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_第1页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_第2页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_第3页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_第4页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行为学教案第一章 概述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弗洛伊德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 “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讨论:当代员工心理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一)心理退化 退化原指有机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结构变小,机能减退以至消失。 退化泛指事物由好变坏由优变劣。心理退化指在特定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由积极变消极。(二)心理逆反 心理逆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与常态性质完全相反的心理现象。(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疑惧心理,对立情绪和成见。(四)心理嫉妒 心理嫉妒是对品德、才能等各个方面比自己好的人心怀不满和怨恨的不良心理。这种怨恨心理一旦产生,轻则对对方猜疑、不满,进而疏远,甚至不予理睬;严重者失去理智而给对方以诽谤,使其受挫、失败而感到大快人心,从而使过去的友谊变成仇恨。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是个舶来品,其原文是:ORGNAZITIONAL BEHAVIOR,简称OB。翻译过来应该是“组织行为”,为体现它是一门学科,故在组织行为后面加上了一个“学”字,因而形成了“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的含义不是指所有的社会组织,而是指工作组织,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组织能形成一种新的合力,即实现“1+12”;有效的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效果,组织能满足人的多种需求。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特点:1、因果性;2、目的性;3、能动性;4、社会性;5、持久性;6、变动性;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一)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 首先,组织行为学是一种思考方式。行为体现在个体、群体与组织的各个层面,该方法认为,在研究组织行为学时,我们必须理解所分析的所处的层面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其次,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学科性。这意味着它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模型、理论与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并不是具有已被确认的理论基础的学科或被普遍接受的科学。它仅仅是一个地位和影响正在成长和发展的领域。 再次,组织行为学具有独特的人本导向。组织中的人、态度、认知、学习能力、情感和目标对组织有重要影响。 再其次,组织行为学领域具有绩效导向。为何绩效有高有低?如何改善绩效?在职培训能提高绩效吗?这是管理者们在现实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次,由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对已得到确认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研究变量和因果关系时,科学方法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由于科学方法用于研究组织行为,构成良好研究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已经提了出来。 最后,该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导向。它对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益的答案。领导者在组织中所面对的一切都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使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适应正在发生的变化,需要充分理解组织的环境、个体特征、群体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决策制定与组织变化过程等现象。推动当今组织中人力资源与组织要素协调一致的原动力来自霍桑试验。(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意义剖析1、组织 动态定义:对分散的人和物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安排及组合。 静态定义:按照一定的目标和结构建立起来的群体。2、行为 狭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的所有外显活动。 广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所表现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 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影响; 分类: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组织行为定义:社会组织为达到其目标,自行产生动机、行动和效果的过程。评价:动机、行动和效果都很重要。特征:(1)是组织整体行为,由组织负责,非个人行为。(2)动机是组织建立的宗旨的反映。(3)组织行为效果具有二重性,即实现组织宗旨又对社会产生后果。(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通过个体行为实现,又影响个体行为。构成:(1)管理行为:对全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群体行为: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行为。(3)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础。载体: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的要素:感觉、经验、学习、动机、认知、个性、社会因素等。二、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1、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组织行为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在组织系统运用的分支。2、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侧重于组织系统。3、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机器关系的研究。4、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行为科学。 此外,组织行为学还与政治学(如权力与冲突的研究)、人类学(如跨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具体地讲,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即个体、群体和组织。 由此产生四大行为,即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上述四大行为规律的科学。三、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与意义(一)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研究(2)群体行为研究:正式和非正式群体(3)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设计、组织诊断、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4)社会环境研究:外部环境分析模型的应用,目前的成果如SWOT、PEST、五力模型等。(二)应用行为科学中遇到的问题(1)研究范围广博难于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2)人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极其复杂。(4)依赖于人性假设。 (5)对行为解释是主观的。(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提高管理者使用人才的水平。(2)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3)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领导有效性。(4)调动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5)使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一)研究方法概述1、研究方法类型: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工作性研究。案例研究、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2、研究方法所需要的特征:(1)资料的客观性(2)观察实验条件的可控性(3)分析方法的系统性(4)所得到结论的再现性(5)对未来的预见性2、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与评价(1)步骤: 假设预测在假设条件下发生的事情查看实验结果修改假设(演绎推理法)(2)科学研究方法评价 是反对迷信和陈词滥调最有效的工具,促进有用技术的发展。3、注重理论与事实理论:是有关原因和结果的一种假定。定理:根据公理推断出的主张。4、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行为科学更加关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其解释和预见更加困难。5、归纳、演绎和经验等研究的定义归纳:对一次或几次的观察结果进行概括。演绎:根据大量信息对某一特定事件得出结论的过程。经验研究:通过测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资料来描绘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6、行为科学的解说与预见的前提(1)人的行为是复杂的。(2)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并存本课程的目的:鼓励你摆脱关于行为的直觉观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人的行为。7、建立行为模型进行研究(1)、建立行为模型的优点(a)提问方式简明易懂。(b)复杂的问题被简化为易处理的变量。(c)使决策迅速做出。(2)、建立模型的缺点(a)影响行为的感情因素有可能被忽略。(b)复杂的环境变化难于应付。(c)一些重要的方面被忽略。8、实验(二)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 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常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 +2 +1 0 -1 -2最支持 支持 中立 反对 最反对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如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 B=f(P,E) B(行为) P(内部力场) E(外部力场) 就是一个典型的组织行为动态模型。五、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到底要做什么?我们已经知道它关注培养人际能力,但其确切的目的是什么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如下: 1、解释为什么戴维要辞职呢? 2、预测戴维的同事是否会效仿戴维? 3、控制我通过什么方法使戴维的同事为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呢?六、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心理与行为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4、组织心理与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1多学科的交叉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2多层次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发展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我们刚才谈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讲,研究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组织行为里包含领导行为。由于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许多教材将领导行为单独列为一部分。(1)个体第一个层次是个体。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是什么;一个人会把个人的哪些特征带入组织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等;人的个性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社会知觉、人的需要和动机、人的态度、价值观等。(2)群体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群体。我们知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当中,他的行为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通常说:1+1+1等于3。但在群体环境中1+1+1决不等于3。要么大于3,即三个臭皮匠等于诸葛亮。要么小于3,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是群体对人行为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群体和群体结构;形成群体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群体规范、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决策等。(3)组织第三个层次是组织。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所有的个体既是群体的一员,也是组织的一员。组织行为学既是研究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就要研究某个特定组织的特征结构等。主要包括领导行为、组织结构、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层次,称为第四层,这就是组织的外部环境。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都是处在组织外部的环境中,他们是社会环境的成员。他们的行为均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真正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必须研究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情景性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4系统性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5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6科学性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七、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一般来讲,人的行为是外显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而人的全部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就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2、社会学和人类学人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的反映,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既受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领域和具体内容的不同,派生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在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心理学的分支有40多个。3、管理学现代管理高度重视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从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内容来区分,心理与行为管理正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课题和核心内容。所以,心理与行为的管理这个核心问题,既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学科交叉点,又是组织行为学的生长点。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政治学中的权力与冲突;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生物学、生理学中的生物节律、体力、智力与情绪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需要运用上述学科的知识来进一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八、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荣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重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孙子兵法,历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诸葛亮、唐太宗等,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治国安邦方面,都有不朽的贡献。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理论有待进一步整理、发掘与完善。这对建立中国式的组织行为学颇有裨益。 最早研究工业心理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1892年,他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实验室。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1913年,该书翻译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l8801949)在美国芝加哥西部工业区的霍桑工厂领导了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霍桑实验是人际关系实验研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和社会人的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L.Gilbreth)在191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的著作,首次使用了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莱维特(HJLeavitt)教授用“管理”二字代替了“工业心理学”的“工业”二字 ,1958年起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 ”这个名称。“组织心理学”这个名称是20世纪6O年代初,莱维特教授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首先使用的。 (二)管理学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早期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特点是凭经验管理; 古典管理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前后)。特点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即物本管理; 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人本管理; 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特点是从多个角度对管理问题展开研究,众说纷纭;形成众多学派; 新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是反思传统,进行再造。 霍桑实验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霍桑实验是指在1927年1932年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几次著名的霍桑实验主要有: 照明实验(1924年11月1927年4月); 访谈计划实验(1928年9月1930年5月); 电话线圈装配工实验(1931年11月1932年5月)。(三) 霍桑实验的四个发现 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是错误的。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霍桑实验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三个因素:生产条件、个人情绪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传统管理理论只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霍桑实验提出,企业中除有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它也可以影响员工的行为,这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管理理论只重视领导方法问题,霍桑实验提出,新型企业的领导能力在于使正式组织满足员工经济需求的功能与非正式组织中满足员工社会心理需求的功能之间保持平衡,并通过提高员工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四)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的各种学派 思想学派的定义:由某一学科的许多学者、思想家和实践者所组成,他们坚持基本相同的原理和信条,对他们关心的学科采取类似的工作方法。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学派古典学派(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学派等。 2、划分学派的标准 (1)基本的人性假设 (2)类似的分析方法 (3)共同的目标 (4)有学派的领导者 (5)相似的可以预见的结论第一种 科学管理学派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搬运生铁和铁铲改造试验,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工厂中管理者和工人的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 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了适应美国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急需要一种高效率合理化的管理体系。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通过制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标准化工具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采取差别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进行一次精神革命,互相进行合作(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进行了划分(7)推行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8)规模较大的组织要控制原则和例外原则兼顾3、吉尔布雷思夫妇 1、简介:莉莲.吉尔布雷思被称为“管理学第一夫人” 2、主要贡献:关心工作中的人的因素,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看到人的存在,创立了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4、亨利.甘特 1、主要贡献(1)在生产管理中,创立甘特图。(2)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3)主张管理者要有教导工人勤奋工作的职能。(4)主张企业应以服务为最终目标。 2、甘特图:是对产品生产活动进行计划调度和控制的一种图表。5、 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作业线进行生产的理论。第二种 官僚行政管理 德国的韦伯提出的进行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理论。 组织设计: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1、组织设计理论: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的三阶段 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和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近代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的因素。 现代组织理论:权变的管理理论。(2)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3)组织设计理论的类型:静态和动态2、组织设计的内容:职能分析和职位设计;部门化;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计;决策系统设计;横向关系设计;组织行为规范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组织变革设计。3、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目标和战略;技术条件;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人员素质等(二)韦伯理论 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含义: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此种组织最为高效率、高稳定性。 2、理想的行政体系的主要内容: (1)把组织中各项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分配给成员。 (2)形成等级链 (3)组织中人的任免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来实现 (4)管理人员委任制 (5)管理人员和企业所有者分开 (6)组织关系不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完全理性原则 (7)管理人员专职制,按规定发薪升迁 (8)管理人员严守组织纪律(二)林德尔和孔茨的组织设计原则(1)任务、目标原则(2)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3)指挥统一原则(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5)责权利相结合原则(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8)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原则(9)精简机构原则(三)斯隆模型:通用汽车的事业部制(四)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1、经理工作的六特点(1)工作量大,步调紧张(2)活动短暂,多样性,琐碎(3)喜爱现场的、具体的、非常规的活动(4)喜欢口头联系方式(5)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联系(6)义务和权利相混合2、基本理论第一类角色,人际关系方面(1)挂名首脑(2)领导者角色(3)联络者第二类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4)监督人角色(5)信息传播人角色(6)发言人角色第三类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7)企业家(8)故障排除者(9)资源分配者(10)谈判者3、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途径(1)与下属共享信息(2)抓好重点工作(3)由2-3人分担角色(4)利用各种角色使本组织获得利益(5)腾出时间规划未来(6)要强调适合当前的角色(7)掌握细节,注重全局(8)谨慎从事(9)处理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10)科学决策。第三种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代表人物是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1、实验阶段(1)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率的关系(2)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率的关系。(3)访谈计划2、实验结论(1)人非经济人,而是复杂人(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士气的重要因素(3)非正式组织影响员工行为(4)要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调动其积极性 行为与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它对管理实践的贡献是导致在组织上如何发挥功能和获取目标方面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同时导致家长式管理的增多,改变了那种认为人与机器没有差别的观点。第四种 权变理论(一)基本理论: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要根据企业内外条件变化而改变管理方式,没有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1、企业结构模式的选择方式企业是个开放的系统(1)生产工艺选择:单件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长时期流水作业(2)4种模式:外部环境变化快,产品差异大事业部制;外部环境变化快,产品品种多但差异不大矩阵制;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工艺稳定直线职能制;外部环境稳定,产品单一高度集权制2、管理方式的选择基本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X-Y理论;超Y理论等等3、领导方式的选择:没有普遍适用的方式,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福莱特著作:是把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联系起来的女学者主要思想(1)通过利益的结合减少组织冲突(2)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组织规定(3)通过协作和控制达到目标(4)领导要以领导者与拥护者的相互影响为基础(三)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1、企业战略:创新型战略有机组织结构;稳定和效率的防御战略机械式组织结构2、组织规模3、技术水平:伍德沃德的观点三种生产类型组织(1)单件生产有机结构(2)大量生产机械式组织(3)流水作业有机结构4、 环境因素:稳定环境机械式组织;变化的环境有机组织(四)决定论与战略选择1、决定论:主张技术、环境等变量是影响组织的结构选择的直接因素。2、战略选择论:主张组织结构的选择是公司整体战略决定的一部分或组织结构是由组织战略决定的。3、两理论的主要区别:决定理论认为外部因素决定组织结构;战略论认为是企业内部因素战略选择决定组织结构九、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脉络(一)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表现为 : 、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 、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 、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二)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世纪-年代) 表现为: 、 霍桑试验(即-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 2、 梅约(E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 、 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三)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世纪-年代)表现为: 、勒温(K Lev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四)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世纪年代之后)表现为: 、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 、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一、全球化浪潮1、越来越多的外派机会2、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3、处理不同的经济信条4、工作向低工资国家转移二、劳动力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 性别、民族、国籍、年龄、残疾人、性文化、宗教信仰 如果管理者对多样化管理得当,就能够提高企业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就能够通过鼓励不同的观点来改善决策的质量。 劳动力多元化的影响:要求管理者认识和承认雇员的差异。管理者要协调多元化的员工以实现组织的目标。雇员是不会将他们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偏好在工作时撇在一边不顾的,这对管理者是个挑战,即怎么处理不同的家庭需求和生活工作方式,使他们的组织更适合多元化的员工群体。聪明的管理者认识到多元化是一种资产,因为它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戴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一种由顾客的需要与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强烈关注顾客的需要坚持不断的改进,改进组织中各项工作的质量,追求精确的质量和强调员工授权。 1、对消费者的强烈关注 2、对提高质量的关注 3、提高组织所做的每件事的质量 4、准确计量 5、向员工授权四、改善人际关系能力五、改善客户服务水平六、授权七、在网络组织中工作八、鼓励创新和变革九、处理临时性事务十、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十一、强化员工忠诚度与道德感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从中了解西方管理学界对人性假设的理论,扩大眼界,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2、通过学习关于“人性的假设”理论及其评价,使学生从中学习归纳和分析的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难点:几种理论的比较 教学内容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对人有什么样的预料和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办法。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 第一节 心理学中的人性观1、心理学理论中的人性观(1)生物动力论(2)积极向善论(3)机械运作论(4)交互决定论2、人性观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1)对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2)对研究方法的影响第二节 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一、经济人假设 麦克雷戈将这种人性的假设概括为x理论。(一)基本观点1、一般人天性不喜欢工作;2、对大多数人要用强迫控制、奖励等措施促使目标的达成;3、一般人不愿担责任,宁愿接受指导;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5、除多数符合上述设想的人之外的是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他们应负起管理的责任。(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重视完成任务,不考虑人的感情;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二、社会人假设(一)基本观点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2、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工作的意义。3、人受“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受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影响更大。4、工作积极性取决于管理者对下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把注意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应重视职工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4、管理者应了解职工的需要,尊重职工的情感。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麦克雷戈将这种人性的假设概括为y理论。(一) 基本观点1、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2、外来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3、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5、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也就是充分的自我实现。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主要任务在于减少职工所遇障碍。 3、奖励方式的改变。注重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四、复杂人假设 雪恩提出了复杂人的概念。即z理论,也称为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 (一)基本观点1、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会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3、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者要有权变的观点,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确定管理的组织形式、领导方式。2、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需要和动机的差异,要依据具体的人的不同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3、管理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不能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而是要具体分析,根据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五、学习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者的意义1、了解员工的工作特点、恰当使用人性假设 2、营造自我实现的环境 3、倡导人性化管理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 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教学内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能力、性格)还缺乏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一)选择性 任何人、物、事件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人们对他知觉的可能性。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可能接受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接受某种刺激。我们无法注意到周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因而只能进行选择性知觉。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却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些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这有助于解释一些现象:1、为什么你更能注意与自己相同的发型、车子与手机等物品?2、为什么有的人做了某事而受到上司的指责,而其他人却没有被注意到。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家戴尔本和西蒙曾进行过一项知觉研究:他们请2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阅读一份描述某钢厂组织与活动的综合案例。23名经营人员中6人掌管销售工作,5人掌管销售工作,5人掌管生产工作,4人掌管财会工作,8人掌管总务工作。让每名管理者写出在这一案例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掌管销售的经营人员中的83.96%认为销售最重要,而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只有29%的人认为销售最重要。分析:1、我们不可能接受所有观察到的信息,而只能接受零散的信息。但这些零散信息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根据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选择。2、选择性知觉会导致信息失真。选择性知觉使我们称为“快速阅读者”,但冒了很大的信息失真的风险。3、感知会根据主客观的原因进行选择感知选择是一个过程,在此期间,我们过滤掉大量的刺激信息,以便处理好那些较为重要的刺激。感知选择与我们喜欢感知到什么,期望感知到什么有关,也同我们过去的经验有关。这一结果与该研究的其他结果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1、在环境中参与者所感知的方面与他所承担的活动和目标有明显的联系。群体对组织活动的知觉会有选择性地与他们代表的利益一致。2、换句话说,当刺激模棱两可时(如钢厂刺激),知觉倾向于更多受到个体解释程度(即兴趣、态度、背景)的影响,而非刺激本身。(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应就越显著。案例分析一位大公司的总裁考虑提升一位高级经理到公司的领导岗位。总裁请这位经理到家里吃饭。主菜之后,送上馅饼。这位经理没有使用叉子侧面,错误地直接用叉子头(齿尖)叉馅饼。总裁否定了这位候选人,认为他缺乏个人教养。总裁告诉人事部门“一个人对吃馅饼这样的小事都这样无所谓和幼稚,是无法被委托对公司范围的工作负责决策的”。分析:1、总裁不愿提升这位高级经理,不是因为经历过去的经历不好,而是因其在宴会上的表现。总裁对这件小事的看法成了决定该高级经理前程的依据。2、在这位经理看来,怎样吃馅饼都没有关系,总裁却认为是大事。总裁的感知世界与这位经理的感知世界有很大差异。结论: 1、认识感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对于了解组织的行为是很重要的。2、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管理工作中间不同人对同一问题有如此大的分歧意见不难理解了。(三)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息息相关。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采取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反抗。(四)认知的完形特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如果对刺激物了解的不完整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形成完整的印象。德国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下述原则:1接近原则。两种刺激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具有被看成属于一个组织单位的倾向。例如,下列的图形容易被认知为三个圆圈一组的。 2相似原则两种刺激的性质相似,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在企业中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各被视为不同的群体。3闭锁原则。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4连续原则。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对象组合的连续性原则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三、社会认知的类型(一)他人认知(二)自我认知(三)人际认知(四)角色认知四、社会认知的信息范围 从动态上看,社会知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依照上述分析,社会认知信息范围基本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外部特征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常常是人们最先看到的信息。通过一个人的相貌、高矮、胖瘦、肤色、衣着、发型,我们可以看出他(她)是男还是女,大约有多大年纪,是时髦还是朴素,通过一系列特征的整合,我们可以对这个人心理状态作出某种判断。1、相貌相貌具有生物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的相貌也即五官不仅具有生物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这同样不容忽视。相貌不等于表情,但表情是通过相貌来表现的,表情本身又是个体心理的反映。因此,人的相貌就如人的生理需要一样,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的表情的多样性可以掩饰相貌,对人的相貌的推断还有很多主观方面的偏见因素,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是社会认知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2、体型体型同人的相貌一样,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点。从统计数字来看,体型确实同个性有一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有些人因无法应付而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造成内分泌失调,可能使体型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过量进食造成脂肪积累或由于多虑苦恼而不想吃东西变得骨瘦如柴。这表明,体型的变化同人的社会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如果把体型看作人的心理状态的标志,而排斥其他因素,那也是不正确的,和相貌一样,体型也只是一种参考的因素。3、发型、服饰发型和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是对相貌、体型进行加工、掩饰、衬托的最普通、最简单的方法。适宜而得体的服饰,不仅可以展示人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能表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通过一个人的发型和服饰判断其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是认知人的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言语、动作言语是说出来的话,动作是肢体或面部的活动,人的外部特征是静态的,而言语和动作是动态的,因而言语和动作更能够反映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说当然并不含有外部特征只反映一般心理状态、言语和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