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1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2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3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4页
我的母亲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您服务教育网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 (学案)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学习纪要】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学习自传的语言特点,学习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情节,学习概括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文体感悟】 作者: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ng),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

2、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

3、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胡适中年时(40岁)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中用质朴的语言记叙

4、了母亲的几件事,围绕三个方面讲了她是一位恩师,对作者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内容结构 一、 段落划分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4)自然过渡。第二部分:写母亲。(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 (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 (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

5、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二、结构思路 写自己在这两年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引出母亲对于自己做人的训练。接着写如何作为严师慈母的事情,并在写言传后写身教,写了母亲自己是如何做人的,最后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写作特点1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2 饱含感情。“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3有分寸感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

6、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

7、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局部突破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

8、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

9、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 穈先生(m)广漠(m)侮辱(w) 嬉戏(x)B. 掷铜钱(zh) 厌恶(w) 摹画(m)管束(s)C. 眼

10、翳病(y)抽屉(t)佃户(din)灶神(zo)D. 文绉绉(zhu)绰号(zhu)宽恕(sh) 锁匙(sh)2.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A. 卑劣,不道德。()B.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C.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3.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我,然后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A. 严厉教育责备惩罚B. 严肃教育

11、责骂惩罚C. 严肃教训责骂刑罚D. 严厉教训责备行罚4.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A. 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B. 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C.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D. 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二)综合性学习:5. 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快;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 , ;朋友是 , 。6. 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 ”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中的“ ”(绰号)吴用等

12、,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 (三)阅读:文段一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

13、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7. 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_8. 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

14、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_9. 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_10. 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_文段二我的母亲(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的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照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15、: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后面有柔软的厚垫,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

16、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

17、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取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

18、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就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

19、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火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能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

20、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

21、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11. 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 12. 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13. 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 ( 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 14. 母亲的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15. 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哪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 _16. 第五段结尾划线句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 (用原文回

22、答 ) 17. 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 18. 第七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中的“归省”意思相同。写出这个词的意思: 19. 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 ( 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 20.“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母亲的形象,这句话贯串全文,重复十次,可见其重要性。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出这句话所体现

23、的母亲的性格特点。【试题答案】(一)基础知识:1. D2. A. 下流 B. 翳 C. 文绉绉3. D4. C(二)综合性学习:5. 略。6. 第一格:空城计、草船借箭、隆中对等;第二格:水浒传;第三格:智多星;第四格:知识就是力量。(三)阅读文段一7. 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8. 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9. “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10. 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

24、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文段二11. 中国文化馆的约稿。(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12. 深深的怀念之情13. 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14. 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可以兼顾内外)15. 背影16. 工人们、店伙计们、父亲的朋友、亲戚邻人17. 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18. 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19. 不愿听从长辈的劝告(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20. 严肃慈爱素材大观园一、 胡适传略 胡适,1891年12月17日生,安徽绩溪上庄人。三岁丧父,幼时教育全赖母亲。母亲忍辱负重,志向高远,影

25、响了胡适的一生。1904年,胡适到上海求学。1910年又到最具开拓精神的美国留学,观念和心态由此进一步改变,并首创了中国白话文诗。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这是继孙中山推翻封建皇朝后,对封建文化的全面挑战,并提出“再造文明”。另外,胡适在中国哲学史、标点符号推广、红楼梦及古典小说研究、话剧创作、妇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传播等方面也作了开创性贡献。1928年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培养了吴健雄等一批民族精英。抗战爆发,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其个人魅力赢得罗斯福总统的信任和赞赏,取得借款和军援。抗战结束后,胡适任北大校长。1949年暂居美国。1958年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主席。 1

26、962年2月24日胡适在晚宴上突然病倒。一生谦和,荣获36个博士学位的一代宗师终于离世。 胡适在五四前后的新派人物中,向以温和包容见知于世,但在一九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写给长子祖望的信中,我们却看到了少有的严厉:祖望:今天接到学校报告你的成绩,说你成绩欠佳,要你在暑期学校补课。 你的成绩有八个,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你在学校里干的什么事?你这样的功课还不要补课吗? 我那一天赶到学堂里来警告你,叫你用功做功课。你记得吗?你这样不用功,这样不肯听话,不必去外国丢我的脸了。今天请你拿这信和报告单去给倪先生看,叫他准你退出旅行团,退回已缴各费,即日搬回家来,七月二日再去进暑期学校

27、补课。这不是我改变宗旨,只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爸爸。 十九,六,廿九 这真是一封声色俱厉的信。胡祖望生在一九一九年三月十六日,写这封信的时候,刚过十一岁生日不久!跟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讲可耻,丢我的脸,不争气,真不知祖望能懂得多少。一个最能演说,最能运用大众语使妇孺能解的白话文大师,在和自己儿子说话的时候,怎么就忘了祖望只不过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啊!这封信收在一九九四年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安徽黄山书社影印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在现有的材料中,胡适示子的家书,仅得给胡祖望信两通,胡思杜信四通。在另一通给祖望信中,胡适训勉儿子要操练独立的生活,操练合群的生活,要感觉用功

28、的必要。在第一条之下,他指出: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 这样的口气与其说是一封写给孩子个人的信,不如说更像校长周会时对全体学生的演说。在说到用功这一点时,胡适有如下一段话: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封信写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六日,祖望十岁。做名父之后,真不容易!当然,这段话是用浅近的白话写的。但是这样的示子,无论就内容而言,就语气而言,与曾国藩的谕纪泽相去并不太远。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者,一个受过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