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议论文写作点拨_第1页
[中学教育]议论文写作点拨_第2页
[中学教育]议论文写作点拨_第3页
[中学教育]议论文写作点拨_第4页
[中学教育]议论文写作点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一、明示性命题的审题训练目标:掌握结构分析法和题眼分析法。提示: 写好作文的关键,首先就是审题。审准了,就能使作文一开始就步入正轨。如果不注意审题或审题有误,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立意高远、语言流畅、结构完美,也会成为无效劳动。因此应十分重视作文的审题。 所谓审题,就议论文而言,就是仔细分析、研究题目或材料,把握确切的内涵,明确题目命题的意图、要求,以及议论的中心、方式等的过程。怎样审题?对明示性命题来说,宜从它的语言结构形式和题眼(即能反映标题内涵的字词)入手分析题目的要求和含义专题指导: 命题议论文的标题,从语言的角度看,可分为两大类:明示性(抽象)标题和含蓄性(形象性

2、)标题。 明示性标题,即题意较为明显,标题本身就是议论的对象,它直接标明了议论的论点或论题或范围。审察这类标题一般可具体采用结构分析法和题眼分析法。(一)结构分析法 从标题的结构方面看,我们可把议论文的题目分成四种形式:1.以判断句或陈述句构成的题目。2.以几个概念构成的关系式题目。3.以“谈”、“议”、“论”、“析”、“辨”、“评”等为开头字或结尾字形式的题目。4.以反问、反驳句形式出现的题目。 1.以判断句或陈述句构成的明示性题目这类题目,一般题目本身就是文章议论的中心。全文一般可围绕“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展开,至于“为什么”还是“怎么办”作文章的重点,则视写作需要而定。如,写学贵善

3、疑,应着重阐述“为什么学习上善于提出疑问是可贵的”,再阐述“怎么才能善于提出问题”。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重点是阐述为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以几个概念构成的关系式明示性题目关系式题目一般由两个或三个概念构成。写这种类型标题的议论文,不能简单地去说明题目中的概念,而应以阐述概念间的关系为中心,导出应有的正确认识。所以审题时主要是要搞清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1)相反关系 指两个概念关系相反。这类关系的题目,往往需要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阐明,区分它们的不同,并且肯定一方,否定一方。例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两者是截然相反的人生观,“向钱看”,一切从个人私利出发,以金钱为人生的目的,这

4、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不利的,我们要摒弃。“向前看”即面向前进和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今天提倡“向前看”,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2)相对关系 指两个概念关系相对立。这类题目,写作时,对任何一方都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因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例如关于“难”与“易”,为学中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3)相依关系 两个概念相互依存,彼此作用,不可分离。这类题目,应着重分析阐述两者的相互依赖关系。例如想和做,着重阐述“想和做分不开,一定要联系起来。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

5、靠做来证明”的道理。(4)递进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层进一层的关系。这类题目不仅要阐明两者的关系,更要阐明后者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入发展。文章思路宜采用层进式,一层深一层地阐述。例如继承创新先阐述继承的重要意义与如何继承,然后着重阐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的重要意义与做法。(5)其他关系 除了上述分析的几种关系外,还有许多种关系,如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因果关系,交叉关系等。这类标题,写作时可以从剖析概念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导出自己正确的认识,作为文章的论点加以议论条件关系:吸收与创造。中心论点:要创造就必须广博地吸收,而吸收也应以创造为目的,这才是我们学习应取的态度。目的关系:改革

6、开放与强国富民。中心论点:改革开放是为了强国富民。交叉关系:高分与高才。中心论点:高分未必高才,高才也不一定都高分。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高才。 3.以“谈”、“议”、“说”、“论”、“析”、“辨”、“评”为开头字或结尾字形式的明示性题目。从根本上说,这类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的,都是要求对某个事物或某个问题、某种行为进行分析议论的。题目本身并无明确的议论中心,只是提供了要议论的对象(事物、问题、行为等),要求作者在明确的分析议论中提出中心。这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如下三点:(1)要准确领会概念,明确论述对象的内在含义和涉及范围,这是议论的依据和出发点。(2)要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或针对生活实际恰当地把

7、议论对象涉及范围缩小,使议论具体而不空洞。例如谈“虚心”,应先理解“虚心”的含义,然后据此拟出一些中心论点:“虚心是一种美德”、“虚心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硕果”、“虚心不等于谦让”等等。这些论点的确立过程其实就是把论题范围缩小和把论题明确化、具体化的过程,然后选择一种进行议论,切忌大而空。(3)上升到理性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力求摆出个人的见解和比较深刻的认识。 这类题目在具体的议论中也有一些区别。一般地说,“谈”、“说”、“论”多用于正面立论。大都可写成阐述性议论。例如谈礼貌的议论中心应是阐述礼貌在交际中的重要意义和如何才能做到礼貌。而“议”、“析”、“辨”、“评”常需辨析、评析或驳斥

8、,一般可写成评析性议论文或驳斥性议论文。例如美丑析,可从“美”和“丑”两个概念入手,对什么是真正的美和丑作辨析。4.以反问、反驳句形式出现的明示性题目这类题目无疑应写成批驳性议论文。议论的中心就是要对错误的观点进行揭露、批驳,并在批驳中确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审察这类文题,首先要搞清关键词的含意,这样才能击中错误观点的要害。例如有钱就幸福吗,关键是在于对“幸福”的看法,那些贪图物质享受,醉生梦死,精神空虚的人,钱再多也不是幸福人,幸福应是追求、贡献。(二)题眼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明示性标题的结构分析,我们可大致掌握了题意。但对于有些题目仍然未能准确地把握住题旨,这就需要再进一步采用题眼分析法。 文有

9、文眼,题有题眼。无论是句子作标题,还是短语作标题,总有一个关键性的词能透露出题目的中心、重点或要求。这个关键词,我们就叫它“题眼”。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要害;突出它来写,也就能突出中心。否则就有可能偏题离题,不符题意。例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三个题目仅一字之差,但题意相差很大,“苦”、“巧”、“乐”分别是题眼。第一题要抓住“苦”字。着重阐述学习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动,要想获得知识,就离不开苦学精神。第二题则要抓住“巧”字,强调学习是门科学,要遵循学习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题关键在于一个“乐”字,突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道理。 1.一

10、般来说,标题中有动词谓语的,这个动词谓语往往就是题眼。例如有条件不如有志气,题眼是其中的“不如”,重点阐述为什么“不如”,宜通过对比强调志气的重要。 2.标题中有状语的,题眼就常在这个状语上。例祸患常积于忽微,题眼就在动词谓语“积”的状语“常”上,阐述时就要注意这个“常”,否则仅当作“必然性”来论述,那一定失之偏颇。以笑脸迎战困难,题眼在“笑脸”,阐述的中心和重点就应放在对待困难要有乐观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上。 3.标题中有定语或补语的,就要注意其定语或补语,很有可能这个定语或补语就是题眼,不可忽视。如崇高的理想,文章的重点就在阐述什么是“崇高”的理想和为什么要有这“崇高”的理想。而像谈“管得宽

11、”这个文题,“管”当然要阐述,但重点却在其补语“宽”上,把握了“宽”,才是抓住了题眼,才能写得符合题意。 总的来说,审察明示性题目不是很难,但如果我们在动笔之前掉以轻心,就难免会出现偏题甚至离题的差错。而如果我们善于运用结构分析法和题眼分析法,认真审察题目,那么写好明示性题目的议论文,就有了前提性的保证,就有了一动笔即纳入正轨的可能。 二、含蓄性命题的审题训练目标:把握喻义(或哲理)合理引申立论。提示: 这类题目本身既非论点,也不算是论题和范围,而是一个带有某种比喻、象征意义或具体事物的句子,或短语,或一个数学式。这类题的题意不象明示性命题那样比较明确、显豁,审题难度也大些。除了运用分析明示性

12、命题的二种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在分析题目中的具体事物的特点、比喻的含义、数学式的哲理的基础上,由本义及寓意地思考、联想、类比、引申,然后提炼出作文的论点。专题指导:含蓄性命题,按其语言和形式的特点,可大致分为三类:由带有某种比喻构成的题目;由某一具体事物引发议论的题目;由一个数学式构成的题目。(一)带有某种比喻的题目的审题 如梅花香自苦寒来、疾风知劲草、华山自古一条路、一寸光阴一寸金、清流与话源等。 这类题的命题意图并不是要求把题目本身作为议论的直接对象,而是要求在把握题目的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找出本质上相类似的现象,确立论点,展开议论。比如华山自古一条路,题目并不是要我们去论证为什么自

13、古以来华山只有一条路,而是要求“从自古以来上华山只有一条路,要想上华山揽胜就必须去攀登这条路”所揭示的道理,去论述“在前进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艰辛曲折,是没有更多的路让你选择的,只有不怕艰险,敢于迎难而上,才能不断前进,登上事业的高峰,领略成功的喜悦”。具体过程可分三步: 第一步,理解。 理解,是指把握题目字面的意思。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字面意思是:无论走多么遥远的路程,也要从迈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走下去。这样的理解看似容易,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例如疾风知劲草这个题目字面意思是,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有人却误解为“只有猛烈的风才知道哪是强劲的草”,这样一失误,那么全文也

14、就离题了。 第二步,联想。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行千里,要从足下开始,那么,学习呢?道德修养呢?成就事业呢?是不是也要从“足下开始”?这个“足下”又是什么呢?再扩大一点,进行“现代化”建设呢?是不是也要从“足下开始”?这个“足下”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联想。 联想,要想得开,越开阔,就越能从中得到有深意的立意点联想的关键在于要把握题目的含义,作类比引申,也即找出现实生活中与题目有相似点的事物。 第三步,推衍。 就是在理解、联想的基础上,得出新的判断。如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联想到学习,就可以推衍出“要想获得更深的知识,必须从基础知识学起”;联想到道德修养,可

15、以推衍出“要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就要从点滴做起”;联想到成就事业,可推衍出“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如果联想到“现代化”建设,也就不难推衍出“实现现代化,要从现在做起”;等等。 这一步是比喻型议论文审题的关键。推衍时要特别注意:得出的新的判断和题目的意思有相似点。比如,走路和成就事业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但是,走路必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成就事业必须“从基础做起”,这就是两者的相似点。有了相似点,作文才不会离题。以上分三步阐述,是为了方便,其实审题时往往在一起进行。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把握它的比喻义“时间珍贵”的同时,往往也就想到了“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这一作文

16、的中心。而象清流与活源一题,审题时可能更多地会想到它的出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诗句理解题目的含义:清流的产生,源于活水;活水的培养,才有了清流。然后由这个关系去引申,抓住一个话题,确立作文论点。 这类比喻性的命题,在写法上也有一般的思路:先从阐明命题寓意入手,引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引申到生活中,抓住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进行分析阐述。例文: 飞瀑之下必有深渊 一条飞瀑从山上冲泻而下,年长日就,地上冲出了难以见底的深渊。这恐怕就是“飞瀑之下,必有深渊”的来由吧! 聪明人一定知道,那深渊无疑是飞瀑的“杰作”。飞瀑之下之所以有深渊,是因为飞瀑居高临下

17、,奔泻不已。水滴可以穿石,绳锯可以断木,飞瀑之下,怎么没有深渊?飞瀑是深渊的母亲,是她孕育这深渊;飞瀑是深渊的“上帝”,是他创造出深渊。飞瀑之于深渊,真是关系密切,作用巨大。飞瀑是深渊之因,深渊是飞瀑之果。看到飞瀑下的深渊,自然会对飞瀑肃然起敬。可有些人,却不尽然,他们站在深渊面前,赞叹的只是那一潭深邃的绿水,却忘记了那飞瀑日夜冲击的辛劳。这如同有些人,面对着博学者的惊人成就大加称颂,却很少想到他们的惊人成就由何而来。而事实上,惊人的成果固然值得珍惜,创造惊人成果的动因更应赞扬,谁不懂这一点,谁就不是聪明人。“深渊”出于“飞瀑”,成功在于积累。持久不断的积累是一切成功的保证。没有一项成就,不凝

18、聚着难以计数的积累。有一种药物,积累了六百六十五次的经验,直到第六百六十六次才被试验成功,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六六六”。这种药物试验的成功就包含着六百六十五次失败经验的积累。如果把“六六六”比作“深渊”,那六百六十五次的不断试验自然就是奔泻不已的“飞瀑”了。 浮士德一书的问世,歌德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世间活到七八十岁的人岂可胜数,但写成浮士德的只有一人,什么原因呢?是啊,用得着这句话:没有“飞瀑”,哪来的“深渊”?报载某家饭店的一位青年厨师,竟然能把一本英华大字典背出来,被誉为“活字典”,后来成为南京一所大学的外语系的讲师。同样道理,这“深渊”亦来之于“飞瀑”。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是崇拜歌

19、德的盛名,却不去学习他六十年如一日的韧劲和恒心。有些人只是羡慕这位厨师成为大学讲师的“高就”,却不去学习他每天背单词的精神。这些人可谓“徒见深渊,不见飞瀑”了。毫无疑问,不去认真学习“飞瀑”的精神,自然也难以收到“深渊”之效了。 “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名言恰为“飞瀑之下,必有深渊”的含义从反面作了最好的注释。积累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一些“飞瀑”的精神,那么成功决不会是遥远的了。我赞叹“深渊”,我更赞扬“飞瀑”。我期望有“深渊”的成就,我更愿付出“飞瀑”似的辛苦。“深渊”啊,你使我神往倾倒;“飞瀑”啊,你催我分发自强。(二)由一具体事物引发议论的题

20、目的审题这类题目属于对某种事物发表感想的引申性作文,要求从题目提供的具体事物的特征、内涵出发,抓住一点,生发开去,联系现实,阐发议论。如保险丝的启示、砖的联想、“钉子”精神、蜡烛赞等。 这类命题的审题难度较大。审题的关键是善于多角度去分析事物的特征,再作理性的思考或作类比联想,揭示事物的各个内涵,然后从中选取一个最佳角度联系实际,确定论点。以砖的联想,具体谈谈审题过程。 第一步,作多角度分析 面对砖头,我们可以从它的形状、作用、来源等方面去分析:砖,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砖,可建大厦,也可筑亭、铺路,甚至可砌厕所;砖,来源于土,经煅烧而成,许多的砖交错相叠,才有了高楼大厦;建成高楼大厦,却被水泥

21、、石灰等遮盖了;等等。 这一步的关键,是扣住事物的基本特征,角度尽可能多,思维尽可能地散开。有时为寻找更有新意或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立论点,还可以作纵向的分析。比如对砖的来源,就可作纵向分析:贫瘠的粘土,加上水拌和,不断“践踏”,产生粘性;再放入砖模中打实,制成砖坯;然后再经晾干后装入窑中煅烧,最后才成为坚硬的砖。 第二步,作理性思考或作类比联想 经过上面的多角度分析之后,要对各个分析出来的东西,再进一步作理性的思考归纳,从中抽象出事理来,或作类比联想,找出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人和事,确定立论点或立论中心。砖头无论把它用在哪里,都毫无怨言。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安排在哪里,就坚守在哪里。砖头为了

22、高楼大厦,甘愿承受巨大的重压。建设祖国的大厦,同样需要这种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精神。砖头为了往上爬,为了高升,不惜踩在同伴的肩上,傲视一切,但总有一天它会倒入大地,重新化为泥土。要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用之材,那么就应象制砖那样,应给他们一定“模”加强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要让他们经受锻炼 第三步,联系实际,推衍出论点(三)数学式题目的审题 这类题目如0+07+(-3)吗、高分高才、机遇+礼品=成功、弱+弱=强等。由于其直观、形象、哲理性强,很具吸引读者的作用,且能启迪思维,写起来自由灵活,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数学式题目比较容易,可直接根据题目确立议论中心,如

23、高分高才,直接揭示议论的中心:高分和高才并不等同,社会上以高分来评价人,学校里追求高分,却忽视才能培养。这种观念与做法是错误的,进而提出要既高分又高才,才能真正的追求和培养目标。 机遇礼品成功?,它揭示了社会上一种错误的成功观和一种不良的风气,“?”明确对此式表示怀疑,可见可写成批驳文。在批驳这种错误的观念和风气的同时,还应进一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成功”的因素,并也给出正确的数学式。 审题难度最大的是如112这类荒谬的计算式。这类题怎么审?这类题都是从人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社会、生活现象中,概括提炼而成的。因而审题时,不能机械地从字面上去解释,也不能作机械的类比,而应抓住题目(数学式)的特征,联

24、想到自然、社会生活现象,然后再根据这些现象归纳出题目所揭示的哲理。 以弱弱强为例具体谈谈这类题目的审题。 第一步,抓住特征,联想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类似的现象。 大自然中有一种叫氮硼的化合物,它坚硬无比,超过了“硬度之王”的金刚石,可它却是由常温下是气体的氮和并不坚硬的非金属的硼结合而成的。 一盘散沙可谓“弱”了,可一经聚合就成了足以磨蚀钢铁的“强”者。 落后贫穷的旧中国的人民,任人宰割可谓弱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终于成了强国。 但是不是所有的“弱” “弱”都能成为“强”呢?不是。比如古代六个弱小的诸侯国,也曾经“合纵”过,但还是未能成为“强”者,终被秦国所灭。 第二步,对以上现象

25、作归纳,概括出题目的哲理。 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过程。经过以上的联想,我们得到了几个与数学式题目类似的现象,不难归纳出此题目的哲理:只要齐心团结,有机合理的组合,“弱”也就能变为“强”。 值得注意的是:归纳的前提是有多个具体的事实,如果只有个别事实,也就无法归纳了,自然就难以准确地揭示题目的哲理。因此,第一步联想,要尽可能的放开,力求有多个类似的现象,以保证准确地揭示题目的哲理。 例如: 知识能力 一般说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是,不能说知识多能力就一定强。“纸上谈兵”的赵括熟读兵书,军事知识是很丰富的,可是秦赵长平之战中,他却不善于指挥,坑害了40万赵

26、军,自己也落得个乱箭射身的下场。他是知识多而能力弱的典型。 当然,这并非说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多少是无关的,而是说,知识要变成能力,中间还有个转化过程,即驾驭运用知识,使之成为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来自于书本的知识终究是感性知识,要转化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实践。缺乏实践,不会运用知识,所学的知识就没有用,也就不能变为能力。 同时,丰富的知识还必须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相结合,才会转变成较强的能力。如果墨守成规,不善于在工作中创新改革,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是个“立地书橱”。 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无知识却肯定无能。要想成才作出大的建树,必须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且自觉地运用

27、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才能成为有能力、有作为的人。 强化练习: 1.1110的审题 联想: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归纳: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离开了协作,人多反而办不成事。2.流水的启示 从流水不腐这个侧面,我们可联想到不断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可以抵制精神污染;也可想到生命在于运动; 从流水的一去不复返,可联想到要珍惜时间的重要; 从流水的奔腾不息,可联想到奋斗不止的精神; 从流水的不屈不饶,可联想到为了一个目标不屈不饶地奋斗精神的可贵。三、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训练目标:抓住材料

28、主旨,多角度、多方法分析提炼提示: 与写好其它类型的作文一样,要写好材料作文,关键在审题立意。而材料作文的审题,最关键的是要能读懂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从而决定如何去提炼作文的论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内涵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提供作文的材料,也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要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作多角度的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论点,从而选择最佳论点作文,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基本功。专题指导: 要写好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 所谓读懂,不只是一般的认识,而是要由表及里地掌握材料,把握其主旨,抓住要害。如人民日报登过这样一个材料,

29、大意是:学生奇怪地问老师,为什么您掌握了如此丰富的知识,却对自己的解答总有所怀疑?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答得十分巧妙。他在地上画了个大圈代表自己的知识,又画了个小圈代表学生的知识。说:“大圈、小圈以外是你我无知的部分,我接触无知的部分比你大,这就是我对自己总有怀疑的原因。”如果就这则材料鞋文章,该怎样把握其主旨? 有人认为无知人的浅薄,有知识人的谦虚; 有人理解为大圈外无限大,因此学无止境; 有的认为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圈,才能真正有知。 这些审题都不得要领。这则材料的主旨是:老师的怀疑来自丰富的知识,即无知来源于有知。 其次是在把握材料主旨的前提下,根据材料由此及彼多角度地进行分析。 提供作文的材料

30、(单则的文字材料),一般地说,有议论性的,也有记叙性的。 议论性的材料比较好处理,它大致有三种情况:从材料的论点上看,如果材料展示的论点包含几个分论点的话,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个角度。从材料的议论上看,又有正面角度、反面角度、局部角度、全局角度。从论据上看,可联系不同的实际确定不同的角度,有新旧角度、古今角度等。这些是提高把握议论性文字材料角度能力的关键。 记叙性材料情形要复杂一些。阅读记叙性材料,主要看材料中记了何人何事,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弄清这些,是记叙性文字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如: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

31、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秘,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实际,提炼出几个观点。 这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写了三个人物,即安泰、盖娅和赫拉克勒斯。记了一件事:一心无敌的安泰被赫拉克勒斯弄到空中扼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安泰与盖娅是母子关系,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是敌手关系。至此,我们就可以对这则材料作出多角度分析。 从安泰角度。无敌英雄安泰为什么会失败?一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忘掉并因此失去了自己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

32、为;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时刻不忘祖国母亲的栽培。一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推理进行分析,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大地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至空中决斗,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论点:自知之明,只有能自知,才能无往而不胜;要扬长避短。 从母亲的角度。安泰的悲剧,做母亲的有没有责任?她为什么仅仅给予力量,而不努力培养安泰的自立能力?由此可以提炼出: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让“安泰”们早些独立;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赫拉克勒斯角度。他为什么能打败安泰?由于掌握了对手的致命弱点。由此可以提炼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奇才能制胜;要讲究方法。

33、 提炼观点的几种常用的、易于掌握的方法:材料作文六步审题法古语说,审题如审贼,讲究一个“细”字。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还没有读懂材料,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就写,往往偏离题意,审题应按步骤操作。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是:第一步:看材料涉及到哪些人或事物;第二步:材料的原作者把哪个人或事物作为主体了;第三步:作者对主体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还是中性;第四步:为什么褒为什么贬?若是中性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第五步:抓关键词语,明确材料从哪个角度说明道理。第六步:联系现实生活,确定最佳立意。 下面联系具体的材料分析一下:材料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

34、他用这张弓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步:看材料涉及到哪些人或事物:弓的主人、艺术家、檀木弓。第二步:材料的原作者把哪个人或事物作为主体了:弓的主人。第三步:作者对主体人物或事

35、物的感情倾向:贬。第四步:为什么贬:弓的主人出于对弓的“珍惜”请人雕刻弓,反而毁了弓;也就是说,他由于追求形式美而破坏了内容美。第五步:抓关键词语,明确材料从哪个角度说明道理。本则材料中这些词语是关键词语:“珍惜”、“外观毫不出色”。“珍惜”是他雕刻弓的动机;“外观毫不出色”,说明他追求形式美。本材料说理的角度是“动机与效果”,“形式美与内容美”。第六步:联系现实生活,揣摩材料的针对性,确定最佳立意。本则材料说明的道理是:“不要让爱变成害”或“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美而破坏了内容美”。现实中“人造美女”风行一时:吸脂肪,隆鼻,制造双眼皮,小腿断骨再接增高术严重妨害了身体健康。还有新房装修,为了追求视

36、觉上的美观,各种有害材料妨害人体健康,一把大锤到处砸,破坏了房屋的牢固性。所以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是:“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美而破坏了内容美”。 材料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

37、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步:看材料涉及到哪些人或事物:老鹰、乌鸦、山羊,牧羊人、牧羊人的孩子。第二步:材料的原作者把哪个人或事物作为主体了:乌鸦。第三步:作者对主体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倾向:中性。第四步:为什么是中性:通过牧羊人的话,否定乌鸦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模仿;又借孩子之口肯定乌鸦不安于现状勇于求变。第五步:抓关键词语,明确材料从哪个角度说明道理。本则材料中“模仿”是关键词语,据此可判断本材料说理的角度是“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第六步:联系现

38、实生活,揣摩材料的针对性,确定最佳立意。本则材料说明的道理可归纳为:“既要学习他人长处又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所以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是:“既要学习他人长处又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 1.从抓关键词、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开头、结尾、对话),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

39、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抓住“爱坐前排”、“成功”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2.多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意义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提炼出多个观点。如: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者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这则材料至少有以下三个角度可作分析: A.西施角度。西施美在哪里?当然在于她的天生丽质而不是颦,颦是因为她心口痛;但

40、东施却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当作实质的东西,所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准会出差错。 B.东施的行为角度。东施去模仿西施为什么会更丑?可见盲目模仿要不得。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邻们都避开,可她仍在模仿,可见东施五自知之明。 C.东施乡邻们的行为角度。东施乡邻们象对待瘟神一样避开东施,为什么就不去帮助她,向她指出?如果乡邻们能及时向东施指出,并热情指导她,东施的悲剧也就可以避免。可见我们不能做东施的乡邻,应该热情帮助、关心他人。3.以果溯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

41、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

42、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尽管没有工作经验,但是面试细节反映了她具有一个财务人员所应当具有的良好素质和人品,结果她被录用了。我们可以从女大学生应聘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切入来立意: 从坚毅的品格切入。她应聘一开始便遭拒绝,但却毫不气馁一再争取。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 从诚信的品格切入。明知外企要招聘的是“资深会计”,她却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这种诚信的品格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 从直面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切入。即使没被录用,她也勇于直面不足,敢于承担责任,要求听到别人对她的批评意见。 从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切入。女孩自

43、掏电话费,这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更是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4.对比法。 材料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或同一要素的前后,往往构成一种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往往可以准确地提炼立意点。如下则材料:几个人同喝一口井水,只是有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人干脆用双手棒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用双手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说:“好解渴啊!”在这则材料中,面对一口井水,三种人,三种喝的方式(金杯、泥杯、手捧),三种不同的感觉(结果)。显然,前两种人是一层对比,尽管喝的方式、结果不同,但实质相同,均被外物所左右,故没有品尝到水的甘甜;第三种人与前两种又是一层对比

44、,不受外物拘束,尝到了水的甘甜。 可见:受外物所左右的人,是不能品尝人生真味的; 只有不受外物所左右,才能品尝人生真味,享受生活的乐趣。5.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

45、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了竞争,才会产生活力发愤进取;没有竞争,就会丧失活力,忘掉进取。自然界如此,人也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没

46、有危险、没有危机感,在无忧无虑中生活,其结果必将失去一切。有了生存的压力,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千方百计去找寻生存的出路。6.逆向分析。 即从常人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分析,具体思路是先从常人的思维出发,提炼出观点,再从这个观点的反面去思考分析。我们可以“东施效颦”这则材料为例。我们可以从常人的观点“东施无自知之明”出发,作逆向分析:东施为什么要去模仿西施?因为东施知道自己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模仿的愿望是好的,不模仿,那么她就无望使自己变美些。这比起那些生得丑却自以为不错,不采取措施去改变的人,不是更有自知之明么? 可见:东施是有自知之明的,值得赞颂。再说,要模仿就难免会失败,可是不模仿就永远不可

47、能提高,不可能改变现状,东施的失败仅是技术上的失败,只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总会成功的。可见:东施勇于改变现状、大胆模仿的精神值得提倡。 运用逆向分析法立意,往往会起到标新立异的效果。但是并非任何材料都可以作逆向分析的,这点应特别注意。7.假设推理。 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推究可能产生的结果。 仍以东施效颦为例。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假如东施也是个美人,去模仿西施,那会怎样呢?这样东施自然不会被人嘲笑,但绝对不会变得更美,因为:美需要创新。一味模仿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别人之后。还可以假设,乡邻们若及时向她指出,热情帮助东施,那又会怎样呢?等等。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训练目标:掌握求同、求异

48、、综合和辩证分析法提示:提供多则材料的作文(含包括若干不同观点的单则材料),由于它具有容量大、条件多、组合关系复杂等特点,所以在观点的提炼上,较之单则材料难度要大得多;而在提炼的方法上,和单则材料也有较大的不同。 多则材料如何准确地提炼观点? 首先,应运用单则材料提炼分析的方法,认真地分析每一则材料。 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不可能互不相干,总是在某一点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因此多则材料的观点提炼,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求同、求异、综合、辩证),去分析材料,找出几则材料组合的“内在联系”点,作为作文的立论点。专题指导: 介绍几种常见的分

49、析方法: 1.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

50、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要求全面理解上述三则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关键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 慈善时尚化会是一种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 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 奉献爱心,社会更和谐。 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 用慈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 让更多的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 做个

51、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 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 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例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地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也。 我们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第一则材料比喻说明客观环境会使人发生变化;第二则材料指出水土等客观条件可以使植物生长发生变化,比喻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第三则是说环境对学语言的影响。共同点可归纳为:客观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便是这组材料的立论点。2.求异分析法。 这

52、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 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报载一:有位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心试一试。她从许多中国孩子中挑出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一个5岁的女孩。她宣布的游戏规则是:三个用线系着的小球代表三个小孩并由他们各自牵着,三个小球都放在一个代表井的瓶中:“井”口仅容一“人”进出。“现在”“井”里突然冒出大水,三个孩子必须在7秒钟内“逃出”井口,否则就会被“淹死”。这个游戏在许多国家的试验结果都一样:三个孩子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淹死”在那

53、口“井”里。在中国的试验却让这位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三个孩子在10岁女孩的指挥下,5岁女孩先逃出,7岁男孩次之,10岁女孩作为姐姐,最后逃出,总共只用秒钟。报载二;1994年11月下旬:辽宁阜新市一家卡拉OK厅起火。由于大家惊惶失措,没有打开安全门进行疏导,厅里的人个个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竟有233人拥挤在门口,也死在了门口。要求全面理解上述两则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两则材料都是说,在大难面前如何逃脱的问题,但两者结果不同。一个有组织指挥,长幼有序,先人后己,全部安全“

54、逃出”;一个混乱无序,不讲仁爱礼让,全都葬身火海。这告诉我们:在大难面前,能临危不乱,指挥有序,可能安全逃离;而混乱争逃,互不相让,可能导致同归于尽。这便是作文的立意点。例二: 为下列一组材料,提炼出作文论点。 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个人都节省一根火柴的价值给我,那么我就是拥有几十万元的富翁了。 有人想,如果我能给全国每个人都做出一根火柴的价值的贡献,那么我的一生就是最有价值的了。 分析第一则材料的内涵是揭露一些人只想向别人索取的贪欲;第二则材料是赞扬那种把奉献当作人生的最大价值的精神境界。一则是索取,一则是奉献,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将它作对比立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3.综合分析法 有的多则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执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对这类材料,就应该用综合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作文。 例一:根据下面材料中甲乙双方的争论,鞋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