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生成课堂_第1页
五官生成课堂_第2页
五官生成课堂_第3页
五官生成课堂_第4页
五官生成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官”生成课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例研究兰溪永昌初中 陈绍芳步入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的冲击下,在影视明星、体育巨星的光芒照耀下,在飞驰的小车里,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在舞动的音乐声中,在疯狂的酒吧里,在高档的咖啡厅内,甚至在嘈杂的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厅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追求实惠、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忙碌。因此,包括教师在内越来越多的成人,渐渐地失去了本已形成的传统阅读习惯。读书声渐渐地被麻将声、酒杯撞击声与“K歌”声所替代。认真钻研教材的教师越来越少,认真探讨教学教法、善于学习和反思的教师也越来越少。虽然各中小学各科都会校内校外地举行一些

2、教研活动,希望借此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某些教师不善于学习,大多是跑龙套、走过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学生的意识和观念受到成人意识和观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逐渐多元化、早熟化,与80后的那一批学生相比,他们更具有个性。性格形成的原因也更复杂。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就是新一轮的挑战。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学生的心路历程,探讨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表现,评估教师、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师、学生课堂上的不足,对于当今社会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以如何高效高质地上好一堂课为研究目的,对教学行为作一个深入系统地探讨和

3、反思。在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堂课之前,我先听取了本校一位同年级段的姓何的科学老师的公开课。何老师从教已有三年了,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何老师选择在实验室里上这堂课。何老师开始滔滔不绝,开始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讲了大约有半堂课,然后叫同学们去验证刚才写在黑板上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堂探究课变成了验证课。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但不知从哪里入手。不知道该移动蜡烛还是凸透镜还是光屏,还是一起移,手忙脚乱。这时何老师又加以引导,说先验证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该怎么验证?把凸透镜放在40厘米的地方,凸透镜焦距是10厘米的,所以要放在物距大于20厘米的地方。结果,很多小组的同学就把蜡烛放在刻度线为二十几厘米的地方。然

4、后何老师又说,把光屏放在像距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的地方。结果很多小组的同学就把光屏从另一侧拆下来,放在和蜡烛同侧的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的刻度线处。还有很多小组,由于物距是错误的,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得不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后面的几个像的性质的获得,很多小组依旧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不清楚距离和刻度线的差异。物距、焦距和像距是长度,而刻度线是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所在的位置。而何老师显然没有注意到此中的差异,也没有注意到同学们也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差异,没有给出适当的引导和有利的建议,所以同学们犯了错误却浑然不觉,这是学生的悲哀,更是由于老师指导不当造成的老师的不幸。在后来的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的性质获得教学中,何老师也没有引导同学们透过透镜看蜡烛的像,只说这个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整堂课提问范围太大,指令不清晰到位,落实也不到位,学生动手能力极差。课堂上口头禅太多,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语言不简练,太多太密太快太平,没有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通篇都是平淡无奇的陈述句,没有设问句和疑问句。同学们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实验数据,课内练习没有体现,学生口头表达没有体现,课后作业没有体现等等。总之,是一堂不成功的课。这堂课听下来,我给自己敲了一个警钟,千万不能上成这样一种模式的课,否则,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对学生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极为不利。对比目前自己的上课水平和上课理念

6、,完全与何老师不是同一个档次。同时,我也回想了我刚毕业参加工作那一年的上的这节课,发现了自己上课的诸多问题。07年我上这堂课,由于是一所条件较差的农村初中,我既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也没有在实验室里上课。备课是以教案学案为模板,上课也按那本书去上。而且那时上课好象目中无人,又只知一味的写板书,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语速又过快,又不懂得调节课堂气氛和处理课堂违纪事件,常常课堂上生气。也没有课内练习,从头讲到脚,真是台上滔滔不绝,台下也滔滔不绝。在没有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分组实验的合作交流性的情况下,我却采取了画光路图的形式来讲解。把问题复杂化了。原本按照学生的理解规律的话,应该先具体后抽象,这样才有

7、利于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可结果呢,我却一开始就用抽象的光路图去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一堂科学探究课竟然被我上成了画图推理课,又没有抓好课堂纪律,效果是可想而知了。现在的我,当然都规避了上述的教学错误,也掌握了很多德育经验,学习和实践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已经逐渐成长!听了何老师的课和回想了07年我上的那堂课,我对以前就形成的教学观念更加坚定。就是要注重学习的重要性和反思的重要性。现在,我的教学,在学习和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后,博采众长,大胆创新,提倡和实践自己的“五官教学法”,预设和生成课堂。所谓“五官教学法”,就是要充分发挥“口说”、“耳听”、“眼看”、“手动”、“脑想”

8、在课堂预设和生成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现在,我先阐述“五官教学法”预设课堂,编写教案设计和编写课内练习。教案设计如下:第6节 眼和视觉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开发他们“口说”、“耳听”、“眼看”、“手动”、“脑想”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特点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理解教学器材:光具座、蜡烛、火柴、黑布、光屏等教学过程:(一)新课讲授一

9、、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仪器:光具座(重点介绍: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凸透镜f=10cm、火柴、黑布教师分配任务: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介绍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那么像到透镜的距离可以称为什么呢?(生:像距)用字母v表示备注:在介绍实验仪器时,控制语速,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的注意力,要求他们都看陈老师的演示过程。老师边介绍边要求同学们也跟着演示,动手搞清楚刻度线的含义和焦点位置以及焦距、物距、像距。焦点位置要求同学们找到刻度线的位置并用手指指

10、出来;物距、像距要求同学们能有两只手表示一下分别是哪一段距离。落实“眼看”、“手动”、“口说”、“耳听”能力!2.实验步骤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的光屏,并要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调节物距与像距,当在光屏上找到倒立缩小的像时,记录物距与像距调节物距与像距,当在光屏上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记录物距与像距调节物距与像距,当在光屏上找到倒立等大的像时,记录物距与像距数据记录在书29页的表格上任务物距u(cm)象距v(cm)成缩小的像123成放大的像123成倒立的像123成正立的像123备注: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陈老师的

11、演示实验,认真倾听陈老师的指令,按照陈老师的一步一步的简短的指令来。不相信他们的口头,只相信他们的笔头。要求他们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记录下来。落实“眼看”、“手动”、“耳听”、“脑想”能力,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压低声音交流。二、板书设计:u 2f倒立 缩小实像fv2ffu2fu2f的范围。又引导他们,62厘米刻度线处是像距在什么大小范围内,从而得出像距的范围是fv2f。按照这个规律,要求同学们移动蜡烛和光屏,再得出一组实验数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由于指导得当,同学们很快得出一组数据,效果很好。接下来又做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性质实验时,凸透镜先固定在50厘米刻度线处,蜡烛移动

12、到30厘米刻度线处,光屏移动到70厘米刻度线处。又引导他们得出蜡烛在30厘米刻度线处时是物距u=2f的关系,光屏在70厘米刻度线处时是像距v=2f的关系。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将其后固定在40厘米刻度线处,根据规律再得一组物距和像距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接下来又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依然把凸透镜固定在50厘米刻度线处,将蜡烛移动到35厘米刻度线处,光屏移动到75厘米刻度线处。引导他们得出此时物距fu2f的范围。按照这个规律再移动蜡烛和光屏,再得一组实验数据,将其记录下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接下来又移动蜡烛,使蜡烛在40厘米刻度线处,结果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有像,透过

13、透镜看,也看不到像。引导他们物距u=f时,不成像。又接下来继续移动蜡烛,使其在刻度线45厘米处时,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有像,透过透镜,可以发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把光屏放在和蜡烛的同侧,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光点,这个像是虚像。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29页和30页上。然后要求同学们,每一个实验小组分工合作,一个同学从远处移动蜡烛向透镜靠近,一个同学移动光屏远离透镜,发现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同学们得出像是变大的。将实验结果做到课内练习4上。又要求一个同学移动蜡烛远离透镜,另一个同学移动光屏向透镜靠近,发现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同学们得车出像是变小的。将实验结果做到课内练习5上。接下来吹灭蜡烛做

14、课内练习。【讨论】1.在光屏成的像有什么共同特点?(倒立的实像)2.哪一点是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线?二倍焦距处(二焦分大小)3.哪一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线?一倍焦距处(一焦分虚实)4.凸透镜固定不动时,蜡烛从远处向焦点靠近.为了找到像,光屏该如何移动?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物进像退,像变大)5.在凸透镜固定不动情况下,当蜡烛从焦点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时,为了找到像,光屏该如何移动?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物退像进,像变小)备注:讨论4和讨论5,以分组实验的学生的分工合作进行探究一个同学移动蜡烛,另一个同学移动光屏来完成。落实“眼看”、“手动”、 “脑想”能力6.在进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5、:当凸透镜的焦距f为10厘米,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14厘米处时,在右侧的光屏可得到 ( )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7.一物体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着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那么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备注:练习6和7,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在陈老师给了1分钟之后,能把思路给表达出来,并叫其他同学能跟着思路,一起跟读一遍。如果同学们还做不到,就降低难度,进行适当引导,改成一小段思路一小段思路的填空题,再连贯起来,进行全面辅导!落实“口说”、“耳听”、“脑想”能力。【课堂小

16、结】 2.动态: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进像退,像变大;物退像进,像变小3.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可用光屏接收)4.虚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课堂时间分配:1. 实验仪器介绍5分钟;2. 实验过程25分钟+8分中;3. 课内练习13题,3分钟;67题,4分钟。布置课后作业,作业本A和同步课时特训。下课铃响,同学们按次序走出实验室。【课堂评价】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放手让学生在“玩”器材中完成实验,既提

17、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完成各自的实验,培养了学生边探索、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使知识容量增加,提高了课堂效率。3.整个教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问题设计精妙,课堂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教学密度合理,课堂教学精彩实效。【教学反思】由于对其他老师上课的不足和自己以往上课的不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规避了自己一些常犯的教学错误。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规律,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利用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大胆创新,大胆尝试“五官教学法”:眼

18、看:目光要扫视全班,看到每一位同学的表现!表现好的及时表扬,不好的及时鼓励。并要求同学们也要做到该看黑板时,注意力在黑板上,自由阅读时,注意力在书本上。耳听:仔细听取学生的回答,做到细听、对比听,找出学生理解上的漏洞和先入为主的错误观点。并要求同学们也做到善于倾听老师的上课,提高注意力。手动:认真写好板书,教态合适得体。动作庄重,并随时观察学生是否注意记录。培养同学们的好笔头。我始终相信,学生的笔头重于口头;笔头会做了,那就叫做懂,而不是单单听懂。而且,学生已经习惯了口头应付和欺骗,所以,注重学生的笔头,尤为重要。口说:注意自己上课提问的范围大小,指令是否明确清晰和简洁。注意自己上课的语速,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注意自己上课的语气,少用陈述句,多用设问句和疑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