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晴雯之X”这一情节(有答案)_第1页
请简述“晴雯之X”这一情节(有答案)_第2页
请简述“晴雯之X”这一情节(有答案)_第3页
请简述“晴雯之X”这一情节(有答案)_第4页
请简述“晴雯之X”这一情节(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请简述“晴雯之X”这一情节(有答案) 八一中学xx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骨髓(su) 大嚷(rng)潜移默化(qin) 屏息以待(bng) B.廿四(nin) 瞥见(pi) 游目骋怀(chng) 浅尝辄止(zh) C.负疚(ji) 厢庑(w) 东船西舫(fng)奄奄一息(yn) D.给予(j) 挫折(cu) 汹涌澎湃(pi) 长歌当哭(d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凌历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 B暴发 绿洲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 C恶梦 弭谤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 D真谛 神智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5年前,他在深圳揭竿而起,凭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在商海如鱼得水,现 在已经成了拥有超过两亿元资产的民营企业家。 C至于说房地产行业不像其他领域存在腐败,那就更是五十步笑百步了,因为近些年房地产行 业被揭露的腐败现象日趋增多,已有几个省市的高官因此落马。 D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比比皆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福布斯最新公布的xx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中国亿万富豪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152位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榜。 B经过大家一个多月来的艰苦奋战,这个产品终于新鲜出炉。不论从外观来看,还是从质量来衡量,它可以堪称世界一流水平。 C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D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现象,引发了育儿专家们的讨论,纷纷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 。 , 。 , , 。 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 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B C D 6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夜,高家在祭祖、叩拜长辈。觉民、觉慧溜了出来,来到了姑妈家。在这里,他们意外 地看到了梅表姐。 ( 巴金家) B愚人节的第二天,格雷沃广场上搭起了临时刑台。昨天还是愚人王的加西莫多,今天却被判跪在绞台的轮盘上任人鞭笞。 (雨果巴黎圣母院) C二女儿戴尔芬娜只惦记着参加舞会,对于父亲的病连一句问候之词都没有。 (巴尔扎克高老头) D阿格妮丝和大卫一订婚,大卫立即给多拉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在自己心里, 多拉仿佛就是自己家庭中自然的成员。(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 然而,上世纪中期,为获得克里米亚付出高昂代价的 _却主动将这块宝地送给了自己的斯拉夫兄弟。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与 _结盟300周年”,时任苏联 _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把属于 _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 _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自治 _,继续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人口近260万的克里米亚有占61%的人系 _民族,大约160万人,他们多认为自己是 _人。另外有60万乌克兰人,此外还有一些鞑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克里米亚 _政府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还是使用俄语。 7下列关于克里米亚对 _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B克里米亚半岛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具有经济发展优势。 C克里米亚 _族人大约160万人,占克里米亚人口的61%,他们大多对 _有较强的归属感。 D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 _海军的重要出海口, _黑海舰队常驻于此。 8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部与 _相连接,从地图上看,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 B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C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从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 _,后根据前苏联的决议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D俄乌双方在xx年签署的条约规定, _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截止期从xx年延长至2042年。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 _因为克里米亚,同土耳其帝国和欧洲列强进行了激烈斗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 克里米亚同乌克兰地域接近,经济上共同性,二者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密切程度超过 _。 C. 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俄军击败土耳其,将克里米亚纳入俄国版图,因此她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的嫁妆。 D. 1654年,乌克兰与 _结盟。300年后,克里米亚半岛被苏联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文正赴岭北道任,雇一骡,载幞被出关去,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至京,贫益甚,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冬月入朝,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 人谓公之廉直似海忠介,而去其烦苛,精敏似周文襄,而行以方正。若其学识纯粹,世惜其用之未尽者,又非二公之所得而比矣。公学宗孙夏峰先生,自言为方面时,居官行政,只遵宁陵吕叔简从政录,行之不尽。惜文集不全,今所刊汤子遗书数种,皆失本来面目。 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其殁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卧板床,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检其所遗,惟竹笥内俸银八两。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犹有以伪学劾之者。使士大夫人人能如汤之洁己奉公,又何致天下事不可收拾哉?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文正抚苏,奏革淫祀 淫:过度 B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 造:到?去 C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 D. 夫人、公子皆布衣布衣:平民百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莲芡或不岁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并笞其仆而遣之 则或咎其欲出者 C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秦王还柱而走 D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 敢以烦执事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汤文正“清俭”和“爱民”的一组是 A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 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惠 B.行李萧然如寒士,日给惟菜韭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 C焚其札,毙奴于杖 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D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 第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焚其札,毙奴于杖,中外快之。(4分) (2)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4分) (3)其殁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卧板床,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一空1分,共8分) (1)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荆轲刺秦王)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兰亭集序) (3),申之以孝悌之义,_ 。(寡人之于国也)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 ,_ ,自若也。(过秦论) 16、请简述中“晴雯之死”这一情节。(3分)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共18分) 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傅昌尧 老吴醒过来了! 老吴在死亡的隧道里摸索了三天三夜,终于又回到生命的入口。老吴的苏醒让整座城市长长吁了一口气,鲜花和掌声将医院塞得满满的。老吴是个英雄,火海救人的英雄。 老吴很普通,普通得犹如街边的梧桐树,老吴绝对没想到自己今生还做一回英雄。那天,老吴下班本不该从那条街经过,很像是有个导演在故意安排,老吴突然心血来潮要给自己买一条绵绸做的灯笼裤,老吴每天在护城河公园锻炼身体,见人家穿着灯笼裤很精神,就想也来一条。 刚拐进那条卖服装和小商品的步行街,就见有人急赤白脸地往外跑,边跑边喊:“起火了!起火了!”老吴眼睛不太好,一抬头,这才看见不远的一个店铺里有火光,浓烟滚滚。老吴犹豫了一下,准备往后退,可被蜂拥而来的救火的以及看热闹的人流裹挟着,被挤到了起火现场,老吴明显感觉到阵阵热浪的舔舐。有人喊,太危险了,大家往后退,给救火车让道!老吴听到远处消防车的鸣叫声越来越近。就在大家纷纷向街对面退去时,老吴突然发现,那起火的店铺里好像有个人。老吴站住了,大叫,里面有人!可没人理会老吴,店铺里不知什么东西爆炸了,人们跑得更快了。 老吴的脚挪不动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里面那个人是我看见的,我不能跑,跑了,就是见死不救。老吴在冲进火海的一瞬间,后悔今天不该来这里,更不该看见了别人没看见的那个人。 老吴抱着那个人从火海里冲出来,简直是个奇迹,当老吴浑身是火在地上打滚时,人们一时怔住了。是赶到的消防兵将老吴身上的火扑灭的。人们立即将老吴送到了医院。老吴的勇敢与奋不顾身,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又通过新闻媒体打动了更多的市民。人们手捧鲜花,络绎不绝地前往医院慰问。老吴受到的拥戴有些异乎寻常。 老吴的神志稍稍清醒一点以后,得知从市长到街边捡破烂的盲流都来看过他,心里便忐忐忑忑的。他竭力追忆着那天救人的情形。他问身边的人,救出来的是个什么人?人家告诉他,救出来的是个美丽的姑娘。老吴又问,那姑娘怎么样?人家告诉他,姑娘只受了点轻伤。老吴还问,那是谁家的姑娘?人家还告诉他,那姑娘就是普通人家的姑娘。老吴再问,人家就说,老吴你现在特别需要安心治疗,别消耗精力,因为还处在危险期。老吴便微弱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一堵,又昏了过去。 老吴像多数严重烧伤的病人一样,病情反复无常,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也被请来为老吴诊治。专家们说,老吴的伤势太严重了,这样的伤势还能活着,简直 _,且随时都会?老吴只要一醒过来,就询问那个被救的姑娘,人们越来越难以应付老吴的询问。那天,老吴凑在前来采访的记者耳边问,那个姑娘为什么没来看我?记者怔住了,许久才说,她会来看你的。老吴说,骗人。昏厥。 后来,人们找来一个姑娘,对老吴说,这就是你救的姑娘,可老吴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人们决定将真相告诉老吴,这样或许对治疗有好处,因为老吴反复询问那个姑娘,肯定是意识到什么,应该尊重老吴。但医生们却又说,风险同样很大。 告诉老吴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老吴的老伴儿,她噙着泪花,轻轻捧起老吴的头,隔着纱布,说,老头子,人家虽然承认你是个英雄,可你知道吗?你闹了个大笑话,你那天救出来的是个塑料模特! 老吴忽然微笑着,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其实我知道?说完,老吴就停止了呼吸。人们发现,尽管老吴的脸庞烧得面目全非,但那笑容却像浇铸般的硬朗、灿烂。 给老吴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5分)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xx届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骨髓(su) 大嚷(rng)潜移默化(qin) 屏息以待(bng) B.廿四(nin) 瞥见(pi) 游目骋怀(chng) 浅尝辄止(zh) C.负疚(ji) 厢庑(w) 东船西舫(fng)奄奄一息(yn) D.给予(j) 挫折(cu) 汹涌澎湃(pi) 长歌当哭(d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凌历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 B暴发 绿洲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 C恶梦 弭谤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 D真谛 神智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5年前,他在深圳揭竿而起,凭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在商海如鱼得水,现 在已经成了拥有超过两亿元资产的民营企业家。 B居里夫妇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于1898年7月 C至于说房地产行业不像其他领域存在腐败,那就更是五十步笑百步了,因为近些年房地产行 业被揭露的腐败现象日趋增多,已有几个省市的高官因此落马。 D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比比皆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福布斯最新公布的xx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中国亿万富豪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152位净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闯入全球富豪排行榜。 B经过大家一个多月来的艰苦奋战,这个产品终于新鲜出炉。不论从外观来看,还是从质量来衡量,它可以堪称世界一流水平。 C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D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现象,引发了育儿专家们的讨论,纷纷指出了父亲带孩子的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爸爸懂得适度冒险,善于理性思维等。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 。 , 。 , , 。 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 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B C D 6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夜,高家在祭祖、叩拜长辈。觉民、觉慧溜了出来,来到了姑妈家。在这里,他们意外地看到了梅表姐。 ( 巴金家) B愚人节的第二天,格雷沃广场上搭起了临时刑台。昨天还是愚人王的加西莫多,今天却被判跪在绞台的轮盘上任人鞭笞。 (雨果巴黎圣母院) C二女儿戴尔芬娜只惦记着参加舞会,对于父亲的病连一句问候之词都没有。 (巴尔扎克高老头) D阿格妮丝和大卫一订婚,大卫立即给多拉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在自己心里, 多拉仿佛就是自己家庭中 自然的成员。(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 然而,上世纪中期,为获得克里米亚付出高昂代价的 _却主动将这块宝地送给了自己的斯拉夫兄弟。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与 _结盟300周年”,时任苏联 _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把属于 _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 _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成为自治 _,继续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人口近260万的克里米亚有占61%的人系 _民族,大约160万人,他们多认为自己是 _人。另 外有60万乌克兰人,此外还有一些鞑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克里米亚 _政府的业务工作开展主要还是使用俄语。 7下列关于克里米亚对 _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被称为“黑海门户”。“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B克里米亚半岛地处交通枢纽位置,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港口码头建设,拥有许多设施良好的港口,具有经 济发展优势。 C克里米亚 _族人大约160万人,占克里米亚人口的61%,他们大多对 _有较强的归属感。 D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 _海军的重要出海口, _黑海舰队常驻于此。 8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部与 _相连接,从地图上看,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 B中国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克里米亚深水港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间的商贸往来。 C前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从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 _,后根据前苏联的决议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D俄乌双方在xx年签署的条约规定, _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军事驻扎截止期从xx年延长至2042年。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 _因为克里米亚,同土耳其帝国和欧洲列强进行了激烈斗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 克里米亚同乌克兰地域接近,经济上共同性,二者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密切程度超过 _。 C. 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俄军击败土耳其,将克里米亚纳入俄国版图,因此她将克里米亚比作自己的嫁妆。 D. 1654年,乌克兰与 _结盟。300年后,克里米亚半岛被苏联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文正赴岭北道任,雇一骡,载幞被出关去,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至京,贫益甚,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冬月入朝,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 人谓公之廉直似海忠介,而去其烦苛,精敏似周文襄,而行以方正。若其学识纯粹,世惜其用之未尽者,又非二公之所得而比矣。公学宗孙夏峰先生,自言为方面时,居官行政,只遵宁陵吕叔简从政录,行之不尽。惜文集不全,今所刊汤子遗书数种,皆失本来面目。 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其殁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卧板床,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检其所遗,惟竹笥内俸银八两。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犹有以伪学劾之者。使士大夫人人能如汤之洁己奉公,又何致天下事不可收拾哉?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文正抚苏,奏革淫祀 淫:过度 B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 造:到?去 C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 D. 夫人、公子皆布衣布衣:平民百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莲芡或不岁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并笞其仆而遣之 则或咎其欲出者 C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秦王还柱而走 D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 敢以烦执事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汤文正“清俭”和“爱民”的一组是 A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 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惠 B.行李萧然如寒士,日给惟菜韭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 C焚其札,毙奴于杖 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D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 第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焚其札,毙奴于杖,中外快之。(4分) (2)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4分) (3)其殁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卧板床,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答: 15古诗文填空。(一空1分,共8分) 。(荆轲刺秦王)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兰亭集序) (3),申之以孝悌之义,_ 。(寡人之于国也)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 ,_ ,自若也。(过秦论) 16、请简述中“晴雯之死”这一情节。(3分)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共18分) 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傅昌尧 老吴醒过来了! 老吴在死亡的隧道里摸索了三天三夜,终于又回到生命的入口。老吴的苏醒让整座城市长长吁了一口气,鲜花和掌声将医院塞得满满的。老吴是个英雄,火海救人的英雄。 老吴很普通,普通得犹如街边的梧桐树,老吴绝对没想到自己今生还做一回英雄。那天,老吴下班本不该从那条街经过,很像是有个导演在故意安排,老吴突然心血来潮要给自己买一条绵绸做的灯笼裤,老吴每天在护城河公园锻炼身体,见人家穿着灯笼裤很精神,就想也来一条。 刚拐进那条卖服装和小商品的步行街,就见有人急赤白脸地往外跑,边跑边喊:“起火了!起火了!”老吴眼睛不太好,一抬头,这才看见不远的一个店铺里有火光,浓烟滚滚。老吴犹豫了一下,准备往后退,可被蜂拥而来的救火的以及看热闹的人流裹挟着,被挤到了起火现场,老吴明显感觉到阵阵热浪的舔舐。有人喊,太危险了,大家往后退,给救火车让道!老吴听到远处消防车的鸣叫声越来越近。就在大家纷纷向街对面退去时,老吴突然发现,那起火的店铺里好像有个人。老吴站住了,大叫,里面有人!可没人理会老吴,店铺里不知什么东西爆炸了,人们跑得更快了。 老吴的脚挪不动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里面那个人是我看见的,我不能跑,跑了,就是见死不救。老吴在冲进火海的一瞬间,后悔今天不该来这里,更不该看见了别人没看见的那个人。 老吴抱着那个人从火海里冲出来,简直是个奇迹,当老吴浑身是火在地上打滚时,人们一时怔住了。是赶到的消防兵将老吴身上的火扑灭的。人们立即将老吴送到了医院。老吴的勇敢与奋不顾身,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又通过新闻媒体打动了更多的市民。人们手捧鲜花,络绎不绝地前往医院慰问。老吴受到的拥戴有些异乎寻常。 老吴的神志稍稍清醒一点以后,得知从市长到街边捡破烂的盲流都来看过他,心里便忐忐忑忑的。他竭力追忆着那天救人的情形。他问身边的人,救出来的是个什么人?人家告诉他,救出来的是个美丽的姑娘。老吴又问,那姑娘怎么样?人家告诉他,姑娘只受了点轻伤。老吴还问,那是谁家的姑娘?人家还告诉他,那姑娘就是普通人家的姑娘。老吴再问,人家就说,老吴你现在特别需要安心治疗,别消耗精力,因为还处在危险期。老吴便微弱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一堵,又昏了过去。 老吴像多数严重烧伤的病人一样,病情反复无常,一些国内著名的专家也被请来为老吴诊治。专家们说,老吴的伤势太严重了,这样的伤势还能活着,简直 _,且随时都会?老吴只要一醒过来,就询问那个被救的姑娘,人们越来越难以应付老吴的询问。那天,老吴凑在前来采访的记者耳边问,那个姑娘为什么没来看我?记者怔住了,许久才说,她会来看你的。老吴说,骗人。昏厥。 后来,人们找来一个姑娘,对老吴说,这就是你救的姑娘,可老吴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人们决定将真相告诉老吴,这样或许对治疗有好处,因为老吴反复询问那个姑娘,肯定是意识到什么,应该尊重老吴。但医生们却又说,风险同样很大。 告诉老吴真相的任务交给了老吴的老伴儿,她噙着泪花,轻轻捧起老吴的头,隔着纱布,说,老头子,人家虽然承认你是个英雄,可你知道吗?你闹了个大笑话,你那天救出来的是个塑料模特! 老吴忽然微笑着,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其实我知道?说完,老吴就停止了呼吸。人们发现,尽管老吴的脸庞烧得面目全非,但那笑容却像浇铸般的硬朗、灿烂。 给老吴出殡的那天,万人空巷。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5分) 18老吴临终前为什么微笑?标题“你的笑容永远灿烂”有什么内涵?(4分) 19老吴为救一个塑料模特而牺牲了自己,但全城的人都认可他是英雄,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请你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20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和技法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老吴在冲进火海的时候,后悔不该来,更不该看见那个“人”,这样的心理描写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B老吴苏醒后,虽然自己处于危险期,却仍然不忘他人的安危,一再追问“女孩”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了他的善良。 C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构思严谨,比如所有人中只有老吴看见了那个“人”,就暗示了这有可能是个假 红楼梦简答题(26题) 1“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共读西厢花纷纷”,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述之。 答:泣残红黛玉葬花 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第三十二回) 共读西厢花纷纷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2“三宣牙牌令”、“誓绝鸳鸯偶”、“殉主登太虚”等情节反映了鸳鸯抗争的个性,请选择其一简述。 答: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第四十六回) 3简述尤三姐殉情经历。 答: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尤三姐听说这事,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人空门。(第六十五回、第六十六回) 4“严父责打不肖子”,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 答: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 5简述抄检大观园的主要情节。 答: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第七十四回) 6“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简述“晴雯撕扇”或“晴雯之死”故事情节。 答:晴雯撕扇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高兴,并说扇能值几个钱。(第三十一回) 睛雯之死 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第七十七回) 7“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简述贾宝玉婚礼上调包计的故事情节。 答: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府悬赏万两寻玉,悬来假玉。贾政将外调,贾府决定给宝玉结婚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把怕黛玉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凤姐决定用调包计。宝玉听说娶的是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待洞房之中得知不是黛玉,糊涂得更加厉害了。(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七回) 8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女性的颂歌,在贾府这个污浊的环境中,从诗社相关情节的描写便可窥见红楼女性高雅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心灵世界,简述“海棠社”或“菊花社”的主要情节。 答: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第一次,海棠社,探春发起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绛洞花主?李纨出题,题目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第二次,菊花社: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种菊访菊供菊咏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夺魁,探春、湘云居次。(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 9香菱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简述香菱学诗的主要情节。 答: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第四十八回) 10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请简述这两件事,并说明它的作用。 【】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 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11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答案】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 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1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答案】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13“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你对此作简要叙述。 【答案】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规劝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无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感,因而红了脸,低下头来,还堂皇地为薛蟠辩护。黛玉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14简述宴席上凤姐作弄刘姥姥时众人的不同笑态。 【答案】刘姥姥在宴会上曾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湘云把含在嘴里来不及咽下的“一口饭都喷出来”;林黛玉连气都笑岔了,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年幼的惜春,跑过去拉着奶母的手叫“揉揉肠子”;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15贾府大老爷贾赦想收丫鬟为小妾,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第四十六回)这丫鬟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答案】这丫鬟是鸳鸯。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刑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刑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16简述香菱学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第三首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香菱学诗终于成功。 17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这种精神唯“勇”可形容,请简述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情节。 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了宝玉一件 _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来叫人织补,谁知道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睛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 18红楼梦中,宝玉与宝琴、平儿、岫烟恰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