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笔记-_第1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笔记-_第2页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笔记-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自修笔记贺琬珺 320090941800第一篇 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第1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1节 心理、教育科学与科学研究一、科学与科学研究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了解这些异同,对于掌握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科学还有特定的研究过程。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的过程。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理论或观察事实,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然后收集和分析资料以验证或推

2、翻假设,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研究过程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2) 科学研究的特征 科学研究,就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他有以下特点:1. 继承性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由零开始的,它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2. 创新性 所谓创新,就是在前人与他人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3. 系统性 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一个由哲学方

3、法论、一般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组成的系统;其三,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也是一个系统。总之,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4. 控制性 如果缺乏控制,科学家就难以辨别研究的对象,就不能确认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上述四个特点表明,科学研究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如日常生活等),它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了解科学研究的特征,是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地位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这种双重性质,使心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这一地位不仅决定了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广泛性,而且决定了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

4、学或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的研究,也包括人的社会化的研究。3、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和功能(1)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1. 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2. 解释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3. 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

5、4. 控制控制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2)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功能第一,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需要。第二,将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第三,解决个体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利于个体的健康和发展。总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乃至于个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4、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上图可知,心理与教育研究是没有终结的,一个问题解决了或一个假设被验证了,又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或假设,又开始一个新的研

6、究过程。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人类认识无限性的反映。第2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1、 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 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这就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不能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只要具备研究对象就可进行研究。2)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对象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3) 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各种变量很多而且复杂,这就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4) 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5) 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因此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

7、,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6) 人的心理还具有个体差异性7) 研究者同研究对象一样,都具有上述几个特点,研究者同样具有意识,同样有思想感情和性格。这样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2、 研究过程的特殊性3、 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其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

8、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第三,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3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要素的关系。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的健康发展。5、 伦理性原则6、 除上述原则

9、外,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等一般原则。第2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第1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概述1、 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一)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手段具有客观性,有效性等特性。(2)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内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2、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第2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1、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前提 包括心理与教育科学在内的任何科学的研究都以下述两个哲学前提为基础。其一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或事件是有规律的。其二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的。2

10、、 科学的心理观与教育观首先,心理是客观现象的反映。其次,人的心理反映具有社会性。第三,人的心理这种反映形式是以人脑这一物质的生理活动为中介的,具有物质性。第四,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第五,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体性。第六,人的心理反映具有发展性。最后,人的心理具有系统性。3、 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第3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应该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现代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经验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是常用的一般科学方法论。1、 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系统方法,是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

11、察的一种方法。第4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1、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心理与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1) 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以被试数量来划分,心理与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个案研究是指选择一个或少量被试或典型案例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组研究又可分为大样本研究和小样本研究两种,这两种研究范式是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范式。(二)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从研究进行的背景来划分,可以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指在实验室背景下进行的研究。现场研究是在实验室以外的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三)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按照研究是否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或操

12、纵,可将心理与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与教育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类型。非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不加控制而收集被试有关情况的研究。(四)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按照研究是否关心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过程和发展变化,可将其分为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发展研究主要有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趋势研究三种类型。应该指出的是,上述研究的划分标准是相互交叉的。2、 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收集数据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社会测量法、心理测验法、口语报告法、技术法、档案法等方法。3、 心理与教

13、育研究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定量分析主要以统计分析为主,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部分。按照分析涉及的变量数目, 又可分为一元统计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两类。定性分析主要是变量关系的逻辑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逻辑方法和思路,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思维加工,指导定量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第三章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第一节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总特点一、研究背景的现场化将研究背景从传统的实验室转向各种形式的生活、工作、学习现场,充分发挥现场研究中研究对象、研究背

14、景真实、自然的优势,并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得出更为客观、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的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结论。为了保证现场研究的结果同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在现场研究的众多方式中,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和普遍采用现场实验研究。2、 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心理与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人的活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它所涉及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常常不是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和解决的。因此,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各种心理与教育现象及其活动规律,解决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各种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三、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在方法上出现的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

15、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探讨心理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其次,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第三,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第四,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4、 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首先,在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其次,心理与教育研究手段现代化的特点,还体现在一些现代化的实验室和观察室的建立上。5、 研究结果的数学化一是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分析方法。二是计算机已成为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三是在传统使用定性方法的领域,开始采用“元分析”等定量方法。四是模糊数学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除上述特点外,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还将一些统计方法(如时间滞后

16、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用于分析自然观察的结果,通过对几个变量在某个时刻的相关与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它们之间相关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推论因果方向,得出因果结论。第2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生态化特点1、 生态化趋势的基本特点 在理论方面,心理与教育研究者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思想,提出了心理与教育研究生态化趋势的基本观点:心理活动或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之中;心理与教育活动既受其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心理与教育研究应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或教育活动规律;心理与教育研究应注重研究个体

17、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与教育研究应注重研究个体在其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动性。 在研究方法方面,心理与教育研究者并不局限于生态学强调的观察法,而是以其生态思想为指导,主张心理与教育研究脱离实验室走向生态,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去,并在其中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生态化趋势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既不同于实验法对实验室的依赖,也不同于传统观察法为真实性而牺牲严密性的特点。它强调研究的情景必须是自然的,但研究本身同时也必须是严格的。也就是说,它要求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而又毋需以降低内部效度为代价。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者们普遍采用现场实验和现场观察两种方式

18、。在现场实验中大量运用了准实验设计,在现场观察中运用了现代化的观察仪器、观察技术和详尽而完善的观察编码系统,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如时间滞后相关、路径分析等)对观察材料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出因果结论。2、 生态化趋势的意义1) 解决了以往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不能同时得到保证的矛盾。2)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被试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都比较真实,因此,研究能够真实地揭示人们在教育实践、社会生活等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3)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虽然也有一定的实验控制,但是并没有像实验室那样完全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心理及行为变化仍然是现实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

19、)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被试数量,以保证在统计上可获得比较可靠的理论。5) 研究工作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开展方便、灵活。第3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1、 跨文化研究的特殊价值(1) 检验、修正并完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2) 跨文化研究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3) 跨文化研究可以解释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种族或文化差异现象(4) 总之,跨文化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人类的心理、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弄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和知识传递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探讨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建立和完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

20、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第4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计算机化特点一、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功能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1) 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2) 处理、分析研究数据(3) 模拟心理、教育过程2、 计算机在心理与教育研究各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计算机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3、 使用计算机的优点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应用计算机,具有许多优点,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精确地产生和呈现刺激。第二,能准确方便地记录被试的反应。第三,能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第四,可以减少主试对被试的影响。第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第六,可以使实验和测验

21、的条件更加标准化。总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普遍适用工具,计算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心理、教育的众多研究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功能日趋完善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4、 使用计算机的局限性第一,学习计算机语言、编制计算机程序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在心理与教育实验和测验中应用计算机,使主试失去了直接观察被试的机会。第三,计算机控制实验缺乏灵活性。第四,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第二篇 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第4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第1节 研究问题与课题选择一、研究问题的特征研究问题通常涉及两个以上的变量,并询问其关系如何;问题应以提问的形式出现;研究问题应当具有可解答性;研究问题

22、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不带有任何道德判断。2、 研究课题的类型 广义而言,选择研究课题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事的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按照不同的标准,研究课题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按照研究目的分,研究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按照研究的深度分,研究课题可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除上述两种分类外,还可以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课题的来源,可分为招标课题与自定课题;根据做研究课题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定向课题、鼓励课题和一般课题;根据课题的内容,可分为心理方面的课题与教育方面的课题、认知方面的课题与社会

23、性方面的课题等等。3、 课题选择的意义与原则一般来说,正确选择研究课题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心理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二)创造性原则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它必然要求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工作最大可能地取得成功。(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即根据研究者具备的主观条件和从事研究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选择研究课题,以保证所选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上述

24、四条原则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需要性原则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创造性原则反映了研究的本质特征,科学性原则体现了研究的内在要求,可行性原则说明了研究的现实条件,只有全面、综合地运用这四条原则,才能正确地选择好研究课题。4、 课题确定的程序第一步,初步选出研究课题。第二步,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第三步,将选题具体化。第四步,撰写选题报告。第五步,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第2节 课题选择的策略一、社会需要与课题选择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的需要,看清时代的潮流,选择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课题选择的重要策略之一。

25、二、理论发展与课题选择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心理与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建立和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有关理论,使它们具有对社会生产实践、教育实践活动的普遍指导作用,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另一重要目标。三、研究文献与课题选择查阅和评价已有研究文献,是选择课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策略之一。四、研究过程与课题选择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或构思出需要随后深入研究的许多新课题。5、 科技进展和课题选择 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显著特点。这表明,各学科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大量事实表明,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

26、策略。第3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1、 假设的特征与功能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一般研究过程中,当某个研究课题选定之后,研究者就需要根据有关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日常观察,根据选题时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以前的研究结果和人类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某些初步的设想,这些初步的设想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设。2、 假设的基本类型从研究假设的性质分析,我们可以把研究假设分为三类:1) 预测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存在的某些情况,特别是差异情况作出推测判断。2) 相关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方向、密切程度作出推测判断。3) 因果性假设。即对客观事物之间

27、因果联系的推测判断。3、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就是指从一般到个别,即从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来考察某一特定的对象或现象,对这一对象或现象的有关情况做出推论。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有关事物、现象的一般性认识或结论。4、 评价研究假设的标准研究假设提出后,就需要对其有用性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下列五方面是评价一个研究假设时需要考虑的。1) 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依据,即以一定的理论或一定的经验和观察事实为前提,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探讨价值,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和猜想。2) 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

28、3) 研究假设应以陈述句的形式清楚、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而不能以问句形式或含糊不清的陈述句形式出现。4) 研究假设应当是可以检验的,即可被研究人员用一定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5) 研究假设应简单、明了。第4节 研究课题的论证与评价1、 课题论证的意义第一,书面形式的课题论证有助于进一步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具体研究问题,把握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水平,明确研究将采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指明预期成果,从而使整个研究课题的提出具体化、系统化、完善化。它将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保证其顺利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根据研究者的课题论证报告,有关部门、基金会、评审专家可以在一定程度

29、上了解研究者(即课题申请者、承担者)的科学态度、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进行课题论证、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是进行课题评审工作、作出科研项目立项和资助决定的需要。2、 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与内容3、 课题论证报告撰写技巧(1) 问题的陈述部分(二)有关文献的评述部分在课题论证报告中,研究者应综述有关文献,介绍和分析国内外在本课题方面的研究概况、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其目的在于进一步阐述研究课题提出的依据、意义,说明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向评审者表明项目申请者已经把握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研究内容、方法上的新进展。(3) 研究的方法部分在研究方法部分,项目申请者应当对研究对象和拟采用的方

30、法、工具等加以说明。(四)研究的进度安排方面为完成课题而作出具体的工作安排和时间安排时,应说明本研究整个研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其中又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限是什么。(五)课题组与已有工作基础说明方面说明课题组的特色和已有研究工作的良好基础,有助于充分论证课题可能完成的质量和条件。(六)研究经费的预算预算研究经费时应本着节俭的原则,即尽可能以最低的研究费用去争取最大的成果。第5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第1节 研究文献的类别与特点一、研究文献的类别书籍、期刊、学位论文与学术会议文献、报纸、专题文献汇编、电子期刊二、研究文献查阅的意义与作用1有助于研究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地

31、认识和了解;2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3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4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第二节 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与方法一、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1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再插过去的文献;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3应注意搜集第一手的资料;4应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资料;5不仅收集直接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资料,还应该收集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料。二、研究文献查阅的渠道1通过图书馆搜集文献;2通过专门研究机构的资料室搜集资料;3通过大学有关系所资料室搜集资料;4通过学术会搜集资料;5通过个人交往搜集资料。三、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1检索工具

32、查找法目录卡片 目录索引 文摘 2参考文献查找法研究文献阅读的原则计划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同时性原则四、研究文献阅读的方法浏览:普遍地、粗略地翻阅文献;粗读:了解文献的基本观点,搜寻基本数据依据;精读:求深、求通、求精、求创新的阅读。五、研究文献记录的方法标记与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综述式第三节 研究文献的综述一、研究文献综述的特点 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者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二、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内容序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改进建议参考文献目录三、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搜集文献应当全面,应用资料和数据要真实;2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3总数要

33、有针对性;4应提纲絜领,突出重点;5适当使用统计方法描述资料;6注意区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四、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法确定综述选题搜集资料筛选文献撰写初稿修改提炼第六章 研究的设计第1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1、 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理清研究的思路。研究目的明确以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界定了,但是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 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可采用的收集事实与数据的方法是多

34、种多样的,如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等。由于同一研究课题往往可以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而每种方法又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在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宜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会聚效度。如前所述,这已成为当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3、 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在选定具体方法和设计方式之后,应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进一步明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哪些,不拟研究的无关变量有哪些,所研究变量的性质是因果的(即一些是操作或非操作性自变量,另一些是因变量)还是相关的。4、 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确定了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之后,研究设计

35、工作就进入到确定研究材料与工具阶段。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或选用现有的研究工具和仪器,其种类很多,有心理与教育测量量表等;二是编制,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特殊要求,自己编制有关研究材料。5、 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制定研究程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研究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及其顺序;二是操作研究变量的有关方法和研究程序安排;三是拟定指导语;四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各种方法。6、 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在研究设计时,要初步考虑如何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第2节 研究设计的标准

36、 研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整个研究的科学性水平,即保证研究结果、结论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教育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设计每项心理、教育科学的具体研究时贯彻客观原则,强调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与效度不但是研究设计时应当遵循的标准, 而且也是评价研究设计质量乃至整个研究结果科学性水平的标准。1、 研究的信度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根据影响信度的误差来源,可以把信度划分为两大类:稳定性和同质性。稳定性指研究结果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 判定研究工具或研究结果的信度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重复法指运用重复测量、重复研究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采用相

37、同方法进行两次以上的研究,然后考察它们能否取得相同结果。(二)相似法 指通过比较同质或类似研究工作、或同类研究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来判断研究工具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三)独立评判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同时对一组被试的行为、操作水平等各种表现进行独立判断或评价,然后比较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此法可以判定研究者之间一致性程度。2、 研究的效度效度通常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度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 一)构思效度进行理论构思,是研究设计工作中的首要内容。研究的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它涉及建立可观测指标的理论设想及其操作化等方面的问题。( 二

38、)内部效度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三)统计结论效度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恰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 四)外部效度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第3节 研究对象取样的设计1、 取样设计的意义与原则具体地说,取样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优点:第一,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第二,节省人力、时间、费用。对总体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很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

39、财力,因而往往是研究者无法达到的。第三,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第四,有利于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综上所述,取样是研究设计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度,特别是外部效度。2、 取样的一般程序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定总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只有总体明确,才可能从中抽出有代表性的样本。(二)确定样本容量样本容量是指样本内所包含的对象的数目。(3) 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四)统计推论 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是完整取样过程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关系到总体参数的可靠性、取样的误差乃至取样的效果与实际意义。3、 取样的基本方法取

40、样的方法很多,以适合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条件的需要。(一)简单随机取样法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几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独立的。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抽签;利用随机数字表。(二)系统随机取样法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抽样间隔,最后在第一个抽样间隔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单位,并按抽样距离做等距抽样,直到抽取最后一个样本单位为止。(三)分层随机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

41、层) ,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四)整群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出若干群作为样本。( 五)多段随机取样法 多段随机取样法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群,作为抽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子群,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简言之,就是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抽样方法。4、 取样误差的计算取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方

42、法进行取样,都会有取样误差存在。因此,在取样时,应尽可能减少取样误差,使我们用样本的研究结果对总体特征做出的推论更为精确。为此,定量计算取样误差,了解其程度大小,对研究者判断取样的科学性有重要作用。第4节 研究变量的确定与研究指标的设计1、 变量的基本类型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测量或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一)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根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变量可以分为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相关变量指相互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面和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主要存在于相关研究之中。(二)主体变量与客体变量如以研究对象为主体,可将

43、变量分为主体变量与客体变量。前者指存在于研究对象主体身上的各种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性格、动机、态度等;后者指存在于研究对象主体以外的各种变量,如团体气氛、他人行为和态度。(三)直接测量变量与间接测量变量根据是否可直接对变量进行测量,可将变量分为直接测量变量和间接测量变量。(四)操作性变量与非操作性变量从变量是否可由研究者主动加以操作角度划分,变量可分为操作性变量与非操作性变量。(五)研究变量与非研究变量根据变量是否成为一特定研究所要操作的对象,变量可分为研究变量和非研究变量。2、 研究变量的选择具体选择、确定研究变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的变量,考虑

44、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辨明无关变量。第三,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第四,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3、 研究指标及其测量水平研究指标就是用来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一)定类指标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二)定序指标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三)定距指标定距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间隔距离的指标。(四)定比指标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4、 研究指标设计的原则科学地设计研究指标,应当注意遵循下述原则。第一,设计研究指标应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指导。第二,所设计的研究指标应当具有完整性。第三,研究指

45、标要简明、可行。第四,研究指标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对于定量指标还应该有统一的计分或计算方法。第5节 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1、 操作定义及其特征在研究中,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做出明确定义有两种方式,一是抽象定义,一是操作定义。抽象定义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共同本质的概括,其作用在于揭示它们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二、操作定义的作用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

46、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第五,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3、 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科学地设计操作定义,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对称性原则。指给变量或指标设计出来的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的内涵相对称,而不能过宽或过窄。第二,独特性原则。指给变量或指标设计出来的操作定义必须使其具有有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独特特征。4、 操作定义设计的方法设计操作定义的方法很多,下面几种是比较常见的基本方法。(一)方法与程序描述法方法与程序描述法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二)动态特征描述法动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

47、方法。(三)静态特征描述法静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第6节 无关变量控制方法的选择一、无关变量的主要类别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无关变量的类别很多。(一)被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被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有的与被试长期的、稳定的特点有关,有的与被试在研究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状况有关。(二)主试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研究表明,研究者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等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三)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这方面的无关变量主要有:研究方法本身不完善;测量仪器、设备的安排、布置、调整不当;测量工具不完善,如题目用词模棱两可、难度不当

48、、指导语不明确; 被试选取、研究时间和环境选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程序安排不当。(四)研究实施环境条件方面的无关变量 研究实施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如温度、光线、声音、布置、熟悉性、桌面好坏、空间阔窄等,均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与操作水平。(五)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在对研究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时,如果方法不当,也将影响研究结果。2、 无关变量的两种影响 无关变量可产生两种影响:一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二是造成研究结果不准确。二者统称为研究误差。3、 无关变量的控制( 一)消除法消除法就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二

49、)恒定法与平衡法 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三)统计控制法 当无关变量的影响无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响已经测定和已知时,可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这些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第三篇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第7章 观察法第1节 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含义与作用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和干预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和记录,这即为自然观察,也是狭义的观察法。相应地,在人

50、为控制和干预观察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则为实验观察,即广义的观察法。对于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教育科学来说,观察法具有如下特殊的重要作用:第一,观察法是收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各种科学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由它所得来的大量而丰富的各种材料,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切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的起点。第二,观察不仅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且对检验心理与教育科学方面的科学假说,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上任何重要的理论当它未被验证时都只能是假说2、 观察法的特点第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第二,

51、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观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第三,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第四,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第五,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3、 观察法的类型(1)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考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其主要优点是使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处于自然状态,故而能收集到

52、观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典型、一般的行为表现。它的缺点和不足是采用此方法时,研究者较多地处于被动状态,整个观察活动及过程更多地取决于观察对象,此外,也难以揭示观察对象的许多较少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验观察法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对象的某些心理现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它们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2) 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相关仪器,可以把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通过感官考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有关科学资料的一种方法。如研究者深入课堂,直接观察和记录学生注意集中情况。间接观察

53、法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或装置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3)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之中,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故又被称之为局内观察。非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故又被称之为局外观察。(4)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可以将观察法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

54、的内容和项目,制定出有关观察表格,并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严格按照其进行观察记录。无结构观察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没有详细的观察项目和内容,亦无具体的记录表格,因而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选择地进行观察。 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外,观察法还可根据其他标准作如下一些划分:如根据观察结果是关于观察对象的质的特征还是量的特征区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根据观察活动的进行是否有规律区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根观察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区分为对自我的观察和对外界的观察等。4、 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一)观察法的设计1. 明确观察的目的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

55、,研究者要有效地运用观察法,事先必须明确“为何而观察”,即通过观察收集而来的资料拟解决或回答什么问题。明确观察目的,也就是要理解和把握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内容。只有针对问题的性质内容选取的观察方式、方法,才可能是最适宜、最有效的。2. 确定观察内容观察设计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好具体的观察内容,它是整个观察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观察研究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3. 选择观察策略进行一项具体的观察研究,观察策略的合适与否常常是十分重要的。4. 制定观察记录表观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获取资料。显然,观察记录表是解决这一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技术手段。5. 训练观察人员随着观察研究的水平及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对观察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对观察人员的培训在观察设计时应进行考虑。( 二)观察法的实施观察法的实施可简单分为获取观察资料、呈现观察结果两个过程。前者具体来说就是观察者按照在观察设计中制定的程序进入观察情境,采用事先选择好的观察策略和技术手段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后者具体指对所收集到的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