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_第1页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_第2页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_第3页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_第4页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黄夏年中国佛教到了隋唐盛世,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天台、三论、慈恩、律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宗派的相继成立。主要由国家主持的译经事业,成绩可观。当时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基本上已介绍过来了。中国僧人致力于对佛经的注疏与解说,撰写了不少的经论与及经录,如禅宗六祖慧能口述的坛经,就是被中国佛教徒认可的唯一的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佛典。与此同时,佛教寺院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寺院非常富有,僧人的生活也非常侈糜。寺院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地,也是社会经济的集散地。佛教在民间影响很大,朝野上下皆以奉佛为荣。由于俗讲流行,创作了变文等佛教文学作品。佛教艺术更有新的推进,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峰和代表作。虽然佛教的发展引起了儒道二教人士的不满,他们撰文批评佛教,但是佛教在思想的层面上与则儒道二教进一步结合,最终奠定了以后的中国社会三教合一思想的基础。此外,中国的佛教也在这时开始大规模地传向海外,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地之一。但是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寺院成为逃避之所,寺院经济的发展,挤占了国家经济的税收,以及其它原因,促使朝廷下决心要进行整肃佛教,唐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唐武宗时(841846)命令拆毁寺宇,敕令僧尼还俗,拆毁大寺4600余所,小寺4万余,僧尼还俗26万余人,解放奴婢15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顷。唐武宗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与历史上的其它灭佛活动相比,由于这次灭佛活动比较彻底,中国佛教受到致命打击,其后的佛教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盛况,从此走向衰落。灭佛活动的直接后果是寺院毁灭,僧人还俗,佛教的经济和人与物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但是影响更深远的则是对佛教文化的破坏,当时佛教典籍湮灭散失情况极其严重,特别是华严、法华经等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华严等宗派日趋衰落。到了宋代时,中国佛教宗派里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中国佛教天台宗产生于陈隋之际,尊印度龙树为初祖,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慧思,实际创始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僧人智顗大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因智顗于陈隋期间在天台山著书立说,创一家之言而得名。该宗以法华经为理论依据,奉智顗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基本经典,故又名法华宗。天台宗融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实践的佛学特点,主张止观并用,既要重视学习理论,又要重视坐禅。强调心、真如等同,世界万有,各种事物皆为一心的产物,是为“一念三千”。同时一心非在物外,也非在物前,为“心具三千”。世界上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显现空相,是一种假名。但是它不是全空全假,而是非空非假,从中道来认识这种空假,就体现了空假中为一,是名“三谛圆融”。在修行上,天台宗要求“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只有实行了这种观法,才能除掉“无明”,获得涅槃解脱。还进行“五时判教”。将佛教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认为自己是最高的法华涅槃时。又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藏、道、别、圆化法四教,天台宗属于教义圆满的圆教。智顗创立天台宗后,经五祖灌顶的弘扬,盛极一时。此后渐渐衰落。中唐时湛然进一步提出了“无情有性”的思想,主张草木砖石也有佛性,天台宗中兴。五代时,吴越王朝从朝鲜取回佚失的经典,四明知礼著书,天台宗又一次中兴,分为山家、山外两派。以后重又衰颓。元代性澄港堂请命大都,诏复旧制。明无尽传灯辟幽溪讲堂,重立天台祖庭。清未苍溪敏羲修复祖塔,刊刻经典。民初古虚谛闲创设僧学,弘法南北。现代有倓虚、兴慈、静权一代高僧致力开拓。唐以后,天台宗传朝鲜、日本等国,法脉东分,至今仍存。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和祖庭,每年来此朝圣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天台山属于台州地区,宁波是明州地区,两地的距离不算太远,现在坐汽车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古代是一天的时间。明州的佛教一直弘盛,香火最旺和影响最大的是阿育王寺和天童寺,特别是阿育王寺,据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里面供奉了一颗佛舍利,所以隋文帝曾三次下敕在全国各地建舍利塔百余座,“建轨制度一准育王”。1天台宗是以佛教的义理见长,智者大师发挥的止观双运的法门学说,在中国佛教学说史上占的重要的地位,所以天台宗的学说,一直是后来僧人学习佛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天台与明州的佛教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从地域佛教文化的特点来看,两地之间有着同样的佛教氛围,笼罩着同一地域佛教文化的背景。阿育王寺的佛教舍利崇拜,是流行在民间大众中的一种信仰和文化符号,而天台宗的深奥义理,则是一些佛门精英的精神追求。唐武宗灭佛虽然伤了佛教的元气,但是并没有彻底铲除佛教,佛教的火种仍然薪火相传。武宗死后,中宗继位,下诏恢复佛教,全国的佛教犹如引发的干柴,一下子点燃,重新爆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异常反弹给天台宗的中兴带来了契机。五代吴越王钱(亻叔)崇奉佛教,在他的支持下,天台宗得到了重视,从台州发展到明州,而推动天台宗发展的功臣是中兴之祖知礼大师。据宋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大学士守太子少保致仕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赵抃撰宋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碑,知礼(9601028),俗姓金,字约言,明州人。又以长住四明延庆寺,故世称四明尊者、四明大法师。7岁丧母,遂发愿出家,15岁受具足戒,专究律典。20岁从著名的天台宗僧人宝云义通学习天台教典,不久便能自讲心经。3年以后,代师讲经,入文销义,流畅无碍,人们惊觉,教法有赖矣。淳化二年(991),出主乾符寺。至道元年(995),进住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1009),保恩院重建完成,三年受敕额“延庆寺”,德望寖隆。当时日本国师曾遣人向他提问二十余个,知礼一一作答,“咸臻其妙,天台之教莫盛此时。”2知礼在明州在延庆寺专事忏讲40余年,使宁波成为天台宗的中心地之一,天台宗的势力盖过了禅宗。天圣六年正月五日圆寂,享年69,僧腊54。荼毘之后,舌根不坏,舍利不可胜数。宋真宗感念其德,赐号法智大师。后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知礼生前从其教化者,数以千计。授其教而唱道于时者,三十余席。“今江浙之间。讲席盛者,靡不传师之教。其于开人之功,亦已博矣。”3史载“自四明诸嗣最显著者十余师。子孙有继者唯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光。盛守家法。御外侮。”4知礼一生师致力著述讲忏,以弘扬天台教法为其特色。先后讲解智者大师的著作多遍,又以修法华忏、金光明忏法、弥陀忏法、观音忏法、大悲忏法等而著名,造佛像、寺院等,不计其数。其著述颇多,有十义书、观心二百问、十不二门指要钞、金光明经文句记、解谤书、大悲忏仪、修忏要旨、光明忏仪、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观音别行玄义记、观音别行疏记、释请观音疏中消伏三用、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二十问、别理随缘二十问、义例境观等。宋代天台宗分成了两派,以四明知礼和慈云遵式为首的是山家派,5因其和弟子们都以住山,如天台山、宁波等地来弘扬天台教观为其特色而得名,自视为天台宗正统。与之相对的是住在京师钱塘庆昭、智圆、晤恩等人被贬称为钱塘派为山外派。两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学理方面,山外派之晤恩作发挥记一书,以书中“观心释”一节乃后人附加,专为此事撰述略本。其门弟源清、洪敏奉此说,否定广本之观心释。知礼专门著书答辨,双方来复问难数年。其实,两派之争的焦点是在于观心之境的真妄,山家派主张“妄心观”,认为修行观心的目的在转凡心而实现理心,故应修圆观之直接对象为日常起灭之刹那心,真性理心本非对象性之物,故不为观察之对象,能成对象者只有无明妄心,即此妄心,方能观三谛之妙理。山外派则主张“真心观”,认为观道之要点在依妙解而定妙行,妙解乃理解圆融三谛三千之圆理,妙行是实行圆妙之三观;由妙解而得妙行,即无真妄之别,亦即依妙解而得实相三谛之理心,须视此一理心为观法之直接对象,此理心(一心、一念)并非妄心妄念之一心,乃灵知自性,是不思议境。就其宗旨,山家派主张理事一体,无论1道宣续高僧传昙迁传。2佛祖统纪卷四十九,T49,P0442B。3佛祖统纪卷四十九,T49,P0442B。4佛祖统纪释列传卷一,T49,P0130B。5现代学者又将山家派里再分出四明知礼派和天台慈云派两家,加上山外的钱墉派,宋代天台宗一共分为三派。参见潘桂明、吴忠伟著中国天台宗通史第十章。理造之三千或事造之三千,皆为“有相”,并有差别现象;山外派则认为理具之三千乃平等而无相,事造之三千始为“有相”,并有差别现象。由于知礼对天台宗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称赞,四明奉化的雪窦寺重显禅师,看见知礼撰写的十不二门指要钞,大加赞叹,专门设斋庆贺,为知礼端茶侄倒水,表示敬意。1天台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赞曰,唐之末造天下丧乱,台宗典籍流散海东,当是时为其学者,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暨我宋龙兴,此道尚晦,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故恩清兼业于前,昭圆异议于后,齐润以他党而外务侮同,净觉以吾子而内畔叛同,皆足以溷乱法门,壅塞祖道溷胡困反浊也。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中竹仲反当也,东征西伐再清教海,功业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阴观妄,别理随缘,究竟蛣蜣,理毒性恶,唯色唯心之旨,观心观佛之谈,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十不二门之指要,十种三法之观心,判实判权,说修说性,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以为驾御群雄之策,付托诸子之计,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者,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今淛河东西淛浙江也又音制见庄子,号为教黉者音横学舍,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视山外诸师,固已无嚼类矣嚼才笑反啮也。汉书项羽攻城,所过无嚼类,谓屠杀皆尽,无嚼食之遗种也,然则法運無窮之繫,其有在於是乎”2二、四明知礼与本如神照“四明法智之作兴也,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嗣其业而大其家者,则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有传明佛意示家法,用广垂裕无穷之谋中兴教观,逮今为有赖。”3在广智、神照、南屏三系中,神照一系是当时最有势力,且影响较大的一支。本如神照(9811050)也是四明人。佛祖统纪卷十二有其传,曰法师本如(神照),四明句章人。受业本郡国宁,初依法智。于千众中有少俊声,史典词翰有法则,为世所爱。尝请益经正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师豁然有悟,为之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祥符四年,慈云迁灵山,亲往法智会下,求可为继。法智曰“当于众中自择之。”慈云阅视至师即云“斯人可也。”师至承天东山能仁旧名,大振法道。历三十年,众常五六百。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观音别行玄、止观、金錍、观心论等,皆讲说六七过。尝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瑞验屡见。宝历二年七月,驸马李遵勖为请于朝,赐“神照法师”紫方袍,赐智者教文四千五百卷,以资讲说。尝于寺西南隅,见一虎睡,以杖击之曰“此非汝睡处。”虎俛首而去今白莲寺虎溪亭。后于虎卧处结屋为庵,归间其中。先是有五通神居于此,师每禅坐必连床舁行空中。师未尝问,一日五神请曰“师既踞吾居,乞于此向山冈,建祠塑像,已备泥在山矣。”师往视冈上,有新泥一垛,以之塑像无所余。师慕庐山之风,与丞相章郇公诸贤结白莲社,六七年来遂成巨剎。乃以能仁山林三之一,指岭为界,以供樵薪。仁宗钦其道,遂赐名为白莲。皇佑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即升座说法与众诀别。其夕法堂、藏阁、方丈栋梁皆折,钟鼓击之无声。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而去。诘旦右胁安庠而逝。时天气盛热,异香非常。明年三月,塔全身于寺北。门人启钥视尊容如生爪发俱长,有大莲华产于塔前。寿七十,腊五十三。嗣法处咸等甚众。师尝于天台邑中为众施戒,方秉羯磨忽有光明。自智者塔、国清寺、赤城山,交射于法座之上。又因供千佛,饭一千贫人,置华于席下,佛座华应不萎而反萎,贫人座华应萎而反不萎,举众为之叹异。尝著仁王忏仪,撰行法经疏至十种境界而止,后咸法师续而全之。41佛祖统纪卷八曰“指要初成,雪窦显禅师出山来访,观其书大加钦赞,即为设斋致庆,亲揭茶榜,具美其事云。”T49,P0194B。2佛祖统纪卷八,T49,P0194B。3佛祖统纪卷十一,T49,P0210A。从上可知,神照向四明知礼学习佛教,知礼一喝,神照乃悟,始知“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这是禅宗的启人方法,说明知礼是不拘一宗,诸宗并蓄的人物,他依据每人的根机,分别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启悟学人。神照是知礼弟子中学业出名的人物,他继承了知礼的讲忏兼修的传统,“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观音别行玄、止观、金錍、观心论等,皆讲说六七过。尝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瑞验屡见。”着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义疏等。佛书记载“智者制法华三昧仪国清百录载。荆溪述补助仪以资观想。法智撰大悲心咒行法、金光明忏法。慈云撰金光明护国仪,依百录述补助,及撰净土忏仪、弥陀忏仪,请观音忏仪、炽盛光忏仪。神照撰仁王忏仪、如意轮课。法智涌撰功德天忏仪,皆诸祖依四三昧自行化他之法也。”1可见,神照在继续乃师天台学的基础上,对修习净土忏法,往生西天的净土法门也有独特的推动作用。纪神照法师悟经王颂云师讳本如昔在延庆法智轮下。一日上方丈,请益经王之旨。法智曰“尔为我作三年监院,我却向汝道。”神照依言,果三年办事。持上谘问,忽被法智大喝一声。师豁然开悟有颂曰“处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师既得道,即法嗣四明。自后开法台城东掖山,为白莲之鼻祖矣。”2念佛修行,期往西方结成白莲华社,源于东晋慧远所创。至宋代结忏修行成风,净土忏法蔚然成风,四明知礼推行各种忏法,弟子跟上推波助澜。宋真宗时“东掖山如法师集百僧修长忏,都尉李遵勖闻于朝,赐号神照。与郡守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3所以神照被认为是“白莲之鼻祖矣”。由于神照致力于净土的弘扬,他被后人列入往生传里。知礼对神照非常信任。知礼“尝与钱唐奉先清源、梵天庆昭、孤山智圆数人,为书设问,往复辨析,虽数而不屈。又遣门人神照大师本如,与之讲论其说,卒能取胜。”4但是知礼对神照的一些媚俗的做法也非常反感。天禧元年(1016)知礼与十位僧人一起修行净土忏法,相约三年期满后即焚身离世。翰林学士光禄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知制诰礼仪院判秘阁二柱国杨亿听说后,非常着急,给知礼的朋友写信,劝他们让知礼不要这样做。同时又给宋真宗写奏状,将知礼修行焚身的事情上报朝廷,真宗看了奏状,非常感动,下诣留住知礼住世,“致诸命服,赠以善言。捧接宸章,感动朕意,请留住世。若师号朕当赐之,润笔卿宜无让。于是特赐法智大师。”5真宗赐命服和赐名号一事传开以后,许多人前来祝贺,神照也写了一首四明法师受命服门人神照作致语云弥天才笔洞悬河,独步当年解义科。国士听经春梦少,江僧从化昼禅多。半千衲子传新钞,积代宗师解旧讹。只恐吴皇命同辇,妓人无处献笙歌。64佛祖统纪卷十二,T49,P0214C。1佛祖统纪卷三十三,T49,P0319A2佛祖统纪卷十三,T49,P0218C。3佛祖统纪卷五十三,T49,P0466B。另外佛祖统纪卷四十五曰“(庆历)二年,初东掖山本如法师结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是年七月,驸马都尉李遵勖以闻于朝,赐号神照紫方袍。尝于山西南见一虎卧,以杖击之曰非汝住处也。虎俛首而去。后于虎卧处结屋为庵,以是年归闲此中。慕庐山之风,与郇公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六七年间寖成巨剎。主上素闻道风,因赐白莲之额。三年六月久旱,诏迎相国寺佛牙入内殿躬祷,须臾雨大注,乃作金殿四门以象天宫,用以奉藏。复制发愿文以见归敬。”T49,P0410B。4四明十义书卷一曰“景德四年,孤山圆师为昭师轮下之席端也。法智遣住东掖山神昭大师本如在轮下,日驰十义书并二百问,往钱唐诘之。”T46,P0832A。佛祖統紀卷二十三云“景德四年,遣本如持十義書二百問,上錢唐昭師,以救光明玄不立觀心之失。”T49,P0249C。5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五,T46,P0898C。6四明尊者教行錄卷六,T46,P0915C。“弥天”是东晋时著名僧人释道安的法名。道安法师对中国佛教贡献很大,中国人出家,做了和尚,连姓也改了,全部姓“释”。这是因为佛教的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姓释。一千多年前,在中国传统的引力下,佛教在九州大地传播,出家人不仅接了师父佛法,还跟了师父的姓。那时候有姓竺的,有姓康的,有姓帛的,就是少有姓释的,是道安创立了千古不移的原则,让所有的出家人都姓释,于是以释为姓,成为佛门的专利。释道安这个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僧,对中国文化和佛教的贡献是全面的。作为当时的僧团领袖,他在以释为姓的旗帜下,将清净的寺院办成了培养人才的基地;他制定了僧尼轨范和佛法宪章,成为后世佛教徒遵守的典制。一批出色的佛门栋梁在他的深邃思想诱引下,逐渐成长起来,又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奔赴到全国各地,在庐山有慧远,在四川有慧持,在扬州有法和,从此佛教慧炬高擎,法灯不灭,照耀着未来佛教是最讲理论思辩的,那些放在书架绵绵成排的佛经,就是千百年来出家人智慧的结晶。南北朝的战火,并没有阻止一代高僧的思维,道安用哲学家的法眼,树立了佛教思想史上的丰碑。他面对各种思潮蜂涌而起,佛教义学的“六家七宗”,毅然举起了“本无宗”的大旗,在佛教思想界中独树一帜中国佛教从道安开始,艰深晦涩的佛经变得文理会通,义理清晰。他有感于译经经文混乱,名词也不统一,提出了规范的翻译理论;他看到佛经的翻译不易保存,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体制完备的佛教经籍目录。在长安五重寺,他组织长安义学高僧进行佛经翻译的工作,战事频仍,厮杀不断,也无法影响或中断他的雄心伟志。385年,一代俊杰释道安怀着坦然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远离纷飞的战火,不再见到刀光剑影,几千人为他哭泣,上万人为他送葬。他生前赢得了殊荣,晋孝武帝赞美他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前秦皇帝苻坚认他为神器;佛门高僧鸠摩罗什尊他为东方圣人。弥天释道安,彪炳史册,传芳千秋。所有这一切都是依靠天赋优势,艰苦打拼而获得的,可贵难得。知礼对道安是非常敬重的。他曾以道安举例,说明美文的重要性。他说释签十不二门者。今昔讲流,以为一难文也。或多注释,各陈异端。孰不自谓握灵蛇之珠,挥弥天之笔,岂思夫一家教观。殊不知其启发之所。公览之再叹,岂但释文未允,柰何委乱大纲,山隤角崩良用悲痛。或多注释,盖指荆溪之后,奉先珠指孤山证义之类也。引二事比诸家各擅其美。昔隋侯出行,见牧童打伤蛇脑,侯怜之用药涂治而去。一夜偶见庭中有光烛之,乃一蛇衔珠在地,自言我本龙子,变形游戏,为牧童所伤,赖君以救,故今携珠为谢。侯得珠进楚王,王置殿上,发光如昼。准梁僧传,道安法师,文理通经,德望隆重。时习凿齿锋辩天垂,特往谒见,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称赏其答。礼记檀弓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尚书泰誓曰“百姓怀怀,若崩厥角。”二文叹人之兴亡,此中拟法之凋弊。将欲正举舍我,而谁遂而正析斯文。旁援显据,绰有余刃。兼整大途,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1神照将知礼喻为道安,认为知礼像道安一样在佛教义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道安“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2道安使用“格义”3与“会本”4的方法,“推考异同,验其虚实”,他提出“本无”空义学说,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谈“空”的“六家七宗”代表之一,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把佛教义学推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知礼撰写天台经疏,弘扬天台教法,同样在佛教义学方面独步世人。1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T46,P0921C。2高僧傳卷五,T50,P0352B。3将佛教的有关名相、教义、概念来比附于中国传统思想和说法,佛教把它称为“格义”。4所谓“会本”,是指把一些经典的不同译本相互置于一起,进行内容比较分析,以寻求它们的义旨所在,找出各个经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确定这部经的内容正确与否。所以也称为“会译”。神照又说,知礼法师在名望方面也与道安齐名。道安法师因佛学造诣甚高,人品高洁,“四方学士竞往师之。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暂往。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深相结纳。”1“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余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2知礼亦为一代骄者,宋“真宗皇帝,知名遗中贵人,至其居,命修忏法,厚有赐予。”3他“出住承天。继迁延庆。道法大炽,学徒如林。”4知礼与道安在弘法方面也是成绩显着。道安“徒众数百常宣法化。”5又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到襄阳后,分派弟子到各地,“宜令广布”。6知礼“授教唱道者,则全觉琮、尚贤、本如、崇矩、仁岳、慧才、梵臻之徒,三十余人。当时从化以千计。今江浙之间,讲席盛者,靡不传师之道,其于开人之功亦既博矣。”7最后,前秦皇帝苻坚曾对仆射权翼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8苻坚对道安执礼有加,每“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9知礼“行高名重上国闻,天子遣使来中阍。贤蒙勋戚固所忻,命服锡号回天恩。”10总之,神照将知礼与道安比肩,把知礼抬得很高,吹嘘在皇帝眼中只有知礼而无别人。知礼不接受神照的吹捧,在回付神照法师书云“予三术寡修,致名达于朝彦。寻蒙帝泽,令被紫衣。有耻无荣,何劳致贺汝宜深修内行,藏隐名闻。莫堕流俗之僧,如于我也。延庆押付东掖如法师。”11“三术”是天台宗的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观认识方法,为调整人心的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本来能够得到当今圣上的赏赐,是每个人包括出家人在内的一个荣誉,很多人都会感被皇恩浩荡所宠,本如也不例外。但是知礼并不这样认为,他以为这是“有耻无荣”,是“流俗之僧”的行为,因此他告诫本如要“深修内行,藏隐名闻”,从世俗名利之中超脱出来。12这幅书还被后人装裱起来,悬挂于延庆寺墙上,作为古训警醒后人,200年以后,它不仅还被保存下来,而且得到了后人的共鸣,赞誉有加。13三神照除了入室知礼之外,还接了慈云遵式的法,一身而兼二任。遵式(9641032),台州临海(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字知白。18岁投天台义全出家落发,20岁于禅林寺受具足戒,翌年复就守初习律。遵式在普贤像前燃指立誓弘传天台教法。又从宝云寺义通修学天台宗典籍,尽其奥秘,成为山家派中心人物。遵式28岁入宝云寺宣讲法华、维1高僧傳卷五,T50,P0352B。2高僧傳卷五,T50,P0352B。3佛祖统纪卷四十九,T49,P0442B。4佛祖统纪卷四十九,T49,P0442B。5高僧傳卷五,T50,P0352B。6高僧傳卷五,T50,P0352B。7佛祖统纪卷四十九,T49,P0442B。8高僧傳卷五,T50,P0353A。9高僧傳卷五,T50,P0353A。10佛祖统纪卷四十九,T49,P0442B。11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T46,P0906A12参见佛祖統紀卷八“(知礼)初受命服,神照以書賀。師答之曰“三術寡修,致名達朝彥止觀安忍中云名譽利養眷屬莫受莫著,推若不去當縮德露玼;若遁跡不脫,當一舉萬里;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此三術。齧齒忍耐,確乎難拔。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設使屠析肌肉心不動散,為辨大事彌須安忍。輔行云外障是軟賊,謂名譽等。內障是強賊,謂煩惱等。內外用術不同。尋蒙帝澤令被紫服,有恥無榮何勞致賀。”T49,P0194B。13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曰“右法智法帖去此二百年矣,读之悚然增敬。数语之间,引学者于内省之地,亦足见古之耆宿用心也。丁酉孟夏住延庆法孙惠询敬书。”T46,P0906A摩、涅槃、金光明等经,以专修净土法门为务。之后又在苏杭等地多次讲经修忏,复兴天竺寺,从学者恒逾千人。真宗乾兴元年(1022),敕赐“慈云”之号。仁宗明道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九。遵式著作甚多,集大成是忏仪类专著,撰有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往生净土忏愿仪、金光明三昧仪等,故世称“百本忏主”、“慈云忏主”、“慈云尊者”、“灵应尊者”、“天竺忏主”等美名。宋哲宗、高宗时,复分别追赠“法宝大师”、“忏主禅慧法师”等号。遵式撰写的专论有大乘止观释要、肇论疏科、金园集、天竺别集等数十种,还有采遗、灵苑诗集。嗣法弟子有妙果文昌、明智祖韶、法喜清鉴等。传记说慈云迁徙灵山,到知礼处求找一名可为继承者的人,知礼让遵式在寺院里自己挑,遵式挑中了神照,从此神照“至承天东山能仁旧名,大振法道。历三十年,众常五六百。”慈云对虽不是自己真传的弟子本如也是非常欣赏的。慈云的弟子祖韶,天台刘氏,子赐号明智。19岁时已经精通法华经,出家后入东掖山参慈云得其奥旨,慈云迁居灵山后,祖韶一直在慈云的身边,以慈云门下第一座之居。慈云到草堂寺居住,对祖韶说“汝当往代本如居能仁,而俾之来继此山。”祖韶马上穿起草屦,欣然而行,到了江滨,慈云又呼他回去,告诉他“吾试汝耳,汝当竟住此山。”1能仁寺在台州临海东北45里的东掖山上。始建年代不祥,旧名“承天”。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神照本如出主该寺,大弘天台之风达30年,门下弟子、徒孙名僧辈出,使之成为当时天台宗活动的三大中心之一。庆历五年(1045),分立“白莲”。元符二年(1099),建九祖阁、罗汉堂等。政和七年(1117年)改额。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御书寺匾及藏额。谢伋有同季父游东掖诗“两寺从分有白莲,人瞻东掖旧承天。重寻贵主布金地,共饮神僧卓锡泉。阮叔林间携伴侣,友郎衲内许留连。欲迎瑞相还龛去,香火灵山古佛像”。后毁,明崇祯五年(1632)僧莲岳重建。清光绪间(18751908年)重修。今废,遗迹尚存。白莲寺是本如于宋庆历五年(1045)所创,也在临海东掖山上。旧名“白莲庵”。章得象曾为作白莲寺诗,赞云“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陇灯从几代传。岚邑拂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劳生已作归休计,愿解尘缨洁净缘”。南宋时,秦鲁国大长公主为之请额。有宋一代,出自白莲寺神照本如一系的天台宗名僧甚多。著者如白莲处咸、安国元慧、白莲道卿、白莲善珪、白莲梵章、智涌了然等。时称出自能仁、白莲之天台宗学者,为天台宗山家派白莲系。寺内旧有十六观堂,南宋嘉定十年(1217)御书匾额以赐,后毁。明崇祯五年(1632)僧超觉重建。今废,遗迹尚存。所以神照是山家派中一身两肩挑的人物。作为山家派的三高足之一,神照本如对天台宗的贡献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佛祖统纪的作者之一,余姚人景迁法师(又号镜庵)说“道籍人弘,人必依处,此三者不可不毕备也。吾道始行于陈隋盛于唐,而替于五代。逮我圣朝,此道复兴。螺溪宝云振于前,四明慈云大其后,是以法智之创南湖,慈云之建灵山,皆忌躯为法。以固其愿而继之,以神照启白莲,辩才兆上竺,于是淛江东西并开讲席,卒能藉此诸剎安广众以行大道,孰谓传弘之任不在于处耶。然灵山之剎,三罹寇火而不能坏,此岂非至人诵咒加功愿力坚固之验也哉。”2三、本如神照与弟子以四明知礼和慈云遵式为首的一派中,弟子神照本如是非常有个性的人。史称“山家称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及(应如)师也。”3宋皇佑二年夏五月十八日,神照本如入寂。他从知礼悟经,又接管慈云遵式主持的台州东掖山承天寺30余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台州东掖系,弟子有法真处咸法师、神悟处谦法师、樝庵有严法师、能仁法宝法师、天台宝纤法师、承天怀雅法师、承天元操法师、钱塘义全法师、承天择仁行人、天台左伸居士几人。其中能仁法宝法师、天台宝纤法师、承天怀雅法师、承天元操法师、1参见佛祖统纪卷十一,T49,P0210B2佛祖统纪卷十,T49,P0209A3佛祖统纪卷14T49,P0223B钱塘义全法师、承天择仁行人等已经无传,生平事迹不知,其它的弟子在佛祖统纪均有小传。述之如下法真处咸(10161086)1,天台王氏,7岁入国清寺依止神照本如。13岁受具足戒。曾自叹曰佛法广大,若不力学,何能见道乃入天封阅藏经三年而毕。及往谒神照,深悟教旨,恭默自逊,人莫能测。神照尝托疾命师代讲,众才一闻,心容俱服。初住赤城崇善,姑苏李庭芝将守台(州),梦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台下有龙头九九,和上宜就见之。到郡咨询,莫知其说闽士陈白悟曰“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师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日,其龙头九九之谓乎。”2庭芝大愕,即往谒见,处咸为谈出世道深有契会,流露出寺宇隘陋想迁之,庭芝首捐金帛。处咸乃卜就东南地,开基之日,获铜磬于土中。少师李公尤尊敬,请主白莲,奏赐法真之号。居山50年,登门受道者万数。元佑元年正月,法鼓击之不鸣者七日。至七月告众曰“二十三日吾将行矣。”逊唱衣盂饭众为别。戒侍者“晨钟鸣当告我。”至时徐起,跌坐寂然而化。生前著有三慧论、光明十愿王,又续神照著行法经疏行于世。神悟处谦(10111075)3,永嘉人,潘氏子。9岁依常宁契能出家,章圣在御覃恩得度真宗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各度一人,即往学于天竺寺。慈云遵式异之曰“是能栋梁吾道者。”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燃三指供佛祖祈妙悟,不久擢居第一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曰“汝当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见耳。”既而言归乡邑,继契能师之席,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北海郡王为请“神悟”之号。丞相王安石与一时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一年郡地大旱,要处谦祈雨。处谦至龙湫曰“汝受智者大师付嘱,遇旱当施甘泽,何不忆耶”忽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住17年后,将归永嘉,郡侯士庶固留演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后来杭州城处谦祖庙缺少住持,以宝阁请,赵献以净住请,内翰杨绘以南屏请,紫微陈舍人以天竺请。生前曾住十坐道场,历40年,讲唱不倦,登门3000人,禀法者30人。熙宁乙卯四月丙寅,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4塔全身于南屏之右,弟子良弼请无为扬杰铭其塔云“师(处谦)尝解十不二门,题曰显妙。于色心不二,云分色心者,不二而二,妄之境也。其体一者,二即不二,妙之门也。故以总别断尽十门二不二相,使粗妙昭然。门旨不壅,是知境妙不二之门,在乎一念色心。得此之门,宝乘即乘。道场可到。”5樝庵有严(10211101)6,台州临海人,胡氏子。6岁依灵鹫从师,14岁受具足戒。阅永明延寿禅师心赋若有所悟,即往东山学于神照的一心三观之道,法华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行之。时法真同居会中,谓之曰“子虽晚出,当大成器。”尝读止观至不思议境曰“万法唯一心,心外无一法。心法不可得,故名妙三千。”法真益嘉叹之。初主无相慧因法真,自赤城迁东掖,举有严以代。常谓去佛久远,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际,必近指一心,使之易领。闻者皆能有入。绍圣中,郡请有严主东掖,有严曰“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众。吾老矣,可堪此耶”卒不赴。隐居故山东峰(台州崇善寺),庐于樝木之旁,因自号曰“樝庵”文集中有樝庵记,辞理极奇胜。有严畜一钵无长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毘尼条章轻重等护20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作怀净土诗八章,辞情凄切,人多乐诵。常时所修三昧多获瑞应,施鬼神食,除病却崇。驱蛇去蚁,水旱禳禬。一为课诵,如谷答响。建中靖国元年孟夏,定中见天神告白“师净业成矣。”又梦池中生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之诗。越七日趺坐而化,以陶器塔于庵北。有光在塔如月,三夕乃没。有严淹贯藏经,该通书史,注安乐行空品,及法印经疏、玄签备检、文句笺难、止观助览、阿弥陀礼文等。又撰或对一编,辩论古今,于兹为要。71此处生卒年依陈恒释氏疑年录卷七补。2佛祖统纪卷十二,T49,P0216B。3此处生卒年依陈恒释氏疑年录卷七补。4佛祖统纪卷二十七曰“处谦继神照住白莲。一夕会弟子设香华讽普贤观经、阿弥陀经,端坐称赞净土功德。复告众曰“吾得无生,日用有年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T49,P0277C5佛祖统纪卷十二,T49,P0216B。6此处生卒年依陈恒释氏疑年录卷七补。天台左伸,临海人。从东掖神照授菩萨戒,及为说大乘法要,豁然开悟有如夙习。神照对众摩顶与记,自是严奉戒律,遇事不易其节,刻西方三圣像,旦夜虔事。诵法华3400部,金刚般若20000过。绍圣二年秋卧疾,命僧净圆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寻梦三伟人立于江皋召手登舟,瞥然西迈。左伸知往生有期,乃请僧讽阿弥陀经,未彻即云“我已见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称佛结印而化。1此外,与神照同门师兄弟的天台慧舟,也曾经得到过神照的关照。史载天台慧舟,丹丘人,二亲既没,即弃家入道。投四明知礼为学数载,而业成乃曰“法智有训,佛道甚夷。行之惟艰,谓四三昧也。”天圣初,结同学十人行大悲行法者三年。结十四人行普贤行法者又三年。初入期,誓于像曰“倘此三昧有成,当焚躯以效供养。”行法既周,回故里求证神照。神照欲全其重愿,喻道俗输香木成大卄/积仲夏晦日。神照嘱之曰“法华尊施,尔克修之。梵网明晦,尔克遵之。惟系心法界,身如火如,则一聚之烬,乃三昧之蕴。喜见精进,以奉净明真供,惟子行焉。”慧舟奉教,致谢四众。端坐薪塔,火光属天。了无倾侧,舍利晶耀。求者咸如其愿,乃瘗余骨于山西。衢之祥符怀袭,与慧舟为同学。又同修三昧云。2慧舟还担任了佛祖统纪的校正。生前住寺华亭先福教寺。最后,曾有超果惟湛,先是依止神照,后来转附神照师兄广智。超果惟湛,义乌宋氏。入道双林,覃恩得度。首谒神照,未久复往依广智。尝白智曰“大师所授我所不疑,若圆顿绝待之旨,当须自得。”后忽于广智言下,豁然有悟。与上流交论,莫不推服。初敷讲于云间超果,大扬化道。天台一宗盛于三吴,自超果惟湛始。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会,遽谓众曰“吾今报缘止此。”即举涅槃遗教,殷勤嘱累,趺坐而逝。火浴之顷,舍利粲然,塔于西余山。海慧若圆,为门弟上首。3据佛祖统纪,神照一共传了九代,共有弟子57人。列表如下东山神智法师法真处咸法师O安国元惠法师智涌了然法师觉云智连法师元庵则约法师朴庵清哲首座泽山与咸法师山堂元性法师虚堂本空法师集长妙璘法师赤城中益法师白莲智圆法师白莲清悟法师白莲子侔法师真教智仙法师证悟圆智法师慧光若讷法师等庵士衡法师虚庵有宏法师复庵妙珪法师7佛祖统纪二十七曰“有严,受业天台灵鹫,依神照传教。晚居樝庵专事净业,作怀安养故乡诗四篇,为时所传。居山十年,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后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隐。”T49,P0277C。另可参见往生集卷一,T51,P0135B。1以上参见佛祖统纪卷十三,T49,P0218C2参见佛祖统纪卷十二,T49,P0216B。3参见佛祖统纪卷十三,T49,P0217B上竺师觉法师晦庵慧明法师中庵师安法师石涧从戒法师古泉正宗法师月潭道鉴法师雪溪得益法师白莲梵章首座白莲道卿法师天台净侁法师四明净杲法师郡守李庭芝神悟处谦法师北禅净梵法师北禅惠深法师顶山子文法师飞英智忱法师超果惠道法师德藏从进法师通照慧明法师报慈蕴尧法师白莲善珪法师德藏择瑛法师北关思净法师金华子方法师寿安良弼法师教藏有全法师净住思照法师一行宗利法师樝庵有严法师天台法麟法师天台应通法师承天法宝法师承天怀雅法师天台宾纤法师永嘉元掺法师钱唐义全法师承天择仁行人天台左伸居士从表中可以看出,神照本如的弟子到了月潭、雪溪时而止。这时山家派已经不再有威风,走下坡路乃是势在必行,其具体原因还是在于佛法的不兴,特别是与理论的阐扬不够有关,所以“东山之裔至月潭、雪溪而益微,由继之者道与位俱不振耳,其可以有所感伤也夫”1四、结语宋宝历二年七月,朝廷赐本如“神照法师”紫方袍,赐智者教文四千五百卷,以资讲说。天台宗的典籍被朝廷恩准入藏,本如所住的东山一系的寺院就专门藏有天台藏经,号1佛祖统纪卷二十四,T49,P0255A称“东山藏”。1本如神照一生讲经多部,其所讲的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观音别行玄、止观、金錍、观心论等,皆为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又著有仁王忏仪、行法经疏等,但是这些著作已经佚失,难从中得以了解其内容。传记说他受四明知礼的派遣,与山外派的钱唐奉先清源、梵天庆昭、孤山智圆讲论,卒能取胜。说明他的理论功夫是有的,而且到达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他的著作没有传世,其佛学思想如何,因缺少资料,不能做详细的研究。慈云遵式是著名的忏法大师,“百本忏主”,神照继承了慈云的衣钵,专事忏法,传记载他“尝著仁王忏仪,撰行法经疏至十种境界而止。”“神照撰仁王忏仪、如意轮课。法智涌撰功德天忏仪,皆诸祖依四三昧自行化他之法也。”可以推测他的佛学思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坚持了天台宗止观并用的理论,强调修行的十住境界。二是关于忏法的理论建设,对一些仪轨做了说明。其理论的基础还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撰的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之说,修此四种三昧之道场,称为四三昧院,其目的就是通过三昧境界,给合自忏与他忏两种忏法,获取解脱的更高境界。正是由于解脱的力用驱动,山家派一系特别重视忏法的实施,受净土思想的影响非常明显,神照慕庐山之风,与丞相章郇公诸贤结白莲社,“为白莲之鼻祖矣”。书载“弥陀经义疏一卷,金刚弥陀二疏,虽曾入藏,而孤山净觉,谓是附托之文。唯神照法师尝于法轮用此疏讲,有宣赐本在东山藏中。”2金刚经是讲般若空的空宗著作,空为佛教的最高境界。弥陀是阿弥陀经,宣扬的是西方极乐净土的思想。神照把这二本经的经疏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