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真题答案2005-2012_第1页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真题答案2005-2012_第2页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真题答案2005-2012_第3页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真题答案2005-2012_第4页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真题答案2005-20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理论真题答案200520122005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等。擅长楷书、行书。其楷书取自褚遂良之沉稳端重和篆隶的园劲雄浑,气象恢弘,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世称“颜体”。楷书代表有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其行书融入篆籀笔意,同时取张旭草书之纵横气势,笔力遒劲,笔势洒脱,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丰富性,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代表有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刘中使帖等。后世历来对颜真卿评价甚高,清代冯班评价其书法曰“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总之,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书法大家,对后世影响深远。2、金文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盛行时期,尤其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青铜器在古代称“金”故“金文”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把商周金文归于“大篆”的范畴,金文以铸造为主,点画饱满,体势端庄,气息浑穆,有浓重的庙堂之气。商代金文代表作有后母戊鼎,西周金文代表作有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其中以上四种被后世誉为“四大国宝”。3、铁云藏龟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清代刘鹗著,刘鹗字铁云,故该书取名为铁云藏龟。作者刘鹗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的古董变为“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4、集古录宋代欧阳修修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集古录是欧阳修对其加藏的金石碑刻拓本所作的题跋的汇集,收录了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四百多篇。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于匡正补缺。5、简牍简牍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人们通常把竹片写的书称“简”,把木板写的书叫“牍”。简牍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现出土的简牍大多集中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如著名的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宝山楚简、居延汉简等。这类书法作品多数结构活泼多姿、率真自然,具有某种过渡书体的性质。6、刷字米芾曾言“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便是“刷字”一词的出处。刷字是指米芾的书法有刷子刷字般的力度和气魄,用笔爽利劲健,气势恣肆。米芾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等。7、神采南朝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之于古人”。由此可知,神采与形质对立的概念,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内心感情和精神面貌。8、书法要录张彦远著,是我国唐代书学论著总集,对后世书学研究影响极大,它辑录了从东汉至唐元和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共三十九种。其中著名的有赵壹的非草书、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论书、张怀瓘的书断等。9、骨势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价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这里的骨势与媚趣相对,是质朴遒劲的含义,指书法作品的力度和气势。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较之王献之更有骨力,更具有骨力,更具阳刚之美。以“骨势”和“媚趣”形容书法的阳刚和阴柔之美是羊欣书论的重要贡献。10、书卷气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这里的书卷气是指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文人所特有的微温尔雅的气息和风度,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有足够的胸襟和学养作为支撑。正如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韭花帖是什么时代、哪位书法家的作品他还有哪些作品传世请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一、韭花帖是五代书家杨凝式的代表作品之一二、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图跋等三、杨凝式行书、草书皆入妙境。黄庭坚对杨凝式推崇备至,称其书法如“散僧入圣”。其韭花帖介于行楷之间,结字瘦劲清健,布白舒朗,章法空灵,与兰亭序风格迥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行书卢鸿草堂十图跋用笔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结字俯仰生姿,气息疏朗旷达,与颜真卿行书相近,其草书夏热帖神仙起居法等用笔爽利劲健、粗布乱服,整篇节奏明显、顾盼生姿。正如米芾所赞“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2、简述张怀瓘的书法理论著述一、张怀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其著名作品有书断、书议、书估、文字论、评书药石论、玉堂禁经等。二。、书断首创我国书法理论史上“神、妙、能”三品书论之先河,并详细列举了各品的对应书家。书议标举书法为“不朽之盛事”,并提出了“风神骨气者居上,妍媚功用者居下”的审美标准。文字论提出了“从心者为上,从眼中为下”的鉴赏法则。六体书论中提出了“法像”说,这是张怀瓘书论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提出的“经是圣文,尚传而不秘,书是妙迹,乃秘而不传”等论断也比较著名。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简要论述大条幅书法作品兴起的过程及其表现手法的扩展,请举例说明。大条幅书法是当今社会生活变化的产物,随着室内装饰的需要,大条幅书法开始兴起,明代初期的解缙、张弼等人就有大条幅书法作品的尝试,明代中后期达到鼎盛期。明代中期的祝允明、陈道复就有大条幅书法存世,到徐渭开始风气大兴,他的大条幅书法章法紧密,笔法纵横,气象淋漓,如“天女散花”。董其昌则章法行疏字密,以空灵见长,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在大条幅书法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张黄倪三人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是行疏、字密,行内上下字咬合穿插,起伏跌宕,行间疏远墨色讲究浓淡、枯湿变化。王铎是大条幅书法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他的章法起伏跌宕,笔法迟涩与连绵恣肆兼有,呼应强烈,整体感很强,代表作有过中条诗轴等。到了清代,这种大条幅书法得到进一步发扬,著名的有傅山等,他最擅长大草,比王铎更加恣肆流畅,清代各家对此都有涉猎,但大多数都没超过前人。2试论清朝碑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书法理论思想。一、清代的碑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阮元著有碑帖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二、阮元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并认为“书法变迁,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有钟繇、卫瓘、所靖、欧阳询、褚遂良等“。南北两派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阮元提出了“北碑”、“南帖”的概念,并认为各有所长,即“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三、包世臣力倡碑学,贬损帖学,并进而提出了“尊卑”、卑唐的观点。“北碑字有定法,而处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板。“对于”神妙能逸佳“诸品,他认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至交,曰“能品”,楚调自在书法的“形质”和“情性”方面,他认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之语默”书道妙在情性,能在形质“。四、康有为在包世臣书法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尊碑卑唐”的观点。“尊碑”因为魏碑有“十美”。但是康有为不赞成阮元的南北分派,他认为“书法可分派,南北不可分派“,并列举了表明南北书法只是多“筋骨“还是”风韵“的不同。此外,他还分析了清朝书风的转变和个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康雍之时,专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集分书之大成,尹汀州也集隶书之大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大成,刘石庵也集碑学之大成,张廉清也”。五、以上碑派书法理论家是清代碑学兴起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对清代碑学的兴盛贡献巨大。2006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古不乖时孙过庭书谱中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古不乖时”意思是学古不能背离时代,即学习古人不能亦步亦趋,要适应时代发展,及时推陈出新。2、康里巎巎字子山,后世称“康里子山”,是元代少数民族书家中的杰出代表。擅长行书、章草,其草书古朴劲健,其行书引入章草笔意,用笔爽利笔势飞动。代表作有李白古风诗卷等。3、万岁通天贴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族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将摹本赠送近臣,将原摹本奉还,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贴。其中尤以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贴、王献之的二十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为精。该贴是目前王羲之书迹中较为可信的唐摹本,被历来书家推崇备至,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4、禁碑令曹魏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颁布禁碑令,到晋代也一度延续。受禁碑令的影响魏晋时期碑刻作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的演变进程。这一时期著名的碑刻作品有三国时期的上尊号碑、三体石径、谷朗碑、葛府君碑、天发神谶碑和东晋的爨宝子碑等。5、书断唐代张怀瓘著,上卷叙述古文、籀文、大篆、八分、等书体的源流和发展概况,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字体的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没品又各以书体分论。书断首开神妙能三品论书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巨大。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辑录了这部书的全文,可见此书在唐代已得到重视。6、书筏清代笪重光著,书筏是一部少有的书法理论著作,之所以少,是因为单独从书法艺术形式上立论的书论著作确实非常少见。他第一次在书法中提出“光”的要求,这里的“光”在章法上即强调黑白对比,“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其次提出了“逆数”说。他认为“逆”是书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逆”才能“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再次,论“园秀”之美。“圆”即用笔中锋遒劲,“秀”即秀润秀雅。第四,论笔墨。笪氏十分重视“用笔”和“用墨”在用笔方面强调“中锋”,用墨方面强调“润”7、项穆,明代书法理论家,著有书法雅言等。首先,他评论“专泥上古”和“不学古法”两个极端,尤其强调书法和时代的关系。其次,他认为书法继承要有统序,主张以王羲之为正统之源,强调书生地位,“余则谓逸少简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再次,在书法审美上,他提出了“中和”为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即“中也者无过之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此外,他非常重要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谓“柳公权曰”心正则书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8、天然王僧虔在其书论中首次提出了“天然”和“功夫”这一书法美学概念。天然即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以书法家意志为转移的天赋才情,不是靠后天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所能达到的。9、金石气金石气是我国书法审美的重要概念范畴之一,刘熙载曾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是指金石碑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雄浑、浑朴、苍茫的韵味和气息,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书体多指篆隶。10、艺舟双楫清代包世臣著,包括作书、作文两个部分。在论书部分,他力倡碑学,成为推动清代碑学书法发展的主要论著之一。首先,提出了“尊碑”、卑唐、的态度。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刻板。其次,解释了“神妙能逸佳诸品“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在书法的“形质”和“情性”方面,他认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之语默”书道妙在情性,能在形质”。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简要分析李世民对唐代书法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李世民自身对书法非常爱好,他得温泉铭和晋祠铭开行书入碑之先河,后来唐代的李邕也有行书入碑的作品传世。唐太宗时,稳定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其中“明书”科,即考察书法。此外,“身言书判”中对“书的要求即”楷法遒美“。这使得读书人要进入仕途就必须提高书法水平,推进了书法的发展。唐太宗时,设“弘文馆”。其中集聚了大批的书法人才,这也为书法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唐太宗在位时,命怀仁搜集王羲之书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圣教序的刊刻使王羲之书迹得以流传,为世人学习王羲之书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客观上推动了唐代行书的发展。李世民特别推崇王羲之书法,曾亲自为晋书里的“王羲之之传”写“赞”把王羲之书法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的喜爱及其大力提倡,才造就了唐代大批的书法家名家和绚丽多姿的书法艺术,使唐代书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2、请指出以下这段话的出处并对其进行分析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这句话出于苏轼的书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是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但是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拙,但是君子与小人的心性,无法混淆,这句话表达了苏轼论书对人品的重视,君子小人始终有别,他还提出了“古之论书,简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的论断。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结合前人的评价,简论赵之谦的北碑书。康有为评赵之谦“伪书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伪叔之罪也。”这是康有为对赵之谦北碑书的评价。实际上这种评价不公允,应客观看待。赵之谦以北笔法入楷行篆隶等诸体。其楷书用笔多方,结体端正,合南北之美其行书温雅而不失遒丽,即有古朴厚重之气,又兼有帖学一路的柔美。其次,他以北碑之法写篆隶,进一步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和艺术表现力。虽然不像北碑那样极尽雄浑之力,但能较好的融合碑帖,已属不易。康有为的言论有其合理之处,即赵之谦的北碑不复北朝时期的阳刚之气。总体看来在清代赵之谦属于碑帖融合方面较为成功的成功探索者,其北碑书风开一代新风,也是很大的贡献。2、结合古代书法理论,谈谈“神品”与“逸品”的性质及其区别。“神品”和“逸品”的概念开始于唐代。张怀瓘书断开神妙能三品论书之先河,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在张怀瓘的书论基础上提出了“神“的具体标准;”杰立特出,谓之神。李祠真另开逸品一格,置于诸品至上,称为“偶合神交,自然默契”、终绝穷古,不复继作。清代包世臣进一步丰富了“神妙能”书法品评的理论,他认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楚调自歌,不缪风雅,曰”逸品“从前人的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关于神品和逸品的理解虽然不同但是大体上可以推断出,能过进入“神品”和逸品等级的都是在技法上高度成熟,在气格上十分突出的作品。两者也存在着不同即神品应是指那些历史上公认的技法和气格双优的精彩绝伦的作品,如兰亭序之类;而逸品是指那些在具备神品的某些个特征上,又具备某些偶然性的有超然世外之气的作品,是天然而成,并非人工所能达到,如,瘗鹤铭2007年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鸿门都学设立于东汉汉灵帝时,因地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专习词赋书画,通过举送然后进行选拔考试,学成后多授予高官,鸿都门学的兴盛为“翰墨之道”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台阁体明代开科选士,规定试卷必须用楷书作答,要求是端庄工整、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形同印刷,称为“台阁体”。明代前期书法以“台阁体”为主流著名的有“三宋”“二沈”其中以“宋度“影响最大,其善于写金版玉册,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其书法被科举人士所效仿。3、书法四贤袁昂古今书评中列举了历代善书者,特别推崇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四人,并成为“四贤“这是古代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四贤“之说,后被孙过庭等书伦家沿用,其实袁昂的论书表中明确提出了钟张二王等四家在中国书法的领军人物,其书法作品精彩绝伦,后世所效仿。如传张芝秋凉帖。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王羲之兰亭序、姨母贴十七帖等,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4、吴门书派吴门书派是明代中期兴起于江苏苏州一代的文人书派。代表人物是“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复道。其中,文征明诸体兼精,尤擅小楷和行书,其小楷端庄严谨,行书刚健婉丽王宠小楷和行草书,其小楷出于钟王、清丽淡远,其行草师法小王,潇散简远,别具一格,祝允明和陈道复均以行草书见长,在大幅长轴书法上积极地探索和成就,祝允明取法黄庭坚,节奏鲜明,而陈道复则出于杨凝式、米芾。笔势飞动,似开晚明行草之风。5、经生书唐代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的小楷抄写而成,故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被称为“经生书”。唐代的“经生”的身份复杂,既有寺院僧侣,又有官服人员,亦有民间雇佣的人员,出于写经的意图严肃性,这类书法多工稳平和,笔法精美,很多经书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的普及,但后人袭称为“经生书”则多含贬义,认为其书法太过整齐划一,逸气不足。6、书法雅言明代的项穆的书法理论著作,首先,书中批评“专泥上古”和和“不学古法”两个极端,尤其强调书法和时代的关系。其次,他认为书法继承要有统序,主张以王羲之为正统之源,强调书生地位,“余则谓逸少简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再次,在书法审美上,他提出了“中和”为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即“中也者无过之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此外,他非常重要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谓“柳公权曰”心正则书正“余则曰”人正则书正“。7、神品张怀瓘书断首开神妙能三品论书的先河,后来的朱长文续书断中沿用了张怀瓘的“神品”一说,并认为“神品”是特立独行的作品,包世臣认为“平静简和,遒丽天成,曰神品。以上是历代书论关于”神品“的论述。大致可以理解为“神品”、应是那些历史上公认的技法和气格双优的精彩绝伦之作,如兰亭序之类。8、金石气金石气是中国书法审美的重要概念范畴之一。刘熙载曾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可见金石气和书卷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的“金石气”是指金石碑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雄浑、朴拙、苍茫的韵味和气息,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书体上多指篆隶。9、笔意指蕴含在书法作品中的点线、线条、布白等外在形式之中的笔法关系及其意趣,王僧虔曾有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笔意不简单的是形质、更重要的是形质中所体现的意趣和神采。10、四体书势西晋卫恒著,“四体”为“古文、小篆、隶书、草书。四体书势包括蔡邕的篆势、崔瑗的草势、卫恒的字释。它扼要的叙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字体的产生及其发展,并提出了期间的重要书家和重要的书作,还在隶书中记录了行书在汉末魏晋时期发展的情况。四体书势是我国古代书论中较为可信的最早的书法史资料,具有珍贵价值,它标志着书学作为一门学问,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魏晋时期高门大族书法东晋时期出现了王谢庾郗卫恒等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现,如王氏家族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导。谢氏家族中的谢安、谢万。在这些高门大族书法中,尤以王氏家族表现最为突出。传王羲之的伯父王廙能草书,谨传钟法。王羲之变钟繇质朴的书风为风流妍媚的新书体,被后世誉为“书圣”,代表作有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贴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等,草书初月帖等。王献之变王羲之古雅质朴的內偃笔法为气势开张的外拓笔法,世称破体,代表作有玉版十三行,行书有地黄汤,草书有中秋帖等,王羲之和王羲之被后世合成为“二王”代表着传统帖学书法的最高成就。此外,谢氏家族的谢安有每念帖,谢万的七月贴传世。东晋的高门大族书法风格大体上相近都是尚韵书风的代表,体现了士人的风情韵致和精神追求。2、简述宋代刻帖及其对书法的影响宋太宗淳化三年,太宗皇帝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诗书王著编次摹勒在枣板上,并把拓本赠与近臣,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大开刻帖之风,为宋代的刻帖的盛行打下了基础。宋代的刻帖现象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宋代帝王的喜好、文人书家的兴起、金石学的发端、刻帖技术的进步都为刻帖风气的兴起打下了基础。由于淳化刻帖错误百出,宋徽宗时又出淳化阁帖真迹。命蔡京摹刻大观帖。以淳化阁帖增删而成的丛帖还有潭帖等,单刻帖十七帖。宋代的刻帖发展一方面使书法资料得以广泛流传,推进了书法的普及;另一方面,刻帖多为行草书,刻帖盛行直接推动了宋代草书的发展。简述清代碑派代表性书法理论家及其著述清代的碑派书法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阮元著有碑帖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阮元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并认为“书法变迁,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有钟繇、卫瓘、所靖、欧阳询、褚遂良等“。南北两派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阮元提出了“北碑”、“南帖”的概念,并认为各有所长,即“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包世臣力倡碑学,贬损帖学,并进而提出了“尊卑”、卑唐的观点。“北碑字有定法,而处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刻板。“对于”神妙能逸佳“诸品,他认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至交,曰“能品”,楚调自在书法的“形质”和“情性”方面,他认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之语默”书道妙在情性,能在形质“。康有为在包世臣书法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尊碑卑唐”的观点。“尊碑”因为魏碑有“十美”。但是康有为不赞成阮元的南北分派,他认为“书法可分派,南北不可分派“,并列举了表明南北书法只是多“筋骨“还是”风韵“的不同。此外,他还分析了清朝书风的转变和个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康雍之时,专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集分书之大成,尹汀州也集隶书之大成,邓顽伯也集帖学之大成,刘石庵也集碑学之大成,张廉清也”。以上碑派书法理论家是清代碑学兴起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对清代碑学的兴盛贡献巨大。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30分)1、试论唐代的书法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唐代是书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体书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开行草等方面成就突出,体现出博大精深的“盛世之音”。初唐时期,著名的有“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中欧阳询的楷书以精密而严谨被后世称为“欧体”有九成宫、梦奠帖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褚遂良有雁塔圣教序等。薛稷有惠普寺碑等,此外,孙过庭书谱是小草领域的代表作品。盛唐中期,书法艺术达到了顶峰,诸体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楷书方面,颜真卿一变古法,创造了雄强遒丽的“颜体”代表作有颜勤礼碑等。行书方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徐浩被称为“怒猊抉石、渴冀奔泉”李邕尤擅行书,后世称为“北海如象”有李思训碑传世。狂草方面,张旭怀素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大家,张旭被后世称为“草圣”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怀素有自叙帖等,两人被后世称为“颠张醉素”。隶书方面有韩泽木、蔡有林、史惟则和李潮被称为“唐隶四大家”继承而乏发展,篆书方面,李阳冰创“玉著篆”打破了李斯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李斯合成“二李”代表作有三坟记等。晚唐时期,书法开始衰落。著名的有柳公权,其严整瘦劲的书风世称“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此外还有杜牧的张好好诗独具一格。总体而言,唐代的书法的中兴时期,其博大雄强的气象非之后的任何一个时代所能比拟的,后世称“唐尚法”可见唐代楷书为后世立下了规范,其草书行书亦对后世影响深远。2、试论苏轼的书法思想注重“人格”和“学养”。他认为,书法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体现,古人论书,兼论其平生,“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格”的推重。他评价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其中自然包含了对人格的评判,在学养方面,他提出了“退笔如山不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观点,即有学识、修养的滋润,书法才能”通神“、关于“意”与“法”的关系,他在“法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同时他提出了只有摆脱古人的法度藩篱的书法创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观点提出了出自内心的情感的“意”而不是固守僵化的“法”更加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在书法审美上,主张“生命”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成为书法”苏轼在传统的论书中惯用神气骨肉血,使书法品评有了完整的“生命系统”更加突出了书法作品的对笔墨神采的要求。提倡宽松自然的执笔方法,即“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体现了苏轼在学书方面博大精深的胸怀。在结字方面,他提出了“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观点2008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行书入碑行书入碑始于唐代,代表人物为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书写作品刊刻晋祠铭和温泉铭,开辟了行书入碑的先河,行书入碑不仅是一个文化事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既表现了太宗对书法的喜爱,也表现了其对文化的重视。此后,行书入碑之风兴起,唐代著名的行书入碑的作品有集王圣教序、李邕的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等。行书入碑也对后世刻帖的流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元氏墓志是指北魏元氏皇家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改姓为元氏,故名元氏墓志,著名的有元倪墓志元怀墓志等,这类墓志的共同特点是字口清晰,刊刻精美,保存完好,精神外漏,风格多样,既有方正拙朴的一路的,也有精巧秀美的。元氏墓志代表着北魏楷书的整体水平,对后世的楷书发展产生了沈阳就安定的影响。3、楚帛书楚帛书是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的战国时期楚国文字遗存,是一块长方形丝织物。楚帛书主要记载的是楚国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等内容。其中的文字都趋近于隶书的扁势,有明显的“隶变”倾向,楚帛书作为较早的墨迹遗存,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4、王僧虔南朝齐的书法家、理论家。其书法丰厚淳朴,有魏晋人之风,代表作有太子舍人帖此外,王僧虔书论有笔意赞等,他首次提出了“天然”与功夫、笔力和媚好的两对概念范畴,揭示了书法的禀赋与功用的关系以及阳刚和阴柔之美。尤其是其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著名论断,擅名了书法的本质,影响极大。5、浓墨宰相清代的刘墉学书从董其昌、赵孟頫入手,书法“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开始吸取颜真卿、苏子美等诸家,始成自家面目,其书法点画丰腴敦厚、结构端庄内敛,整体安静祥和、精气内敛,高深莫测,是他温恭俭让人格的真实写照。由于其作书喜欢用浓墨,世称”浓墨宰相“康有为对其推崇备至,赞其为”集帖学之大成者“。二、指出下列这段话的出处并对其进行分析(20分)请判断“北海书发源于北朝”的论断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并简要分析“北海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北海书发源于北朝的论断是何绍基论书中的观点。北海书发源于北朝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只是代表作者自己的而观点而已。李邕生活在强盛的唐代,以其身份、地位极其周围的整体的环境来看,是不太可能直接取法于北碑者,就是在唐代书法家群体中,取法北碑者甚少,故不能因其书法的某部分特征与北碑吻合就妄下结论。李邕书法实际接受集王圣教序的影响最大,并巧妙的运用其楷化、简化的特征,增其点画浑厚,重心下移,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其书法点画如抛砖落地,在王羲之书风另开新风,故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赞誉,代表作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可见,无论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方面,李邕都是承接王羲之的书风,属于帖学一路,李邕书法给学习集王圣教序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尤其是对宋代的苏轼等书法家的书法风格长生了一定的影响。三、论述题(30分)有人说清代的书法是“碑学兴盛,帖学衰微”你同意这个判断吗请描述清代的书法发展的基本态势,(应举例出代表书家),并对这一判断给出自己的分析。不同意。(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作正反判断均可,能自圆其说即可)“碑学兴盛,帖学衰微”要辩证地来看,并且要分时期来看才合理。清代书法大体可以分为三期清代初期,整体还是帖学书风笼罩朝野。作为晚明遗民董其昌、赵孟頫为代表的帖学书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人们的学书倾向,馆阁体书家崛起。清代中期,整体的书法走势是“碑帖分驰”。帖学方面,出现了以帖学见长的“清四家”刘墉、王文治、翁方纲、梁书同,其中尤以前两人最为著名,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王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此外,张照亦有很大影响。碑学方面,出现了邓石如、伊秉绶等专攻篆隶的大家,此外出现了力倡碑学的书法理论著作,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这些成就真正标志着碑学的兴起。清代晚期,是“碑帖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碑学已深入人心,但帖学并未淡出历史舞台,很多书法家开始探索碑帖融合的新道路,如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等人,尤其是何绍基、赵之谦等人在糅合碑帖方面成就突出。所以,武断地说清代书法是“碑学兴盛,帖学衰微”是不正确的,这样就忽视了清代“帖学”的发展成就。“碑学兴盛,帖学衰微”是清代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趋势,而并非时代特征。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形质、媚趣、书筏、古雅、合作1、形质在书法理论中较早提出“形质”一词的是南朝的王僧虔,其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的“形质”与“神采”相对,即指书法作品中可以被直观看到的电画、线条、结构、章法等形式技巧。后来,“形质”一词被孙过庭等历代书论家所沿用,包世臣曾云“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堪称形象。2、媚趣羊欣在书论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论王献之的书风“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引入了“骨势”和“媚趣”两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媚趣”是风流妍美之趣,即书法作品优美灵动的姿态和节奏;而“骨势”是质朴遒劲的含义,指书法作品中的力度和气势。3、书筏清代笪重光著。书筏是一部少有的书法理论著作,之所以少是因为单独从书法艺术形式上立论的书法著作确实非常少见。它第一次在书法中提出来“光”的要求,这里的“光”在章法上即强调黑白对比,“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其次,提出了“逆数”说。他认为“逆”是书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逆”才能“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再次,论“圆秀”之美。“圆”即用笔中锋遒劲,“秀”即润泽秀雅。第四,论笔墨。笪氏十分重视“用笔”和“用墨”,在用笔方面强调“中锋”,用墨方面强调“润”。4、古雅“古雅”一词早在袁昂古今书评中就曾提到,其论钟繇书法“古雅有余”。米芾也曾云“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这里的古雅即指书法中的古朴淡雅之气,全无矫揉造作的意味,一般多用来形容魏晋古法。“古雅”在明代也受到普遍倡导,尤其是王世贞论书的核心思想,他提倡的“古雅”即倡导骨力与妍美兼有。5、合作书法术语。唐代孙过庭书谱称“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写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瑾、二王等书录“(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五、简答题(15分)简述南北书派论的主要观点六、论述题(40分)结合具体文献,试论黄庭坚的书法理论思想答案一提出南北“分派”的缘由,即“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有钟繇、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北派有钟繇、卫瓘、索靖、欧阳询、褚遂良等”。两派书法各有千秋,“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结合具体文献,试论黄庭坚的书法理论思想。答案二和苏轼一样,黄庭坚论书首倡“学养”和“品格”。其论书中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提出“韵胜”和“绝俗”。这里的“韵胜”,即指有品位、含蓄而又有余意。要做到“韵胜”,作品首先要“绝俗”。他认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便不可医也。”主张“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他曾云“随入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但他的创新并非脱离传统,相反而是深入传统古帖,达到“入神”,他在山谷题跋中曾道“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2009年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50分)1、媚趣2、海岳名言3、中和4、衍极5、今不同弊6、鲜于枢7、伯远帖8、四堂9、鍾书三体10、家鸡野鹜1、媚趣羊欣在书论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评论王献之的书风“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引入了“骨势”和“媚趣”两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媚趣”是风流妍美之趣,即书法作品优美灵动的姿态和节奏;而“骨势”是质朴遒劲的含义,指书法作品中的力度和气势。2、海岳名言宋米芾著。这是米芾关于书论的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理论史上重要的一篇书论,是作者平日论书之语,对古人多有讥讽,如评价柳公权“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此外对其他唐人书家多有讥讽,未免失之公允。但是他关于运笔布白之法,如“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等言论皆有可取之处。3、中和中和是书法理论中也是美学中常用的概念范畴。项穆书法雅言中有“中和”一节曰“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意思是说既不过分也无不及并且不背离书法之理即是“中和”。中和也是我国儒家传统观念中核心的部分,对书法的格调也有指导作用,在书法上的体现就是平和中正的一路书风,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4、衍极元代郑杓著。所谓“衍极”就是推衍书法的至极之理。全书涉及书法源流、各类书体、重要书家、历代书论以及用笔等众多方面,体系完整但内容芜杂。主张“书统”,即给书法设定一个统序,溯源流,推衍书法至极之理,具体来说就是推崇篆隶古法,否定宋代的尚意的“苏、黄、米”三家。认为书法的法度“古己有之”,反对变法出新,这是其局限性。衍极是元代重要的书论,为统治者所推重。5、今不同弊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说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二不流同时弊。“今不同弊”在肯定书法要随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提倡推陈出新,不要亦步亦趋。这是孙过庭关于学书的“古今关系”的一句精辟的论断,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当下流行书风的兴起,也应该避免盲目跟风,要有主见,善于学古出新。6、鲜于枢鲜于枢,字伯机,是与赵孟頫同时期的元代代表书家之一,尤其擅长草书,笔力遒劲,气势豪纵,与赵孟頫书风相比,赵孟頫以风韵胜,鲜于枢以骨力胜。代表作有苏轼海棠诗卷等。7、伯远帖东晋王珣的传世作品,内容是王珣写的一封书信。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合称为“三希堂法帖”。伯远帖的艺术水准很高,整体风格劲峭秀丽、韵致萧散、风流妍美,又被确认为真迹,能充分反映东晋时期王氏一门的书风的大概,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8、四堂分别是我国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的四位专家“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因四人字中均有一“堂”字,故名“四堂”。四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各有侧重,其中罗振玉是我国较早的甲骨文研究者,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也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第一人;王国维研究甲骨文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把出土实物和史书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郭沫若致力于收集各种甲骨文资料,著有卜辞通繤和甲骨文全集,把零星的甲骨文整理成系统的商史研究资料;董作宾在甲骨文风格分期方面贡献卓著。9、锺书三体钟繇,字元常,三国魏著名书法家。最善小楷,被誉为“正书之祖”。传世作品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羊欣采古来能书中说“锺书三体,一铭石之书,最妙者也,章程之书,传秘书。三月行押之书,相闻者也”。即隶书,楷书、行书。可见,“三体”的作用分别是刻石、公文和教育、书信往来。10家鸡野鹜这是一个关于书法的典故。传说庾廙非常嫉妒王羲之的书法,他看到王羲之把行书写的风流妍媚,开始接受不了了,认为王羲之的行书是家鸡野鹜,不足取法,后来见了王羲之的章草书之后,才信服王羲之的书法。这反映了庾廙见识短浅,不愿接受王羲之的新体,也告诉我们对待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正确的态度和心胸宽广的接受,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续书谱的主要观点续书谱是宋代姜夔的著名书法著作,作者的意图在于魏晋风流为典范,就今文字个体书法的学习和创作问题做出了系统的阐发,以补孙过庭书谱未完之意。主要观点承袭“尚意”精神,推崇魏晋古法,而贬唐,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这些言论都反映作者对唐人书法的不满。在用笔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如“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关于“藏露”的论断,“露则意不持重,藏则体不精神”对于今天的书法实践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锥画沙”等概念的阐述,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拆者欲其无布置之巧。关于“方圆”“”风神“等概念的论断,”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3、简述元明章草的发展情况章草书兴起于汉魏之际,著名的有三国吴国的皇象急就章,除皇象外,西晋的卫瓘、索靖也擅长章草,在这之后的几百年中,章草一度处于衰落的地位。元明时期是书法的复古时期。这一时期多以魏晋为取法对象,但总体上继承而少创新,章草方面也是如此。赵孟頫是最擅长章草的重要书法家之一,代表作有临皇象急就章。风格刚劲有力,气格高古,甚至他的行草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带有章草笔意,元代邓文原也以章草著名,现传世作品临皇象急就章,参杂行草笔意,清秀古雅,康里巎巎也擅长章草,其李白诗卷等许多作品时见章草笔法,其章草风格,受赵孟頫影响很深,明代书家中,宋克是章草的大家,一生写急就章,章草糅人狂草笔法,个性鲜明,此外元末的杨维桢等人对章草也有较大的贡献,总体上来说,元明的章草在成就上远不及行草书等书体。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结合具体材料,论述董其昌的书法思想。董其昌书论受禅宗影响极大,提出了“古淡”学柳诚恳书,方悟用笔古淡处“。他的书法亦追求虚和淡远的意境,体现在用墨上亦是“淡”,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也,体现在用笔上则是“藏”他主张脱俗,反对“甜邪俗赖”的书风,曾云“书家四忌甜邪俗赖。主张书家要有自我的意识,提出了”离合“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认为脱去老子右军的“离”是有妙入神的关键,此外“士气”的提出也是针对这个问题。在创作上,他主张“率意”和“生”吾书往往率意,赵子昂因熟而得俗态,吾书因生而得秀色。在章法上,他反对“正局”主张“结字得势”险绝、以奇为正,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箴言。书家以险绝为奇,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如晋唐门室也,这些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用笔方面。他主张发笔处要提的其笔,不使其自掩。“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箴言。此外,他还提出了“以劲健取势,以虚和取韵。2、结合具体书家,对清代篆书的发展总趋势作一综合描述清代是篆隶复兴时代。篆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在古代的基础上有继承和发展创新。在秦汉以后篆书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篆书大家,是邓石如。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其篆书融入秦汉。又出以隶意,使篆书活泼生动,摆脱了铁线的束缚,大气磅礴,笔势丰富,大大扩展了篆书的艺术表现力。邓石如的出现打破了以前篆书独宗“二李”的状况,为后人广泛吸取,被康有为推为“国朝第一”“集隶书之大成者”等。吴熙载是另外一位擅长篆书的书家,其书法由邓石如上溯秦汉,风格秀丽清雅,笔法婀娜而刚劲,有文人气,是师法邓石如而有成就者。赵之谦是清代发展较为全面的书家,他以北碑法写篆隶,丰富了篆隶的笔法意趣,其篆书既有碑的古朴厚重,又有贴的温润清雅,为清代的篆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吴昌硕以大篆闻名,其大篆师法石鼓文,晚年引入行草笔法笔意,增加了笔墨的情趣,书风大气磅礴而清新脱俗,复归于古。篆书的复兴,到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此外,赵之琛的大篆,吴大澂的篆书在清代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体上而言,清代是篆书的发展鼎盛时期,艺术成就超过了秦汉以来的任何一个朝代,对清代的碑学兴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期间书法名家也为后世书法家广泛取法。2010年一、请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50分)1、钝吟书要清代冯班著,吨吟书要的主要内容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书法和人格修养的关系,“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尤其以颜真卿作为例子,“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但与前人不同,他对赵孟頫评价较高。对晋唐宋时代的书法都持肯定态度,提出了“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的观点。指出了书法中“用笔”和“结字的重要性。2、描字;米芾曾说“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也许我们可以大致的认为“描字”是对黄庭坚自然书写时表现出来的震颤抖擞的用笔风格或理性持重,速度较慢的书写状态的一种描述,但准确的讲“描字”应是何种意义,至今仍鲜有人道破。3、书统书统宏观上讲即书法的统序,即学书以何为渊源,古代书论中强调“书统”是仿照元代郑杓衍极、明代项目的书法雅言等。衍极中的“书统”是仿照理学家的“道统”说,强调恢复古篆隶文字书法的正统地位,反对变法出新而项穆的书法雅言则主张以王羲之为正统文源,强调其书圣地位,但其“书统”强烈依附于“道统”片面的突出了以“中和”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的地位,显得格外的保守。4、士气董其昌曾言;“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刘熙载在书概中亦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这里提到的”士气”都是指读书人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书卷气。5、非草书东汉赵壹著,非草书是一篇极力否定草书的文章,他否定草书的第一个理由是,草书不古,非圣人之业,所以不值得在草书上下太大的功夫,浪费精神。第二书法水平的好坏,出于人的天性,不可用功夫达到。第三个理由是,草书对于士人不过是小道,无关教化、政绩和仕途。从这篇文章来看,赵壹明显不把书法当做一门学问或者艺术,直接否定了草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这篇论文显然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有些观点偏颇,但这种批评的书论,亦反映了但是人们对于书法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6、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世称“王大令”与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的最大贡献是变王羲之的古雅质朴的內偃笔法为风流妍媚、气势开张的外拓笔法,并融汇蒿草,创造了笔势纵逸的“破体”其楷书玉版十三行等,行书作品二十九日帖地黄汤贴等,行草书作品鸭头丸贴中秋帖等,其中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被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并刻帖流传,王献之对后世的行草书法家影响很大,著名的有羊欣、颜真卿、米芾等。7、北碑最早提出北碑一词的当属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北碑”概念的提出客观上推动了清代的碑学的发展,这里的“北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刻石书法的统称,又以魏为最盛,故称“魏碑”北碑按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神庙碑和墓碑,如张猛龙碑等,造像题记如龙门四品等,摩崖刻石郑文公碑等,墓志如张玄墓志等。8、李思训碑亦称云麾将军碑,唐朝李邕撰文并书,李思训碑是李邕的行书代表作之一,著名的以行书入碑的作品,其笔法遒劲清丽,结构纵向取势,重心下移,充分体现了“北海如象”的特点。李邕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取法集王圣教序而变法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在李思训碑中我们也能看到其取法圣教序的踪迹。9、刻帖将前人的法书名迹摹刻在石板或者木板上,后以拓本流传,就是“刻帖”刻帖之风始于唐朝,太宗命弘文馆刻十七帖,后温泉铭、集王圣教序落成后都曾是拓本传世,但对书法影响最大的是北宋淳化年间所刻的淳化阁帖后世称之为“帖祖”。刻帖按刻者的身份分为官刻和私刻,按刻帖的内容分为单帖和丛帖。10、书史会要明代陶宗仪器著,书史会要是我国明代辑录历代书法家传记和技法的著作,书史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