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城市碳管理研究姓名:李翔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徐晓林2010-05-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投融资机制和碳市场交易机制;政策矩阵的设计集中在能源、交通、建筑、产业、财税五个领域。这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与战略一同构成了中国城市碳管理的内容框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最终实现建成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愿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城市碳管理竞争战略治理模式治理机制政策矩阵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abstractglobal warming-induced environmenta
2、l problem is another revolutionary subject after the internet which is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human way of life and many other sectors. now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low-carbon economy these words attract the world attention unprecedentedly. as we all know, the worlds most energy
3、 are consumed by cities, citie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arbon emissions. china today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focus to cities,accompanied by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re increasing rapidly. china ranks
4、 the first in the worlds carbon emission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ressure ensu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chinese model of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deeply. it wish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5、menace and challenge which the climate change brings to cities. interest in using scenario analysis as a means of visualizing plausible future path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growing recently.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trends of long-term carbon emissions of urban more fully, this article d
6、esigns low-carbon, optimization and benchmarking emission scenarios in accordance with several facto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emission. in three of them, there is no doubt that low-carbon scenarios are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ities.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7、 cities in economic strength,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patterns can not be simplified and simplification. the paper divided chinese cities into four types. they are resource-based, industry-based, tourism type and comprehensive type. and it offers the develo
8、pment paths towards to the low-carbon scenarios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cities.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urban strategic planning.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provides a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urban strategy. this paper
9、elaborates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strategic vision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of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it revealed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using swot analysis i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
10、loping the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y. in order to link the gap of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and lear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balanced scorecard, this paper uses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tool of public sector to construct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y map, and propose
11、s a specific actions to implement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program. specific organizations, institutions and method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support of carbon management strategy.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modalities point of viewes, the paper elaborat
12、es the governance model,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policy matrix of chinese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atically. in the three core modules, governance model draws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governance theory, designing a multi-dimensional governance which combined multi-centered governance and
13、 multi-level governance; governance mechanisms cover the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carbon emission, carbon managem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and the carbon market trading mechanism; policy matrix of the designing concentrated in energy,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industry, finance and t
14、axation areas. the trinity of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y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hinese urban carbon management overall framework. it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s for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building a low carbon city, and ultimately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15、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ities in china. keywords: urban carbon management;competitive strategy;governance model;operational mechanism;policy matrixs iv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
16、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1 绪论1.1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在人类刚刚迈入二十一世纪之时,对
17、于全球的公众来说,“气候变化”也许还只是一个气象或环保的专业名词,没有多少公众对此熟知或关心,甚至在业界对它的科学确定性也仍有怀疑。但如今,气候变暖已成为历史上迄今为止人类所遇到的最大危机和最大范围的公共问题1。气候变化政策更是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学术界、企业界,乃至社会大众所广泛关注的政策焦点。从 2004年底的南亚印度洋海啸到 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再到 2008年的中国特大冰雪灾害以及汶川大地震,全球气候极端事件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是过去 12年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也是有史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年份之一,共造成 23.8万人死亡,
18、财产损失约 2600亿美元。2007年 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公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明确的”事实,已经在全球大气和海洋平均温度上升等观测结果中得到明显体现。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2005年)升高了 0.74,预计到 21世纪末仍将上升 1.16.42。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响。气候生态研究专家认为,气候持续变暖的原因很可能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有关。而且,2008年的灾害损失统计符合气候变化模型的计算模式。目前,国际社会已达成普遍共识,节能减排刻不容
19、缓,否则人类将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中国平均气温上升了 0.50.8c(比全球平均1王冰.气候变暖与全球治理机制.光明日报. 2009-08-04.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资料来源:/newscenter/2008-10/28/content_10271693.htm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升幅略高),而且气温的上升大多是在最近 50年观测到的。自 1986年以来,中国经历了 21个暖冬,2007年是自 1951年有系
20、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在中国沿海,海平面在过去的 50年里年均上升了 2.5毫米。中国的高山冰川也在退却,而且正呈加速趋势。据科学家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警告称,如果气候继续按预测发生变化,中国将成为全球受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国气候变化加剧的原因是有迹可循的。纵观中国近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的不仅是 gdp的增速,还有能源消费量的全球比例,以及 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从总量上看,目前中国 co2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ch4,n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
21、和美国是前五大排放国,共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19902001年,中国 co2排放量净增 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 27%。据预测,中国 co2排放量将从 2005年的 50亿吨急剧增长到 2030年的 110亿吨2。1.1.2 问题的提出在地球上,城市是最大的碳排放实体,对环境造成了极重的负担。据联合国统计,城市容纳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 75%。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都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继续发展及其在当地和全球环境、经济中的作用。从 1978年到 2008年,中国的城市总数从 193个增加到 656个,
22、城镇化水平达 44.9%,全国共有城镇人口 5.94亿。联合国预计,到 2050年中国还将有 4到 6亿人口流向城市,相当于将欧洲所有人口迁移到新的城市。研究表明,城市变迁是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从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是生态足迹过度的主要原因。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但是,中国正经历着欧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阶段,与高速1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联合国开发署(undp)发布 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资料来源:http:/hdrundporgenmedia/hdr_20072008_chch
23、apter1pdf2 oecdiea. world energy out 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2007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城市化进程相伴的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尤其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生态环境在总体上正承受着日益严重的负载和风险。面临当前能源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所带来的长期挑战,世界上许多城市开始了向低碳战略转型的行动:制定与实施碳管理战略、参与制定减排规则谈判,争夺话语权;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抢占未来科技的制高点等。来自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新西兰凯普蒂、巴西圣保罗等城市的,全球一批有行动力的市长,纷纷拿出方法应对气
24、候变迁带来的威胁。这群城市市长由下而上的积极行动,成为全球气候变迁会议中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全球气候变迁行动转向地方行动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 2008年世界环境日致辞中指出,“这场运动将进一步确定今后数十年环境、经济和政治对话和决策的内容。”在这场国家行动为主导的潮流中,中国将建设性地参与到这个进程当中,为国家争取一个持续发展和安全繁荣的未来,这也是一个必须的选择。2010年于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此次世博会的主题。然而,在迈向低碳城市的道路上,上海以及中国许多内陆城市都面临着包括能源、交通、垃圾与水供应等在内诸多的挑战。中国的城市如何制定合理的战略与政策框
25、架、改变低效型的发展模式、克服资金匮乏和既得利益等因素造成的阻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国家的环境治理水平与环境质量,增加中国在世界气候谈判中的砝码。这些都促使作者对城市碳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最终产生以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研究的动机。1.1.3 选题意义首先,当前的研究文献表明碳管理是一个前人涉足不深、研究成果较少的新课题。现有的文献对碳管理的本质、内涵和任务的理解与阐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它不仅不利于准确指导碳管理的实践,还可能发出错误的信号。任何城市在实施碳管理行动时,都必须自问一些关键的问题,主要包括:我们认识碳管理的本质吗?我们了解碳管理的内涵吗?我们知道碳管理给政府、企业和
26、公民带来的益处吗?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最为可行和有效?遗憾的是,碳管理的发展现状表明,我们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而且,碳管理的研究现状表明,要想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并不容易。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碳管理一个真实的面目,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其次,工业和科技高速发展,使人口、资金、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集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问题不断涌现,现代城市管理日趋复杂。现代城市管理是指多元的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地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属于公共管理范畴(马彦琳,刘建平,2003)。城市碳管理是城市
27、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它既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又涉及其它众多相关因素,对它的研究将跨越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环境治理、城市经济管理和城市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彻底摆脱了起伏不定、徘徊不前的局面,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许多城市的发展成就超过了此前几十年的总和。这种超常规的城市化推进也暴露了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管理存在加速性与滞后性、趋利性与可持续性的基本矛盾。总体上看,中国城市管理的水平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在发达国家城市纷纷进行城市碳管理实践之时,中国城市目前的探索只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中国城市碳管理系统解决能力尚弱,目前所识别出来的低碳实践,只是一些城市所做出的领先性探索和
28、尝试,尚未形成系统的碳管理的战略、模式和发展框架。因此,提出解决中国城市碳管理问题的可行性道路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第三,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是世界范围内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和较量。生态文化是 21世纪城市竞争的深刻内涵,它的兴起构建了当今世界城市竞争的时代背景,并改变了城市竞争的基本战略。城市竞争是城市参与世界资源争夺,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手段。就城市而言,这种竞争是基于实力的一种博弈。而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竞争不可或缺的“筹码”。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当前城市竞争日趋生态化,主要表现为竞争基础、竞争制约条件和竞争内容的日趋生态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
29、与环境保护,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城市竞争的生态化趋势将对中国城市的竞争基础和前景产生极大影响。中国许多城市生态资源日益枯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尚待破题。作为城市管理者,必须及时把握当今全球城市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准确定位并塑造影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响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因素,积极探索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方法,以求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脆弱性不断显现并且有加剧的倾向。城市居民在享受高效便捷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城市生态脆弱带来的困扰。研究表明,与过去相比,近半个世纪以来灾难性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频率加快,危害程度加深,而
30、城市因为其特殊地位在此类事件中受到的影响最大(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使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意识到气候异常带来的巨大威胁。除极端天气事件外,由于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是对城市生存的最大威胁。世界上十个人口最多的城市有八个位于河边或海边,中国三个最大城市群和工业中心都位于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将威胁到这些城市数十亿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甚至有可能损失世界过去数十年取得的经济成果。造成这种城市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城市的有效管理的缺失(the climate group,2008)。在低碳发展浪潮中,全球目光聚焦城市,不仅因其是许多重
31、大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更因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城市丰富的资源、强大的资源调动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推动低碳转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机会,城市碳管理的意义与价值也因此得以体现。1.2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2.1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尽管发源于国外的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新课题已引起国内学者相当程度的关注。但迄今为止,却未发现有国内学者将城市碳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新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针对现有城市碳管理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观点和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城市碳管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得不到广泛认识与体现的现状,本文拟对城市碳管理的内容、本质、战略和治理模式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32、较为完整地构建中国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本论文的逻辑思路是在对中国城市中长期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由碳管理战略统领治理模式、治理机制和政策矩阵,并与这三个模块共同组成了中国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本文期待对中国城市碳管理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理论框架的系统研究,能有助于指导碳管理实践,引导城市碳管理向具有更高成熟度的阶段发展,实现城市竞争优势从资源到能力的转变,以及达成城市生态文明的愿景。本研究技术路线图见图1.1。问题提出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逻辑思路(第 1章)碳管理及相关文献(第 2章)中国城市中长期碳排放情景分析(第 3章)中国城
33、市碳管理战略分析资源能力(第 4章)治理模式(第 5章)治理机制总结与展望(第 6章)政策矩阵(第 7章)总结与展望(第 8章)图1.1研究技术路线图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1.2.2主要研究内容论文分为8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逻辑思路、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城市碳管理及相关研究述评。主要总结与评价碳管理及其相关研究与本研究有密切联系的最新理论成果。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城市环境治理中与碳有关的研究现状和新的动向,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重要概念进行类比分析,厘清各概念之间的差异。第三章是中国城市中长期碳排放情景分析。本章介绍了情景
34、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置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三种情景,对中国城市中长期的碳排放进行情景分析。此外,对中国不同类型城市在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类城市迈向低碳情形的减排措施。第四章是城市碳管理战略分析。本章从城市战略管理出发,提出了城市碳管理战略的目标与愿景。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主要阐述了中国城市碳管理从资源到能力转变的竞争战略。最后对中国城市碳管理进行了 swot分析,并提出了城市碳管理战略的执行计划。第五章是城市碳管理模式。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总结梳理了我国碳管理行政组织体系的框架,重点研究和建构了我国由多中心治理和多层次治理共同
35、构成的城市碳管理的多维治理模式。第六章是城市碳管理机制。在上一章阐述城市碳管理组织体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相互关系。从碳排放监督机制、碳管理投融资机制和碳市场交易机制三个方面探索了城市碳管理的机制。第七章是城市碳管理政策矩阵。本章对政策矩阵分析工具的由来、意义和功能进行了概述。对世界银行提出的环境政策矩阵进行了适当修改,形成了城市碳管理政策矩阵。然后,从城市的五个主要部门进行了政策分析和政策矩阵的构建。第八章是研究总结与展望。概述全文内容,阐述主要观点,并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1.2.3 研究方法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运用的研究
36、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的检索和梳理来分析论证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完成对城市碳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界定。辨析城市碳管理与相关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梳理本文观点与已有研究成果的联系,思考本文与以往研究文献的整体关系。本研究中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于国外多个在线期刊数据库及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2)理论逻辑演绎法。理论逻辑演绎是以现有的相关理论、概念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推理和引申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符合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新的科学问题所遵循的规律。由于目前城市碳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一整套普适、规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架构。因此,需要以城市环境管理及其
37、模式的演进分析为基础,借助城市治理、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研究推论。(3)思辨研究法。城市碳管理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与制度的变革、企业管理方法的改进与技术创新、公民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减少城市碳排放。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它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对此问题没有统一认识的前提下,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应该有研究者自己的观点。本文研究思路的形成和研究问题的定位,是作者思辨形成的结果,有很多观点和角度体现了作者对城市碳管理的独特感悟,它们都是形成本文的关键。
38、因此,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3)情景分析法。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是在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发展演变提出各种关键性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曾忠禄,张冬梅,2005)。目前,情景分析法已广泛地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交通规划领域、农业发展领域、能源需求领域和气候变化领域。情景分析法具体步骤是在进行情景设定之前,首先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回顾分析,然后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一系列合理的(plausible)、可认可的(recognizable)、大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胆(challenging)、自圆其
39、说(internal consistently)的假定。通过对研究对象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定性分析,构想出多种可能出现的情景。通过严密的分析和筛选,将这些可能归结为最可能的发展情景、最积极的发展情景以及最消极的发展情景,并由此制定相应的对策(朱跃中,2001)。情景分析法的价值在于它能使相关组织部门对一个事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将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1.3 论文的创新点(1)在国内首次系统提出“城市碳管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城市碳管理”涵盖了城市治理、环境治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富有相当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课题。
40、为解决城市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论文从战略规划、组织结构、治理机制、政策设计的层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以期有利于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推动中国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城市碳管理”课题的提出是对我国城市治理和环境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也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构建了当代中国城市碳管理的多维治理模式本文在城市环境管理模式演进分析和当代中国城市碳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中心治理和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分别从横向与纵向上探索了我国城市碳管理的多中心治理和多层次治理的主体结构和方法,立体地构建了当代中国城市碳管
41、理的模式。(3)构建与分析了中国城市碳管理政策矩阵环境政策矩阵的构建与分析在我国环境治理研究中的运用还不多见。本文借鉴世界银行环境局提出的环境政策矩阵的概念和模式,梳理了我国城市碳管理现有及可能的具体行动。在能源、交通、建筑、产业、财税五个领域构建了城市碳管理的政策矩阵,形成一个政策综合体。它为那些表面上被割裂开的主题领域建立了内在逻辑,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2城市碳管理及相关研究述评碳管理,尤其是城市碳管理是管理学中相对较新的观念。对它的内容、本质和研究价值的认识随着研究文献的增加而不断深入。近几年,由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大
42、大提升了国家与社会低碳发展的战略地位,碳管理逐渐成为国外政府官员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本部分综述、评论和辨析碳管理理论和碳管理相关研究领域内与本研究有关的最新成果,在充分把握和认识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1 碳管理研究述评2.1.1 碳管理研究概述在国外,stephens jc, keith dw,j. kopyscinski,t. j. schildhauer,s. m. a. biollazn. gnanavelrajah,r. p. shrestha, d. schmidt-vogt,l. samarakoon,david d. bresh
43、ears,craig d. allen,vieira fcb,bayer c,zanatta ja,dahowski rt,dooley jj,arakawa h,aresta m, armor jn等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碳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成果见诸于climatic change、soil & tillage research、energy、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chemical reviews等期刊。minang pa,bressers hta,skutsch mm,litynski jt,klara sm,mcilvried hg
44、,west to,marland g,king aw,birdsey r, pregitzer k, lucier a,litynski jt, klara sm, mcilvried hg,marland g, pielke ra, apps m,huston ma, marland g、erick schlumpfkk、laurenk hawksk、stevek birndorfk 等学者则在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 envir
45、onment international、climate polic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从管理学和政策科学的角度探讨了碳管理相关问题。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在亚洲,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但是,来自泰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如 louislebel,pogarden,ma.reginan.banaticla,rodeld.lasco,antonio contreras,a.p.mitra,chhemendra
46、sharma,hoang tri nguyen,giok ling ooi and agus sari已经开始探讨在亚洲城市发展战略中引入碳管理的思想。此外,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 price waterhousecoopers、turner & townsend、archstone consulting,ibm全球性的组织“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汇丰银行(hsbc)、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英国非营利性民间团体“英国标准学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bsi)等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与碳管理相关的研究报告。在国内,碳管
47、理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潘家华、胡鞍钢、牛文元、王金南、张坤民、李怒云、庄贵阳、陈迎、蒋克隽、胡秀莲、章升东、金涌、齐晔、戴亦欣、刘志林、吴晓青、曲格平、刘怡君、付允、汪云林、李丽平、李俊峰、金乐琴、武曙红、许文强、廖玫、戴定一等是我国研究低碳经济相关问题的学者专家,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概念、路径、方法,以及如何看待和应对由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cdm”)给中国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总体来说,研究成果还不十分丰富,理论探索也有待深入。尽管他们的研究与碳管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对于城市碳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战略与方法等
48、还无人论及,更没有对此问题的学术争鸣与讨论。检索中国知网(),以“碳管理”作为篇名选项,仅有一篇论文土壤条件指数与 epic模拟土壤碳管理效率,而且明显可以识别这篇论文属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而非传统管理学范畴。通过检索还可以发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外,一部分与碳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由于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含 1600pg),约是大气中碳的两倍,是活植物体碳库的三倍( dixon,1994)。土壤呼吸释放的co2 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全球碳循环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的很小变化都会引起大气 co2浓度的较大波动。自然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的流动
49、变化和土壤中有机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碳的分布及其转化成为生态学家们目前关注的焦点之一( fang,2005)。但是,伴随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碳循环,减少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储量(duiker,1992)。当京都议定书在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以及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己成为当今各国的紧迫任务之一,也是今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合理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 co2释放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对预测和控制未来土壤生态系统中碳流的方向、速度以及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50、践意义(王国兵, 2008)。不可否认,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研究碳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们与本文从城市治理的研究视角出发距离较远,这方面就不多做述评。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尚无直接使用“碳管理”概念的文献,而且间接相关的文献也比较有限。因此,本文主要从国内间接相关和国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献对碳管理进行述评。2.1.2 碳管理的概念碳管理,英文为“carbon management”。虽然对于碳管理的系统论述比较少,但随着对低碳经济研究的逐步深入,碳管理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并且延伸应用于国家、区域、城市以及企业的发展。在国外,碳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学者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具有代
51、表性的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碳管理是一种使组织利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机会以减少风险的系统方法(carbon trust,2006)。第二种观点认为,碳管理是产品中的碳和能源的利用和管理,以及以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减排的全球碳循环管理。它涉及几个不同系统中的具有多角度和交互性的不同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和国际经济学)。为了在如此复杂的物理、社会与经济环境中充分衡量多重 co2减排的选择,我们需要一种工具、一个模型来评估和优化系统中每一个部分的运行。这种模型和分析必须考虑每一个部分会怎样受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变量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
52、影响。碳管理问题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间的联系是广泛复杂的,在任何一个部门的行动将牵连到其他部门(anthony w. king,et al,2008)。第三种观点提出,有效的碳管理是一种评估方法和过程的改变,它惯常于在整个价值链中描述和执行能源成本削减活动。有效的碳管理融合了包括公司和外部协调与合作、供应者和顾客在有先后地最大化影响的合作的内在变化(erick schlumpf,et al,2008)。2.1.3 碳管理的意义尽管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尚有争议,但许多科学家同意 co2浓度成倍增加将使不利影响更加严重。持续的国内国际战略将有助于阻止这种影响。总的来说,这些战略和政
53、策的执行需要认识碳管理中的技术的、经济的、生物物理化学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anthony w. king,et al,2008)。虽然命令与控制的方法能够对一个行业产生负有法律责任约束的影响,但碳交易思想现在仍被一种有益的怀疑论所审视。我们相信一种更强有力的方法,即建立一种必要的管理能力来从根本上解决基于最直接市场表现的高油价问题。我们建议关注的焦点从碳交易转向有效的碳管理(erick schlumpf,et al,2008)。一般来说,碳管理有助于帮助政府实现节能减排,节约经费;应对国际压力,适应国际社会对碳排放限制的要求,增加国际气候谈判筹码;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与
54、引领作用,以提升政府形象;增强政府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的意识,且逐步提升识别以及处理这些影响的能力,依靠政策法规、借助市场力量,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增加 co2 减排能力。碳基金1(2006)认为,碳管理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节省经费、满足规制要求、提升政府形象以及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碳基金认为,通过碳管理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地方政府与地方部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的关注意识;增强地方政府1 碳基金(carbon trust)成立于 2001年,是一个由英国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的工作重点是帮助英国的公共部门和企业减少 co2的排放,中短期目标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碳管理,中长期目标是投资低碳技术。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拥有更多识别以及处理这些影响的能力;增强地方政府发展持续碳约束型经济的能力;地方政府依靠规制演化、市场力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增加 co2 减排一体化的能力(carbon trust,2005)。碳足迹1认为,实施碳管理意义在于:为组织节省费用(节省能源及其他运营成本);顺应减排的约束(承担相应的社会和法律责任);有利于产品与服务的销售;助推市场发展(增强组织竞争力);帮助组织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勘察合作合同书
- 实验室技术服务合同
- 委托代理招聘合同
- 提升人事部对外沟通与形象管理计划
- 优化医院宣传策略的工作计划
- 学校学期志愿服务活动计划
- 生物制药工艺及质量控制试题
- 保安服务合同锦集
- 默克制药变更控制管理
- 娱乐场所安保措施与风险评估计划
-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措施
- GB/T 10810.1-2025眼镜镜片第1部分:单焦和多焦
- 防诈骗理财培训
- 中标方转让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2单元单元检测(原卷版)
- 急性胰腺炎完整版2024
- 网评员培训课件
- 哪吒主题课件模板文档
- 《四时用药例》教案-【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教学(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
- 202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历年真题)
- 《基于PLC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设计》54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