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报告》(33页)-工艺技术_第1页
[doc]-《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报告》(33页)-工艺技术_第2页
[doc]-《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报告》(33页)-工艺技术_第3页
[doc]-《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报告》(33页)-工艺技术_第4页
[doc]-《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报告》(33页)-工艺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年五月目录序言2第一章发展环境3一、发展基础3二、面临的形势9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第三章主要任务13一、建设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力13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建设数字越秀15三、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16四、加强科普工作,建设科普示范城区17第四章发展领域和重点扶持工程19一、发展领域19二、重点扶持工程21第五章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基地24一、发挥优势,明确发展思路24二、彰显特色,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24第六章保障措施28一、加强组织和领导,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水平28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28三、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29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30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31六、以人为本,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32序言越秀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国家和省市编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分析越秀区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衔接市级规划的布局,另一方面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对“十一五”时期全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发展重点做出总体部署。本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准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并提出到2020年的远景展望。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越秀区科技工作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一)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技进步成效显著1、科技三项费用投入逐年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全区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累计达20790万元(详见图1),年均增长9。共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66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4项,省级科技项目14项,市级科技项目58项,共获得市级以上财政科技投入36795万元。财政资金投入的增加,有力地保障了全区科技事业的发展。2、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工作成绩显著,每年均通过省市科技进步实绩考核。我区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黄花岗信息园被评为“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十五”期间,全区累计专利申请6585项,占全市的170;专利授权4012项,占全市的173;共获各级科技奖励262项,其中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217项。3000415042504450494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图120012005年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数(单位万元)(二)信息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1、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形成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有效增强了我区信息服务产业的竞争实力。依托中心城区传统商贸服务业发达的优势,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商贸服务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以计算机、通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网络应用等信息服务业。园区先后开发了汇华、华盛、丰伟、云山凯城华庭四个主要产业基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和经营场地达8万多平方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写字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收到了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创出一条老城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2、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利用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了中兴通讯、用友软件、从兴电子和金蜂星电讯等众多效益型和技术型企业入园,形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优势,园区发展初具规模。园区现有企业803家,其中60以上是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0,年技工贸收入超亿元和税收超百万元企业分别为18家和53家。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0077亿元(详见图2),税收1246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19及3780。0306090120图220012005年黄花岗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技工贸总收入439560028031003111619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3、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不断发展。利用广州留交会平台,有效发挥区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留学人员在我区创新创业。2002年以来,共安排区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发展资金项目37项,支持经费370万元。我区已成为广州市留学人员创业的重要区域,现有留学人员创办企业127家,约占全市的1/4。4、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02年以来,累计下达270万元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通过“政府推动与营造环境、政府协调示范企业发展”的模式,以广东广晟酒店集团、广东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示范,大力提升区内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截至2005年,黄花岗科技园有电子商务企业70多家,建有电子商务网站42个,200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5亿元。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在全国率先完成“条块结合”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区信息中心电子政务示范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被列入2003年市科技计划,并获得2004年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区所有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宽带网络和政府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了政企、政民互动和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三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力强大。我区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和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形成以教育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教育发展特色,有力支持了“教育强区”品牌的建设。(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凸显区域特色1、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设立了科技创新资金、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发展资金和民营科技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等专项经费,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对相关的教育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进行了整合协调,初步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2、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一是以科技项目为引导,推动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0家,新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均占全市近1/5。二是集成优势科技资源,强调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区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环境,全区共有省级公共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33个,专业研发中心22个,中试基地16个。3、科技中介服务进一步搞活,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黄花岗科技园组建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引进了25家科技中介机构;广州博士俱乐部、区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共同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融资担保、投资策划、人才交流、成果转化、会计审计和咨询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探索出一条市场中介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与科技企业互动的新路子。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投融资洽谈会,有效拓宽了科技投融资机构如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广东帮富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广东银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与区内科技企业的联系渠道,为科技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4、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有效载体初步建立。在“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建立有效载体,凝聚科技人才。一是打造人才汇聚的平台。2002年成立了全国首创的“广州博士俱乐部”,已发展博士会员2000多名,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各类科技交流活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功树立起“广州博士俱乐部”的品牌,有效发挥了服务博士、服务社会、服务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功能。2003年广东省青年民营企业家俱乐部落户我区。由此,区内建立起专家、企业家人才汇聚、交流的平台,成为推动技术与市场更紧密联系的有效渠道。二是黄花岗科技园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众多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前来创业,促进了人才高地的形成。截至2005年,园区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150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63,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达3500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因此荣获第三届广东省新世纪人才论坛“人才开发成就奖”。三是企业成为吸纳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主体,鼓励创新创业的专项资金如科技创新资金、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发展资金等吸引许多高层次人才涌来我区,为科技企业聚集了宝贵的人才资源。5、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强化了科技投入向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倾斜的政策导向,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项目。二是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知识产权扶优工程示范企业和专利产业化项目工作。现有市扶优工程示范企业20家,市级专利产业化项目2项。三是宣传、落实专利申请资助办法,增强了单位及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纵向联系,积极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开展执法行动。五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得到加强,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多增长快的新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指定区人民法院自2004年1月起,受理除专利案件外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成绩斐然1、组织建设完备,科普宣传探索出新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街道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学习、沟通与交流。各街道都成立了街道科协,有条件的社区还建立了社区科协组织,扩大了基层科普组织网络,增强了基层科普力量。在区科技局和区科协领导下,科普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人员组成包括博士、企业科技人员、教师、大中小学学生和社区居民等,逐步形成了“专职兼职志愿者”三方面的科普人员队伍。持续投入专项经费开展科普阵地和设施建设,仅2005年就实施市级科普项目4项,区级6项,共投入科普经费126万元。街道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黄花岗街、大新街、广卫街、六榕街等四条街道被评为“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其中大新街被评为“全国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科普工作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了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了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社会氛围。2、科普活动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在大力推动街道科技工作的大环境下,科普工作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在社区中广泛开展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宣传活动,如每年5月的科技活动周、9月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博士进社区、科普讲座等;配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的科普活动,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禁毒日等;还有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组织的宣传活动等。在抗击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特殊时期,科普工作更是给群众带来了最及时的科技信息,深受群众好评。3、加强科普基地建设,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突出。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我区科普工作的重点和亮点。区少年宫、广州海洋馆相继被评为市科普基地和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1年以来,我区青少年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活动成绩优异,共获得各级奖励879项,其中国际级5项,国家级219项,省级361项,市级294项。科技活动成为一批学校的办学特色,黄花小学、真光小学等学校相继被纳入广州市科普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真光小学成为全省第一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我区加快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后,经济、科技、教育等实力明显增强,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异的区域环境。二是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支持广州成为自主创新的基地,广州也制定了要成为泛珠三角科技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为我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9610;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明显快于传统产业,其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均居全市各区首位;以黄花岗科技园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依托作为广州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区域优势,我区总部经济和传统商贸业高度发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人力、技术和设备优势明显,医疗卫生资源丰富,初步营造起适合中心城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相对狭小和发展饱和的地域空间、较高的运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拓展。二是缺乏具有龙头作用和规模效益的大型科技企业,缺少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三是黄花岗科技园发展空间不足,园内适宜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的高档次楼宇较少,缺乏充裕的发展空间。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把越秀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黄花岗科技园为重点,以优势科技资源为依托,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集群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培育、孵化数字内容产业和健康科技产业等特色科技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构建和谐城区。二、基本原则(一)自主创新原则。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重点推进应用型创新,恰当部署原始创新,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二)重点突出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健康科技产业,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和规模化,形成区域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三)资源整合原则。加强科技合作与分工,积极参与市科技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争取整合后的科技资源特别是新建的科技资源留在我区,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进而求所用”的思想,加强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四)上下衔接原则。中心城区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在广州市建设成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我区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找准与市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衔接点,承担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三、发展目标(一)2010年发展目标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客观规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数字内容产业和健康科技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显著,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黄花岗科技园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规模大、辐射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基地和示范基地。1、科技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实际支出比例达到3。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5。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3、黄花岗科技园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30亿元,税收总额7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亿元。4、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初步建成实现整合、共享、协作的科技资源信息化平台。5、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201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专利授权量突破1600件。6、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更加明显。现代信息服务业形成强大集群;数字内容产业和健康科技产业等特色科技产业成为新亮点。7、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有效。社会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市领先地位,依靠科技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8、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9、科普设施和手段实现现代化,科普经费人均不低于3元,重点建设20项科普项目,形成20个科普基地。(二)202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越秀区将建设成为技术竞争力较强、创业和居住环境优良、社会和谐进步的科技强区,成为广州市知识、技术的创新中心和扩散中心区域之一,成为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到2020年,越秀区作为国际化、科技中心城市的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高效运行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0以上。到2020年,越秀区通信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健康科技产业等特色科技产业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区内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发达。第三章主要任务一、建设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力(一)培育和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有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1、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主导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争取成为市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共同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与互动。科技创新资金重点支持符合我区发展领域的专业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利用平台进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区科技经济发展服务。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2、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自主创新中的基地作用,优化科技企业创业服务平台。把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与竞争主体,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掌握现代信息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和相关政策,发挥园区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做好企业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大幅提高园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为园区的发展培育内生动力。3、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咨询、人才聚集和畅通投融资渠道。争取在我区建立风险投资协会,支持风险投资业规范发展,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为科技企业服务,扩大我区科技资金的配置和辐射能力。引进、扶持和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鼓励科技风险投资加大对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二)整合、优化配置公共科技资源1、按照资源整合原则,与科技资源的所有者建立协调渠道,促使科技生产要素在全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大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度,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2、对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联度大的科技资源,推进其应用合作网络体系的建设,为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共享使用便利,降低研发成本。3、积极参与广州市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争取整合后的科技资源及新建的科技资源留在我区,如科学数据中心、科技文献资源库、技术标准数据库、成果网上交流和成果网上交易平台等,使我区成为科技信息中心的核心区。(三)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网络的建设1、完善宣传体系建设。做好公众宣传、专题培训、基础教育三方面工作,一要制订面向企业、公众的长期宣传计划;二要与科普宣传、普法教育相结合;三要宣传面广,程度到位,受众结构科学合理。2、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培训;加强与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合,发挥区知识产权局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市知识产权局的纵向联合,双向互动。3、加快专利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我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通信和生物医药等的行业专利信息检索平台,为企业查询、发布信息提供便捷服务;推进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扶优工程;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4、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培育优秀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论坛等,促进专利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合作。5、加强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培育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通过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扶优工程,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专利中介机构为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教育培训,为企业培养和吸引知识产权的管理人才。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建设数字越秀(一)加强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数字化的城区管理新模式。一是实施数字越秀工程形成“数字越秀”基础框架、“数字越秀”数据库管理机制、公共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二是继续支持“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中期评估,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完善教育信息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标准,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与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社区,依托区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积极开展信息化社区评价工作,鼓励网络接入商、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投资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安全管理和服务水平。(二)强化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完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推进“科技强警”工程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机制,重点加强政府网络、金融系统、国际互联网信息安全;建立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城市道路治安监控系统、技术防范系统等。二是支持城市与工业安全保障和重大风险防范技术、重大事故灾害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支持食品卫生质量监测控制技术研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开发现场在线速测新技术、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我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应用,加快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把医院、社区、社保体系、卫生部门和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连接起来,建立完善的卫生公共信息平台。五是完善工作体系,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建立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地震预警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机制。配合广州市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及震害预测等。三、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一)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信息提供业、信息处理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业,注重引进从事现代信息服务的大中型科技中介机构的总部落户我区,开拓信息服务形式和渠道、深化信息服务内容、提供深度加工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社会急需和实效性强的商业、金融、法规、科技文献等数据库和一批专业数据库,不断提高数据库的商业化程度,形成结构合理、费用低廉、标准规范、功能先进的数据库群。重点建设一批涉及电子信息业、生物医药业、现代物流业以及辐射珠三角广大制造业的数据库。(二)推进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采取计算机网络系统处理物流信息的载体,发展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业。努力规避发展大型仓储、配送的环节,利用我区良好的电子信息业环境尽快发展面向物流产业的信息处理类业务,吸引供应链服务群的信息端机构入驻,使我区成为物流业的“神经中枢”。(三)优化商贸旅游业的软环境。一是以信息服务业支撑商贸业,推动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建设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平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与改造传统商贸业。二是加快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支持建立一个体现我区地方特色的旅游门户网站和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旅游信息动态网络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四)搭建文化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平台。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我区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区图书馆建设为试点,启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整合和开发现有图书、音像和信息等各种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资源的共享水平。依托我区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资源,发展网络教育,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区,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开发“绿色”的数字娱乐内容,促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音像、文化旅游、传媒等行业的发展,融入广州市作为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中。(五)发展融医疗卫生服务、药品器械、保健健身运动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健康科技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研发、经营、服务和市场化的特色医疗卫生服务,兼顾药品研发、销售。服务范围立足广州,辐射全省乃至华南地区。通过510年的努力,在区域内建成广东省健康服务中心、健康产品流通中心和广东省健康产业的教育基地、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四、加强科普工作,建设科普示范城区(一)加强对各阶层人员的科普工作。加强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加密切与民营科技企业员工的联系;完善相关的科技工作者组织,反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和要求,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抓好科普场所与设施的建设及利用。改造区少年宫科普场馆,采用高新技术展示手段,增加高科技展项和互动参与性展项的数量,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展教功能。支持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及活动,创建一批科技特色学校。加强街道科普设施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机团单位、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科普场馆。制订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办法、科普教育基地的考核制度和科普教育基地活动指南等,切实加强对科普基地的管理,并将有条件的区级科普基地推荐申报市、省、国家科普基地。(三)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结合每年“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宣传活动的开展,深入研究科普宣传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创新科普宣传的体制、内容和方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第四章发展领域和重点扶持工程一、发展领域(一)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二)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三)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四)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五)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六)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重点研究开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七)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研究纳米生物药物释放系统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开发人体组织器官替代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八)生物安全保障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滤毒防护技术,危险传播媒介鉴别与防治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九)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重点研究开发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区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技术。(十)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与人工调控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十一)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重点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十二)城市信息平台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十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重点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汽车智能技术。二、重点扶持工程(一)“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工程1、建设目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有助于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形成自有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2、建设内容加强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对信息、软件、通信和生物技术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技术平台建设,为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如信息服务业支撑技术及应用软件研发中心、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中心、企业信息化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中心、生物医药信息中心、食品安全技术服务中心、食品保健与人类健康技术服务中心等。3、建设模式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办;大型科技企业创办;高校、科研院所创办。(二)“电子商务示范”建设工程1、建设目标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建设内容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传统商贸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务。3、建设模式采取“政府推动与营造环境、政府协调示范企业发展”的模式。一是开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如汽车用品城、海印电器城、流花地区服装城。二是开展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如百货业、药品销售、电子产品销售。(三)“数字越秀”建设工程1、建设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以科技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建设内容电子政务、数字城管、网络教育、数字医疗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等。3、建设模式以政府推动为主,积极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构造和谐、平安新越秀。(四)“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1、建设目标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管理等多方位的一体化服务。2、建设内容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结合我区新建写字楼的分布情况,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选择适当区域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区里配套扶持措施,以优质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进驻,形成一定规模后再争取市里的优惠政策。3、建设模式一是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立专业孵化器。重点吸纳研发类的企业进驻,建设信息服务业关键技术领域的专业孵化器。有效集合政产学研的力量,加强对专业性孵化场地建设的指导;加快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降低专业性孵化企业的技术创新门槛。二是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孵化器。充分开发利用我区现有的写字楼,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计划在35年内培育和完善数字内容产业,重点涵盖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和动画漫画等数字娱乐产业的主要内容,建成以研发、创作、测试、市场、运营、展示、人才培育等为主要业务的产业基地。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模式,形成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的规模集聚。(五)“科普示范城区”建设工程1、建设目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构建和谐城区。2、建设内容科普示范街;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特色学校;综合性的科普场馆;基层科普组织网络和科普工作队伍。3、建设模式一是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加强与全区宣传体系资源的共享,改造和提升科普硬件设施。二是与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专项科普基地,政府给予一定扶持,推动基地运作发展并发挥长效作用。(六)“通信文化产业园”建设工程1、建设目标至2010年,建成通信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内重要的通信文化产业基地,成为带动园区快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建设内容以移动网、固话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大型信息网络为依托,重点引进和整合通信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技术开发商及其上下游企业,促进通信文化产业园快速发展。3、建设模式黄花岗信息园管委会与广州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移动通信的合作伙伴加入。移动公司在资格认证、产品测试、业务培训上给予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企业和政府的移动信息化;政府在税收、政策、租金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吸引信息服务产业合作伙伴加入,形成集群竞争力。第五章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基地一、发挥优势,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和与时俱进,依托越秀区的优势,努力探索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努力提升和发挥“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和“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增强园区特色;促进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发展和持续发展,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基地,打造成为引领越秀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龙头”。充分发挥优势和挖掘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建设好通信文化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园和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努力提升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搭建有利于园区及其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采取积极措施扩充园区面积或调整园区区域,开发新的产业基地(楼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从技术上规模上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发挥园区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园区对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与带动能力。二、彰显特色,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一)加强调查研究,整合科技新资源。区划调整后新越秀的中心城区地位更加突出,商贸服务业总量增大,经济总体实力增强,十分有利于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内的科技发展状况、科技企业实力及高档写字楼宇数量等的调研,探索整合科技资源、发掘产业潜力、调整(置换)园区地域和充分利用国家级高新区政策优势等方面的有效办法;积极争取在高新区政策区域内建设高档次、标志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开发方式,包括利用区有土地,以自身投入和争取省市投入相结合的开发方式;与区内中科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军区空军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方式;引导房地产商开发并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的方式等,促进园区发展空间的扩大和整体实力的壮大。(二)坚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方向,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建设“广州通信文化产业园”继续引进信息服务业企业,加大对重点信息技术及其服务业企业在政策与服务方面的扶持;发挥现有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示范效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软件应用等,推动电子商务在商贸业等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服务业在园区的企业集群优势和主导产业地位,打造过硬的“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和“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提升园区的品牌含金量。利用留学人员及其企业密集的有利条件,继续加强引进和培育工作,致力打造留学人员创业的特色园区。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外科技创新人才来园创业;加大引进海外高科技项目,为园区企业及海外留学人员搭建科技项目及技术交流的平台;发挥留学人员的智力与技术优势,使其成为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挖掘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1、加快“广州通信文化产业园”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在市发改委和省信息产业厅的支持下,联合广东移动并广州移动等单位,从移动通信服务产业入手,以移动网、固话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大型通信信息网络为依托,发展一批有核心技术、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通信文化服务企业,重点引进和整合通信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技术开发商及其产业链企业,并协同广州移动逐步引进或建设通信产业的测试、认证、交流、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或机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通信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建设健康产业园。依托越秀区强大的医疗医药产业基础和实力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项目先行、分步推进、最终建园”的思路,以新药研发服务、医疗器械研发服务、基因诊断检测和特色医疗服务及保健为主要发展方向,逐个项目推进,最终建成集医疗、医药、保健的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健康产业园,把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时机并发挥园区电子商务的基础优势,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结合方面的研发应用,促进电子商务在传统商贸业、服务业和专业市场的应用(如永福路汽车用品城、海印电器城、流花服装城等)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把电子商务做大做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创新方式,促进招商引资有新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的、有效的招商方式,不断提高招商水平和能力,促进招商引资有新的发展和成效。要根据发展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策略,发挥“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和“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重点引进信息服务业企业、科技型总部企业、研发型规模企业及其产业链企业。改造和用好园区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拓宽渠道,采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等多种灵活措施招商,包括委托中介机构招商、利用园区企业以商引商、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招商等。(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的创业及支撑服务平台。搭建有利于园区及其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强化“以人为本,为企业服务”意识,当好“保姆”,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努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有特色的贴心、贴身服务,形成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优质量的特色服务品牌。发挥黄花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大引进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力度,在为园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市场化的投资创业、技术研发、专业培训、投资融资、信息交流等多种平台。研究制订优化和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以及扶持措施的有效办法并认真抓好落实,鼓励园区企业在研发和自主创新上加大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技术市场化工作的力度,努力营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有利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六)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注重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针对园区政策区域面积狭小的不足,注重提升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拟有计划地合作开发园区内中档楼宇为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逐步将现有的主要产业基地调整为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其规模企业聚集的基地,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产出率。要集中资源,培植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企业,包括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高的企业;选择一批前景看好的园区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促使其做大做强;搭建产业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形成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格局。重视做好营造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增强园区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增强园区发展后劲。第六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和领导,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水平(一)健全领导责任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科学、用科学,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将加快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来抓,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二)进一步发挥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工作中起好牵头和协调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好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三)保证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严格按照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确保区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管理制度,促进形成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四)进一步提高科技行政管理水平,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科技项目申报、评估、检查,专家库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信用体系和项目效果评价体系等管理制度。建立科技发展和运行的检测、评估系统。进行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规划,加强软科学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到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形成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一)集成科技计划实施,做强优势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和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任务,设立专项配套资助资金,集中创新资金联合共建。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特色项目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二)积极参与市级科技资源的整合建设。围绕市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寻找合作途径,大力发展相关的配套系统,盘活和丰富我区科技资源存量。(三)构筑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合作网络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互动,畅通科技资源与企业联系的渠道,促进区内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评测、技术信息等提供科技服务。(四)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建立健全适合我区科技工作的统计调查计划和制度,完善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机制。加强科技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科技统计数据信息资源,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区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深入分析,为科技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咨询服务。三、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优化办事程序,实行承诺制,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鼓励和支持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质量和水平,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扶持和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引进科技风险投资,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服务,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起步与发展提供专业服务。(二)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上规模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继续支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参与建立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创建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鼓励企业与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三)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继续设立科技创新资金和留学人员科技创业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活力,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