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1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2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3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4页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一、关节松动术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适应症】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禁忌症】1关节活动过度。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3关节的急性炎症。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 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2、治疗者位置 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3、治疗前评估 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4、手法实施(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 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6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1)肩关节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松。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将肱骨向后推动。 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将肱骨头向前推动。侧方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后前向转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后向前转动肱骨。前屈摆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外侧手握住肘部,在活动受限处摆动。外展摆动: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下后摆动,使肩内旋。 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松动肩胛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双手同时向各个方向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2)髋关节 长轴牵引:患者仰卧位,下肢中立位,双手抓握床头,以固定身体。治疗者面向患者,双手握住患者所需牵引的大腿近膝苯节处,并用近患者侧的上肢腋下夹持患者患侧小腿踝关节处。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牵位。 后前向滑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两膝之间放一枕头,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治疗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后外侧,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处,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将股骨向腹侧推动。 屈曲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往小腿,双手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 旋转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分别屈髋,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髌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内旋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外旋时,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内收内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患侧髋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侧将大腿向对侧髋部方向摆动。 外展外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健侧下肢伸直。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将膝关节向下摆动。【注意事项】1治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2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基本操作手法。 3与其他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二、 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是指关节的远端骨朝向或离开近端骨运动的过程中,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的是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而不是关节远端骨与近端骨之间的夹角。 【适应症】 1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2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3神经系统疾患。 4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5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 【禁忌症】 1关节急性炎症期不做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2关节内骨折未做处理时,不进行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仪器设备】 1通用量角器 由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接,不可移动,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的中心相连接,可以移动。通用量角器主要用来测量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 与通用量角器相似,但固定臂和移动臂为2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可以与固定臂和移动臂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连接线与两臂相连。电子量角器重复性好,使用方便,精确度优于通用量角器。 3指关节测量器 小型半圆形量角器、直尺(用于测量手指外展或屈曲的距离)和圆规(用于测量拇指外展即虎口开大程度)。 4脊柱活动测量器 专用的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或电子量角器(用于测量脊柱的屈伸活动范围)。也可以不应用仪器,通过测量直立位向前弯腰、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时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活动范围。 【操作程序】 1测量体位 测量各关节及各关节不同功能活动时,都有标准的测量体位,一般情况下均应按要求操作,如患者存在特殊情况无法处于标准测量体位时,应在评价表格备注栏内加以说明。 2量角器位置 测量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患者有特殊运动障碍时可以适当调整)。 3不同量角器的测量方法 (1)通用量角器:使用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的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的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使用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并用固定胶带(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当所测关节运动时,液晶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测量器 半圆形量角器测量: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直尺测量:测量手指外展时,将直尺横放在相邻手指的远端,测量手指外展的最大距离(以cm表示);测量手指屈曲时,将直尺放在测量手指与手掌之间,测量屈曲手指指尖到手掌的垂直距离(以cm表示)。 圆规测量拇指外展:先将圆规两脚放在拇指和示指指尖,测量两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再在直尺上量出该距离的读数(以cm表示)。 (4)脊柱活动测量 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将测量计放在拟测量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的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计上显示的度数即为所测节段的屈曲度数。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被测试对象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分别向前弯腰、向后伸腰、向两侧侧屈。通过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cm来表示)。4、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1)上肢关节及手的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见表21、表2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3。(3)脊柱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4。 表2-1 上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关节运 动体 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参考值轴 心固定臂移动臂肩屈、伸坐或立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肩 峰与腋中线平行与肱骨纵轴平行屈0180伸 050外 展坐和站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肩 峰与身体中线平行与肱骨纵轴平行0180内、外旋仰卧,肩外展90,肘屈90鹰 嘴与腋中线平行与前臂纵轴平行各 090肘屈 伸仰卧或坐或立位,臂取解剖位肱骨外上髁与肱骨纵轴平行与桡骨纵轴平行0150桡 尺旋前、旋后坐位,上臂置于体侧,肘屈90,前臂中立位尺骨茎突与地面垂直腕关节背面(测旋前)或掌面(测旋后)各 090腕屈 伸坐或站位,前臂完全旋前尺骨茎突与前臂纵轴平行与第2掌骨纵轴平行屈090伸 070尺、桡侧偏移或外展坐位、屈肘、前臂旋前,腕中立位腕背侧中点前臂背侧中线第3掌骨纵轴桡偏025尺偏055表22 手部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关 节运 动受检体位量角据放置方法正常参考值轴 心固定臂移动臂掌 指屈 伸坐位,腕中立位近节指骨近端与掌骨平行与近指骨平行伸O20屈O90(拇指0一30)指 问屈 伸坐位,腕中立位远侧指骨近端与近侧指骨平行与远指骨平行近指间为0100远指问为o80拇指腕掌内收外展坐位,腕中立位腕掌关节与示指平行与拇指平行060表 23 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关节运动受检体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参考值轴 心固定臂移动臂髋屈仰卧或侧卧,对侧下肢伸直股骨大转子与身体纵轴平行与股骨纵轴平行0一125伸侧卧,被测下肢在上股骨大转子与身体纵轴平行与股骨纵轴平行0一15内收、外展仰 卧髂前上棘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髂前上棘至髌骨中心的连线各O45内旋、外旋仰卧,两小腿于床缘外下垂髌骨下端与地面垂直与胫骨纵轴平行各045膝屈、伸俯卧、侧卧或坐在椅子边缘股骨外踝与股骨纵轴平行与胫骨纵轴平行屈0150伸0跺 背屈、跖屈仰卧,踝处于中立位腓骨纵轴线与足外缘交叉处与腓骨纵轴平行与第5跖骨纵轴平行背屈0一20跖屈0一45内翻外翻俯卧,足位于床缘外踝后方两踝中息小腿后纵轴轴心与足跟中点的连线内翻035外翻O25表24 脊柱各节段活动范围的测量关节运动受检体位量角器放置方法正常参考值轴 心固定臂移动臂颈部前屈坐或立位,在侧方测量肩 峰平行前额面中心线头顶与耳孔的连线060后伸坐或立位,在侧方测量肩 峰平行前额面中心线头顶与耳孔的连线050左、右旋坐或仰卧,于头顶测量头顶后方头顶中心矢状面鼻梁与枕骨结节的连线各070左、右侧屈坐或立位,于后方测量第7颈椎棘突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头顶中心与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各050胸腰部前 屈坐位或立位第5腰椎棘突通过第5腰椎棘突的垂线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045后 伸坐位或立位第5腰椎棘突通过第5腰椎棘突的垂线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030左、右旋坐位,臀部固定头顶部中点双侧髂棘上缘连线的平行线双侧肩峰连线的平行线040左、右侧屈坐位或立位第5腰椎棘突两侧髂嵴连线中点的垂线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各050【注意事项】 1明确关节的活动范围。 2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3标准化测量。 (1)评定者应熟练掌握各关节功能活动测量时固定臂、移动臂、轴心的具体规定。测量时,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轴心相对应,固定臂与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并随远端骨的运动而移动。 (2)如患者存在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时,先测量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后测量被动关节活动范围,并分别加以记录。 (3)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 (4)测量时被测量关节须充分暴露,先触诊确定骨性标志,评定者与被评定者须保持正确体位,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检查的可重复性。 4避免在按摩、运动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检查关节活动范围情况。三、轮椅转移技术【适应症】 1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 如截肢、下肢骨折未愈合、截瘫、其他神经肌肉疾患引起双下肢麻痹、严重的下肢关节炎症或疾病等。 2非运动系统本身疾病但步行对全身状态不利者 如严重的心脏病或其他疾患引起的全身性衰竭等。 3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使独立步行有危险者 如有认知、感知障碍的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患者,严重帕金森病、脑性瘫痪难以步行的患者。 4高龄老人 步履困难易出意外者。【禁忌症】 严重的臀部压疮或骨盆骨折未愈合者不宜使用坐式轮椅。【仪器没备】包括标准轮椅、电动轮椅、俯卧式轮椅、下肢截肢患者的轮椅、坐立两用轮椅、单侧驱动式轮椅等。【操作程序】1由康复医师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功能障碍、康复需求等,如偏瘫者宜用单侧手驱动的轮椅;下肢截肢者宜用重心调整过的轮椅;高位截瘫者宜用电动轮椅;截瘫有压疮者宜用俯卧式轮椅;不宜久坐或久站者宜用坐立两用轮椅;一般患者可用标准轮椅。2由康复医师开出轮椅处方 以简式处方为例,处方内容包括:(1)车种:普通型、前轮驱动型、运动型、单手驱动型(左、右)、截肢型等。(2)大车轮:规格分别为50.8 cm、55.9cm、61.Ocm、66.Ocm(20in、22in、24in、26in),轮胎(充气,实心)。(3)手动圈:规格(16mm、19mm、22mm),标准型,带捏手(水平、垂直)。(4)小脚轮:规格分别为12.7cm、15.2cm、17.8cm、20.3cm(5in、6in、7in、8in),轮胎(充气、实心),小脚轮锁(要、不要)。(5)靠背,标准型、可卸式,后倾靠背(半倾、全倾),可开式靠背(要、不要),头枕(要、不要)(6)把手:标准型、折叠式(要、不要)。(7)扶手:标准型、桌用式、可卸式,扶手软垫(要、不要)。(8)脚托和脚踏板:标准型、抬起式、分开式、可卸式、左右(分别、共用)、脚托、脚跟护挡,脚前挡。(9)制动器;杠杆式(拉、压)、运动用可卸式、联轴节型、延长杆式。(10)座位颜色;蓝、淡蓝、黑,红、橙、茶绿(其他)。(11)附属品:软垫(坐垫、靠背)、轮椅用桌、袋、安全带。 电动轮椅需特别注明。3轮椅处方中其他条件的确定(1)座高:座高要以患者久坐也能保持正确姿势为标准。(2)座宽:需测量臀部最宽处,再加上5cm左右。(3)座深:为座椅前缘到椅背的距离。患者坐下时,小腿上段后方与垫子前缘之间应有5cm左右的间隙 。(4)臂架高度:两手下垂,轻松坐好,屈肘90,测量椅面至肘下缘距离,再加上23cm。(5)靠背高度:从椅面到两肩胛骨的中央下部距离。(6)脚托高度:先降低脚托,让患者的足跟恰好离开它们,然后再上抬1.3一1.5cm,固定。脚托离地面至少有5cm才安全。(7)全高:靠背后方推把的上缘至地面的距离,一般为93cm,如加上头部的延长部分时再加2530cm。 4由康复工程技术人员根据轮椅处方为患者配制轮椅。5由康复治疗师负责患者的轮椅操作训练(1)转移训练:训练床户轮椅、轮椅户厕、轮椅户浴盆、轮椅户地面等转移训练。例如:在训练从轮椅到地面的转移时,先用刹车将轮椅锁定,将臀部慢慢移动到座垫前缘,患侧手握住同侧扶手,健侧手伸向地面,随后重心移向健侧,臀部逐渐离开座位,健侧上肢在支撑躯体的同时缓慢屈肘,使患者坐在地面上。患者从地面坐回到轮椅时,先将轮椅固定好,身体尽量靠近轮椅座位,挺胸屈肘,使双上肢支撑在座垫的前缘,头向后仰,双臂用力撑起臀部移至座位上,再慢慢调整坐姿。(2)减压训练:患者坐在轮椅上,每隔1520min左右用双上肢支撑身体,抬起臀部减压。肱三头肌肌力较弱不能用手支撑起身体者,可将躯干侧倾,使一侧臀部离开座垫,持续片刻后,换另一侧臀部抬起,交替地给左、右臀部减压。(3)推进与后退训练:患者臀部坐稳,身体保持平衡,双眼注视前方,然后双臂向后伸,肘关节微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