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简析_第1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简析_第2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简析_第3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简析_第4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简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简析 麦克卢汉提出过三个非常著名也非常受争议的论断:媒介延伸论,媒介讯息论以及媒介凉热论. 麦克卢汉对媒介内涵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们平时对于媒介的定义.麦克卢汉认为,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的定义中,任何的一种技术,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这种延伸就是人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在这种意义上,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辆是人腿的延伸,电脑是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因此它们都是媒介. 然而无论在什么时候发生这种延伸,中枢神经系统似乎都要在受到影响的区域实行自我保护的麻痹机制,把它隔绝开来,使它麻醉,使它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东西.因此,凭借这种综合症,人把新技术的心理和社会意识维持在无意识的水平,即使新媒介诱发的新环境无处不在,并且使我们的感知平衡发生变化,这个新环境也变的看不见了.麦克卢汉认为,我们总是无可避免的踏入到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中,对于媒介这个大环境的存在,我们常常是深入其中而不自知.这就是媒介力量最可怕的地方.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那个尖锐的问题:鱼儿知道它在水里么?我们真的知道我们浸淫在媒介中么?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认知,可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而且还把此种被改变后的认知当作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产生的认知.麦克卢汉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他所坚持的两个假设:一个是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视为的那样(we become what we behold);一个是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工具,任何这些工具又塑造了我们正如我们修建了公路和隧道,这些发明创造使人腿的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延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自己所发明的工具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我们对距离的认识会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这是他最知名也最具争议的思想 麦克卢汉认为,不管我们平时对讯息和信息的理解如何,我们都忽视了媒介讯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们有力量改变社会进程和人类的关系和行为在麦克卢汉认为,任何由媒介引起的在社会或者文化领域的变化,都是媒介的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传播内容是无关紧要的,重要效果来自于媒介自身的形式各种媒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新媒介的产生促进了改革麦克卢汉一再坚持,研究媒介者应该关注媒介的形式,并了解媒介的新形式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尺度,对人类社会的结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社会受到更深刻影响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 那么媒介究竟是什么样的讯息呢?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形式改变了人类感官与感知的关系每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官比例发生变化如拼音文字产生以后,视觉就被放到了感官系统的最高级而每一次感官比例的变化调整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拼音文字被发明以后,人对世界的抽象思维把握发生了改变,想象力,情感和感知生活就发生了相应的分离我们上下或左右的扫描印刷品,我们就开始按照序列,线形的方式进行思考,沿着直线的形式寻找事物的因果关系线形思维方式同时还培养了垂直的权力关系 由于将感官的参与和人类的感知相联系,麦克卢汉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媒介凉热论按照麦克卢汉的定义,使某一感觉器官做高度定义扩张的传媒媒介,虽然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却只涉及到一种感官,虽然有高抽象性,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非常低,这样的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到的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人来补充,因而使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就是冷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凉热论受到了许多的质疑与批评学界认为麦克卢汉对媒介影响力的论述显然将问题简单化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实际上麦克卢汉在这里实际上是要提醒人们注意媒介中的民主参与问题,他真正谈论的是人在媒介中的主动参与问题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麦克卢汉所定义的大众传播媒介并不是指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麦克卢汉推崇冷的媒介,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热媒介进行批评他认为人们显然已经越来越醉心于用技术塑造越来越热的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的阵地热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一个推崇排斥性技术的社会是不利于民主发展的社会 麦克卢汉继承学者因尼斯的观点,继续探索传播新形式与人类时空感知之间的关系 因尼斯认为媒介可以按照其倾向性分为时间倾向性媒介(难以在空间传递,却很容易穿越时间隧道保留下来,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和空间倾向性媒介(方便携带,可以跨越空间传递,但是却很难战胜时间的流逝,有效的保存下来,如报纸)因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间倾向性还是空间倾向性是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制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时间倾向性的媒介帮助维护中央集权的传统宗教形式和相应的社会结构,而空间倾向性的媒介让不同的传统和文化把拖了空间限制,跨越空间积累行政关系,因此使世俗和政治力量的分权更为容易 麦克卢汉很同意因尼斯的说法,认为在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技术是整个文化结构的动因和塑造力量但是在电子媒介的论述中,麦克卢汉有自己的观点麦克卢汉认为,现代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和空间中永不停息的信息重置在电子媒介塑造的世界中,空间和时间消失了,由书本文化培育的具有个人主义意识的世界也被丢弃,人民迎接的是一个所有人都与其他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落时代 世纪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麦克卢汉认为在我们的地球村里,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角落,都如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一样传播速度的加速提高促成了地球空间实质上的变小,而空间的越来越狭小又进一步保证了时间上的同步性而且麦克卢汉认为,这样的地球村所代表的全球社会是我们可以共同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所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地球村的趋势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民族,国家等概念的瓦解和重构他认为,在这个电子技术塑造的时代里,人们对整体合一的需要就是对整个人类无限和谐的追求地球村这一天才预见,实际上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时代的每个人,每个地区都成为了彼此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们在信息网络中成为地球村落的居民,人类的命运空前的联系在了一起。 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有其对人类社会进程的独到见解作为理论支撑 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也即部落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传播格局中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印刷传播阶段,也就是人脱离部落化的阶段此时眼睛和印刷文字占据了同志地位 电子传播阶段,是重组部落化的阶段,是一个所有感官深入参与的时代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帮助人类重新回到部落状态中内爆 内爆就是内向地爆发和坍塌事物内向的爆发往往会发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导致处于临界点的事物发生聚变麦克卢汉担忧的文化内爆是指电子化所引起的后工业化社会所出现的文化裂变,这是由电子媒介的迅捷性所造成的 在电子媒介的作用下,我们的生活已经混为一团,过去,未来,遥远或是眼前,这些似乎都没有了去被。个人的,公共的,一切都在瞬间内爆于我们面前新的媒介技术重构了社会生活,以致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社会,没有文化登记也没有领域分工在这个实际上更为有限的空间里,传播的电子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育了一个更加互动的空间,但人类的批判和理性思考实际上却在减少如何评价:1.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他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有启迪作用。3,他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见,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极端性和片面性:1. 把媒介技术看做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 在他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自己所发明的技术和工具所主宰的对象。3 此理论的全部依据是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斯图亚特霍尔传播学思想分析 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1964年,理查德霍葛特在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斯图亚特霍尔是第二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发展成为国际学界最负盛名的文化研究机构,并且形成了著名的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的主要成就有:其编码/解码模式打开了受众研究之门;在他洞察了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后,综合两者长处,开启了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霸权的研究.我们首先来谈谈斯图亚特霍尔研究的理论来源. 1.结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在中指出,意识形态总是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表现出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个体在这架机器中提供了一个位置,唤出个体并赋予他一个名称,然后提供给个人一种抚慰性的幻景.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斯图亚特霍尔赞同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叙述,也认为大众媒介,教育系统主要通过意识形态产生作用.霍尔赋予大众媒介很高的地位,认为它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制度.媒介构建了自然幻觉,让人以为它在反映现实.霍尔批判性的吸收了阿尔都塞的主体构建理论: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将具体的个人构成主体的功能,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对具体个人能否作为具体的主体提出赞成或质询.同时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意识形态对于人的控制是隐蔽的,被内化了的,作为主体的个体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从外部构筑我们的本质自我,我们依赖于教育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来看待自己的社会身份,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因而我们是文化的主体,但却不是它的创造者.霍尔认为阿尔都塞的这一理论太武断了,他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个体被意识形态强行的构建为主体.霍尔认为这具有浓厚的决定论的色彩,他认为阿尔都塞忽视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两者必然的辨证关系.在霍尔认为,意识形态包括实践意识形态和推论意识形态.实践意识形态是主体在参与有意义的组织活动时所获取的理所应当的认识,推论意识是主体对具体行为进行解释的能力.推论意识反映了主体的能动性,它包括了对意识形态和文化关系的更为广泛的了解,它承认意义体系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主体对现实存在具有推论式的洞察力,主体不同程度地拥有实践意识和推论意识.同时霍尔也批判了阿尔都塞的功能主义.霍尔认为,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市民社会的形式内容,就必然不可能对统治的意义结构进行批判,也无法解释社会抗争和多元意见的社会现象.由此可见,霍尔的理论是批判的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2.葛莱西的霸权理论葛莱西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就是他的文化霸权理论.他认为,文化霸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的关系.霸权的获取,当然不排除意识形态的压抑,但是霸权的形成更主要的需要依赖被统治者的赞同,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而这总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霸权概念指出,统治集团的支配权并不是通过排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霍尔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莱西的霸权理论联系起来,认为霸权就是制造出来的赞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结构关系,它能使传媒保持某种独立,又能遵守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规则.传媒必须在普遍的范围内或者大家都赞同的一致舆论的框架中生存下来.它使自己适应于这样一种一致的舆论,同时又试图形成这样一种舆论,传媒成了生产普遍赞同的一个组成部分.霍尔在中用葛莱西的霸权理论着重分析道德恐慌这一社会问题.霍尔的成就一.编码/解码模式霍尔的传播思想着重体现在他的著名的编码/解码模式以及他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论述中.他的特殊贡献主要在于他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了起来.霍尔的著名论文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研究模式,代表着伯明翰学派在媒介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霍尔在这个模式中,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莱西的霸权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借用了马克思主义术语: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来描绘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利用了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主张,由此说明意义是不稳定的,它依赖于在话语形式中的构联;还吸收了罗兰巴特的语言学思想,认为意义由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组成.霍尔认为,信息编码环节完成以后,这些编了码的内容就开始进入了流通环节,而且这些编码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就对其失去了控制权.而社会是不同质的,由很多不同的团体和利益所组成.电视观众不是单一的没有区别的群体,而是社会团体的混合物.每个团体都会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将自己同主导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因此,生产和接受之间必然缺乏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会对信息产生误读甚至曲解.而且霍尔认为,尽管有些符码早已经被深深的自然化了,似乎在语意上不会出现误读,但是电视观众对电视话语的多种读解还包括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原因.霍尔认为,生产者不能任意将主导意义加入信息中.如果这个意义受到大多数团体的偏好,那么它的主导位置就可以得到确立.然而它还可能受到各方面的抵抗.根据这个意义,霍尔将电视观众的读解分为三类:主导-霸权读解或称偏好读解,协商读解以及对抗读解.霍尔认为,主导-霸权读解,表明解码和编码之间存在着意义的一致性,这种形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在实际中却不大可能发生.最多情况是协商式读解.霍尔用罢工者对罢工报道的态度为例进行了说明.协商式读解承认主导意义但仍然声称在特定领域可以在主导意义之外运作.而对抗式读解则是观众在另一个参照框架中将信息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对编码者来说,这些观众的读解就和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走到主导意义的反面了.霍尔同时认为,这三种形式绝对不是分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刻度的滑动就是编码者同解码者之间的话语斗争-信息结构的多义性使得在任何时候的读解都是主导意义和臣属意义之间的政治斗争.编码/解码模式的意义:霍尔的传播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位置.最初的传播学研究多遵循实用主义和功用主义,力图了解受众控制受众,注重传播效果.传统的媒介研究运用的是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将传者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将受众作为客体,传播过程就是主体作用于他者的活动过程.受众被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进而物化.这些模式将传播视为直线传播,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只是一条单向直线.而霍尔认为,尽管编码和读解信息是确定的环节,但是仍然会产生不确定的结果.传播学研究的不应该是主客对立意义上的单一主体,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应当坚持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也要强调交往.霍尔认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打开了受众研究之门.缺陷:解码/编码模式过于专注于文本研究.他的读解模式虽然破除了观众被动性的观念,但是这些模式的运用仍趋向于构建受众,文本力量高于读者的观念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这个模式并没有试图去证明电视话语的主导意识形态编码是如何和社会结构发生联系的,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力量,没有从实质性的政治经济视角研究大众传媒,忽视了由国家和经济提供的更为广泛的结构关系.受阿尔都塞的影响,霍尔把大众传媒当做自治的意识形态机器,从而很少评价经济和国家在文化生产中的重大作用.同时霍尔对话语过于重视,反而忽视了物质构造和符号形式间的明确关系,也忽视了研究制度结构和报纸内容之间的连续的关系,从而将真实和符号间的关系夸大了.对符号学的过于关注也阻碍了他对媒介民主化的分析.二.在中,霍尔将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主要的两种范式:文化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霍尔认为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文化主义范式过于强调文本分析和对个体经验的研究,高古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赋予了经验在文化研究中的权威性地位.霍尔肯定了结构主义在这些方面的强调:决定性条件,抽象与整体的概念,经验去中心化.但是霍尔也指出,正是由于结构主义太强点所谓结构整体和这种整体的决定作用,牺牲了过程和具体经验的复杂性,牺牲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霍尔主张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有利因素结构起来,以更换的进行文化研究女权主义受众观一.什么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 ,也称女性主义,泛指为取消对妇女的歧视,争取南女平等而工作的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理论思想.女权主义是一种学术作品和实践体系,是一个关于妇女遭受压迫和以何种方式,方法赋予妇女权力的政治运动,在哲学渊源上看,女权主义是西方父权制残余同西方社会个体化发展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产物,是西方哲学思想-个体主义的一个分支.二.女权主义流派1.自由派女权主义.自由派女权主义没有将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归结到某种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或父权制度,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认为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造成的,且这种偏见伸伸的扎根于法律或是其他的意识形态中,或是通过将妇女排斥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的.自由派女权主义认为解决妇女从属地位的方案应该从体制内部寻找而不是采取革命的手段,力求在资本主义系统内获得平等的权利和自由.2.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权主义认为,女人受压迫的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可以看做资本家统治工人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到乡,塑造了一整套符合经济需要却置女性权利于边缘的女性概念.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权主义认为解决的关键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3.激进派的女权主义激进派的女权主义认为,女人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这种制度赋予了男人统治女人的权利,使得女人处于诗歌想象里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在历史中则全然缺席的地位.女人被当作物和商品,映衬着男人的主体地位和存在.中产阶级和核心家庭对父权制度的坚持和导引,使得男性价值标准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规范模式.长期浸染在父权文化中的妇女,逐渐把男性做主导,强迫的男权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而趋于沉默.-以上的三个学派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认定存在一个与女性有关的真理-女性是一个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群体;女性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积极因素,以自己的清醒认识和仁慈,保护着自然和生命,并使其具有人的品格.因此,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相比于男性,更能够赋予人类更人性,更道德的生存模式,这种模式将引导着社会走向有益的目标.-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受到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影响,主要议题是女性在大众文化中进行自我确认的心理过程.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想要了解的是,在父权文化中,构建女性主体地位的过程,而不是女性特质本身.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并非独立于父权社会之外,而是整合于父权社会.5.后现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解构由男性统治,主导的意义系统,构建一个突显女性主体性视角的语言秩序,使女性的娱乐免受男权模式之虞.后现代女权主义提倡价值的多元化和界限的突破.三.女权主义的受众观1.自由派女权主义-戴安娜 梅韩的受众观梅韩的理论以量化的内容分析为主,通过计算电视节目中女性角色的种类和出现频率,揭示了电视戏剧节目所反应的女性地位的变化.同时她又结合定性分析,批判电视不断以含有性别歧视的女性形象奴化女性观众,主张电视应当宣扬正面的女性形象.梅韩的论著集中体现了她的电视批判理论.1)基于电视对女性角色的呈现,反映了女性的生活,隐含了女性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假设,她精确的描述电视中女性角色的行为及变迁,以此说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况.2)基于观众会对电视形象照单全收,会利用电视的经验来评价现实生活中他人行为是否适当的假设,她对电视中的女性角色与真实社会中的女性角色做比较分析.她发现电视中女性的职业角色特点是:几乎全都是从事服务行业的,而男性从事的是控制他人的行业.而且电视在告诉女性观众:职业女性只能从事服务行业,受男人的控制和领导,因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女强人会失掉幸福的家庭或不会有家庭,单身是他们的命运及生存模式.梅韩通过对20世纪50-80年代的一系列女性角色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电视中的种种女性角色综合表明,女人处于次等地位;女人应该是无私忘我的,完全为男性奉献.2)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女人是对世界秩序的扰乱的中断;在动荡不安的时候,女人是对世界秩序的威胁和解构力量.3)除了极少的例子,女性自主精神的表达,即使只是对性别意识的表达,都被视为有害和危险的而被粗暴禁止.归根揭底,电视以系列女性形象警告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女性的本分是无私,忘我,为男性奉献,而不应该追求独立自主.梅韩的理论不足:1)她把所有的观众都看成是被动的,认为电视中的人物形象一定会深入观众心中.而实际上一部分观众是有解读电视的主观能动性的,会从这些负面形象中滋生出反抗性别歧视的觉醒意识.2)她没有论及这些负面形象产生的背景和根源,这些形象究竟是如何影响女性观众的.3)她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电视中女性形象多为负面的主要原因.2.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权主义-里丽安 罗宾逊的受众观罗宾逊从真实的职业女性来检视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发现电视对女性形象的扭曲:电视形象将女性的职业认同的工作情况归结为性别意识,而真实的职业女性视自身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罗宾逊旨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父权象征的巨大威力,以及职业女性所受到的剥削.资本主义最大的盈利机构-电视,采用各种策略(不惜扭曲女性形象)吸引观众,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是吸引观众为电视,广告商,资本主义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维护父权秩序既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宾逊认为,女性可以对抗这种拨选,关键是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父权制度失去为女性定位的社会基础和制度保证.罗宾逊理论的缺陷:制度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女性的地位必然会为之改变,根深蒂固的父权秩序是压制女性的现实执行者,不消除它,男女平等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3.激进派女权主义-卡诺尔 艾雪的受众观艾雪的著作揭露了电视游戏节目和肥皂剧对女性的歧视和奴化.她认为,肥皂剧和电视游戏之类的通俗节目,以贬低,抑制女性并竭力使父权家庭理想化的方式,倡扬着父权秩序.这些节目把家庭生活描述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肥皂剧试图向观众表明,家庭是女性的生活中心,甚至应该是女性的一切,女性不可以远离家庭,更不能选择独居而发展真正的自我及主体性人格.它鼓吹所谓的理想的家庭模式,掩盖男性加在女性身上的权利所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在肥皂剧中,男性往往被塑造成完美的角色,却从不展现男性具有的压抑,控制女性的主导权利.电视对家庭生活的描述,试图奴化女性观众,其终极目标是维护男权统治,而女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缺席和沉默状态,逐渐把男权秩序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而丧失了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权和个性,反过来却被男人嘲笑为天性愚蠢,精神低下.艾雪认为,女性特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女性完全可以脱离男性主导的秩序而建立起女性群体主导的独立世界,以满足女性的特定需要和欲望.她认为女性应该发掘自我,脱离男性,与其他女性团结起来,摆脱被男性贬低与歧视的处境.艾雪理论的不足:1)共同构成人类的男性,女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歧视女性是人类文明的缺陷,排斥男性同样也是不可行的.2)激进女权主义所依据的泛姐妹情谊,漠视了女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也过分夸大了女性集体意识的牢固性.4.后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受众观特点:a注重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受众,受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比较深.b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探讨女性受众在大众文化中进行自我确认的心理过程,揭露女性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1) 通俗电影-劳拉 玛尔菲的受众观玛尔菲在其著作中运用政治/性心理分析的方法,揭示父权制社会的潜意识是如何构成电影表达形式的.她认为,好莱坞主流电影根植于三种观看上:一是摄影机在拍摄情景中观看女演员(窥视的,男性的视角);二是电影叙事中的男性角色的观看;三是观众的观看.玛尔菲认为,男性受众以窥视狂和拜物主义的主体形式,观看电影中的女性,并获得快感.而女性受众以丧失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为代价,转换成男性的眼光观看,成为准男性受众.玛尔菲通过心理分析指出,女性的形象具有双重性,既是男人欲望的对象,也是阉割威胁的能指.通俗电影正是以女性形象的双重性操纵着观众的视觉乐趣.观众的乐趣体现在窥视癖和男性拜物主义的双重满足.通俗电影导致了观众的窥视癖和自恋癖,观众得到了两种相矛盾的视觉享受,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女性身体被物化,以抵抗男性对性别差异也就是阉割的恐惧.玛尔菲主张消除通俗电影的乐趣,使女人们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屏弃通俗电影的错觉手法,使观众对电影产生辨证的,充满激情的超脱热情,而不是将女性当做(主动的)男性窥视的(被动的)材料.2) 肥皂剧-特尼亚 马德烈斯基的受众观特尼亚在中提出:其一,肥皂剧力求大批观众认同电视角色所经历的过程,掩盖观众与电视角色之间的实际距离,追求所谓的接近性,以满足女性受众追求认同感的心理需求.其二,肥皂剧精妙的段落结构安排,节奏与模式,竭力配合着女性观众的生活节奏,使她们沉浸,满足于这种虚幻当中,泯灭女性观众参与社会,增长社会见识,做职业女性的主体性愿望.其三,肥皂剧和广告之间的交替显示了女性观众的双重身份-既是精神道德上的引导者,又是家务上的奴隶.3) 浪漫小说-珍尼斯 拉德维的受众观拉德维的分析的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来临的时候,一方面是女性要求平等和解放,一方面却是浪漫小说的读者们更热情的购买和阅读浪漫小说,而浪漫小说中有许多歧视奴化女性的内容和企图.拉德维研究发现,出版商采取采用复杂的销售技巧,使得浪漫小说随处可见,容易买到.更重要的是浪漫小说迎合满足了女性读者的特殊需要,圆满理想的浪漫故事的结局使女性读者获得愉悦.然而女性读者的乐趣是通过女主角的经历而间接获得的获得解放的体验,是一乌托邦式的抗议,然而也实际上使女性丧失了反抗父权压迫的批判精神.拉德维指出,浪漫小说的双重作用:它既是一种温和的反抗,更是一种女性的反抗意识被抑制.5.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观特点:一是强调商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受众的乐趣包含积极乐观的支持态度,认为妇女会从含有性别歧视的内容中生出新的反抗歧视的意识.二是注重如何挽救妇女的娱乐,使之免受过分的男权模式,男权定位之虞.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者通常既是女权主义者又是通俗文化的女性受众,这样的双重身份为女权主义的受众研究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1) 受众的乐趣/积极的反抗-英 昂的受众观英昂选取了盛名在外的肥皂剧作为考察对象,根据读者来信中体现出来的阅读态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她的受众分析.a讨厌该肥皂剧的人以大众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把肥皂剧归为通俗文化的范围谴责它陷入了商业化和公式化的模式,认为肥皂剧会消磨女性反抗性别歧视的意志力但是英昂发现在这部分观众的来信中,他们只是谴责肥皂剧是坏的,但是避而不谈他们观看节目的方式和观看节目的意义英昂认为这类观众使用这样看似令人信服,合法合理的字眼,只是出于心理上的安全感,因为这些字眼不仅使他们的憎恶合法化,使之可信,可以理解,而且使他们确信自己的正确的,因此可以毫无遮拦的展示愤怒英昂认为,这类观众是缺乏批判力的b嘲讽型的观众他们喜欢达拉斯,同时又坚持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给他们带来的道德感和她们通过达拉斯得到的快感相矛盾,于是他们通过嘲弄和讽刺来化解这种矛盾依据提出评论的理论,人们对某个事物提出评论,就肯定了一种居于那事物之上的关系这类观众使用讽刺性的评论,使她们自己与肥皂剧拉开了距离缝隙成了掩盖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烟幕弹,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句顶了嘲讽者的观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