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过筛试验_第1页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过筛试验_第2页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过筛试验_第3页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过筛试验_第4页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过筛试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科易海,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溶血性贫血,一、溶血性贫血的类型,二、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红细胞过早地被破坏可以发生在血管外或血管内。血管外溶血即红细胞被脾、肝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破坏。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直接在血循环中破裂,红细胞的内容物血红蛋白直接被释放入血浆。,二、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破环,在血管内破环,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三、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不同类型溶血性贫血试验选择,四、溶血性贫血的过筛试验,以鉴别溶血的部位,是血管内溶血还是血管外溶血?,(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常用邻-甲苯胺法检测,血红蛋白结构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的邻-联甲苯胺氧化为蓝色。根据显色深浅,即可测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量。,【参考区间】040mg/L,【应用评价】正常情况,血浆中血红蛋白大部分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仅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判断红细胞的破坏程度。,(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结合珠蛋白(H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2糖蛋白,合成速度较慢;Hp具有结合游离血红蛋白的能力,在血红蛋白降解为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Hp本身也被分解,溶血性贫血时Hp因消耗而降低。,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检测,由于Hp具有结合游离血红蛋白的能力,故在测定血清Hp时,于待测血清中加入一定量的血红蛋白液,使之与待测血清中的Hp形成Hp-Hb复合物;再通过电泳法将结合的Hp-Hb复合物与未结合的Hb分开,测定Hp-Hb复合物的量,可测得血清中Hp的含量。,【参考区间】0.51.5gHb/L,【应用评价】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肝内清除。溶血时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与Hp结合增多,使血清中结合珠蛋白减少,测定血清中结合珠蛋白的含量可反映溶血的情况。,(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三)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当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增多时,血红蛋白通过肾脏滤过形成血红蛋白尿;在此过程中,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部分或全部吸收,部分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上皮细胞,并随尿液排出。,【参考区间】正常人为阴性,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为含铁质的棕色色素,其中的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此反应称为普鲁士蓝反应。用显微镜检查尿沉渣,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的蓝色颗粒。,【应用评价】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只要存在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本试验即呈阳性,并可持续数周。但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三)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参考区间】正常人呈阴性,(四)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应用评价】血管内溶血时,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大量增加,血浆中可检测出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只有在严重溶血时,Hp与Hx均被耗尽,高铁血红素方与白蛋白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故血清中出现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是溶血严重的指标。,(四)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红细胞膜缺陷检查及其应用,红细胞直径为69m,呈双层凹面的圆盘状,红细胞膜为脂质双层结构,蛋白质镶嵌在脂质双层内又相互连续形成膜的骨架。电镜下观察红细胞膜呈三层暗-亮-暗区带,外层含糖脂、糖蛋白和蛋白质,具亲和水性;中间层含磷脂、胆固醇、蛋白质为疏水性;内层主要包含蛋白质,呈亲水性。,红细胞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红细胞膜结构的两个基本的特征,膜的不对称性,膜的流动性,膜的内外两层的组分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称为膜的不对称性,红细胞膜结构,红细胞膜的功能,血型抗原老化抗原,影响变形性因素:膜骨架蛋白组分和功能状态膜脂质流动性大有利于变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血红蛋白的质和量膜的离子通透性,二、实验室检查,(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水分通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当水渗透达一定程度时,红细胞发生膨胀破裂。根据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溶血的情况,反映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低渗盐,低渗盐,红细胞对低渗的抵抗能力与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有关,比值小,说明红细胞容积已胀大,对低渗抵抗力小,渗透脆性增加;反之抵抗力增大,渗透脆性降低。,【参考区间】简易半定量法:开始溶血:3.84.6g/L完全溶血:2.83.2g/L,(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正常人的红细胞经孵育处理后,其渗透脆性变化不明显,而有细胞膜缺陷或某些酶缺陷的红细胞,由于其内的葡萄糖和ATP很快被消耗,孵育后脆性明显增加。,(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三)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在孵育时,加入葡萄糖和ATP作为纠正物,观察溶血可否有一定的纠正,称为纠正试验。,【参考区间】正常人红细胞孵育48小时,不加纠正物的溶血率4.0%,加葡萄糖的溶血率1.0%,加ATP纠正物的溶血率290s【应用评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AGLT50明显缩短(1525s)。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妊娠等AGLT50也可缩短。,(五)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正常人的血清,在pH6.4pH6.6条件下酸化,补体被激活,PNH患者体内存在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在此条件下发生溶血。而正常人的红细胞不被溶解。将血清加热5630min灭活补体后,血清失去溶血作用。,本实验是PNH的确证实验;其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少见,但如患者多次输血而使其补体敏感红细胞相对减少时,可呈弱阳性或阴性。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溶血发作严重时也偶呈阳性,此时,如果血清加热破坏补体后,试验结果由阳性转变为阴性,那么更支持PNH的诊断。,(六)蔗糖溶血试验,PNH患者因红细胞膜有缺陷而对补体敏感,在离低子强度的蔗糖溶液中,补体与细胞膜的结合加强,使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膜造成缺损,红细胞溶解破损,【参考区间】正常人为阴性【应用评价】本试验比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较差,是PNH简易过筛试验。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出现阳性,故必要时需做酸化血清溶血试验加以鉴别。,(七)血细胞表型分析,(八)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将制备的红细胞膜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根据样品中各种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分离得到红细胞膜蛋白的电泳图谱,从而可见各膜蛋白组分百分率。,红细胞各种膜蛋白组分百分率变化较大,与正常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图谱作比较。或以带3蛋白为基准,各膜蛋白含量与带3蛋白的比例表示。,许多先天性和后天性溶血性贫血都伴有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各种膜缺陷疾病如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收缩蛋白等含量减低或结构异常。某些血红蛋白病骨架蛋白等可明显异常。,三、红细胞膜缺陷检查的应用,(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病,其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S常合并新的基因突变而发病,研究显示HS有第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红细胞膜收缩蛋白自身聚合位点及其结构的区域异常,膜结构与功能的异常,钠泵功能亢进,钠、水进入细胞增多,红细胞呈球形,红细胞内的ATP相对缺乏,钙-ATP酶受抑制,钙沉积膜上,膜的柔韧性降低,该红细胞通过脾脏被截留,于巨噬细胞内破坏,破坏不能被机体代偿时出现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量多为正常或轻度降低,血片中出现小球形红细胞为本病的血液形态学特征;网织红细胞增加,一般为5%10%,急性溶血发作时可高60%70%。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可出现少数幼稚红细胞。2骨髓象红细胞增生旺盛,粒红比值降低,红细胞系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占有核细胞的25%60%;当发生再障危象时,骨髓中红细胞系再生低下,有核红细胞减少。3渗透脆性试验HS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4红细胞膜电泳分析SDS-PAGE电泳可得到红细胞膜蛋白各组分的百分率,80%的患者可发现异常。5红细胞膜蛋白定量测定绝大多数HS有一种或多种膜蛋白缺乏6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球形红细胞较正常红细胞小、厚,且深染,大小比较均一,直径变小(6.27.0m),厚度增加(2.23.4m),染色后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小球形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患者中差别较大,多数患者在10%以上(正常人多5%)。,(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引起的异质性家族遗传性溶血病,其共同特点是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的椭圆形成熟红细胞。HE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定义,本病的原发病变是膜骨架蛋白异常,其膜收缩蛋白结构有缺陷,膜骨架稳定性降低。HE的红细胞在骨髓释放入血液循环后由于膜骨架蛋白的缺陷,在通过微循环时由于切变力的作用变成椭圆形后不能恢复正常,同时,红细胞由于膜骨架稳定性的降低容易破坏,大多数椭圆形红细胞在脾脏被破坏。,诊断和鉴别诊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1血象有轻重不等的贫血,隐匿型可表现正常。血片中椭圆形红细胞的比例大于25%。其形状呈椭圆形、卵圆形、棒状或腊肠形,椭圆形红细胞横径与纵径之比小于0.78,硬度增加,中心淡染区消失。2骨髓象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自身溶血试验多增高。4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及低离子强度非变性凝胶电泳膜收缩蛋白分析其异常结果有助于膜分子病变的确定。5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某些膜蛋白基因突变。,依据临床表现、家族调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多数病例可确诊,无阳性家族史时若椭圆形红细胞大于50%也可明确诊断。本病应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病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鉴别。,(三)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慢性溶血性贫血。本病的特征是血片中出现较多的口形红细胞,有轻重不一的溶血阳性家族史。HST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发病机制、红细胞形态和临床表现都不同的一组综合征。,定义,在口形细胞中,钠离子浓度增高,钾离子浓度减低,从而使离子泵的负荷增至610倍,但仍不足以代偿钠钾的失衡状态,导致细胞水肿、肿胀,体积增大,红细胞脆性增高。,根据口形红细胞内钠、钾离子和阳离子总量的多少,水肿细胞型又称水肿细胞增多症,其细胞内钠、钾离子和阳离子总量明显增多,致水分进入细胞内,使红细胞肿胀表现为口形;此型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变形能力减弱,在脾扣留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干细胞型又称干细胞增多症或脱水型细胞增多症,由于细胞脱水致红细胞边缘皱褶或不规则,有时可呈靶形;此种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其他细胞型,诊断和鉴别诊断,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片中口形红细胞增多,可达10%50%。口形红细胞中心苍白区呈狭窄的裂缝,裂缝的中央较两端更为狭窄,缝的边缘清楚,类似微张的鱼口;而在湿血片中,红细胞双凹面消失而呈单面凹,形似碗状。正常人外周血中也可见到少量口形细胞,一般为小于4%。贫血一般轻微,血红蛋白很少低于80g/L,多数患者网织红细胞增多,约1020;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也可正常或降低;自身溶血可呈阳性,可被葡萄糖或ATP部分纠正。,依据临床表现、外周血口形红细胞增多和家族史一般可作出诊断。但需要与继发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相鉴别,继发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除口形红细胞增多外,一般无溶血,缺乏家族史,并具有相应疾病的特征。,(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实验室检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血象贫血,呈正色素性或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常增高,可见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白细胞和血小板多减少,半数患者呈全血细胞减少。2骨髓象半数以上的患者三系增生活跃,尤以红系造血旺盛。随病情变化表现不一,不同穿刺部位增生程度可明显差异。3特殊溶血试验(1)溶血存在的依据:尿隐血试验或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2)补体敏感的红细胞存在的依据: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GPI锚连接蛋白(CD55或CD59)低表达的异常细胞群,支持PNH诊断。本试验是目前诊断PNH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且可定量的检测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符合PNH或上述必须考虑为PNH的表现情况;有肯定的血红蛋白尿发作或血管内溶血的直接、间接证据;实验室检查证明有补体敏感的红细胞群存在和检测CD55及CD59这两种常见的血细胞表面锚蛋白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是确诊试验。2鉴别诊断排除其他溶血病,全血细胞减少还应与再障鉴别。3再障-PNH综合症的诊断凡再障转化为PNH,或PNH转化为再障,或兼有两病特征者,均属再障PNH综合征。,再障-PNH综合症再分为四种情况:(1)再障-PNH:指原有肯定的再障(而非未能诊断的PNH早期表现),转为可确定的PNH,再障的表现已不明显。(2)PNH-再障:指原有肯定的PNH(而非下述的第4类),转为明确的再障,PNH的表现已不明显。(3)PNH伴有再障特征: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均说明病情仍以PNH为主,但伴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不增高等再障表现者。(4)再障伴有PNH特征: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均说明病情仍以再障为主,但伴有PNH的实验诊断结果阳性者。,PNH与再障的鉴别,最常见的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第三节红细胞酶缺陷检查,定义,红细胞酶缺陷是指参与红细胞代谢(主要是糖代谢)的酶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酶活性或性质改变所引起的溶血及(或)其他表现的疾病。,一、红细胞的糖代谢,二、实验室检查,(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1.加入亚硝酸盐使红细胞中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的G-6-PD催化戊糖旁路使NADP成NADPH,其脱下的氢通过亚甲蓝试剂的递氢作用而使高铁血红蛋白(Fe3+)还原成亚铁血红蛋白(Fe2+),比色测定。2.当G-6-PD缺乏症时,由于NADPH生成减少或缺乏,高铁血红蛋白不被还原或还原速度减慢,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下降。3.正常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75%(脐带血77%)。4.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下降。中间缺乏(杂合子)为31%74%,严重缺乏(半合子或纯合子)30%。,(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6-PD缺乏的病人血样加入乙酰苯肼于37孵育24小时,使血红蛋白变性,用煌焦油蓝等碱性染料染色观察红细胞珠蛋白小体的生成情况,计算含5个及以上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的百分率。正常人含5个及以上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一般30%。,二、实验室检查,应用评价,1G-6-PD缺乏症常高于45%,可作G-6-PD缺乏的筛检试验。但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症也增高;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含小体的细胞百分率为75%84%,HbH病和化学物质中毒时也增高。2变性珠蛋白小体,主要是、珠蛋白链的病变而引起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降低所致;是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一般附着在细胞膜上,故又称血红蛋白包涵体,变性珠蛋白小体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该实验与异丙醇试验和热不稳定实验一样可作为不稳定血红蛋白存在的一种证据。3G-6-PD活性正常时,红细胞通过磷酸戊糖旁路形成NADPH使MHb还原成亚铁血红蛋白,因而含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减少,而G-6-PD活性减低时,NADPH减少,MHb增多,导致含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增多,不稳定血红蛋白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稳定性减低易被氧化,含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可增多,伯氨喹啉型溶血性贫血,含变性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也可增多。,(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在G-6-PD和NADP+存在下,G-6-PD能使NADP+还原成NADPH,后者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荧光。NADPH的吸收峰在波长340nm处,可通过单位时间生成的NADPH的量来测定G-6-PD活性。,(三)G-6-PD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G-6-PD缺陷见于蚕豆病、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利用此实验可对高发区域人群或疑诊的新生儿进行筛查。,正常人有很强荧光。正常人酶活性为:(8.341.59)U/gHb(37)(ICSH推荐的Glock与McLean法)(12.12.09)U/gHb(37)(WHO推荐的Zinkham法)G-6-PD缺陷者的荧光很弱或无荧光;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则可能有轻到中度荧光。,二、实验室检查,(四)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在ADP存在的条件下催化PEP转化成丙酮酸,在NADH的作用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荧光标记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检测以上过程荧光消失的时间反应PK的活性。,荧光斑点不消失或时间延长说明丙酮酸激酶活性缺乏,中间缺乏(杂合子)时,荧光2560分钟消失,严重缺乏(纯合子)时,荧光60分钟不消失。,正常人丙酮酸激酶活性斑点在25分钟内消失。酶活性(15.01.99)U/gHb。,二、实验室检查,红细胞G-6-PD基因突变致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是一种X性连锁隐性或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疾病。G-6-PD缺乏时,红细胞膜脂质和膜蛋白巯基的氧化,引起红细胞僵硬,易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破坏导致溶血。,(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实验室检查,1溶血的检查非遗传性有诱因,急性溶血,血管内溶血;而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具有慢性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特征2G-6-PD缺乏的筛检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荧光斑点试验的特异性最高,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的敏感性最强3G-6-PD确诊试验G-6-PD活性定量检测能准确反映酶的活性。,诊断依据是红细胞G-6-PD活性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阳性家族史如筛选试验中两项中度异常;或一项筛选试验中度异常加上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有40%红细胞含Heinz小体,每个红细胞有5个以上Heinz小体)并排除其他溶血病因;或一项筛选试验中度异常,伴有明确的家族史;或一项筛检试验严重异常;或定量测定G-6-PD活性较正常平均值降低40%以上,均可确诊。,诊断和鉴别诊断,(二)丙酮酸激酶缺陷症,1.PK基因缺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仅次于G-6-PD缺陷症2.PK缺陷时,ATP产生减少,引起血管外溶血,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检验1筛检试验红细胞自溶血试验、PK荧光斑点试验2酶活性定量试验PK活性检测3ATP测定4中间代谢产物测定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2-磷酸甘油酸(2-PG),诊断和鉴别诊断1红细胞PK缺乏的实验室诊断标准2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主要通过红细胞PK活性的测定进行诊断。,三、红细胞酶缺陷检查的应用,第四节血红蛋白病检查,成熟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是血红蛋白(Hb),占细胞干重的96%,占细胞容积的35%。正常血红蛋白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形状近似球形的结合蛋白。血红蛋白的合成受铁的供应、原卟啉和珠蛋白合成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结构,正常血红蛋白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形状近似球形的结合蛋白。血红蛋白的合成受铁的供应、原卟啉和珠蛋白合成的影响。血红蛋白由四条非共价结合的球蛋白链组成,每条链结合一血红素基团,亦即血红蛋白分子的氧结合位点。,(二)影响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因素,二、实验室检查,(一)血红蛋白电泳,根据不同的血红蛋白带有不同的电荷,等电点不同,在一定的pH缓冲液中,缓冲液的pH大于Hb的等电点时其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中向阳极泳动;反之,Hb带正电荷向阴极泳动,不同的血红蛋白所带电荷和相对分子量不同,可分离出各自的区带。,1通过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电泳图谱进行比较,可发现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如HbH、HbE、HbBarts、HbS、HbD和HbC等异常血红蛋白。2HbA2增多,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为杂合子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HbE病时也在HbA2区带位置处增加,但含量很大。HbA2轻度增加亦可见于肝病、肿瘤和某些血液病。,1pH8.6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适合于检出HbA、HbA2、HbS、HbC,但HbF不易与HbA分开,HbH与HbBarts不能分开和显示。2pH6.5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主要用于HbH和HbBarts的检出。,二、实验室检查,(二)抗碱血红蛋白检测,胎儿血红蛋白(HbF)具有比HbA更强的抗碱作用,将待检的溶血液与一定量的NaOH溶液混合,作用1分钟后加入半饱和硫酸铵中止碱变性反应。HbF抗碱变性作用强,没有变性存在于上清中,而HbA变性沉淀,取上清液于540nm处测定吸光度,检测出HbF的浓度。,【应用评价】1HbF绝对增多珠蛋白生成性贫血时HbF增加,重型者达30%90%,中间型常为5%30%,轻型小于5%。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综合征患者,HbF可高达100%2HbF相对增多某些血液疾病3HbF生理性增多多见于孕妇及新生儿。,【参考区间】成人2%,新生儿40%,二、实验室检查,(三)血红蛋白F酸洗脱试验,HbF具有抗碱和抗酸作用,其抗酸能力比HbA强。将血涂片于酸性缓冲液中孵育,含HbF的红细胞不被酸洗脱,可被伊红染成红色,而含HbA的红细胞均被酸洗脱,不能被伊红着色,【应用评价】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着色细胞增加,重型患者大多数红细胞染成红色,轻型患者可见少数染成红色的细胞。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综合征全部红细胞均染为红色。,【参考区间】正常血片含HbF的着色红细胞0.02(2%);孕妇可有轻度增加。,二、实验室检查,(四)异丙醇沉淀试验,在异丙醇这种能降低血红蛋白分子内部氢键的非极性溶剂中,不稳定血红蛋白更快地裂解沉淀。通过观察血红蛋白液在异丙醇中的沉淀现象对不稳定血红蛋白进行筛检。,【应用评价】不稳定血红蛋白存在时,常于5分钟时出现沉淀,20分钟开始出现绒毛状沉淀。血液中含有较多HbF、HbH、HbE时也可出现阳性结果。,【参考区间】正常人血红蛋白液为阴性(30分钟内不沉淀),二、实验室检查,(五)热变性试验,是根据不稳定血红蛋白比正常血红蛋白更容易遇热变性,观察血红蛋白液在50时是否出现沉淀,对不稳定血红蛋白进行筛检。,【应用评价】血红蛋白沉淀率增加,说明不稳定血红蛋白的存在。,【参考区间】正常人热沉淀的血红蛋白1%,二、实验室检查,(六)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将煌焦油蓝液与新鲜血液一起孵育,不稳定血红蛋白易变性沉淀形成包涵体。观察温育2h含包涵体的红细胞是否比温浴10min的阳性细胞多,可了解是否有HbH等不稳定血红蛋白的存在。,【参考区间】正常人0.01(1:1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l1000。,(四)冷热溶血试验(D-LT),【原理】冷热溶血试验,是模拟病人发病的体外试验。将病人的血液置于O4冰箱中,此环境能使DL型冷反应性抗体与红细胞牢固结合,并同时结合补体,但无溶血,之后再将温度升至37使补体激活,并发生溶血,以此与PNH鉴别。,【临床意义】1.阳性反应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2.某些病毒感染可阳性,但此时的PCH一般是短暂的。3.PCH是有明确诱因的一种罕见疾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再考虑PCH。,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查的应用,(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AIHA)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20%30%病例原因未明称原发性,其余为继发性。IgG是引起该贫血的主抗体,与红细胞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40的自身抗体称为温抗体。,【温抗体型AIHA实验室检查分析】,正常色素性贫血,血片上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数量不等的球形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高,极个别可达50%。其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外。,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倒置,幼红细胞可呈巨幼样变,但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测定都在正常范围。再生障碍时呈再障危象,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变化。,1.温抗体型AIHA外周血象,2.温抗体型AIHA骨髓象,3.温抗体型AIHA直接Coombs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是诊断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要指标。,【温抗体型AIHA实验室检查分析】,【温抗体型AIHA鉴别诊断】,温抗体型AIHA,是由于抗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呈球形,故应注意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相鉴别,HS可有阳性家族史,但无抗自身红细胞的温抗体。,(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又分为两种类型,(三)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冷凝集素综合征是冷诱导因素导致的冷凝集素IgM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阻塞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又叫“冷血凝集素病”。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04,在37或3132以上的温度,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红细胞凝集迅速消失。,【CAS实验室检查分析】,1.血液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等、异形、嗜多色、红细胞呈缗钱状及自身凝结现象,网织红细胞可见增高。血片中可见到球形红细胞,但不如温抗体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者明显,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2.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3.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抗体几乎均为IgM,抗体效价甚至高至11000116000。,2.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3.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抗体几乎均为IgM,抗体效价甚至高至11000116000。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阳性。发生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因有冷凝集素的作用,故试验必须在37条件下进行,在试验前红细胞应先用温盐水洗涤过。5.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显著。,【CAS实验室检查分析】,【CAS的鉴别诊断】,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是全身或局部受寒后突然发生的以血红蛋白尿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疾病。又称: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概述,【PCH实验室检查分析】,1.周围血红细胞大小不一、畸形、并有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可见幼红细胞。2.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发作时尿潜血阳性。3.冷热溶血试验阳性。4.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大多为C3型。,【PCH的鉴别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为慢性病程,反复出现的血红蛋白尿。实验室检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为阳性。2.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诱因不同,冷热溶血试验阴性。,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绝大多数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母亲的同种免疫抗体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凝集,使之破坏而出现溶血,继而导致贫血等症状。,(五)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HDN,概述,【IHDN实验室检查分析】,血型及血型抗体测定:先查孕妇和丈夫血型,再检测孕妇血型抗体。必要时再做特殊性抗体,如果连续检查发现效价明显上升,提示胎儿受累。羊水检查:测定羊水胆红素水平。B型超声检查:了解胎儿有无水肿。,1产前检查,新生儿溶血检查:外周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其中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新生儿血型及血型抗体检查:A、新生儿血型检查;B、新生儿血型抗体检查;C、新生儿致敏红细胞检查。检查母亲血中有无抗体存在。,2产后检查,【IHD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乏症在无诱因(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不发病时与正常人一样,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