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_第1页
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_第2页
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_第3页
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_第4页
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造宣言导学案及答案 第七课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 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 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案 (一)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又名知行,后改为行知,安徽省歙县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革行之书信行之诗歌集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六卷)。 (二)文化常识 易经即周易,春秋之后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它与诗书礼春秋合称“五经”。易经里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卦辞,这些卦辞里的“图形线”叫爻辞。每一个卦辞和爻辞都有它一定的意义。 正气歌:南宋文天祥抗金失败被俘后在狱中所作,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文体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4.议论文有哪几类?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 _驳倒错误论点。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四)预习课文 1.字音 遁辞() 玄奘()() 懦夫()苏彝士() 供奉()供给()() 2.词语 遁辞:。 鲁钝:。 众叛亲离:。 二、合作探究案 (一)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提出中心论题。第二部分(第 段), 。 第三部分(第 段), 。 (二)互动探讨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2.本文属于驳论文,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5. 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方法探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3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反馈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塑像(s) 遁词(xn) 玄奘(zng) B曾参(shn) 鲁钝(dn) 崇拜(chng) C监牢(jin) 遭遇(zho) 喑哑(y) D懒惰(du) 雷赛布(si) 创伤(chu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经历这次劫难后,让一度辉煌无比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B须放开时,挥亳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 C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 B通过模拟,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 A.米开朗基罗 B爱迪生 C玄奘 D哥伦布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 弃呢!(引用论证) 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 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对比论证) 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 C课文列举了大量详实的论据,构成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 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二)课内阅读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2文中画线的语句应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创造宣言学案 成武职教中心李翠萍 课前积累 一、作文写作素材 1、站在 _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2、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3、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友谊可以换其他词语) 4、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5、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上节精要复习 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对孪生小姑娘顶多八九岁,长得十分相似:都是双眼皮,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闪着天真 烂漫的光彩;微微上翘的鼻子秀气而适中;都是苹果形圆脸。所不同的是:妹妹的嘴唇薄, 一笑腮边俩酒窝,说话声音甜甜的,有点娇;姐姐的嘴唇略厚,脸上带点倔强气,说话清脆 而响亮。她们穿着同样的粉红色连衣裙。像两只美丽的蝴蝶,追 1 逐、嬉戏在芬芳浓郁的玫瑰园 作者从眼睛、鼻子、脸形和服饰上写出了两人长相与性格的不同之处。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 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 ?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 像上。?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 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自主预习 学习目标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2、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一、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 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二、文学常识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第二部分( )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 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 )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二、再读课文,分析鉴赏 1、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2、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3、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三、重点段落赏析训练 创造宣言(节录)陶行知注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 本课小结 1、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 答:五种错误的观点: 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 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拓展延伸 轻松一刻,随你心意,想做就做。 温馨提示:请课下做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 ) 下面测查想象力的题目,请如实回答,并根据所得分数查阅答案。请将选择的答案分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4) 答: 4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 注意哪些问题?(6分) 答: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3 数记录下来。 1、你不得已要说一个谎话时 A:总是慌乱,不抱有希望,结果让对方听出你是在说谎分 B:编造的过于详细,结果引起对方的怀疑分 C:话讲得恰倒好处,令人信服分 2、你相信自己的谎言吗? A:相信分 B:不相信分 C:差不多相信分 你来的时候,人们突然不说话了,你认为 A:他们准是在谈论你分 B:这是谈话中的正常间断分 C:他们是在与你打招呼分 3、你对别人倒霉、失意的经历的反应是 A:流眼泪分 B:同情分 C:厌烦分 4、你受到批评时 A:你完全拒绝批评分 B:你认为这些批评是合理的,正当的分 C:你觉得做的事情总是不对的分 5、你晚上外出消遣时 A:总是在你熟悉、喜欢的地方分 B:每次都试一试不同的地方分 C:有时换新的地方分 6、在你盼望什么人来时,而他却时时不到 A:你担心他出了什么交通事故分 B:你会假定他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分 C:你至少在一小时之内不会担心分 7、你在剧院或影院看演出时哭过吗? A:哭过分 B:没有哭过分 C:已经有多年不哭了分 8、如果你晚上孤身一人 A:你觉得害怕分 B;觉得不烦恼分 C;有点怕,但是又能够消除分 9、听鬼神故事时 A:会使你发笑分 B:会令你感到毛骨悚然分 C;会使你对超自然的事情感兴趣分 10、你盯着有图案的墙壁纸时 A;要是看了很长时间你还能看的出其中的格局分 B:你不怎么注意他分 C;你只不过单纯注意它的设计图样分 11、你在一处陌生地方睡觉被奇怪的声音弄醒时 A:会想起鬼分 B:会想到夜盗窃分 C:会想到是热水管分 12、交友时 A:尽管你们相识不久,你认为对方是有理想的分 B:你想使你交往的人进一步理想化分 C:你看的出你喜欢的人实际上很漂亮分 13、当你在看有一篇熟悉的小说改编成影片时 A:你通常想到看电影更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分 B:你通常觉得自己很失望分 C;你发现这个故事由于电影的特点而改变了分 14、你空闲时 A;能够以思考为自娱分 B:要是能够找到事情做会觉得很快活分 C:要是有特别感兴趣的事情考虑,觉得很高兴分 15、你对一本书或一部电影还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 A:经常有分 B:有时有分C:实际上从来没有分 16、要是你知道你打算买的那幢房子里曾经发生过凶杀案子 A:如果这个地方对你很合适,你还会买吗?分 B:你会立即放弃买这幢房子吗?分 C:你会想到这种事情会不会在你身上发生吗?分 17、你在心里改写过小说或电影的结局吗 A;只是这个故事给你很深印象时才会想过分 B:经常如此分 C:从来没有分 18、在讲述你自己的经历时 A:你总是夸大其词以便把自己的经历说的更好分 B;坦率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分 C:只修饰某些细节分 19、你幻想吗? A:经常分 B:有时分 C:很少分 20、你幻想的时候 A;能够虚构出大量的详细错综复杂的事情分 B:只能模糊地想出一些中意、合乎需要的情节分 C;偶而能够把某些细节安插进去分 21、看报纸时发现这样一条信息:饥饿的第三世界 A:你会迅速翻过不看分 B:你会发现自己没有食欲分 C:你告戒自己应该为其做一些什么分 22、你能在想象中与别人交谈吗? A;只是在辩论之后才能分 B;不能分 C:经常这样分 23、强烈的视觉意象总是伴随着你思考吗? A:通常如此 分B:很少分 C:有时分 4 24、你认为自己 A:对于冒险很有经验分 B:对冒险不感兴趣分 C:对冒险感兴趣,但不总是很有信心分 25、如果一个孩子给你讲述了他一个想象中的同伴的故事 A:你完全进入他的幻想分 B;你会告诉他说谎不对分 C:你只是宽容地微笑以一下分 26、当你心里想着一首你喜欢的歌曲时 A:你能完全清楚地听到这首歌分 B:你只能断断续续地听到一些分 C:你得小声唱才能想起来分 27、当你发现邻居被盗窃时 A:你会查看自己门上的锁是否牢固分 B:你想买一只看家狗分 C:你想买一支枪分 28、你能否假设你可能会遇到像坐牢这类麻烦事情吗? A;不能分 B:在情况稍有不妙时可以想象到分 C: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做不到分 评介: 总分在30150分之间,总的来说是分数越高,想象力就越强; 3050分,这类人的想象力是弱型,令人十分遗憾,似乎一点督不能进入想象的世界。这类人可能都很注重于实际情况,很现实,不喜欢幻想。尽管如此,这类人也会对自己的想象力弱而感到失望; 5174分,这类人不太喜欢想象,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但只要可能,总是尽力消除幻想。人们可能对这类人的冷静讲究实际的做法表示赞赏。尽管如此,这类人也失去了想象本可以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75109分,这类人具有想象力,甚至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事情做的很有效果。想象会给这类人带来一定的好处。但这类人的想象力还为他们的见识所限制,所以应该努力扩大这类人的视野,向高度想象迈进; 110129分,这类人具有很强的想象力,有时他们的想象过于丰富,对周围的事物过分敏感。另一方面,这类人可能具有较高的艺术天才,每当设法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时,便产生一系列丰富的想象; 130150分,这类人具有相当强的或者说过于风骨的想象力,拥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实问题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三、 四、结构分析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讲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讲解: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5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大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讲解: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的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2.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分) 答:五种错误的观点:(不超过20个字) 答: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大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答?等死而已?不算对。 意思对即可。答对四个得1分,五个全对得2分。 意思对即可。?处处天天人人?1分,?都能创造?1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作者得出的结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不超过12字) 3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4) 答: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1分) ?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1分)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2分)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6分) 答: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要敢于创造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际,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要鼓励学生创造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4分) :答案为B、E 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议论文相关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 对比 引用 比喻 类比论证 议论类型:立论 驳论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情景导入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设问导学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 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互动探究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 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 论证思路(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段) 提出论题: 以举例、归纳论证的方法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我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三部分:(11段)呼唤创造!引用论证。 何划分层次? 划分依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