vallisneria natansdetritus; macrophyte sediment+microcystis detritus; algae sediment systems: algaesedimentascontrol;algaesediment+vallisnerianatansdetritus;algaesediment+mic
14、rocystis detrit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ii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in the algae systems were greater than macrophyte systems, which suggested higherlevel of bacterial productivity in the algae-dominated zone. furthermore, a greateramount of resources w
15、ere consumed in the treatments with addition of microcystisdetritus, which illustrated that microcystis detritus had a stronger stimulatory effect onthe bacterial productivity than vallisneria natans detritus. principal coordinateanalysis (pcoa) and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acterial communit
16、y in themacrophyte systems performed better stability with addition of detritus.proteobacteria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all treatments, the relative abundanceof which ranged from 30.8% to 54.3%. however,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proteobacteria in the treatments from the algae systems was more
17、than those from themacrophyte systems. this implies that proteobacteria is inclined to uptakemicrocysitis detritus to support their growth.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sdemonstrated that benthic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ntity andquality of carbon 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
18、rs as well.key words: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dominated and algae-dominated zone;detritus; benthic microb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factorsi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目录摘要 . iabstract.iii目录 . v第一章绪论.11.1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碳源组成及其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11.1.1浮游植物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11.1.2沉水植物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11.2太湖的生境类型
19、和营养状况.21.3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31.4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3第二章太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52.1前言.52.2材料与方法.52.2.1采样点.52.2.2样品采集.62.2.3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72.2.4沉积物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72.2.5 plfa的分析测定 .82.3结果.92.3.1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92.3.2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变化.122.3.3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132.3.4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162.4讨论.18第三章不同碳源添加对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
20、群落的影响.223.1前言.223.2材料与方法.233.2.1碎屑的制备.233.2.2试验设计.233.2.3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243.2.4沉积物 dna的提取和分析 .243.3结果.253.3.1不同处理组间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253.3.2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294.4讨论.364.4.1碎屑添加对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364.4.2碳源添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374.4.3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38第四章结论与展望.394.1结论.394.2展望.39v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参考文献.40附录
21、 .50致谢 .51vi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第一章绪论细菌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证实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能够影响细菌的垂直分布和生物量( danovaro et al.,2000)。除此之外,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亦对细菌的群落结构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biihring et al., 2006;)。进入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有:浮游植物和底栖藻类、水生植物和外源性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可以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转化为其生物量,进入到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mann, 1988; reitner et al
22、., 1999;tranvik, 1988; jansson et al., 2007)。然而,在不同生境下,细菌对不同有机质的利用具有差异性( witte et al., 2003; boschker et al, 1999; jones et al., 2003;middelburg et al., 2000; bouillon和 boschker, 2006)。因此,探究细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对于进一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1.1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碳源组成及其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1.1.1浮游植物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浮游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新鲜的
23、有机质可通过水生动物的生物扰动作用下降到沉积物表面甚至进入沉积物中(graf, 1989)。一旦浮游植物腐烂、分解,形成碎屑,即可通过沉降作用降落到沉积物表面(smith etal., 2008)。在流水生态系统中,细菌的生物量与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息息相关,表明浮游植物是细菌的主要碳源之一,对细菌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cole et al.,1988; boschker et al., 2000)。chen和 wangersky(1996)的室内试验亦证实细菌能够迅速利用藻类产生的有机碳。而在 kritzberg et al.(2004)的试验中,尽管在寡营养湖泊,内源性有机碳仅占 doc现存
24、量的 13%,但是 3065%的细菌生产力是由其供给。除此之外,细菌还可以利用浮游植物性碳源进行呼吸作用(moodley et al., 2002)。1.1.2沉水植物在微食物网中的作用在草型浅水湖泊,沉水植物亦是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之一(wetzel,1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1983)。在大多数淡水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沉水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力估计等同于或超过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wetzel, 2001)。淡水生态系统里中处于生长状态的水生植物通过渗透和分解作用释放doc进入水体(reitner et al., 1999),约占其
25、固定碳的110%(wetzel, 1969; hough和wetzel, 1975; sndergaard, 1981;demarty et al., 2009),继而被细菌吸收利用,转化为其生物量,另一部分dom则可通过物理性沉淀、絮凝和生物作用等形成pom(mann, 1988; bettina et al.,1999)。然而,与浮游植物碎屑相比,沉水植物具有复杂的结构组织和相对较高的c:n,降低了其食用性和营养质量(lau et al., 2008; brett et al., 2009)。而碎屑的质量会影响细菌定植的数量级和时机(schlickeisen et al., 2003)。b
26、oschker et al.(2000)研究结果显示细菌的碳循环与水生植物的产量无显著关系。但是,huss和wehr(2004)研究发现细菌对沉水植物的利用与周围的环境条件有关,特别是nh4+的浓度。而boschker et al.(1999)的研究证实细菌对水生植物的利用具有种属差异性。因此,本研究假设在不同生境下(草型和藻型),细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有所差异。1.2太湖的生境类型和营养状况太湖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典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面积约为 2338平方公里,位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区域中心。太湖流域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有“太湖天下秀”之美誉;蓄水量大,水位稳定,利于
27、灌溉和航运;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等,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大量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污水的输入,太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今,部分湖区的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太湖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同时太湖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同时具有草型、藻型等不同类型的湖区。东太湖沉水植物丰富,分布面积为 99.8 km2,夏季时总生物量达到 404353 t,为典型的草型湖区。沉积物类型为层位稳定的硬质粘土层,多呈沙质。梅梁湾位于无锡市内,是无锡的重要水源之一,受人为干扰和污染严重,因此,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是每年夏季蓝藻水华爆发的重点区域,属于藻型湖区。并且,由
28、于梅粱湾处于梁溪河口,大量细颗粒物质通过人为排放和河流输入到湖泊中,使得其表面沉积物主要为以细颗粒为主的疏松淤泥层(谷孝鸿等,2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2005;袁旭音等,2003;李江等,2007)。所以,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1.3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近年来,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的图谱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和群落结构的研究。磷脂是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通常在细胞死亡后被迅速地降解,只存在于水体活的原核
29、生物中,因此可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微生物生物量的指标(white et al., 1979)。我们可以直接从土壤或沉积物中直接提取出 plfas,且某些特定的 plfas只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微生物类群中(vestal和 white, 1989)。此外,plfa图谱的变化可以指示细菌正面临的环境压力(如营养物质的不足、缺氧情况、低温、碳源的数量和质量等)(guckert et al., 1986; yano et al., 1998; mallet et al., 2004)。然而,由于古细菌的细胞膜上的脂肪酸为非磷脂脂肪酸,因此 plfas不能作为古细菌群落的生物标记物。此外,磷脂脂肪酸的图谱分析只
30、能从科或属的水平上分析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我们从 plfas中难以获取完整的以种为单位的微生物物种组成信息。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为了取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一步突破,在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更简单、快速、通量产出高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通量测序平台主要包括 abi公司的 solid,illumina公司的 solexa以及 roche公司的454测序技术。其中,454测序技术由于其读长(约 400bp),并将微乳液 pcr法和焦磷酸测序相结合,准确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schuster, 2008)。ame
31、nd et al.(2010)研究亦表明 454测序技术可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性比较的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磷脂脂肪酸的图谱分析和454高通量测序技术来研究不同生境下不同碳源对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1.4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人类活动的急剧加强,使得很多淡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由于富营养化而严3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重退化。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也呈现加剧的趋势,滇池、太湖和巢湖等许多重要大型湖泊都存在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湖泊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浮游植物疯长,甚至出现蓝藻水华,以至湖泊以沉水植
32、物为主清水态转变为以浮游藻类为主的浊水态。湖泊类型(草型与藻型)的转化可能使湖泊底栖微生物发生了变化。底栖微生物对沉积物与水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有重要的影响,而碳源是决定异养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之一。调查底栖细菌的结构与功能对认识水体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有助于弄清微食物网的基本环节和碳流途径。本研究以太湖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梁湾)为对象,利用脂肪酸甲酯分析方法(fatty acids methyl esters, fames),调查不同类型湖区底栖细菌的群落结构、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培养新鲜的优势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制成碎屑,并以此对采自不
33、同类型湖区的底栖微生物进行培养实验,分别测定微生物的生物量及物种组成,揭示浅水草型与藻型湖泊转换所导致的碳源变化对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促进人们对对浅水湖泊稳态转化机理的认识。植物碎屑藻类碎屑底栖微生物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草型湖区图 1-1不同湖区底栖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fig. 1-1 impact of carbon sources on benthic microbes in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dominatedand algae-dominated zone4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第二章
34、太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2.1前言经典理论认为,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存在两种稳态:由水生植物主导的清水态(草型)和浮游植物作为优势种的浊水态(藻型) (scheffer et al., 1993)。在草型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营养盐竞争作用、化感作用以及减缓沉积物的再悬浮等一系列缓冲机制来维持水体清水态 (van donk和 gulati, 1995)。在藻型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的衰退以及浮游植物种群的迅速扩增,使得水体和沉积物的光限制和营养盐负荷进一步加剧(carpenter和 brock, 2006)。与此同时,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食物网
35、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稳态的转变会引发生态系统结构的剧烈变化。微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或扰动异常地敏感,能在短时间内即做出响应。研究表明,水体中优势碳源的变化是导致富营养浅水湖泊中细菌群落结构季节演替的主要原因;但在清水态生态系统中,细菌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到下行效应(原生动物的捕食压力)的调控(muylaert et al., 2002)。此外,稳态转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ph、溶氧量和湖水的滞留时间等)也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lindstrom et al., 2005; taipale et al.,
36、 2009)。本试验旨在研究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探究底栖微生物对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的响应。2.2材料与方法2.2.1采样点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湖泊,其表面积和平均深度分别为 2338 km2和 1.9 m。太湖是一个典型的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地处人口稠密、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地区(30 55-31 32 n, 119 52-126 36 e),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大量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污5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水的输入,太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
37、坏。如今,部分湖区的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太湖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在最近的三十年到四十年间,太湖每年夏季都会有多次的大规模蓝藻水华爆发。同时太湖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同时具有草型、藻型等不同类型的湖区。在本实验中,我们即主要以东太湖(3110 02 n, 120 22 57 e)和梅粱湾(31 28 39 n, 120 12 35 e)为采样点。东太湖沉水植物丰富,为草型湖区,沉积物类型为层位稳定的硬质粘土层;梅梁湾为藻型湖区,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图 2-1)。图 2-1太湖采样点示意图fig. 2-1 sampling sites in lake taihu2.2.2样品采集样品采集
38、地点位于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粱湾。采样时间为 2012年8月 12日。采集样品包括表层水和上覆水、沉积物样品。柱状采泥器(直径约为 15 cm,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采集约 20 cm深沉积物柱状样,各采样点设置三个平行。用架子固定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以避免船身晃动造成的沉积物 -水界面的扰动。采集后的柱状沉积物运回实验室后须立即加工处理。柱状沉积物总6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共被切为 13层(前 10厘米为每一厘米一切,后十厘米为每三厘米一切),置于样品瓶中。将 0-12 cm沉积物样品冷冻干燥,并研磨粉碎后,进行 ph、叶绿素(
39、chl a)、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测定。部分样品则暂时置于-80 c的冰箱中冷冻保存用于后续 plfa的提取和测定。水样分别采自于距离湖面 0.5 m和距离湖底 0.5 m处。光照强度、水体透明度分别采用光照度计和塞氏盘在船体的背光处测定。水温、电导率、盐度、水深、ph、氧化还原电位、溶氧量等则通过 ysi 6600在水下进行现场测定。水样 tn、亚硝氮、硝氮、氨氮、tp、正磷酸盐和叶绿素含量的具体分析测定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金相灿等,1990)。2.2.3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前处理将分层后的部分沉积物样品置于 4的冰箱中冷藏过夜后,放入-80的冷冻干燥机中
40、冷冻干燥。冷冻干燥后,用研钵将沉积物样品研磨成粉末状,并通过孔径约为 2 mm的筛网,分装于干净的离心管中,密封后置于-80冰箱中冷冻保存,用于 plfa测定。用于 ph、chl a、toc等理化指标测定的沉积物样品则直接置于室内风干。接着将风干的样品用研钵研磨粉碎,其余处理同上。最后,置于干燥器中室温保存。注:用于 chl a测定的样品必须避光保存,防止叶绿素的降解。2.2.4沉积物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ph的测定方法:参照于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的通用方法(fixeddesignation: 4972-01, 2006)。在样品中加入蒸馏水(1 g: 1 ml),摇匀,制成悬浮液。待静
41、置 1小时后用经校正的 ph计测定沉积物的 ph。chl a含量分析测定的具体方法为:取约 1 g经冷冻干燥并研磨粉碎的沉积物样品,加入 8 ml 90%的丙酮溶液,震荡 1分钟后,置于黑暗的 4 c冰箱中培养 24 h,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 665 nm和 750 nm波长下的分光光度值(black et al., 2012; ritchie, 2006)。toc、tn的测定方法:采用元素分析仪(ea3000,意大利 eurovector公司)测定沉积物样品的 toc和 tn。7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湖草型/藻型湖区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对碳源利用的比较研究tp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氯酸-硫酸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沉积物沉积物样品的 tp含量。2.2.5 plfa的分析测定沉积物 plfa的提取方法主要参考 bligh和 dyer(1956)方法的改良版。在50 ml的玻璃试管中加入 15 m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九年级(下) Unit 6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七年级(上) Unit 3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件
- 蒙氏山庄农家乐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课件
-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 心态和商业机会
- (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下册课件)第2课时-加强宪法监督
- 《概念图及其应用》课件
- 龙应台《目送》课件
- 个人形象塑造计划书
- 《中国边疆概论》课件
- 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2023版)
- 2023年秋季国家开放大学-04964-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 工程设计资质专业人员专业对照表
- 标准环规规范
- 三大战役完整
- 装饰施工图审查要点
- 市场营销学通论(第9版)章末案例分析要点汇总 第1-16章 案例 抖音的成功 - 猫大数据的价值
- 座板式单人吊具悬吊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2023现代化工HSE技能大赛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