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解读物理课程目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物理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物理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课程目标从总体上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规定了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因此,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规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归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制定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对总目标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 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总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即“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 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和教育功能, 即:(1)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 通过科学的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5) 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 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课程总目标用五个自然段加以阐述, 我们有必要分段加以认识和体会。(1)“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和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 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 今后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 张大昌语)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 人们在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过程中,存在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 低估意向过程的作用, 甚至把学习心理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但这种认识仍停留在把“ 兴趣” 当作一种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今天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下, 重新认识兴趣, 不能仅仅把兴趣作为一种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当从关怀人, 关心人的心理健康去认识。人应该热爱生活, 生活中有苦也有乐, 而认识自然、科学探索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愿意谈物理、学物理、用物理, 这是一种难得的素质, 因此, 兴趣理应成为我们课程的第一目标。对学生 认识自然的好奇心要保护、保持, 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要培养和发展。如何保护、保持、培养和发展兴趣, 最好的办法不是用屡次考试失败来扼杀,而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的过程中, 让学生探索, 让学生寻找答案, 让学生获得成功, 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 产生全身心的兴奋, 从问题走向成功, 从探索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成功。这样, 物理学习就充满乐趣, 人生就充满乐趣。培养兴趣是初中物理教育成败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这里列举几位中外教育家、科学家对兴趣的精辟论述, 有助于加深对兴趣的认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一孔子“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一一杨振宁“ 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 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一一赫尔巴特(2)“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明确什么是物理基础知识。物理课程改革专家张大昌曾说:“ 正确使用仪器, 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 他又说:“ 有一种说法, 认为科学方法的教育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 只能让学生去意会, 不应言传, 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科学方 法与具体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一样, 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 不妨叫做程序性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时, 他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 那么他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很多。因此, 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把“ 科学方法” 和技能都纳入了物物基础知识范畴, 这是一种新的认识。其次要弄清知识技能目标要求。弄清对“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的界定”即要明确“ 了解” 、“ 认识”、 “ 理解”和“ 独立操作” 的含义。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 这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注重知识的应用。 “ 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3)“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现在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 练习操作技能, 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 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上,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前, 有必要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科学过程的学习。 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 或重视不够, 或根本忽略。其实, 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 以及科学价值的树立, 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 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 知道” 、“ 理解” 这样终结性的要求外, 还应该包括“ 经历” 、“ 通过学习” 这些过程性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 只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 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 便可以不去理会。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学生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勇于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些目标实现的支撑就是科学探究过程。终结性目标的实现依靠于过程性目标的落实, 这是课程目标特点之一。(4)“ 具有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 勇于有根据地怀疑, 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 么工作, 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是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 是学生将来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头脑中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就可以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创造很多机会, 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5)“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创造的, 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同时它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 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 而应该是以物理的内容为素材, 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受到 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课程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就要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 科学技术社会(STS)” 教育的生长点包括进来。例如, 要求学生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 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物理课程中“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 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 以这种 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课程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出发点, 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多种教育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通过物理教学应达到的基率要求进行了概括性和总体性的描述。这几个方面应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突破了学科本位,体现了以人为本, 体现了全面发展, 体现了学科特色。(二)对具体目标的认识为了更具体地阐明物理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又从“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三个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目标。1. 关于“ 知识与技能”知识即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知识广义说是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方法的总称。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人们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这就是人们经常强调的“ 双基” 。物理知识博大精深,学无止境,89 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牢牢把握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立足于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些要求,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下6条知识与技能的目标:(1) 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 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 环境保护的关系。(4) 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 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14 条规定了“ 知识” 的内容和要求,56 条规定了“ 技能” 的内容和要求。第1 条内容的主题是“ 物质” 。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 物质” 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 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 第二类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由于尺度太小或太大,人类缺少直接经,因此应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体会“ 科学技术社会” 的关系。第2 条内容的主题是“ 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 条内容的主题是“ 能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它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该注意和本课程其他部分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注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第4 条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进行STS 教育。从物理学的内容和范围的发展,从各个重要时期的社会生产、经济、思想文化的背景,从各个具有代表性物理学家的工作,从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和物理学观念的演变,从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对物理学的发展影响去认识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达到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效果。第5 、6 两条阐述了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实验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而实验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学生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技能的目标是物理课程目标内容之一。2. 关于过程与方法现在的学生靠什么适应将来的社会,那就是“ 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那些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探索与运用知识的本领,是决定人的活动成效的决定性因素。过去,人们都重视知识教学,其原因是认为“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这样人们就忽略了能力形成的支撑,即“ 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既提出了结果性目标,即6 条能力: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又明确提出了过程性的目标,如“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等。这是这次课程目标改革的最重要特点之一。结果要靠过程支撑,有一个科学的过程,就必然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要求: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关于“ 过程与方法” 的目标规定体现了以上这些观点和要求。课程标准关于“ 过程与方法” 的目标内容是:(1)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括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4)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5)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这6 条,主要阐述的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应具备的6 种能力。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开展科学探究,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授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目标作了具体的阐述。在这里有必要反复强调“ 过程” 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过程” 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的获得依赖于探究过程和方法。如果说概念原理是学科的“ 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 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 长效” 、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3.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过去,我们对“ 双基” 尤其对知识很重视,加上考试过分标准化、记忆化和应试教育倾向等因素的促进,我们对知识给予了超人的尊重,而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甚少。新课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的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 全人” 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 人格” 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它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它还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物理学科具 有很强的育人价值。比如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以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 具有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第1 条主要讲培养兴趣; 第2 条是关于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勇气; 第3 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以往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强调“ 失败乃成功之母”,强调物理学习的艰苦性,认为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理论与实践表明,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不少的学生反映物理对他们是失败、失败、再失败,直至彻底失败。因而,他们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更谈不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要让学生体验困难。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的成功喜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第4 条是关于“ 科学态度”; 第5 条是关于“ 交流与合作”,未来社会竞争更为剧烈,但更需要合作与交流。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第6 条是关于STS 教育; 第7 条是关于“ 责任感和使命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渗透于课程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使之成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血肉与灵魂。它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附属品,而是刚性的课程目标之一。最后要强调的是,在理解和实现物理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 点:第一,把握目标设计的人本观。课程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要破除学科本位观念,改变“ 目中无人” 的教学,学科本位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握目标内容的整体性。“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三维一体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将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或是将其中某一个目标( 如情感与态度) 作为实现其他目标过程中的手段或“ 副产品” 。第三,把握目标落实的着力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价值观的树立,不是割裂的,互不联系的,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的着力点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发展和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包括“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依托和支撑。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在科学探究中,经历探究过程,应用方法,培养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激发兴趣,培养态度,养成习惯,树立理想。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抓住科学探究这个核心、这个纽带,改变学习方式,将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并举,才有望高效率地实现课程目标。(三)实现初中 物理课程目标的主要措施1、注重概念和原理形成过程的教学,夯实物理学科的知识基础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是注重基础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形成的传统优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这种传统的优势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而应当合理地改造,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1)应在广泛联系中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自然界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应当注重以这种联系作为切入点并以此加强理解和巩固记忆。其一,概念和原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点,将要领和原理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生活实践中的事物和现象是物理要领的原型,脱离开这个原型就很难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如“力”是一个抽象概念,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力的定义对理解概念可以说毫无用处,而生活中的力是活生生的,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具有形态的力,会很自然地引发对力要领的实质性理解。其二,物理学科内各领域中的概念和原理往往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这种联系入手进行概念原理教学既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又有助于形成整体观和统一思想。如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运动规律之一,学生如果通过“ 苹果落地” 等现象掌握了地球对地面物体的万有引力规律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去理解行星对卫星的引力规律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将地面上的引力 规律迁移到天上的引力规律,从而形成统一的运动观。(2) 应注重概念和原理形成过程的教学。单纯接受式的学习之所以枯燥,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知道它是一个事实,而不知道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因此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和茫然的“ 学习过程本质上应当是一个产生式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以己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时,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和能动的,学习的过程才会是生动有趣的。探究式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的自主和能动的天性,主张在活动中通过探究、体验的过程去发现原理和概念,显然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所形成的概念、原理也充分被吸收和巩固。从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角度看,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应当坚持在联系中学习,并注重其形成过程的探究。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能够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用,知识才不会是僵死的,学习才会是有趣的。2、改革实验教学,发掘物理实验全面的教育功能物理学科是一个基于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既是产生物理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也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所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只具有简单的演示功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或过程,并且仅仅围绕知识与技能来进行,而对于其他目标则重视不够。应当认识到,实验教学同其他教学过程一样,不应只注重单一目标,而应当追求多维目标;不仅要通过实验教学传授知识与技能,也应当使其成为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此,实验教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改变实验教学的命题形式,发展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的能力实验的本质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或验证。如果学生不能形成从现实条件出发去寻找实验课题的话,那么他们所接受的实验训练就极容易变成纸上谈兵式的教条。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行” 发现需要验证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养成善于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提出实验课题的好习惯。当然,初中学生由于其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对问题的提出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由浅及深地进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尝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2)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社会所越来越倚重的一种生活能力或生存能力,实验教学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优势。作为已知条件的信息在实验中往往被规定为惟一的或必需的,这种呈现方式与现实情景差别较大,难以促进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迁移。因此,在实验设计确定后,实验的材料、仪器设备和用品应当由学生根据其设计的方案提出清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也应当由学生自行给出处理办法。(3)改革实验结果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作为探索科学事实的过程 实验教学应当注重揭示科学探索过程的思路、程序、步骤、方法,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良好习惯,因此,学生动手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教学目的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理想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的合理产物,但对于实验的评价却不能仅仅依据实验结果来进行。(4)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是现代科学研究甚至是现代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活动的性质,而通过活动实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共同商讨探究课题,共同协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实验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整理,并对结论进行讨论和辩论。3、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STS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新理念。课堂教学应当全面体现三维目标,始终贯穿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现实,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去。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不应仅仅着眼于书本的问题讨论和解题训练,应当适量增加实践性课题,如专题采访、调查报告、小作、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研讨会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作业内容。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完成这些作业,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以看、听、触、闻、尝、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对学生设计、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就感很有效果,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区分出哪些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够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当向学生提出一些观察的要求,使其有意识地关心周围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件,认识到现实生活是物理学知识的源泉。(2)关注物理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必须加强与现实相联系的应用训练,使知识回归其本来的形态,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不会是僵死的和教条的。(3)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理学也在发展。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让他们充分感受物理学的成就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认识物理学与现代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培养其热爱物理,重视物理的情感。(4)关注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既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带对了若干忧患,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到,造成这些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是不适当发展和不适当利用带来的恶果,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减少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的,从而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落实课程目标,评价是一个主要的环节。新课程建立在多维基础之上,相应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当是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化。在评价内容方面,不应当只以知识理解的多少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唯一标准,应当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从三维目标全面评价学生;在评价主体方面,不应当坚守只有教师才能进行评价的传统信条,要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是评价者; 在评价方法方面,要逐步抛弃靠一次纸笔测验就给学生下定论的评价观念,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体系,使评价结果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三、关于科学探究1.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和意义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其中“ 两个转化” 是科学探究被列入内容标准的原由和意义。我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传承性的特点鲜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打开国门,在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进程中,异样的文化,多元的教育行为、观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国内外比较教育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较系统、扎实,学风严谨,解决问题易遵守固有的逻辑程式,但在新的情境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并动手解决的创新精神品质和能力显得不足,创造与实践能力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基础教育工作者们作了许多教育改革尝试,如在教学领域先后开展了成功教育、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等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被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得到推崇和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学大纲、教材、考试及教育评价等纲领性、基础性、关键性的东西仍是在旧的教育理念下确立的,从根本上制约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制约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针对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指导课程标准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只有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作为一种法定性的要求规定下来,指导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两个“ 转变” 的实现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总目标也要通过它来实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是科学探究被列入内容标准的一个重要目的。这要求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树立不盲从、不迷信、敢想、敢问、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品质,同时又要养成尊重事实,重证据、重实践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态度、精神培养的综合载体和有效实践途径。2.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威1916 年在他的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论证科学探究的必要性起,到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中提出“探究式学习”,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探究式学习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授,到2 0 世纪9 0年代探究式教学被我国理科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大多被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尝试和应用。如今科学探究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且作为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可以说这是科学探究被受到重视的表现,也是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种突破,是防止科学探究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被虚化的一项得力措施。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方式和学习目标同时提出,列入到内容标准中,这也是科学探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科学探究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学生在获得一个个科学结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品质。正是基于上述的观点,课程标准高度提炼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七大要素有序排列指明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八九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多为模仿性的准科研活动,与科学家们所进行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毕竟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课程标准同时指出:“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像串联电路中各点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问题,可只要求学生对两要素进行探究。学生探究的问题有的是教师提出的,如“ 如何控制噪声?” 等; 有的问题是社会人士和媒体提出的,如“ 防抱死汽车刹车装置更能有安全保障吗?” 学生在进行这些问题的探究时就可免去第一步。类似于数学中“ 哥德巴赫的猜想” 的问题情境,在学生阅读、上网浏览的时候也是可能遇到的,如科学家们曾猜测“ 虹吸现象在真空中也能实现” 。学生进行这些有趣问题的探究时,主要的工作是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科学探究的第步骤可以省去。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只选取科学探究七大要素中的一至二个要素,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如尝试提向,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等。课程标准允许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只涉及部分要素,但这不等于在众多问题的探究中始终只涉及至等几个易引起重视的要素,而长期放弃至要素的探究活动。提出这种警告并不是凭空臆断,而是在业已开展的一些探究性教学实验活动中,师生有将实验结果作为探究的最后一步的习惯,不愿把实验结果应用予科学论证和解释。在没有对结论进行答辩的情况下,由个人或小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等情形也经常发生。实际上处于过渡时塑的教科书在渗透科学探究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时,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在某个问题的学习中只开展了科学探究部分要素的探究活动,这并不等于科学探究的全部; 最应该做的工作是在一定学习阶段内各探究要素特别是至要素不能漏掉,要交叉覆盖到位,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要素与全要素的科学探究活动间期进行、相互配合,这才是既符合科学探究内容标准的要求本意,又符合各地教学实际情况的一种较易实现的操作办法。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一,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经验和智能基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如八年级学生初学物理时应设计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并由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探索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中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做各种操作,使物体发声,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在随后一些章节的探究设计中要求被逐步提高,如在第四章“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设计,较完整地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前五项要素。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教材已经列出,给了学生一些示范。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实验和分析论证。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探究的七要素全部列出来了,需要学生完成的探究要素逐渐增加到七个。其二,选择探究活动的内容要么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本身,要么是与这些内容联系紧密的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声现象后探究怎样减弱学校教学楼周围的噪声?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前探究“ 摩擦力是怎样影响物体运动的?” 其三,不仅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设计探究性活动,在新课教学后也可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围绕知识的应用及拓展开展探究性活动。如在学习磁现象以后让学生探究“ 永磁体被加热后磁性是否发生变化?” 等。3. 科学探究教育内容可以捉摸,它有着具体的基本能力要求科学探究被纳入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的方式、方法的重要性。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市出租合同范本
- 园林花木租赁合同格式
- 庭院房购房合同范本2024年
- 砌筑工程-砖砌体施工
- 股权投资公司抵押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关于离婚协议书范本建议
- 家政服务人员劳动合同案例
- 2024年幼儿食材配送协议样本
- 识别并规避劳动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 2024版产品买卖协议书格式示例
- 反歧视虐待、骚扰控制程序A
- Python数据可视化课程教学大纲
- 基坑工程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光动力治疗在气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 群文阅读《奇妙的中心句》
- 计划的组织实施演示
-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课件
- 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在看海-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课件
- DB63-T 1853-2020森林资源管护标识牌设置规范
- 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上学期)Module9单元模块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