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doc_第1页
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doc_第2页
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doc_第3页
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doc_第4页
湘教版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湘教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必修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2、天体系统天体系统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银河系 河外星系 级别:总星系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氢和氦)(2)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2、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2)太阳活动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产生磁暴, 极光(太阳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关5、地球的普通性(1)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2)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6、地球的特殊性(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

3、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0为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1年,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

4、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8、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所示:9、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 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10、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2)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5、“东早西迟”。15/小时。(3)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11、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

6、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2)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春分夏至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秋分冬至次年春分: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

7、夏季,反之为冬季)(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12、【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研究手段:地震波,按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2)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圈层范 围 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17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古登堡

8、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4)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大气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大气密度随着高度随高度的升高递减。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

9、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石 二、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两种形式。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熔重用变质作1、过程2、意义形成地球上丰

10、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四、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2、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

11、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3、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常见类型成因地形表现实践意义褶皱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一般地形倒置背斜储油、气、建隧道;背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向斜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向斜储水;断层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

12、生明显错动或位移地堑成或盆地谷地(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地垒成山或陡崖、或断块山(华山。峨眉山,庐山,泰山)道路、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4.外力作用表现(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2)主要外力作用侵蚀沉积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常形成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山区山口处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五、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

13、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CO

14、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补偿,起保温作用。例如, 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民常用人造烟雾的办法,使地理的蔬菜免遭冻害,是加强大气的逆辐射提示:云量对气温的影响分白天和夜间两种情况。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的多(吸收、反射、散射多),故气温偏低;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

15、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5、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6、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形成过程如下:(2)类型: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16、)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7、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三种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7、1)分布: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下图图1-2-6图1-2-7 (2)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9、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10、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只对南亚的夏季风有影响)(3)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4)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东亚季风

18、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 +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11、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位于30-40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12、锋面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19、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2)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3)准静止锋: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13、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

20、”天气图1-2-9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六、水循环和洋流1、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3)意义: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2、洋流(1)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2)类型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3)洋流的分布规律 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

21、: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4)洋流的地理意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对象影 响举 例气候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速度快,

22、逆流速度慢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油轮发生泄漏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水文土壤生物(植被)气候地貌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2、整体性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地区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地区的改变。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2)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3)气候:直接影

23、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4)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5)地形:如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4、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5、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

24、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而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认识。6、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分布(教材必修1第85页图)(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A、地带性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太阳辐射低、高纬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海陆位置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低纬的高山、高原明显。注意: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

25、多。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温度高则雪线高(夏季高于冬季,低纬高于高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B、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现象):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实例: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带草原景观。(地形起伏);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海陆分布-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主要是海洋,缺乏陆地)第四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实例类型分布规模平原团聚型、棋盘式集中、紧凑大、人口多东北

26、平原、华北平原地区山区狭长形、团块状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小、人口少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平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良田。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山区:密度低,工程量大,造价高,公路呈“之”字形,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植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许多地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2

27、).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3). 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4).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5).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显著6).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4、自然资源(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2).分类: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天然

28、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5、自然灾害(1)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2)类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虫灾、鼠灾海洋灾害:海啸2、中国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1).自然因素(1)

29、气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灾害。(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3)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度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2.)人为因素: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3、洪涝灾害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4、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

30、展。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必修2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

31、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些出现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4、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

32、大多数处在“高低高”模式,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儿童比重过大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面临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5、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6、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7、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

33、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8、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9、人口迁移的概念: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10、人口迁移分类:(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34、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11、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美国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与西部)、土壤(北大荒的开垦、原始社会的迁移农业)、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2)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和通信发展能促进人口迁移.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

35、民族等。12、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13、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14、外国文化与人口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婚姻的稳定程度发展中国家较稳定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降低出生率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提高出生率15、中国文化与人口逐渐革除的陋习发扬光大的文化积极意义婚俗和制度早婚早育晚婚晚育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生育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

36、轻女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少生、优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力;积累社会财富职业选择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全民皆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动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四海为家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第二章 城市与地理环境1、城市的区位(1)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

37、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2)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

38、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3、城市功能分区: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1)商业区: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区位: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2)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3)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区外缘移动;(保护城市环境)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4、中心地理论: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

39、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5、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6、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7、城市化的意义: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8、

40、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9、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发展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私家车的普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虚假城市化(南美洲)、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10、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环境生态;(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2)

41、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3)使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11、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增多;社会秩序混乱。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

42、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A、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B、商贸联系: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C、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

43、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3、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照海拔高,干旱地区光照光 棉花、我国西北的瓜果热量不同温度带栽种不同的作物、不同纬度的“熟制”不同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

44、农业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牧业或林业(2)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3)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市场的需求多少与种类能决定农作物生产种类与面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例如:阿根廷的牛肉摆上欧洲的餐桌;海南成北京的蔬菜基地)农产品消费状况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国家对粮食的补贴促进粮食的生产)(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45、)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

46、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此外还有:水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4、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运输、土地、集聚。(2)相关产业的集聚有什么好处? 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3)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土地、原料、动力、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工业类型主导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

47、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采矿、钢铁厂、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钢铁、冶金、化学等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联系包括:“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地理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工业地域形成过

48、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6、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18791930年,德国美国。19501990年,美国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7、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8、工业与地理环境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

49、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水泥厂、酿造厂为空气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为水污染;化工厂、炼油厂为大气所污染和水污染; 发电厂、钢铁厂为空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9、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关系:(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3)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4)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5)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

50、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6)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影响,扬州、济宁、聊城因为交通的变化而兴衰。扬州、苏州、杭州沿江河逐步发展起来的;郑州、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沿铁路发展起来的;10、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2)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环境

51、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环境问题不严重(2)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增大,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

52、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主要人地关系思想: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现代人地关系思想)。(4)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3)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