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导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新授自读课时一主备人高培增审校路航时间2010年8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2、解释词语(1)晨曦晨光。(2)瞥见一眼看见。(3)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4)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5)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6)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板书课题,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读懂课文。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教学札记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学生交流。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表明了自己对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XKB1COM4语言实践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5布置作业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给雨果的写一封信。教后感教学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自读课时二主备人高培增审校路航时间2010年8月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2理解本文主题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二、理解课文1、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三、阅读训练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教学札记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教后感WWWXKB1COM学习札记八年级语文学案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新授自读课时一主备人高培增审校路航时间2010年8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2、解释词语(1)晨曦(2)瞥见(3)眼花缭乱(4)不可名状(5)富丽堂皇(6)丰功伟绩(7)荡然无存二学习研讨1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读懂课文。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学习札记学生交流。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4语言实践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5布置作业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给雨果的写一封信。学后感学习札记八年级语文学案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自读课时二主备人高培增审校路航时间2010年8月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2理解本文主题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同上。学习过程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二、理解课文1、学生讨论,概括文章的主题。三、阅读训练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学习札记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XKB1COM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教学札记学后感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参考答案课时一二、2、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对英法联军罪行的讽刺和谴责。3、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圆明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课时二三、比较阅读1、因其美丽,人们更应该珍视,更应该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同时也反衬了所谓的“文明人”的野蛮。2、指圆明园中的长春园3、甲文热情赞誉,语言优美。乙文悲愤沉痛。4、“凝固的历史”指的是长春园残留的那片废墟,那些建筑遗迹。“怅然凝望”看到那些建筑遗迹,就看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5、散文用沉痛的笔调告诉人们不能忘却历史。1、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2、运用类比的写法,作用在于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3(略)八年级语文教案5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型新授自读课时一主备人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学习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教学札记1、辨字形,读准字音呵护()杀戮()缭绕()执着()憧憬()蜿蜒()屹立()恍惚()悼念()荒谬()赤裸()2、解释词语(1)杀戮杀害。(2)憧憬向往。(3)肃穆严肃安静。(4)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5)健忘容易忘事。(6)恍惚神智不清,精神不集中。(7)呵护爱护、保佑。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而来的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样一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亲爱的爸爸妈妈。(2)、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3)、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学生默读,概括归纳。)提示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2、思考文章的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3、阅读质疑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人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可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来展开问题。问题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教学札记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新课标第一网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丽的。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4语言实践大家如何评价日本和德国这两位作家的行为(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5布置作业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教后感八年级语文教案5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型自读课时二主备人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语言情感。2、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3、练习巩固。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语言情感教学难点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提示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提示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提示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三、阅读训练(一)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1西德作家明赫白的一番话表明他是一个_的人。2安格尔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感情_XKB1COM3“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表明_4文段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二)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刺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5“片纸只字”最感人的原因是_6从“片纸只字”中你得到些什么启示_教后感八年级语文学案教学札记学习札记5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型新授自读课时一主备人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学习难点。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呵护()杀戮()缭绕()执着()憧憬()蜿蜒()屹立()恍惚()悼念()荒谬()赤裸()2、解释词语(1)杀戮(2)憧憬(3)肃穆(4)荒谬(5)健忘(6)恍惚(7)呵护二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标第一网(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学生默读,概括归纳。)2、思考文章的主题。学习札记3、阅读质疑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人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可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来展开问题。问题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4语言实践大家如何评价日本和德国这两位作家的行为(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5布置作业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学后感八年级语文学案5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札记课型自读课时二主备人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语言情感。2、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3、练习巩固。学习重点揣摩语言,体会语言情感学习难点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过程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找出,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三、阅读训练(一)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1西德作家明赫白的一番话表明他是一个_的人。2安格尔的话表明了他怎样的感情_3“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表明_4文段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二)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刺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5“片纸只字”最感人的原因是_6从“片纸只字”中你得到些什么启示_学后感学习札记教学札记5、亲爱的爸爸妈妈参考答案课时二三(一)1、有良知,尊重历史2、愤怒鄙弃3、人们宽恕他,尊重他。4语言描写对比(二)5、作者所摘录的被残杀者的片纸只字,正是被残杀者对亲人爱的体现。在这种特定情境下的爱显得更强烈、更感人。这种爱是对战争罪恶的强烈控诉。6、人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人世间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八年级语文教案1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讲读课时一主备人高培增时间年月日审校路航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2、解释词语WWWXKB1COM(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4)绥靖安抚,平定。(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3、文学常识填空(1)新闻的六要素是()()()()()()(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投影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新闻知识。教学札记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标题导语主体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3)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主体,三路三个层次)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新课标第一网(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4语言实践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教学札记5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练字以本课生疏的字词为内容。教后感八年级语文教案1新闻两则课型讲读课时二主备人高培增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新课标第一网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例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三、阅读训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学习札记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导语”部分是第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XKB1COM2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教后感八年级语文学案1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讲读课时一主备人高培增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学习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教学札记学习札记)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锐不可当()阻遏()负隅顽抗()2、解释词语(1)排山倒海(2)锐不可当(3)惊心动魄(4)绥靖(5)高屋建瓴二学习研讨1朗读新闻,看“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边读边找出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标题导语主体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2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摘读全文,找出这两则新闻写作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学习札记4语言实践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5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练字以本课生疏的字词为内容。学后感八年级语文学案1新闻两则课型讲读课时二主备人高培增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学习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三、阅读训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导语”部分是第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2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学后感第一课新闻两则参考答案课时一一、3(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真实、及时、简明。二、2(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这则新闻的前两句。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3、(1)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的起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学习札记教学札记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3)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课时二二、1“至发电时止”“已”“止”等语言简练、准确。2“突破”用词准确,表现了我军作战迅速、神勇无比。“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的江阴防线不堪一击,显示我军的神勇、出敌不意、制胜千里。整句充满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三、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一二句第三至十七句冲破、横渡、锐不可当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课型新授自读课时一主备人高培增审校路航时间2010年8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课文内容。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覆()舀()揣()2、解释词语(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4)肃穆严肃而恭敬。(5)匍匐爬行。(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学生交流。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教学札记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4语言实践XKB1COM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5布置作业“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教后感八年级语文教案3蜡烛教学札记课型自读课时二主备人高培增审校路航时间2010年8月教学目标1、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动作来描写心理的写法。3、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二、揣摩语言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提示结合上节课的“跪”“爬”(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2、结尾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点拨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三、阅读训练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1“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2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第四自然段属于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4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