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丰ⅲ-3#地块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建筑设计说明_第1页
宁丰ⅲ-3#地块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建筑设计说明_第2页
宁丰ⅲ-3#地块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建筑设计说明_第3页
宁丰ⅲ-3#地块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建筑设计说明_第4页
宁丰ⅲ-3#地块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建筑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丰3地块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建筑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本项目基地位于宁波市兴宁路42弄延伸段以南,宁丰村地块村民安置用房项目西南侧,规划河道以东。总用地面积70569平方米,在用地范围内,拟建13幢高层住宅,沿街辅以商业用房及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20643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55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1435平方米,容积率22,绿地率30,建筑密度164,建筑限高60M。二、规划建筑设计依据1、宁波市规划局文件宁丰3地块安置房项目附图。2、建设选址红线图3、招标文件任务书4、设计招标答疑补充文件;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8、浙江省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设置规范和配套标准(DB33/10212005);9、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10、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2、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3、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14、宁波市建设工程停车配套指标规定(修订);15、国家及省市有关建筑、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规范、条例、规定。三、规划建筑设计理念及构思1设计定位立足于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设计从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出发,以创造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为目标,使居民受益于自然,把绿色生态环境还原到自然状态,带给居民自然环境下的景观感受。设计时注重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多样的活动空间。2布局构思该方案设计时运用干练而行之有效的手法,充分利用地形特征,结合当地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和日照的影响,精心布置建筑。首先,设计从总体布局出发,通过规定的指标条件,及对地块现有地形和绿化的充分利用,我们注重建筑本身所勾勒的空间形态及打造让其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质,体现物业的贵族和人文气质。根据标书要求,地块在南侧规划路上设小区主出入口,东侧设小区次出入口。车库入口就近布置在小区入口处,主环道沿小区外围布置,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本项目用地倾斜,一条南北向对角线景观轴贯穿其中,建筑布局以正南为主,部分建筑朝向控制在南偏东偏西15度以内。方案充分利用地块角度的特点,建筑之间南向错位布置,四幢弧形三单元板楼沿地块南北对角线布置,以取得最大的日照间距。巧妙的弧形建筑,凹凸围合出最大化的内庭院空间,西侧沿河建筑相互错开,南向河景毫无遮挡,充分享受良好的景观视野。沿街建筑与道路产生斜角,将建筑的北向面更多地朝向道路,最大程度避免交通噪声干扰,同时产生最多南向和面对中心花园的户型。城市道路交叉口以弧线建筑布局,有利于缩小建筑体量,减少对城市界面的压迫感,避免了呆板、千篇一律的街面形象。在方案中,水系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小区从整体规划考虑,以一条由南至北的水系景观轴为纽带,串联起主次出入口,灵动的龙形水系环抱庭院,创造出宛若天然的岛屿景观,营造出以“岛屿、绿洲”为主题的绿化景观,形成了丰富有趣的景观体系,滨水而设的林荫步行道与主要轴线紧密交织,共同构成小区的景观脉络。主入口广场通过精致的地面铺装遥相呼应,紧密融合,形成小区面向城市的优雅大气的形象入口。3、绿化景观中央庭院结合入口广场气质高贵,以人行步道连贯南北,稳重大气、精致高贵的景观道路铺砌得时尚而生动。郁郁葱葱的丰富植物带来纯粹的自然感受,涓涓细流、似锦繁花、精美雕塑与曲折空间构成纯美景象。部分人车分流的设计使整个社区犹如伊甸园般优雅宁静,现代之园林,赋予生活更多的艺术感悟与遐思。底层架空与外部景观绿地互相交流,创造更多的邻里空间。四、交通结构系统1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的基本要求,在本小区严格控制车辆进入小区内部。设计将地下车库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小区入口处,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车辆对小区内部的干扰。小区内部只设置了少量的地面临时停车位,用于外来访客停车,内部车辆进入小区后,立即就近进入车库,且地下停车库通达每一个居住单元,使住户出行甚为方便。地面全步行系统为居民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外部环境,基本做到人车分流。(2)小区主环路的宽度为7米,贯穿整个小区,内部道路仅为搬家及消防环道。小区步行道铺装,适合行人步行,紧急时也作为消防车道。(3)步行系统在不同级别上同消防、布局等结合起来,能贯穿整个小区,步行过程是令人感到安全,充满愉悦,充满趣味的过程。(4)各栋楼之间在步行的地面,绿化配植、建筑小品可采用各异的界限,标志、种类、主题,从而使小区具有可识别性。五、景观结构系统(1)设计手法1)景观“绿色一体化”,力求景观与建筑的统一。2)整体构图线性自然,力求以少胜多。3)景观绿化立体化,创造多层次景观环境空间,展现移步换景的效果。(2)分项设计1)架空底层空间,景观视觉空间更通透住宅底层架空的效果,使得整个空间得以延续,整个组团绿化浑然成为一个大花园。且所有住宅面均可共享于此景观氛围中,具有标识性的同时又带有共享性。2)入口景观构筑出入口着重进行景观面的构筑,并相互呼应联系,采用局部的水景及树阵,创造出一个鲜明的口部特征,也为住区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的城市空间创造一个自然的缓冲空间,给人愉悦和清新的感受。从整体规划考虑,主次入口对景处设置景观喷水池,中心以一条由西到东的游步道景观轴为纽带,向两侧空间发散,形成许多自然的景观节点,令园林地面起伏有致,营造出步移景异,层次丰富,开合有致,曲直得宜的户外空间景观,以及独特的绿色生态走廊和富有地方性的水乡环境氛围。3)组团庭院花园庭院花园以绿地空间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辅以一些休憩活动的场地及景观构筑小品,体现出自然,亲切和休闲的户外居庭氛围,使之成为小区居民茶余饭后最惬意的交流场所。4)沿街商业带本地块商业配置较少,商业带主要设置在小区主入口东侧,主入口西侧设置一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前以序列的树阵和特色的铺砖界定,达到汇聚人流增加人气的效果,访客可舒适而悠闲的享受绿化环境和购物乐趣。5)活动场地的设置小区在组团花园设置一些供日常人们休憩的景观通廊坐凳等,同时设置一些日常生活锻炼设施及游戏场地。六、建筑单体设计住宅作为最基本的居住空间单位,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私密和安全的场所,是居住行为最基本的表达。户型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住户的感受和整个项目的价值定位。1、平面设计户型设计本次户型种类较多,从45方到135方不等。户型比例符合任务书要求,平面设计动静分区明确,房间全明,均有极好的通风条件及景观朝向。同时,我们采用了非常经济的交通体来组织内部交通,实现各套住宅使用面积的最大化。45方和55方户型要求小高层设计,一梯六户,户型全明设计,经济紧凑,高效实用;75方115方户型全明设计、南北通透,客餐厅开敞设计,空间更显深度;125平方和135平方大户型以舒适度和空间效果提升居住品质,南北通透,客厅带有大面积落地景观窗,视觉效果绝佳;135方户型做到了舒适四房,豪华客餐厅彰显大宅气魄。2、剖面设计(1)高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标准层层高29米。配套公建一层层高为39米(2)地下室为一层,层高36米。3、造型设计本工程建筑造型设计融入新古典主入风格和现代工艺的精髓,运用多层次的几何线型重点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强调变化、细节和层次。利用整体凹凸形成高立挺拔、简洁流畅的竖向线条,显现建筑高贵而内敛,优雅而不动声色的文化气息。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小区外围道路设置,利用规整的平面布局和多变的立面空间效果,以期带来较好的后期收益。在建筑功能设计上,切实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尊重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努力做到对人性的最大关怀。在设计中,基本保证了每个使用单元都有较好的通风、采光和景观条件。在垂直交通的设计中,做到明亮、开敞,且有优美景致观赏,创造了积极开放的交流空间,建筑内外景致的相互交融和渗透,能更好地作用于人的心理,使之达到最大的愉悦程度。七、消防设计1、总平面本工程建筑设计中均按国家及地方有关防火规范、规定设计。小区内道路环通,均可作为消防道路;设消防登高带。建筑的裙房周边都有消防车道环通,高层住宅部分满足落地边长大于周长的1/4,且大于长边长度。2、建筑单体住宅为1118层不等住宅,住宅楼梯间均可直接对外采光、通风。入户门均为甲级防火门,并对外开启。每部楼梯均通向屋顶平台,屋顶平台可以连通。3、地下部分地下车库人员疏散满足要求,车库设三个汽车坡道,汽车库与自行车库防火分区单独设立。八、环保、防疫设计1、设计充分考虑住宅日照要求,住宅间距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控制,通过日照计算,均满足小区内部受遮挡的住宅建筑主要朝向的居室大寒日有效日照不低于两小时的要求。2、住宅厨房的烟气均设竖井从各自屋顶排放。3、按10平方米每百户设两处垃圾直运房,垃圾分类收集,定时送出。4、设置集中的垃圾收集点,并定时收集、出运。5、排水实行雨污分流制。6、设备用房考虑置于地下室,各类机械设备选用低噪声型号产品。7、汽车坡道、自行车坡道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对低层住户的影响。九、无障碍设计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进行小区的无障碍设计。道路、广场、人行道以及花园等在设计上考虑了通行纵坡、宽度、缘石坡道、地面防滑等设施。方便轮椅者、拄拐杖者、视力障碍者通行。高层住宅单元入口以及商铺入口均设置无障碍坡道。并在城市道路与小区主要人行出入口交汇处设置音响交通信号装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入口处做无障碍坡道设计,并设无障碍厕所。十、人防设计本工程人防等级为6级,设置在地下车库内,平时主要作汽车库使用,战时为人员掩蔽所,顶板覆土厚15米。十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单位数量备注总用地面积70569总建筑面积206435地上建筑面积155000住宅面积152037配套公建及其它服务用房2963配套公建面积803物管用房面积470物业经营用房面积630其中其中社区服务用房面积1060地下建筑面积51435建筑基底总面积11579绿地面积21200容积率22建筑密度164绿地率30机动车位辆975地上辆85其中地下辆890非机动车位个3215地上个105其中地下个3110总户数户1495居住总人口(35人/户)人5234应配置人防面积9690,实际配置人防面积9780。户型表户型面积(M2)楼号45档55档65档75档85档95档105档115档125档小计180户40户120户268户17户34户34户34户187户335户35户70户434户34户17户51户51户187户534户34户68户6236户36户72户734户34户68户836户36户72户934户34户17户51户51户187户1034户34户68户1136户36户36户36户36户180户1236户36户36户108户1336户36户36户108户合计80户40户172户193户142户141户274户317户136户1495户户型配比5427115129959418321291100备注45档、55档(小高层)公摊部分建筑面积补助按3平方米考虑,高层公摊部分建筑面积补助按10平方米考虑结构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一)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及有关规定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建筑桩基基础规程JGJ94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二)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055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类别B类。2基本雪压030KN/M2(50年一遇)。3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工程地质资料尚未提供。(三)设计要求1结构设计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2结构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4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二级二、结构设计(一)荷载取值1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住宅20KN/M2阳台25KN/M2普通楼梯间20KN/M2消防疏散楼梯间35KN/M商铺35KN/M2电梯机房70KN/M2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消防车200KN/M2汽车库40KN/M22施工阶段荷载(临时)首层50KN/M2裙房屋面40KN/M23填充墙体恒载按实际。4风荷载基本风压050KN/M2。地面粗糙程度B类。风载体型系数US14。5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二)结构选型111层住宅采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18层住宅采用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21层配套商业,采用现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三)基础工程基础由于无地质勘察报告,故参考已做过的当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分析;因考虑到软土地基的特点故采用钻孔灌注桩。以上分析在地质勘察报告明确后作详细调整。(四)材料1混凝土采用C25C35。地下室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2钢筋、焊条钢筋采用HPB300,HRB335,HRB400级钢筋。焊条HPB300级钢筋采用E43系列,HRB335级钢筋采用E50系列,HRB400级钢筋采用E55系列。3填充墙外填充墙采用烧结多孔砖,容重160KN/M3。内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70KN/M3。(五)特殊结构措施在适当位置设后浇带、伸缩缝,并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1设计措施设置后浇带后浇带间距30M左右,后浇带贯通整个楼面。后浇带宽度1M,在二侧混凝土浇筑二个月以后填充封闭。加强构件的构造配筋。2材料措施水泥采用低水化热,低收缩水泥。砂石砂采用粗砂,石子采用粗骨料,含泥量均控制在15以下。掺合料混凝土内掺纤维材料。3施工技术措施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尽量降低水灰比,减小水泥用量;自混凝土初凝开始进行潮湿养护,不得少于7天。三、计算软件本工程设计软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的进行结构设计。四、软土地基的设计特点本区块地质属于软土地基,根据其特点采用钻孔灌注桩,钢筋笼配置长度穿过软弱土层并应大于桩长的2/3长度,为使桩底沉渣干净,可采用桩端压密注浆的方式。给排水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2005年版)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二、工程概况本工程包括13幢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20643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55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1435平方米。三、生活给水1、水源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拟从南侧规划路引入一根DN150的给水管,在小区内形成环网供水,供应室内外各生活用水点以及室外消防用水量。市政水压025MPA。2、用水量住户300升/人日K23T24H配套公建50升/人班K12T10H绿地用水20升/次2次/日3、给水系统供水方式采用水池、变频供水设备联合供水,商铺单独设表计量。主要贮水构筑物地下室生活水泵房内设生活用不锈钢成品水箱一座,设变频供水给水设备一套。四、排水生活、雨、废,污水分流,不设化粪池。1、生活废污水汇集后一并排入市政污水干管。2、地下室汽车库集水井采用50QWA251015和消防集水池50QWA401540潜水排水泵加以排除。3、排水管室内采用UPVC管,室外为UPVC加筋管。五、雨水屋面、地面雨水均为有组织排放,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重现期2年,降雨历时五分钟,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室外雨水在基地内汇总后排入市政雨水管。六、管材及接口1、建筑内部生活冷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热水管采用不锈钢管,卡压连接。2、建筑内部排水立管及通气管部分采用UPVC管,潜水排污泵连接的管道,均采用涂塑钢管,沟槽式或法兰连接,地下室外墙以外的埋地管采用给水铸铁管,水泥接口;水池水箱溢流放空管采用热镀锌钢管丝口连接。3、住宅雨水属于外排水系统,雨水管道采用UPVC管,粘接。4、消火栓及自喷管,D100采用无缝钢管,二次镀锌,卡箍或法兰连接,D100采用镀锌钢管,丝口或卡箍连接。七、消防篇(一)设计依据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5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6、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及相关资料。(二)工程概况1、地块规划为1118层高层住宅及1层配套公建,按照规范本工程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车库设置自喷系统,并配置灭火器。2、本工程设计室外消防用水量20L/S,持续时间2小时;设计室内消防用水量10L/S,持续时间2小时;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30L/S,持续时间1小时。本工程消防储水池设于地下室,选择最高建筑屋顶设置18吨消防水箱一只。(三)消防设施及设备1、本工程消防水源为市政自来水,自市政道路引入一条DN150给水管并绕地块呈环状管网,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管道单独设置;室外消防采用低压给水系统,按照规范要求均匀布置室外消火栓,满足布置间距不大于120米,保护半径不大于150米,且距离道路边线不大于2米。2、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在地下室消防水池旁消防泵房内设置消火栓加压泵两台(一用一备),稳压设备一套,最高建筑楼屋顶设置18吨消防水箱一只;本工程消防系统压力小于10MPA,故竖向不分区,栓口压力大于05MPA的消火栓栓口设置减压孔板;室内消火栓布置保证室内任何部位两股水柱覆盖;室外设置水泵接合器1套。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设计按照危险等级最高的地下车库中危II级设计,在地下室消防水池旁消防泵房内设置喷淋加压泵两台(一用一备),系统利用屋顶水箱稳压,本建筑设置湿式报警阀1只,系统设置按照危险等级最高的地下车库中危II级设置;本工程仅在地下室及高层住宅下的商铺设置喷头保护,各个部位按照相应危险等级要求按照规范喷水强度及喷头形式布置喷头。室外设置水泵接合器2套。4、灭火器设置根据规范,本工程火灾类型为A类火灾;地下车库及商铺按照严重危险级设计灭火器,采用5KGMFZ型磷酸氨盐干粉(每具3A,保护面积150M2)灭火器置于消火栓箱内。6、变配电房气体消防采用无管网预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设计浓度9。灭火时浸渍时间10MINS。八、环保篇1、室外合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再排放。2、本建筑水泵等设备产生噪音,设计中采取减振隔音措施如下(1)水泵等均采用低转速泵。(2)增加减振消声设备。3、排水管均设置伸顶通气管或专用通气管。电气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5。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10年版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520117、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9、各相关专业所提的要求。10、其它有关规范、规定。二、设计范围1、变配电间设计(由当地供电部门设计)。2、高层住宅及地下车库的照明、动力系统。3、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三、供电设计1、供电电源由市政引入两个10KV电源供地块内建筑物用电(供电电压等级、供电回路需由供电部门确认)。小区内采用10KV双电源双环网供电方式。2、本工程所有户内用电均为三级负荷,采用一路低压电源供电。3、一类高层住宅的电梯、消防风机、应急照明等为一级负荷,其它重要生活水泵、风机等用电设备为二级负荷,均采用二路低压电源供电。4、地下车库为二级负荷,均采用二路低压电源供电。5、拟在小区设置10KV开关站一座,公变六处,用电管理方式、变电室设置位置、变压器容量均需与供电部门协商确定。四、配电设计1、低压配电采用三相四线制,接地型式采用TNCS系统,供电电压为交流380/220V。2、住宅建筑计费方式按供电部门要求处理。住户为一户一表计量。3、所有消防设备及公共照明、电梯,生活泵均采用双路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4、各楼均设置强弱电井,设置配电计量间。五、负荷估算本工程采用“用电指标”进行负荷估算。住宅按6KW/户(4565平方左右)、8KW/户(7595平方左右)以及10KW/户(105125平方左右),公建按80W/M2,车库按10W/M2计量。总设备容量PE13360KW,总计算负荷为PJ6680KW,SJ7422KVA(补偿后功率因数为09)。选用10台800KVA,4台630的干式变压器,总容量为10520KVA。变压器平均负荷率为71。拟在地下车库设置7座内附变配电所,每座设置两台干式变压器。六、照明设计1、住宅楼部分采用白炽灯及节能型荧光灯作为主要照明光源,商铺根据装修要求设置不同光源灯具。2、各高层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及走道内设置安全出口灯及疏散方向指示灯,公共部分设应急照明灯;应急电源采用自带蓄电池的集中供电式照明配电箱,要求应急工作不小于90分钟。3、照度标准住宅楼大堂为200LX;商铺为300LX;办公室为150LX;商业中心为300LX,走道及楼梯为50LX,地下车库为50LX。七、设备安装及敷线要求1、各户用电每户配置一只嵌入式住户配电箱,箱内考虑若干配电回路,分别控制照明、插座和空调,对于进户总开关考虑选用具有漏电保护、过载、过压保护功能。2、住户内每间房间设置白炽灯,以后由各住户自选型号更换,公用部门选用平圆罩吸顶灯,阳台设平顶灯,各房间开关靠门设置。3、电气插座的设置为厅、主卧室各设单相组合插座三处,其余卧室设单相组合插座二处,对于厨房设二处防溅型单相组合插座,并在脱排烟机高度附近设单相三板插座一只,另外卫生间设防溅型单相组合插座一只。4、各建筑单体电源进线方式为电缆埋地穿管进线。5、配电干线电缆根据设置容量及防火等级分别使用耐火型、阻燃型铜芯电缆,消防负荷及应急照明负荷配电线路均采用耐火型电缆。6、住宅楼内部末端配电线路均采用铜芯导线穿PC管暗敷设于楼板内。八、消防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1、小区设消控中心一处,位于小区入口处,内设消防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柜,集中控制小区内消防系统运行情况。按消防防火规范要求地下汽车库设感烟、感温探测器及手动报警按钮、消防事故广播等,小高层住宅设感烟探测器及消火栓按钮、手动报警按钮,发现火灾可就近击碎消火栓按钮,起动消防泵自动喷洒系统,水流指示器及报警阀动作信号返回消防中心,并能在消防中心遥控及泵房就地控制起停,同时电梯迫降首层,便于人员疏散及灭火。2、在人员密集处及重要设备机房设应急事故照明,主要出入口及重要机房均设置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九、防雷接地1、住宅供电系统采用TNCS制,接地体利用基础桩基或底板作为自然接地体或单体接地体,建筑物防雷接地与电气接地系统及等电位联结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2、建筑物防雷按二类防雷建筑的要求设置,屋面采用暗装避雷带,并采用柱内二根大于16主筋作引下线,下端与接地体可靠焊接,同时设防侧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及防雷电磁脉冲的措施。45米以上每层做均压环联接。弱电、智能设计说明第一节设计依据一、建设单位设计任务书要求。二、各工种提供的设计资料。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四、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五、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六、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八、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九、第二节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范围包括楼宇对讲系统、车库管理系统、保安监控系统、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电话通讯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第三节设计范围根据小区具体情况,在满足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下,选用黑白可视楼宇对讲系统。在各楼每单元入口大门处设置可视对讲门口机及电控门锁,在每层暗装可视对讲分配器,分配器连接本层每户室内的可视对讲机。每单元可视对讲机门口机与下一单元可视对讲门口机以屏蔽双绞线连接,最终与管理计算机相连接。本系统管理中心设在管理用房。住户可通过密码、钥匙、IC卡开启单元门,通过室内分机遥控开启单元门。第四节车库管理系统根据小区主、次车行出入口和下车库入口设置情况,配置车库管理系统,对进出车库的车辆进行管理。在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分别设置入口设备,包括摄像机、票箱(含自动出卡机、读卡机)、车辆检测线圈、自动道闸;出口设备,包括票箱(含读卡机)、车辆检测线圈、自动道闸;在车库管理室内设置管理设备,包括管理计算机、控制器、打印机等。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定期月卡检测;自动吐卡及临时卡检测功能;无效票自动没收报警;入口自动出票及出口取票自动开闸;道闸防砸车及自动落闸。地面共计3个出入口,共设3套遥控道闸,地面遥控道闸不和系统联网,由每个岗亭保安人员分别进行人工管理。第五节保安监控系统在小区主(次)出入口、周界报警围墙、地下车库出入口、小区地面行车道路、住宅楼出入口、机房、电梯前室等区域设置前端摄像机,并将图像分别传送到管理中心。便于保安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确保小区住户安全。系统主要由摄像机、矩阵控制主机和数字硬盘录像系统所组成,根据小区的功能布局共配置约180个摄像机监控点;地面摄像机采用不锈钢立柱安装。摄像机包括带红外补偿的低照度黑白固定摄像机、一体化高速快球摄像机、彩色固定摄像机。管理中心可自动或手动切换系统图像,可对主入口处的摄像机云台及镜头进行控制,可以自动时序切换监控图像,也可以定点监控某些图像,并对所监控的重要部位进行长时间录像。管理中心对整个小区进行实时24小时监控和记录,并配置电视墙,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小区的动态。一旦发现有非法入侵的可疑人员,可对可疑人员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第六节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各住宅楼设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设计为双向邻频传输系统,目前以电视信号为主,今后可逐步升级为交互式综合业务信息网,并可选择多种宽带业务。系统采用逐级放大,分配分配传输方式。用户电平为696DB,图像质量为4级。电视信号原引自市有线电视网,每户设2个终端插座。电视系统前端设备分期设置在管理用房内。在各楼每层根据用户分布的情况设置有线电视分配器,接入户内弱电箱,户内弱电箱引线接住户的有线电视终端。电视插座均为暗装,分配器的输出端不接终端插座时必须接上终端电阻。第七节电话通讯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各楼设置本楼配接线箱,管理本楼电话及网络信息点。每户设户内弱电箱,弱电箱经网线接入配线箱,配线箱经多模光缆和大对数电缆分别与两期管理房的总配线柜连接。住宅每户按2个电话及2个计算机终端点设置,商业用房按20/1个信息点设置。信息插座均暗装于墙内或地面,信息插座与强电插座水平距离保持不少于02M。暖通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20056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二、设计内容工程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本工程防排烟系统设计三、通风系统设计1、地下自行车库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地下自行车库排风换气次数大于3次/时,补风由自行车库出入口自然渗入补风或机械补风。2、地下汽车库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换气次数大于6次/时,补风由汽车出入口自然渗入补风或机械补风。汽车尾气由排风机经竖井至屋顶排出。3、地下水泵房、配电房等设备用房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换气次数为610次/时。四、防排烟系统设计1、机械排烟系统(1)地下汽车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换气次数大于6次/时设计,补风由汽车出入口自然渗入补风或机械补风。排烟经附壁管井至高层住宅楼屋顶排出。排烟风机前设280C防火阀,当烟气温度超过280C时自动关闭排烟防火阀,并联动关闭排烟风机。(2)根据地下室的车库面积,排烟系统按防火分区及防烟分区进行设置,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4000M,每个防烟分区面积不超过2000M,每个防烟分区均设置一台排烟风机。排烟风管不跨越防火分区。2、正压送风系统(1)不能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合用前室及防烟楼梯间均设置正压送风系统,合用前室的加压余压值2530PA,防烟楼梯间的加压余压值为4050PA。(2)前室、合用前室正压送风口层层设置,平时常闭,火灾时正压送风口的开启层数为着火层及上下层。楼梯间的正压送风口隔层设置。3、防排烟自动控制本工程设有消防控制系统,可手动、自动对所有排烟口(阀)、排烟风机等进行控制。五、环保与卫生地下室自行车库、汽车库、设备用房均设排风系统,自行车库的排风量按换气次数大于3次/时设计,设备用房通风换气次数为610次/时,地下汽车库的排风量按换气次数大于6次/时设计,汽车尾气由管井至屋顶排出。风机等产生噪声的设备均选用低噪声设备,并设减振消声设施。人防设计说明一、建筑人防设计本工程人防等级为6级,平时主要用作汽车库及自行车库使用,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所,顶板覆土厚15米。经计算本小区应设置人防面积为9690M,实际配置人防面积9780M。二、结构人防设计1、位置地下室相应位置设6级人防地下室。2、荷载顶板75KN/M底板25KN/M出入口临空墙110KN/M人防与普通地下室隔墙90KN/M门框墙200KN/M土中外墙50KN/M三、给排水人防设计1、战时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各按4L日人计2、设置战时贮水箱,按一星期量贮存3、给水管,消防给水管在穿越人防墙体时均需设置防爆波阀门,阀门的工作压力不小于10MPA。4、建筑物上部排水管不得穿越人防区。四、电气人防设计1工程类型。本工程人防属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2)负荷级别。本人防工程中应急照明为一级,送、排风机及水泵为二级,其它均属三级负荷。3)供配电系统。人防内设有四台人防专用综合配电箱(电力、照明合用)。由本工程地下室变配电间的照明及电力总箱各引一路低压(380/220V)电源至人防综合配电箱,供人防电力及照明用电,同时由人防发电站引来一路低压(380/220V)回咱作第三电源(战时)。人防配电箱三电源均采用手动切换。人防区配电箱均明装在清洁区的分隔墙壁上。干线电缆均选用ZRYJV06/1KV型穿钢管暗敷。本工程电气安全采用TNS系统,所有电缆均采用五芯。4)电力及照明。电力所有电力设备均采用放射式配电,均采用直接起动就地控制方式,所有分支线路均采用ZRYJV06/1KV型电缆穿钢管暗敷。照明本人防区口部照明均采用白炽灯(卡口)光源,防水防尘型灯具(吊链式),人防主体内均用日光灯、简式灯具(吊链式)。主体内照度为30LX,机房为50LX,在口部及主体内均设有应急疏散照明,疏散走道最低照度不低于5LX;应急疏散照明灯具均选用专用灯具,带有自备直流电源,连续供电时间大于30分。照明及插座回路均选用ZRBV2X25导线穿钢管暗敷于天棚及地板内。人防主体内设有通风及呼叫信号装置,控制箱设在值班室内,呼叫按钮设在主出入口外侧。插座回路均为三线式配线,回路保护应采用带漏电保护的断路器(瞬动型,30MA)。5)线路敷设及接地。电气管线穿过密闭墙时均应按密闭要求处理,所有电气设备均需可靠接地。五、暖通人防设计本人防工程总面积为9780平方米,共设5个六级人防防护单元按平战结合二类人员掩蔽工事考虑,平时为自行车库及汽车库,战时为人员掩蔽,人防掩蔽人员数按人防净面积1人/平方米计,每个防护单元人防进排风口部设置送排风系统,人防清洁式通风新风量按7米3/H人计,滤毒通风新风量为3米3/H,隔绝防护时间大于3小时。人防通风管管材采用镀锌钢板制作厚度按规范选用。节能设计说明一、建筑节能设计1、本小区按现行国家规范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J/342010要求设计,并结合浙江省建设厅颁布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建筑体形系数高层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应超过04(不满足可进行节能综合验算)。3、建筑门窗中的玻璃采用具有保温节能作用的双层中空玻璃,窗墙比大于05时按节能5要求设置保温隔热构造措施。4、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按JGJ1342010规范的408要求设置构造措施。二、给排水节能设计1、给水系统分区上充分考虑市政给水压力,住宅楼的一层五层、地下室及配套公建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2、水泵选型使扬程在高效段内,电机选用低能耗电机。3、生活加压给水设备采用恒压变频供水设备4、卫生器具和给水配件采用节水型产品三、电气节能设计1、根据负荷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对负荷进行合理分配,选取容量与电力负荷相应的变压器,使其工作在高效区内。选择高效低能耗节能型变压器,减少变压器能耗。变压器的接线方式为D,YN11。2、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变电所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径,合理选择线路路径,负荷线路尽理短,降低线路损耗。按技术条件及经济电流密度确定导体截面。3、经计算选择相位,使三相尽量平衡。4、在变电所低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