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_第1页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_第2页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_第3页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_第4页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夏复原模型: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夏代一号宫殿基质,坐北朝南,四周廊庑相绕,布局井然有序,是我国早期宫殿建筑的典范。夏朝的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其特点为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主次分明,分布严谨,颇为壮观,其“廊院式”建筑空间模式开启了中国建筑体系院落空间布局之先河。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是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年代约公元前1900前1500年。二里头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反映了早期封闭式庭院的面貌。 这座宫殿宗庙遗址,坐落在二里头遗址的中部,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坐北向南,下面有台基,台基上面是由一个单体的殿堂和廊庑,门庭等单体建筑所组成的一个建筑群。中部偏北是殿堂,堂前是平坦而宽阔的庭院,南面有敞阔的大门,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廊庑,围绕中心的殿堂组成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宫室宗庙建筑。附近还发现有若干面积不大的附属建筑的基址,整个平面的布局安排,基本具备了我国宫室宗庙建筑的形制和规模。这座宫殿宗庙的基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台基,东西长约108米,南北长约100米,略呈方形而缺东北一角,这一大夯土台基的表面已损坏,原建筑地段北高南低,台面高出原地面不等,残存台面平整,高出当时地面约030080米。台基的边缘呈缓坡状,斜面上有质地坚硬的料姜土石,或者有路土层,起散水作用。南部中央一段外突约2米,在台面周围和中部偏后处,有若干栽柱和木骨泥墙遗迹。这一遗址基本上由大门、廊庑和殿堂的遗迹组成。在二里头还发现了最早的排水管。秦咸阳城的规划,仿像天宫。城中建信宫(即咸阳宫),象征天上的紫微帝居;引水贯通都城,以像银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星)。渭水南岸修阿房宫,象征二十八宿的“营室”。咸阳城内建筑以阿房宫规模最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像天阙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秦咸阳宫复原图汉1西汉时期宫殿建筑,首推长乐、未央二宫。长乐宫修建于楚汉相争之际。未央宫修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未央宫以前殿为主体,殿内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长乐宫是专供太后居住的,位于长安城的东北隅,北面与明光殿连属。宫城周围约一万米,内有长信、长秋、永宁、永寿四组宫殿。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在长安西南修建章宫,属于园囿性质的离宫。其中有凤阁,脊饰铜瓦,又有井干楼和置仙人承露盘的神明台。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02年夏,在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秦代简牍二万余件,同时清理了秦古城,填补了湘西地区乃至全国秦代地方古城考古的空白。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鸟瞰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中心建筑复原 2 明堂、辟雍:始建于西汉武帝时,用以“正四时,出教化”,后来作为帝王“明经讲学”之处。在汉长安南郊已发现此项建筑遗址,其外环以圆形水沟,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周以垣墙,各面中央开门,垣内有广庭,中央有一“亚”字形二层建筑,依夯土台而建。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及其中心建筑复原图3 白马寺 白马塔 隋1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隆兴寺 唐1857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面闊七開間34米,進深八架椽17.64米、柱高5米,單簷四阿頂。大殿建在低矮的磚台基上,平面柱網由內外二圈柱組成,這種形式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金廂鬥底槽”。內外柱高相等,但柱徑略有差別。柱身都是圓形直柱。佛壇淨寬約23米深5米,柱網內為了顯現重點空間而空出,為了獲得較大的空間。禮佛空間寬約3米深2.5米呈長方形空間,並向佛壇內凹約50公分。以視角來看靠近寺的第一個台階就可正好可以看見釋跏的全身,若再遠離佛寺則只能看到其身體的部分 1 佛光寺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建于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五台山在唐代是佛教圣地,佛光寺是当时的五台名刹之一。现在佛光寺的殿堂中只有大殿是唐代建筑。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总宽度为34米,总深度为17.66米。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2唐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其间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含元殿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2唐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后武的合葬墓,在今陕西省乾县北约6公里的梁山上。唐光宅元年(684)高宗葬于乾陵。武则天于神龙二年(706)合葬于此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彩图陕西乾县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乾陵外观梁山三峰耸立,北峰最高,为地下墓室所在,墓道入口位于山南坡。南面二峰稍低,东西对峙,上立双阙,为陵的天然门户。陵原有内外两重围墙。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有门、殿等建筑物378间,今已无存。神道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岭脊上,北高南低,自南二峰之南第一对土阙起,至墓道入口长约 4公里。由南至北,排列有华表一对,飞马、朱雀各一对,石马5对,石人10对,石碑两座。第二道门阙内,有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的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雕刻手法简练,神态威武。北门外还有石马三对。 宋帝王最重视安全,北宋末京城与宫殿层层相套,最外是新城,里为旧城,旧城包围着中间的宫城。3松赞干布元1 2 岱庙 岱庙平面图明1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古代皇帝祭祀求佛地方。现存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庙景观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太庙平面图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太庙的正门在对外开放后,改设为长安街上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大戟门:此门得名于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大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燎炉:大戟门内稍东与西南方各有一座黄砖燎炉,专为焚烧祝帛而设。3武当山 4 武当山 清中国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宫殿。又称紫禁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于元大都宫殿毁弃后的旧基上,至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现仍存,即今故宫博物院所在地,(见彩图紫禁城 北京 紫禁城四周为砖包城墙,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四面各开1座门,上建城楼,四角各建轮廓丰富的角楼,城外周绕护城河。紫禁城的中轴线是北京城市中轴线的中段,包括宫前广场和宫城后的景山在内,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可按其艺术效果分为三节,即宫前广场、宫城本身及宫城北门至景山。宫前串连三座广场,是宫城的前导。最前天安门广场自大清门(明朝称大明门)起至皇城正门天安门(明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改称天安门)止,呈丁字形。大清门体量不大,形象较简单,门内广场窄而纵长,有很强的引导性,广场两旁的千步廊也很低平。天安门立在红色城台上,高大辉煌,门前金水河上有5座白石桥,形体丰富,广场转为横阔。从前至后,运用了大小、繁简、高低和方向的强烈对比,气氛由平和转向激昂,充分突出了天安门的构图主体作用。端门广场方形较小,四面高墙,是天安门和宫城正门午门这两个高潮之间的过渡。午门广场宽同端门,但颇纵长,尽端的午门是凹字形平面宫阙,城墙上建一殿四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