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史稿王力著,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人。早年家境贫寒,14岁时,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26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27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王力先生简介(续),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目的,1.对象:汉语变化发展的历史。汉语史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畴。2.任务:研究汉语在各个时期中的变化和发展。具体来说研究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面貌,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揭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3.目的: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建立科学的汉语史以及知晓汉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内容。,.,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2.1汉语史研究阶段: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三个阶段名著简介1.语义阶段,尔雅:我国第一部词典。1.尔雅取名的原因。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2.尔雅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作者和成书的时间学界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是汉人所纂集,成书于西汉时期。3.尔雅的体例。尔雅是按意义分类。多是排列同义词,然后用一个词作训释。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尔雅简介(续1),4.尔雅的功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5.尔雅内容。尔雅本20篇,今存19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尔雅简介(续2),6.尔雅的贡献。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文解字简介,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1.著作的目的。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解释文字,剖析错误,通达文字构形义。2.编排体例。全书分540部,共收9353字。540个部首起始于“一”,终结于“亥”,依照“共理相贯”、“据形系联”的原则编排。“共理相贯”即把意义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如“宀”首为“宫”部,“木”部后为“東”部、“林”部。“据形系联”即把形体相近、相关的部首排列在一起,如卷一是“一、上、示、三、王、玉”等部次。卷八是“从、比、北”等字。,.,说文解字简介(续1),3.说解的体例。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说字义,最后说明形体构造。是依据字形来推求字的本义。如“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4.说文的成就。(1)说文的产生标志我国文字学的创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解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它创立的部首分类法,所阐释的“六书”理论,以及对字形结构的解说,都是对文字学的贡献。,.,说文解字简介(续2),(2)说文为汉语字典的编纂树立了楷模。说文所创立的部首分类法,虽然历代有所损益,但根本原则未变,基本部首未变,直到现在仍是一种主要的汉字字典排检方法。(3)说文保留许多字词的古义、本义,为研究汉语词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阅读古书提供了参考,在词汇学与训诂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释名简介,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1.书名的寓意。顾名思义是解释事物的名称,即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2.著书的目的。释名序:“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也。”3.探求事物名称的方法。从声音的角度来推求语源,即“声训”的方法。“声训”是用同音或相近的字进行解释。如“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释名释丧制)又“疚,久也,久在体中也。”(释名释疾病)又“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释名释水)当然用声训来探求事物得名的缘由,不始于释名,说文中就有了:“衣,依也。”,.,释名简介(续1),4.释名的内容。今本共八卷27篇。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卷二:释州国释形体;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卷五:释衣服释宫室;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卷八:释疾病释丧制。,.,释名简介(续2),5.释名的体例。释名例仿尔雅,明朝人称之为逸雅。实则此书收词的原则以及释义的方式,与尔雅大不同。尔雅重在纂辑名物训诂,形式上多用义训;而释名却重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书中收词一千五百多条,大多为常用词,声训是其主要手段。6.释名的贡献。为汉语词汇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仅要解释词义,还要解说语源。是一件开创性、独创性的工作。并且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语音面貌有参考价值。,.,方言简介,方言:汉代扬雄著。全名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词典。1.书名的含义。“輶轩”是古代官方使者外出所乘的一种轻便车。“绝代语”是已经消失的古语。这个书名后应该切分“绝代语释义”及“别国方言”。即又解释古语,又录用了不同地方的方言。2.方言主要内容。方言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原书共十五卷,再没有分篇,约九千字。今本方言分为十三卷,正文有11900余字。各卷的区分没有严格的标准。总体是卷一、二、三为词语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卷七又是词语;卷八释动物,内容有飞鸟、走兽、家禽等;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词语,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卷十三又是释词语。,.,方言简介(续1),3.方言的体例。其体例与尔雅有许多相似之处,先是列举一个或几个词语,然后用一个同义词训释。前面的所列举的同义词大多是各地的方言词,用来训释的词是通用词。如方言卷一:“台,胎,陶,鞠,养也。(台犹颐也。音怡。)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尔雅云:艾,养也。)”4.方言的成就。在这本书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就有人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方言的成就,1.这是第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也告诉了我们汉代方言分区情况。2.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很重要的依据。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通名”)这个概念。通语:卷一:“朦、厖,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厖;丰,其通语也。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丰人。燕赵之间言围大谓之丰。”凡语:卷一:“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猶女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通名:卷一:“硕、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周郑之间谓之嘏。于,通词也。”,.,方言的成就(续1),3.提出了探求语源的术语“语之转”。“语之转”是因方言语音的差异而形成的词语,扬雄称为“转语”。“转语”虽然书写的形式不同,但是语音上往往相近。如: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倯犹保倯也。今陇右人名懒为倯,相容反。)”“倯”,又作“熊”、“伀”、“尸/从”。常宁读so)11。其义如下。1.差。如“这布的料子(质量)太倯。”此与“平庸”义近。大凡平庸、庸俗的即为差、拙劣的。2.脏。如“衣服太倯,赶快洗下。”常宁方言虽无“名懒为倯”义,但口语中“懒”与“倯”常常并举。如“他又懒又倯”其实“差、脏、懒”与“庸”相关。,.,方言的成就(续2),现代汉语词典在“熊2”下亦列有“怯懦;没有能力”之义项。今股市常用语“熊市”,指“差的股市行情”,它与“牛市”相对;该词典亦收“【尸/从】”,其中亦有“讥讽人软弱无能”之义项。今天许多方言依然保留此义。如北京、河北、宁夏、江苏、安徽、湖北、云南、湖南衡阳、广东汕头、山西、浙江。4.方言的产生标志我国由语文学到语言学的转变。(语文:(1)“语”是语言,“文”是文字。(2)“语”是口语,“文”是文学。(3)“语”是语言文字,“文”是文学。(4)“语”是语言文字,“文”是文化)语文学主要注重古籍的注疏、文字的校勘等,而语言学则是既重视文献,又重视方俗语。,.,切韵、广韵、七音略、韵镜语音阶段名著简介,1.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原本遗失,我们能看到是唐代的不完全的手抄本。2.广韵集韵:是宋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广韵共分206韵,分为5卷,平声2卷,上去入各1卷。切韵在汉语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的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系统上得到解释。3.七音略(郑樵)、韵镜(佚名):韵书之外,还有一些韵图。这是一种表格,同一直行表示声母相同,同一横行表示韵母相同、声调相同。是声韵配合图表。其现实的语音系统为切韵的。,.,清代名著简介全面发展阶段,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前后经过6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字典。2.玉篇:是我国最早一部楷书字典。南北梁顾野王编纂于公元543年,今天所见的是残本,全本是宋代重修的,叫作大广益会玉篇。也是按部首编排的,基本上采用说文部首,但多出2部,共542部。玉篇释字以音义为主,不再如说文那样用六书条例分析形体。它在每个字的下面先是用反切注音,然后解释字义。,.,清代名著简介(续1),3.字汇:明代梅膺祚于公元1615年纂。全书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地支字标分为12集,分为214部,按笔画多少为先后来排字,收字33179个。4.正字通:旧题张自烈纂,或廖文英纂。正字通顾名思义有正字的用途。,.,说文解字四大家,5.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著。(1)作者简介。段玉裁(17351815)江苏金坛人,乾隆的举人,是乾嘉学派的中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说文解字注历时40年才成。(2)价值:第一,阐明许书的体例。如说文:“天,颠也。”段注:“此以同部叠韵为训。凡门,闻也、户,护也、尾,微也,皆此例。”,.,说文解字注的价值(续2),第二,阐明了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段氏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举一而得其二。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的观点。如说文衣部:“襛,衣服厚也。从衣,農声。”段注:“凡农之声皆训厚。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貌也。引申为多、厚之称。”,.,说文解字注的价值(续3),第三,善于从文字的本义,从而推导引申义、假借义。如说文玉部:“理,治玉也。从王,里声。”段注:“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真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这样段玉裁从说文之“理”分析归纳出六层引伸义,即“天理、分理、肌理、腠理、文理、条理”等。,.,说文解字注的价值(续4),第四,还有辨析同义词、提出了连绵词不可分训以及疑古的精神、指出了许书许多缺点。说文皿部:“盈,满器也。”又说文水部:“溢,器满也。”段注:“满器,人满贮之。器满,谓器中已满。”按:满器之满,是动词。如现在北方话中还有“满上一碗”的说法。“器满”之满,是形容词。“溢”像水满溢出之状也。段玉裁认为古文上下应为“上”、“下”。,.,说文四大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主要以古书文义参证说文释义,材料丰富。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释例主要归纳说文的体例,以说文证说文。说文句读主要是辑录名家对说文的精彩注释,自己的见解不多。王氏的书有助于初入说文的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把说文540部拆散,舍形取声,分析得声符1137个,把它们归入18部,即把汉字从字形排列法改为韵部排列法。18部以周易卦名为标目。,.,清代名著简介(续2),6.广雅疏证:王念孙(字怀祖)著,该书实际上是名物之学。他明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突破形体的限制,从有声语言的本身来观察,因声求义。7.读书杂志:王念孙著,是校正古书错误的著作,对于字形、字义、字音,都有精确的考证。8.经义述闻:王引之著。该书是解释经义的书(述闻表示是从他父亲那听来的话),他对古书的注释是博采众家,择善而从,时参己意。,.,清代名著简介(续3),9.经传释词:王引之著,是一部解释虚词的书。王氏父子最大的贡献是不从说文出发,不拘泥字形,一切以语音为标准。这样避免前人所犯的两种偏差:第一是抓住字形不放,无论如何牵强附会,总要求讲得通。第二只是拿字形相同或相近去证明字义相近,没有考虑即使字没有联系,只要声音相同或相近在字义上也可以相通。如“依、椅”,“分、班”。,.,清代名著简介(续4),10.文始:章炳麟(字太炎)著,他是清代朴学的殿军。文始主要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论述汉字(词)的孳乳变化,更为详细论证了汉语的词源理论。11.新方言:章炳麟著,他探求了词的本义和衍生义,主要以说文所释词的义为本义,然后从声音的线索探求该词在现代方言中的意义。,.,清代名著简介(续5),12.小学答问:章炳麟著,该书主要解决了一些文字学的问题,同时改“小学”为“汉语言文字学”。13.马氏文通:原名文通,清代马建忠(18451899)著(1898)。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模仿西洋语法而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使孩童通过语法学习提供掌握文化的效率,从而节省时间学习科学技术。14.金石学、甲骨学:金石之学,起始于11世纪,到清末中兴。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安阳出土。郭沫若先生在这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如甲骨文字研究。,.,第三节研究汉语史注意的问题,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区分通例和特例5.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语言里面的成分(语音、语义、语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烙印。研究语言不能孤立,要考察其历时变化,即源流兼顾。第一,语音方面:(1)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tia,上马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ea(上马匣)。”(2)语音:炎(症)癌第二,词汇方面:(1)“偷”先秦是“苟且”,无“偷盗”之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孔乙己“窃书能算偷么?”所以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偷”的盗窃意义,汉以后多用。(2)词的类化(书面语):家具傢具傢私家私昏姻婚姻,.,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语言的发展。跟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最能迅速反映社会发展是词汇。如(1)英国于1066年被法国诺曼族征服,影响到英语词汇的变化。(2)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在汉语词汇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上古中国畜牧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大批有关畜牧的词语。当上古中国由畜牧社会发展过渡到农业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大批有关农业的词语。今天的通讯业发达,网络词语大批出现。,.,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各个方面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也不例外。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语音是词汇语法的外壳。语音的联系往往意味着词义的相关。1.同源词:语音相同或相近有共同来源的词。2.四声别义:通过声调的变化来改变词的意义或者词性。3.实词的虚化又往往引起语音的变化。轻声的产生。了了。4.音变构词:通过语音的变化来构造新词。,.,4.区分通例和特例,论语里动词“问”的接宾语前面通常一定要用介词“于”。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左传里“问”的用法也是这样。如果只是孤例往往是不可靠的。黎锦熙先生说“例不十,法不立。”如“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有的学者认为“舍”是“啥(什么)”的借字,这很可疑,因为中古以前没有“啥”字,也没有“舍”作“啥”讲的其他例子。有时通例之外,也可能出现少数特例。一方面,不要因为少数特例而否定通例。王力先生补充说“例外不十,法不破。”另一方面,对少数特例也要分析、考察。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原因,只是原因我们没有找到而已。,.,5.辨认语言的研究方向,1.古代汉语顺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汉语在词汇方面是从古代单音词为主发展到今天的双音词为主,语音的系统是越来越简化,语法是愈益精密。2.今后的语言将来要朝什么什么方向走?这个问题很大,难度也很大,一般学者避而不答。一般来说向简约、准确的方向发展。,.,第四节研究汉语史的方法,一.王力先生曾指出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一,舍弃少数例外,寻求主要的根据。黎锦熙:“例不十,法不立。”王力先生补充“例外不十,法不破。”第二,以同时代、同地域的语言作为分析的对象,使其不相杂乱。如诗经除了雅言外还有不同方言。第三,排除伪书。不是说是假的,而是成书的时间、作者的问题。,.,第四节研究汉语史的方法,二.普遍使用的方法(一)探源:探求语言某种现象的来源及其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分为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溯源两种。1.共时平面探源: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楚辞九章哀郢)(曼:展开,延长;漫:水大无涯际貌;嫚:傲慢;蔓:蔓延,滋长;馒:发酵面粉蒸成的食品),.,第四节研究汉语史的方法,2.历时平面探源:行李/行理:外交使节(官吏)。(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害。(左传僖公三十年)(2)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李,假借为吏。”即“官”。那么,是不是古籍中所有的“行李”都是“官吏”意义?不是,有“行旅”意义。(1)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汉蔡琰胡笳十八拍(2)别离已五年,尚在行李中。唐杜甫赠苏四徯,.,第四节研究汉语史的方法,当今“行李人们外出时所携带的物品”义何时出现?宋代。宋代苏轼与程德孺运使书:“约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小姐(1)宋时称乐户、妓女等。至清代仍有此称呼。宋洪迈夷坚己志傅九林小姐:“傅九好狎游,常为倡家营办生业,遂与散乐林小姐绸缪。”(2)称缙绅仕宦家青少年女子。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西厢记),.,第四节研究汉语史的方法,(3)称妻子,犹夫人。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俺小姐夹谷人氏,童家女儿,小字娇兰,娶为妻室,十年光景,甚是绸缪。”(4)泛称未婚女子,今在社交等场合中仍沿用之。(5)解放后:服务员。(6)各地方言不同称呼:小妹、大妹、姑娘。,.,(二)比较法,比较法:比较某些语言现象,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1.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就是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具体操作过程:意义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三trayastreistres父亲pitarpaterpater,.,(二)比较法,2.历时比较法:对某一种语言内部某一要素在历时变化中进行的比较。3.共时比较法:把同时代语言材料进行比较而发现其异同,从而寻求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三)共时描写/内证/外证/转化法,1.共时描写法:对语言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现象进行客观穷尽式挖掘,显示其分布情况。2.内证法(本证法):主要用在考据方面,是从某一语言内部寻找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外证法:为了说明问题从所研究对象外部寻找根据来证明。4.转化:通过增加删除移位等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意义不同。在墙壁上写字。/在火车上写字。,.,(四)统计法/实证/归纳/演绎方法,1.统计法: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可以增加论述的说服力。统计法纯粹是数学方法,把它移植到语言学学领域以处理大规模的语言资料,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语言学研究者使用的统计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算术统计;一类是概率统计;一类是数理统计。2.实证法:就是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现代汉语例句可以自造,古代汉语就不能。,.,第五节研究汉语史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前人的研究成果。3.外语的借词和亲属语言。外语的借词和亲属语言:“印度”是唐代的译名,唐代以前翻译成“身毒”或“天竺”。由此可见“竺zh”和“毒、度d”都近。可以证实古无“舌上音”。汉语父亲英语father古英语fadar德语vater法语pere拉丁语pater梵语pita最后拟测为pater。4.现代汉语方言。广州“新妇”读“新抱”。,.,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1.分期的目的:为了反映汉语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以便学习和研究。2.分期的标准:汉语史的分期不同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而是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其标准有:文体和语法。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把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王力先生以语法为标准,分为四个时期。3.具体所分阶段及其特点,.,汉语史的分期,1.公元三世纪(商、周、秦,汉)为上古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六朝、唐、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公元三世纪上古时期汉语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f);没有舌上音(zh,ch,sh)。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t),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之职k蒸),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大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有一定的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前期以甲骨文卜辞为代表,词汇上数量不大,复音词不多,语法比价单纯,语音系统还不是十分清楚。中期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部系统得以建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有20左右的复音词,产生了一个完整的虚词系统。后期齿头音精组声母逐渐分化为精、庄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系词“是”开始出现。,.,上古30韵部,之職k蒸幽u覺uk冬u宵u藥uk侯o屋ok東o魚鐸k陽支e錫ek耕e脂ei質et真e微i物t文n歌a月at元an緝p侵m葉ap談am,.,中古期(4世纪12)汉语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开始形成,轻唇音、舌上音开始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的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的数量外语借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判断句广泛运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古汉语的文言文占统治地位,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广泛应用。,.,近代期(13世纪20)汉语特点,元、明清、鸦片战争至五四分别是近代汉语的前、中、后期。该时期总体特点是:1.语音上,全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产生舌上音,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逐渐简化-m韵尾逐渐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后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的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结构助词“的”、“地”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产生。,.,近代期(五四到现在)汉语特点,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标准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语言的变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语言要素的积累,因而变化不是突变的,是渐变的。因而上面所阐述的各个时期的特点不一定是绝对的,某一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能在上一阶段已经存在。如“以为”,“为而”是文言文里常用的格式,早期的白话里也很少出现。可是像“以他为首的学术团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一类的话,不仅书面里可以看到,口语里也经常听到。汉语史的分期主要根据每个时期总体特点来确定分期。,.,第七节汉语的亲属,1.世界上语言的谱系:用历史比较法将不同的语言进行历史的比较,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对应成分,来恢复其母语的本来面貌,如此反复进行便可追溯出更为原始的语言。如果将多种亲属语言进行比较,则可以确定它们之间远近程度,从而制定出亲属语言谱系表。在语言学中把谱系关系分为语系、语族、语支。世界的语言一般分为9大语系:1.汉藏语系,2.印欧语系,3.乌拉尔语系,4.阿尔泰语系,5.闪含语系,6.高加索语系,7.达罗毗荼语系,8.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即南岛语系),9.南亚语系。2.汉藏语系:它又分为三个语族,1.汉语和壮侗语族,2.苗瑶语族,3.藏缅语族。,.,第七节汉语的亲属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1.除个别语言或方言外(如藏语安多方言)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2.单音节占绝大多数。3.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4.大多数语言有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第八节汉语的汉字,文字是记载语言的符号。古人很多时候把文字当作语言。我们知道即使是拼音文字也不能完全准确记载语言的语音,因此表意体系的汉字就更不能显示字音了。另外字形变化了,字义也不一定改变,字形不变,字义却变。世界上今天已经查明的语言或方言有5500余种,已经研究的语言只有500余种,70的语言没有文字记载。为了说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我们先看汉字本身变化情况。字形的变化有二,一是字体的变迁,二是字式的变迁。字体的变化是文字笔画姿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汉语古今的字体,1.刀笔文字: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殷墟文字”,“殷墟卜辞”等。1899年,河南安阳县西的小屯(邨)第一次发现甲骨文,已出土的甲骨文共4500字,已辨认出来1000多个。小屯就是殷代王室的故墟,所以甲骨文又为“殷墟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因为这种文字多刻在鼎上和钟上。古人把铜铁都叫做金。刻在铜器上又叫“铭”,所以金文又叫铭文。金文从商代到六朝,共两千多年。先秦金文的价值大。2.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如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隶书在秦代还不是正式的文字,是小篆,到了汉代才是。楷书出现在行书、草书之后。,.,民间汉语造字的方法,1.类化法:按照形声字的原则,把没有形旁的字加上一个形旁,如:夫容/芙蓉,峨眉/峨嵋,昏姻/婚姻,巴蕉/芭蕉。有时觉得形旁不够明显,再叠床架屋,出现累增字,如:果/菓,梁/樑,岡/崗,嘗/嚐。有的虽然有形旁,但不一致,为了相同,也改成一致。如:蒲桃/葡萄。又“火伴/伙伴,家具/傢俱(这些词本是词组,加上偏旁后就是单音节词了)”。2.简化法:今天的简化字有许多民间的俗体字,来历不是很清楚。如“乱(亂)、听(聽)、灵(靈)”。,.,第三章语法的发展第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1.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1)词序的固定(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之、於、以、与、而、则、虽、如”等字今天依然在用。“三分之一”的“之”今天口语还没能找到替身。(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北京:猫比狗少。广州话:猫细过狗。,.,2.上、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的异同,1.上古汉语的形态。形态是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属于语法范畴。形态是词形的变化,如内部屈折man/men,foot/feet),异根(go/went,be/is/am/are)、附加ook/books),声调的变化也是语法范畴的内容。上古汉语的声调至今无定论,有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没有声调,不过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有声调。即使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有声调,但在声调的数量多少上又不尽同,对汉语的声调看法有3、4、5个声调等观点。因此讨论古代汉语的语法范畴我们一般不考虑声调。古代汉语的语法范畴主要体现在内部屈折上(形态上)。由于上古汉语主要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内部屈折只能在一个音节上发生变化,并且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只是在最后一个音节,而是在聲母部分发生屈折(双声),或者在韵母部分发生屈折(叠韵),如“之ti、其gi”,不piw与弗piwt。,.,2.上、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的异同(续1),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有差别(四声别义)。中古汉语主要是靠去声和其它声调的对立来区别。上古没有去声,后来一部分入声转为去声。一般的规律是:凡是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念去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本义和派生义区别清楚(由于词义有先后之分,而本义是较早产生的,派生义则是后来才出现的,转为去声调的词义是派生义,没有转化之前的声调所包含的意义则是本义)。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一些例句来论证“转化出来的一般念去声”。,.,中古汉语形态(续2),1.本属于名词和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1)本属于名词的(调有平、上、入声),转化为动词者,读去声。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像覆二人之形。”名词,平声;广韵未韵:“衣,衣著。”动词,去声。冠,说文:“弁冕之总名也。”名词,平声。广韵换韵:“冠束。”动词,去声。枕,说文:“卧所荐首者(躺下时候,垫着头的东西)。”名词,上声;广韵沁韵:“枕头也。”论语曰:“饮水,曲肱而枕之。”动词,去声。足,说文:“人之足也。”名词,入声;广韵过韵:“足添物也把东西添满”列子杨朱篇:“以昼足夜。”动词,去声。,.,中古汉语形态(续3),1.本属于名词和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2)本属于形容词的(调有平、上声),转化为动词者,读去声。好,说文:“美也。”形容词,上声;广韵号韵:“爱好。”动词,去声。善,说文:“吉也。”形容词,上声;韵會:时战切,去声。注云:“凡善恶之善则上声,彼善而善之则去声善之,认为他为善。”劳,说文:“剧也疲劳。”形容词,平声;广韵号韵:“劳慰。”动词,去声。近,玉篇:“不远也。”形容词,上声。广韵焮韵:“附亲附。”动词,去声。先,广韵先韵:“先后也。”形容词,平声。礼部韵略:“先之也。”动词,去声。,.,中古汉语形态(续4),2.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思:广韵之韵:“思念也。”动词,平声;广韵志韵:“念也。”按此义属名词,去声。闻:说文:“知声也。”动词,平声。广韵问韵:“名达,诗曰令闻令望。”名词,去声。观,说文:“谛视仔细看。”动词,平声。广韵:“楼观,释名:观者,于上观望也。”名词,去声。烧,说文:“热也。”动词,平声。广韵笑韵:“放火。”按:当作放火焚烧之。名词,去声。传:广韵仙韵:“转也。”动词,平声。广韵线韵:“训也,释名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名词,去声。论:说文:“议也。”动词,平声。广韵慁韵:“议也”。名词,去声。按:去声的“论”应是名词,唐诗分别甚严。,.,3.同是动词,由于词性上细微的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1)由内动词(不及物动词)转化为外动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变去声。语,说文:“论也。”不及物动词,上声,论语:“食不语,寝不言。”广韵御韵:“告也。”及物动词,去声,论语:“居,吾语汝。”雨,说文:“水从云下也。”不及物动词,上声,周易小过:“密云不雨。”广韵过韵:“诗曰:雨雪下雪其滂。”及物动词,去声。(2)一般动词转为致动词(使动词),致动词(使动词)变去声。饮,说文:“啜也。”动词,上声。广韵沁韵“饮”字无解。康熙字典曰:“以饮饮之。”使动词,去声。来,广韵咍韵:“至也。”动词,平声。集韵代韵:“劳也。”孟子:“劳之来之。”使动,去声。“招徕”即“来”。,.,近代汉语形态,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方面。上古汉语虽然有形容词词尾,副词词尾和类似动词词尾的东西,但是除了“然”外,这些词尾并没有保留下来。而且词尾和形尾是有区别的。词尾是构成一个词的组成部分,如“read-reader”,形尾虽然也是放在词的后面,但不跟别的词相结合构词,有很大的独立性,仅仅表示语法意义。如“着、了、过”等。几个术语简介:如字: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也是古人注音的术语。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由于转化后的意义大多数读去声,古人所谓的破读,也就是大多数读去声。,.,语言无所谓优劣,有些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看到汉语没有别的语言的某种形态或者语法标记,认为汉语是一种粗疏的、缺乏逻辑的语言。王力先生为了反驳这种错误的观点,详细地说明了汉语也具有丰富的、成系统的形态。王先生的动机是良好的,希望由此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汉语不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语言有无形态并不是衡量语言是否优劣的标准,因为各种语言采用各自的语法标记是与其语言相适应的。汉语不用形态而用SVO语序是适合汉语的。凡是采用SVO语序的语言,都是充分利用语序表示各种语法范畴,相对而言,形态标记比较简单。相应地,SOV语言的形态标记比较复杂。这可以从英语本身的变化以及英语跟汉语的对比来说明。现代英语跟汉语一样,都是SVO语言的,但是一千年以前的英语则是SOV类型的。古英语的形态比较复杂,如有区别主语、宾语的形态标记,名词有性、数、格等各种各样的形态标记。,.,语言无所谓优劣(续1),.,语言无所谓优劣(续2),以上是古英语的一个指示词(相当于现代英语the)的各种变化形式,它与现代英语the相比,形式繁复。但是英语在十五世纪左右已经完全变为SVO语言,形态大量简化,诸如主宾语的形态标记消失,名词只保留了单复数的标记,动词除了第三人称外不再有数、人称的区别等。有些简化还在进行当中,比如疑问代词who的主宾格(whom)用法开始混淆,判断词tobe的人称变化在口语里也不再分得那么清楚。总之,英语变成SVO语言后,它只在丢失形态,而没有产生任何新的形态。与此同时,最近500年来英语语法标记产生的途径也变得与汉语一致,即把一个短语片断压缩或者将其语音弱化为表示某种语法范畴的标记。如:tobegoingtotobegonna,letuslets。美国PaulKiparsky教授发现只有SOV语言向SVO语言的转变,而没有相反的方向,并且断言SVO语序是最佳的、最经济的语法手段。,.,语言无所谓优劣(续3),也就是说汉语自古以来的用语序表示语法范畴是当今人类语言发展的方向,汉语无需要再经历语序变化之累。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汉语是优势的语言,起码我们应该树立信心对自己的语言的信心。,.,历史形态学名词的发展,上古词头(名词形态)简介:1.“有”的用法:(1)“有”经常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有苗、有夏、有周、有殷、有宋、有唐。如: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尚書臯陶謨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2)加在普通名词前面,如:有民、有居等予慾左右有民,汝翼。尚書益稷有王虽小,元子哉!尚書召誥(3)今之“有请”来源:“有”是动词“请”的词头,非名词词头。“有请”不是“有人请”的缩略,是“有”语法化后加在动词的前面,表敬意。“有”的本义是“持有、占有”,大凡人们想“占有”的事物,都是好的事物,故能引申为表敬之意,.,2.上古词头“阿”产生的时代及其发展过程,第一,产生的时间:词头“阿”在上古已经产生了。第二,语音的来源:“阿”本是歌部字,在上古念a,在中古念。现代于“山阿大陵曰阿”的“阿”念,于词头念a,这种分别是上古和中古所没有的,因为上古和中古只有一种读音。故现代词头“阿”字保存了古音,“山阿”的“阿”字则随着一般歌韵字发展了。第三,使用的变化过程:词头“阿”字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字的词头(阿谁)。而“阿谁”可能是从“伊谁”变来的。“伊谁”在诗经里已经出现了。“有皇上帝,伊谁云憎?(上帝究竟憎恶谁?)”到了汉代以后,“伊谁”变为“阿谁”。汉乐府:“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又“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2.上古词头“阿”产生的时代及其发展过程(续1),从此以后,“阿”字的用途也扩大了。它不但可以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以作为人称代词的词头。它作为人名的词头是从小字(小名)开始的。汉武故事说汉武帝的后(皇后)小字“阿娇”(不可靠)。但曹操小字阿瞒、刘禅小字“阿斗”则可靠了。从魏晋到隋唐,“阿”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以下5种情况:(1)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冠以“阿”字,表示一种亲密的称呼。(鲁)肃拊蒙背曰:“非复下阿蒙!”/阿连才悟此,而尊作儿遇之。(“阿连”是谢灵运的堂弟谢惠连,有才思,后人借作子弟的美称,如白居易:“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南史谢灵运传“阿”字可置于姓前,限于妇女,“阿梁,卿忘我也。”(2)置于单音的亲属名词前面,构成双音词,数量甚多。“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2.上古词头“阿”产生的时代及其发展过程(续2),(3)置于一般的名词前面,表示称呼。“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三国志魏书“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鹅老。白居易长恨歌“阿监”皇中宫女。(4)置于代词前。“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乐府诗集“阿你酒能昏乱,喫(吃)了多饶啾唧。”敦煌变文茶酒论(5)置于数词之前,表示排行。“阿六,你生活大可。”南史又“上数与同坐,呼为阿三。”隋书,.,2.上古词头“阿”产生的时代及其发展过程(续3),南宋以后,代词前缀“阿”有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字形上写作“兀”,亲属称谓前缀也作“亚”。(1)若论张叶,家住在西川成都府,兀谁不识此人,兀谁不敬重此人。(张协状元,1出)(2)亚哥,亚哥,狗胆梳千万买归。名词词头“阿”在六朝及唐代应用相当普遍,宋元以后北方话逐渐不用了。吴越等南方方言一直保存着,鲁迅小说里有“蓝皮阿五、红眼睛阿义。”正是体现现代吴方言的特点。但是“阿你、阿谁”在南部方言也不用了。,.,名词词头“老”字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第一,产生的时间:“老”本是形容词,六朝后(教材为唐代),语法化为词头。第二,用法的发展:“老”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如“齐桓公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物?”说苑又“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老”语法化为词头后有以下5种用法:(1)置于动物名前面。“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杜甫杜鹃行(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面。“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晋书又“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3)置于亲属称谓前面。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刘敬宣传又“大丈夫岂以老姊求名?”晋书郭奕传又“时运来时,买田庄,取老婆。”吴自梦梦梁录“老婆”本指年老的妇人。寒山诗三百三之三六:“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称妻子为“老婆”,是宋以后的事。(4)置于形容词前以人物特征称呼人物。“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宋书又“田巴兀老仓,怜汝矜爪嘴。”韩愈嘲鲁连子,.,3.名词词头“老”字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续1),(5)置于姓或名、排行之前。“此是老石(老石,石曜)机柕,聊以奉赠。”北齐书又“每教老元(老元,元稹)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注意:姓上加“老”好像起源很早,实际上不是。如论语述而:“窃比于我老彭。”但是“老彭”无论指两个人(老子和彭祖)或指一人(殷贤大夫),“老”字都不算词头。既然姓上可以加“老”,名字上就可以加“老”。名字上加“老”晚于姓上加“老”,最早见于宋代的语料。“老可(文与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竹传神。”(苏轼诗)排行上加“老”起源最晚。中古排行只用“阿”,大约在清代以前排行可以用“老”了。“赵氏有个兄弟赵老二在米店里做生意。”儒林外史“老师”在汉代已经出现,史记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此“老师”之义为“年辈最尊”,“老”是形容词。明代中叶门生称坐主为“老师”,为“齿德俱尊”义,依然不是词头,不过有词头化的迹象。到了清代,“老师”之“老”才为词头。如“两人见是老师的位,恭恭敬敬,同拜了几拜。”又“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儒林外史“鼠”称为“老鼠”起于唐代。到了宋代以后,“虎”也可称“老虎”。“眈眈老虎底许来,抱石踞坐何雄哉!(王恽诗)”“乌鸦”也可称“老鸦(“乌鸦”的命名是拟声而来的)”,现代许多方言仍保留,如吴方言、湘方言等。,.,词尾“子”产生的时代及使用情况,1.产生的时间: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如礼记檀弓:“使吾二婢子夹我(疏:婢子,妾也。)。”释名释形体:“瞳子,子。小称也。”小称就是它的词尾化的基础。魏晋以后,到了中古,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2.“子”在中古以后用法逐渐扩大,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于人名,这是上古用法的继承。“一妻耳顺,尚称娘子。”北齐书“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乐府诗集六朝人自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酒精呼吸测定仪和药物测试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航天器压力控制系统合作协议书
-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2清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计划
- 企业财务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小学声乐训练营教学计划
- 企业生产流程优化自查报告与整改措施
-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6单元《唱歌 白鸽》教学设计
- 企业培训项目的教学缺陷及改革措施
- 25年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完整答案(必刷)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 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4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课件
- 土建、装饰、维修改造等零星工程施工组织方案设计技术标范文
- 宫颈癌病历书写模板
- summary-writing-概要写作-优质课件
- 芭蕾基训课程课时教案
- T∕CIC 049-2021 水泥窑用固体替代燃料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 高杆照明灯检修维护规程
- 科室急救备用药品领用补充工作流程
- GB_T 16986-2018 商品条码 应用标识符(高清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