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首先感谢友盟李飞(此帖已经公开)以下是分类,每个大项中又有细项:一、基础类(政治3楼、字典4楼、地理5楼、汇编6楼)二、简牍类(走马楼吴简7楼、其余诸简8楼)三、经济类(经济9楼、货币10楼)四、传记类11楼五、制度类(地方行政含都督12楼、选拔考课13楼、官制14楼、封爵及礼制15楼、兵制与法制16楼)六、历史地理、战争类(历史地理17楼、政区划分18楼、战争19楼)七、文化思想、社会类(文化通史20楼、儒道佛21楼、社会生活22楼、士族23楼、少数民族24楼)八、政治类(政治25楼、史学26楼、地区史27楼、考古28楼)九、论文集类(已故名家29楼、知名学者30楼、研讨会31楼)红字是我建议的优先本。一、 基础类政治篇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三国史范围内,最详尽的注解本,不但有作者及诸先贤的分析、不同史料的取舍理由,也附有同一个人其他事,能散见于哪里。对有一定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是最快上手的。宋书、梁书、隋书其实也就是应用一下职官志、郡国志之类,其中梁在讲述诸夷,往往有以前所没有的内容,可供参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如果有兴趣族谱的话,反正我不太相信这东东。续后汉书抛开萧常和郝经的蜀汉正统论,还是有异于廿四史的资料,可能反正是比百讷本更早的原文,可用来纠错;也可能只是他们的见解,那就可能对,也可能错,故要具体分析案例。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之书,但也不是必读不可。八家后汉书辑注、九家旧晋书辑本三国相关内容其实真的很少。三国志校笺赵幼文有部份见解,比卢弼更出色和合理。引用了萧常续后汉书、郝经续后汉书、建康实录等校对,也是其优点;应用武英殿底本而舍百讷本,这点见仁见智了。综合来说,也不失为值得一购的本子。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其实这个按以前的排列方法,不算正史,但这部地方史,补充了很多蜀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地方史。当然,也有部份与三国志相左的内容,入门者没有头绪时,任乃强的注译能帮助你。作为首届国家图书奖的得奖作品,其实真的不用再多废笔墨,总体来说,意见基本正确,注译有时超出原文数倍,算是其他的参考意见;在校对底本方面也可见其功力。当然,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也值得一看,尤其它是简体横版,对很多人来说,比任乃强的舒服。所以要因人而异,好像对从小看竖版繁体的我,完全没区别。建康实录其实可以说是吴版纪,补充了很多三国志没有的内容,比方步练师之名;因有资治通鉴所引用的内容,比方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同时因很多与三国志相左的内容,后记的校勘之功用,是时候发挥了。中华书局版对比上海古籍版,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较差劲的校勘。校补襄阳耆旧记是难得补充荆州士人、地利、风俗的史料,尽管黄惠贤先生在多年后,不太满意自己的校注版,但仍是目前为止最佳的辑本。胡注资治通鉴时间和诸史料的取舍,通鉴毕竟是集北宋的精英来编著,有相当的权威性。胡三省的注解,中规中矩,有对有错,但大体上还是能引用。后汉纪东汉编年体,还有很多内容是后汉书、三国志所没有的,可惜的是在曹操迎刘献后,著墨不多了。以周天游校注的版本为佳。世说新语笺疏魏晋之际史家所在的环境,迫使他们有不少曲笔;裴松之虽注引了很多南朝时尚存、现在已散佚的诸史料;太平御览这些类书虽搜集了不少唐、宋时的史料,但对比南朝来说,应该丢失了不少。世说新语及其所注引的诸史料,填补了空白。有不少大家也注译,当中以余嘉锡先生的最为详尽,且是以比较哪条史料更可信为主,最适合三国研究者。如何阅读运用?可先从后记,以笔画数查出四角号码,然后以号码找出相关人物,再远用查纪传的方式,查遍你认为是该事件的相关人士。虽然较麻烦,但对比大海捞针,已经是不错了。书中同一个人,随时有十多个写法,人物索引真的节省了很多时间。太平御览这部类书罗列了诸多已散佚的史料,有时或能反正百讷本原文是错误:逍遥津之战战徐盛失的不是矛已是牙旗,因为那条资料是被编入牙部,对比百讷本误书一字与不置矛部而误置为牙部,可能性已前者为大。通过关键词搜索,如人名、事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此书。艺文类聚唐四大类书之一,有太平御览所没有引录的史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取材上与其他类书,达至事与文兼。通典食货等制度史,是神作;地理等就免了,年份校正很糟糕,黄初三年已死的张辽,居然在州郡一,介绍曹丕黄初六年留张辽屯江都。文献通考好坏参半,错误也不少。其实通典对大部份网络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汉官六种研究汉礼制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始史料,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不过,东汉制未必全盘等同魏制或蜀汉制,而且诸人所书的,两汉的区分不明显,没有一定的基础下,绝不建议优先阅读。风俗通义校注应邵著,没错,就是迎曹嵩失败,怕被降罪而逃往袁绍的泰山太守。研究汉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以王利器校对版最佳。抱朴子由于葛洪先祖仕吴,其吴失篇是研究吴末的重要文献记录;其总结汉末的诸多弊端,同样一矢中的。对入门者唯一的困难是,因为葛洪有不少地方是以古讽今,所以说的情况往往不是汉末,而是东晋时。当然,此书也是研究道教史、医药化学史所必读的。三国史记这本其实是韩国史料的中译本,算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北亚史。字典篇其实不是一般人的词典,而是引用了诸条史料后,加上少许个人见解的。汉魏制度丛考对入门者来说,对很多很多的专有名词、制度,是没有一个清晰概念,杨鸿年这本在众多文章中也必定是参考书籍,能助你了解宫内外、官制、地方等诸多制度,并罗列了若干汉魏实例,基本全都适用于三国时代。三国会要(钱仪吉著)其实还有杨晨著本,不过年代久远,一般人也未必有机会一睹并购买。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序中已强调钱本的优点,应当属实,否则也不会印刊。此书正如唐长孺所讲,罗列了诸多史料,也是有用之书。读者可以马上翻查礼乐、职官、选举、食货、兵、刑等诸多笵畴。九朝律考真的不用多加介绍,中国法学史首部钜著,比诸书刑法志还要更易理解。两汉太守刺史表严耕望先生罗列诸书、碑石资料,对两汉的各在职人员,作出了在任的先后次序估算。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方便查阅各政权的民变资数与规模、发生时间、外族民变。金泥玉屑丛考可惜只是写至宋的诸物价考,列出的诸多原始资料(食物、蓄、田宅、奴婢、刀剑等),省却读者的很多时间。以汉、汉晋河西、魏晋南北朝三章,适合三国史。三国食货志陶元珍整理后,可补陈寿的不足,但其错误也不算少,慎重。武经总要古代中国首本系统整理阵法、兵器的著作。考工记、梦溪笔谈有兴趣研究科技史的朋友,必读的原始资料。隶释、隶续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集录和考释汉魏晋石刻文字的专著,同时也是同类著作中的姣姣者。这点已经足够。很多文献所没有的资料,只能靠金石文来填补。严可均也辑录了,故不一定需要另购。地理篇元和郡县图志以年代最早、资料较齐全为衡量标准的话,此书是最符合条件,尽管河北道四、山南道一、淮南道已佚,犹幸中华书局版从各文献中辑录了。他们的校勘功力,中规中矩。当地名胜、地方简介、座标等,能补诸书地理志的不足。且往往有廿四史所没有或不同的内容,比方全琮攻白帝、陆逊破备后还屯夷陵备蜀。假设不知道名胜名称,或只是想搜索一下当地有没有所需的资料,无法运用索引,怎么办?谭图第五册能帮你,前提是你要大概知道在今地大概方位,然后查找是唐哪道哪州。太平寰宇记可算是李吉甫的威力加强版,补入了风俗、名人等诸多资料,在州郡变革过程,是最给力的文献记录。但也不是完全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缺点也不是没有,太过宏大,随时有同一名胜,在不同卷有不同的方位等资料,出现前后矛盾,但仍不失为必读地理书之一。读史方舆纪要其校勘本的功力,完全比前两本比下去。顾祖禹总结罗列了诸家地理之说,古代地理书籍,无出其右是其优点,缺点是他无法一一亲至当地,也无法校勘所有错误,结果很多时候连错误也照抄不误。不过,也不是没有纠正水经注等书之错误的。对入门者来说,清的地理与当代相当接近,方便查找。舆地志辑注南朝陈人顾野王所著,比唐李吉甫还早,惜大部份已散佚。参考价值是远远不如前三者,但也有他们所没有的内容,比方镇江铁瓮城的描述。汉唐地理书钞舆地志辑注其实就是从这书辑录回而成,是对已散佚的宋以前,诸地理书的辑录本。不过,那些已散佚的诸本,史料价值真的不如前三者。晋书地理志校孔祥军对晋书地理志的校注,意见大致正确。水经注校证、水经注疏、水经注图、永乐大典本水经注入门者建议先看校证,因为是简体横版,优点是在陈桥驿校对下,其底本是诸本中最佳,也在注释中解释了取舍各版本的原因。有初步认识后,才建议看杨守敬的疏,因为排版混乱,且注解的比重,往往比郦道元的原文还要多,查找极不容易,随时得物无所用。汪士铎的图,优点在于他不只是简单的绘图,还有补充:比方从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二补入滁水、最后数页的诸补图(居延都野黑弱水、洛水等),今有陈桥驿的校释版。陈桥驿写的郦学概论,绝对能让读者对水经注的历史,有深刻认识。永乐本其实才是更原始的版本,无论在分卷、句子排列,也与今流行本有所不同,是高手向校勘的参考资料。水经注地名汇编其实就是类似史记人名索引之类,以艺文类聚的方式,陈桥驿按山岳、浦等方式,整理列印,方便查找。汇编篇文选精选了诸文体的佳作,萧统等所作的注解,也有历史价值。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引用诸文献、碑文,基本收录进所有人物的文章,严可均的神作。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如关羽、周瑜,是被编进全后汉文内。曹操集、诸葛亮集三国最热门的两位人物,内容有比严可均为多的地方。其中诸葛亮集,把有所争议是否优作的,也辑录进,还有其事迹、评价等。三曹资料汇编对三曹、建安七子的后人文学评价的总汇。二十五史补编其中有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万斯同的诸方镇表,其罗列的原始史料或个人见解,是旧历史界之颠。当然也有简化版:三国志补编、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如何取舍要看个人决定。三国职官表中列出的官品,不但不适用于蜀汉与吴,连曹丕时期是否能应用都成疑问,其实如果只把这表,看成是列引出所有在职人士的索引,会较合适。诸方镇表没有列明资料来源,故未必准确,往往要查找前任或后任者,才能推论出该都督、刺史的在职时间,是否正确。二、 简牍类长沙走马楼吴简篇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壹至染卷,每套一、二千,除了图书馆,根本没有人会愿意付出数万购入。诸学者整理后所发表的文章,其实才算是能为一般人所能运用的资料。不用花费又能随时查看的,倒有一个网址:.hk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应该算是吴简出土以来,第一本个人的专题集,在复民问题、口钱与算赋、户等诸多问题上,非常有参考价值。最大的不足,但不是高敏的问题,因为他是马上应用资料,而不是按日后陆续整理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上的编号,故如需应用当中的资料,需要查找一下到底是田家莂,还是壹至叁哪卷。非常浅白易懂,入门者首选,以此了解简牍类丛书的方向。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高敏主编的经济史,最大的遗憾是在吴简发掘前已刊,无法运用新出土的简牍。蒋福亚的屯田和商业篇,能补缺憾。当然,还有从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篇,分析亩租率、剥削率、斛加五升的定义等等,也是有用的经济史资料。汉唐籍帐制度研究张荣强这书,是建基于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题目汉唐籍帐制度研究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顾名思义,全书是以吴简为核心,再辅以一些秦、南北朝、唐制的论文而集结的论文集。户籍,是任何政权都赖以为生的根本,但受限于史书的局限,以往人们也无从研究,直至新出土资料为止,才打破这局面。尽管是吴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大体反映出汉制,因为还有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相辅。算卒的解释,尤其重要。户品、事的涵义、免役试释三篇也能填补以往相关领域的不足。附录两篇,算是整理当时吴简刚出土时,诸位学者的意见基础上,再加上其相当见解。内容可能已相对落伍(对比现在)。由于是其以往的多篇论文集汇编,一些前提,无可避免的有相当的重复。走马楼吴简初探、走马楼吴简续探于振波在简牍方面功力深厚,惜这两本书为台版,内地读者不易弄到手。续探有些章节就是初探的补论,所以也可视为上、下册。根据其人手笔录的近三千条数据,按人口、性别、分类(吏民、师佐、奴婢),以文献记录所写的准则,界定了小、大、老的类别后,各年龄段列出所统计的数值(续探附录二列出出自哪条),社会基层民风(户的结构、适婚年岁、自残避役、奴婢)、经济(屯田限米、师佐、吴调、筭与事)、有争议的话题(里与丘、私学身份)等诸方面,见解精辟。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研究沈刚整理诸家并有自己的见解,在一些经济的环节上,与蒋福亚意见相左,比方地僦钱。第一章解释简的格式表达,也算是入门;师佐算是对唐长孺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一文,以出土资料作补充。吴简研究(第一辑)、吴简研究(第二辑)、吴简研究(第三辑)、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实就是从走马楼吴简发掘至今,诸学者对各个专有名词、现象、制度等的各自看法,所以有不同人士的意见相左的情况发生。但上述诸书有一个根本性的缺憾,肆至染卷的内容,还没来得及引用,随时因为更多的资料,推翻前说。其余诸简篇简牍与秦汉社会其实三国爱好者,看汉简的最大目的,就是想了解汉的诸制度,以出土简牍,基本上是补充地方基层资料为主。二年律令、居延汉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等等,入门者看见诸多条,都已不知道从何入手,最好是有一个综合本。没错,这本就是了。基层行政制度、职业、身份与阶层这两编(东海郡吏员构成、考绩等篇),应该算是最合适的了。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汉代的上计与诉讼制度,债务文书、举劾案验文书的格式,基本可以全盘套用进三国时;汉律考完全可以补前人没有出土文简的遗憾。此书可补制度上若干空白。居延汉简研究陈直整理了若干相关类别,又在原文上作了注解,对想了解居延汉简原貌的读者来说,对比劳干的久远作品居延汉简(图版之部考释之部),还要是八开本;或者居延汉简甲乙编,是较能入手的书本。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屯戍、吏卒生活与地价稳定问题,应该算上此书的最大看点。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增订版)后三卷是对长吏名籍的考释,第四卷主要是集中于王国与侯国的地理考证,有系统的统计与分析见于前三卷,是廖伯源因应尹湾汉墓的出土资料,填补其师严耕望的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空白:籍贯限制、仕进制度、郡县属吏制度。其中,以功迁和以军吏十岁补这两项升迁理由,算是对比旧史观的新发现;因应大量资料可推测侯国家丞和郡文学无籍贯限制。卷六考释不在郡的长吏,其理由如上计、送徒民等,有助理解县的基本运作,这能大致套用于三国时代。楼兰尼雅出土文书这本书绝对不是与三国无关,相反,现存文献记录对魏晋在西域,是否如同两汉般以西域长史府来实行统治,没有详细交代,直至这批文书的出土,才填补空白。三、经济类经济篇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故绪论与其他非其所撰的章节细节,可能不协调,但其范围分析之广、论证的力度等,仍是目前为前,这时期断代经济史中最佳读本,只是没能遇上走马楼吴简的出土时间。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在少放民族方面,算是补充了上者的不足;其应用吴简的力度,当然不如其十年后的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可买可不买之间。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对个别个案作出深入研究,但部份的论证力度略显不足,说服力不够。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抛开西汉屯戍研究一章,这书其实可称两汉的手工业,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出土实物与文献,分析包括纺织、漆器、陶器、盐铁钱等手工业,也介绍了各地矿藏、工人与刑徒的参与。时间不但包括建安时代,连三国时也略提及(铜弩机、铜镜外销),书的内容有部份是能适用于汉魏之际。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这书算是补充了王仲荤没有宋以后的遗憾,也有很多自己的分析,值得一看。汉魏六朝荆州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经济发展其实都是研究荆州地区的专著,也有应用上出土实物,前者较全面(人口、交通、农业、工商业、文化),后者专注农业。吴简的应用在近年,已成研究荆州地方史的必需出土文献了,两书皆有所应用。货币篇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主编)虽然资料不算是极为详尽,但毕竟是国家文物局注持下的博物馆教材系列,那些各钱币的各项参数,才是重点。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1988年版对中西方非常了解的经济货币史家,多篇引用东西方比较,让读者也有反思。虽是这领域的开山之祖,但其对历史的了解,肯定不够,这个绝对是大错误:第二章第六节:刘备死后,后主奢费。并引用了太平御览卷173引吴志,但这个后主不是蜀汉,而是吴后主,即孙皓.只能说,对货币本身及其相关经济史都全面精通,甚至是全史通的人,恐怕不可能存在,故大体总方向没错就行了。二版和2007年的三版也行,因为对比初版,补充了大量内容。魏晋南北朝货币交易与发行和彭信威关注战争的开销不同,其重点是货币供应量,算是让大家从另一角度思考。全面列出各项数据,但是否全都适用,需自己再细查,比方三国两晋用钱表,西域的一金钱等同十银钱,算为魏用钱案例,是不合适的;又比方,能否用晋制证明卫尉也是魏的铸币机构,这点值得商榷,但没铸币的西晋就肯定不适用,但王怡辰也列出,这是不合适的举例了。不过,还是在这断代货币史中的专著,是较全面与广泛的一本了。中国钱币史话这本算是较简化的货币史。华夏古钱汇珍彩色入门本,但资料全面性根本没法与前三者相提并论。三、 传记类曹操评传、曹操传(张作耀著)前者因应系列要求,张作耀被迫削稿,但前者也有曹丕、曹植的专述。若不想两本皆买,二选一吧。刘备传蜀汉迷,甚至部份他国粉,也不太同意其对刘备的较低评价。孙权传三主公最后一篇,整体上其实还行,但内容无可避免的与前两书重复,让读者兴趣缺缺了(没多大新意)。三部曲整体上还算行。诸葛亮志齐鲁诸子名家系列的重头戏之一,对原始资料,及其事迹等搜集,当然超越张澍。也有一些分析文章,连诸葛玄也有短文(其上任豫章太守的时间考)。诸葛亮评传(余明侠著)其实诸葛亮和曹操一样,太多人写,我也无空一一细看所有人的分别,但这本算是较全面的分析诸葛亮的种种事迹了。魏文帝曹丕传论曹丕也有专题,已是喜出望外,喜欢曹丕的人是必读。陈寿、裴松之评传其实就是对三国志的写作背景、优劣、历代评价,以及裴松之的注例数据分析。三国人物散论讲述白波贼、曹袁关系、凉并集团,非常详尽及有信服力,但引用了章太炎评刘关诸葛的看法,就注定褒贬不一了。方诗铭论三国人物,只是加图、削白波黑山贼一段的弱化版。重刊洛阳伽蓝记、山涛论果然是陈寅恪弟子,把朝野划分成两派,引用史料虽详尽,但山涛是众多反充人士的真正背后领袖这些观点,无法苛同。魏晋诗人与政治以曹植、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个案分析,是研究魏晋士人心态转变的必读本之一。国内再版,还有台版,算是实际数据的回应。四、 制度类地方行政(含都督)篇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别)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内容,却是首选。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没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选拔考课篇秦汉仕进制度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者不但能对其所统计的资料作核查,还能因应自己所选取的某时间段,自己找到所需资料,非常实用。也有对各制度优劣有所评价,行文浅白,入门首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009年版)阎步克参考过黄留珠的意见后,对某些环节有所强化、辩析、修订,所以如无基础概念,应先看前者。探讨时间不是限于汉,而是整个察举制度的终结,故魏晋时期都在探讨之列,可补前者对于三国爱好者的不足。这书是连黄留珠自己也撰文,题目就已重大突破来形容,故根本不可能不读此书。2009年版对比1991年初版,是有点校订,也有点段落调动,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九品官人法考论如果说要数研究九品最著名的著作,这本大概轮不上。但对入门者来说,我倒认为是首选。九品研究可以分三个时期,最早为杨联升,然后是唐长孺和宫崎市定,接著是张旭华等。如果你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开始阅读,当然可以。但如果想先有大概系统化的简介,并交代九品研究的发展经过,这必就能满足你,也是我建议之因。整理的基础上,胡舒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用教育史的角度看九品,这点为众多研究者所没有的角度。也从没有人应用刘刟的人物志来分析中正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她有非常详尽的论证。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九品研究基本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唐长孺等的,另一派就是宫崎市定始创的。这本提出了乡品这概念,虽然已被多个例子证明不是全都能适用,毕竟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实这部,其实不算是九品研究,而是以九品为引子,用制度来给予实际例子,达至京都学派的立论能成立。宫崎市定因凭这部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最高级别),绝对是日本东洋史的必读书之一。但看这部书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因为宫崎市定实在太敢讲出众多学者心中所想,但苦无证据的事。因此可能他是料对,但也有可能为错。九品中正制研究张旭华这书是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和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的整理补充修订版(除了没有汉末襄阳名士清议的内容),对比前两本的论文集,主线脉路清晰多了,。有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新发现,比方九品在吴的实行。也结合了魏官品一拼研究。对入门者唯一的不足是,他有部份内容是针对前人的论文,若根本没有任何概念绝对不适合先看。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果然是应用了其师之一毛汉光的列传数据统计法,汪征鲁至少拿出一些实则数据来分析。只是他把众多事列分得太精细,而那些环节却未必是制度本身所有的,有点走火入魔。范围太大,在有限的文稿中,所论之详尽,当然不能与专题文集相提并论。当然,毕竟也是列引了众多原始资料,也是实用的检索书。第二、三章写吏及其言秩与否(纳不纳入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倒是完成了宫崎市定当初的愿望,也是本书其中一个亮点。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其实真的不用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书名本身所述的范围,算是让读者省却索引的时间。提及三国部份的字数,也不算少了。官制篇秦汉官制史稿全书分三大部份:中央、地方、选拔等制度。不但谈及中央与地方诸官的职权、发展,还有王国、侯官,统治少数民族的属国都尉,连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以及考核、赐爵,绝对是一本集诸多笵畴于一身的百科全书。三国毕竟也有相当时间是属于汉末,这书其实可以算是诸制度史的入门书。罗列了诸多最原始的史料,还辅以当时新出土的文物,虽出版多年但仍是诸多论文所必备的参考书之一,功力可见一斑。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对魏晋南北朝的官阶发展,作出了大量具体、精辟的分析,绝对是研究这领域的必读书。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前者的前传,但三国相关内容,真的不多,比秩研究算是当中最有关联的了。 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这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详尽考论出东汉将军可大致分为中朝、征伐两种,然后对他们的职权、属府、驻地各项分析。阎步克在将军军阶方面,也有所应用廖伯源的资料。对三国军事迷其实是必读书。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这个范围内,唯一一本值得一看之书。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主要是三公、三省的发展作出了多项分析,其中部份与主流意见相左,但无可考认,应是众多魏晋著作的参考书之一。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陈琳国也有谈及都督、地方考课与监察,但中央官比重较多,故放在这里。成文于1989年的博士论文,是本书的草稿,故有些观点及篇幅,与今文有所差别,毕竟是八、九十年代的文,且刊于台湾,内地读者未必能一睹。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毛汉光首开此风后,广为台湾学者应用,黄炽霖是当中一位。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国职官表,而是对各官职能的分析、制度变革、籍贯等有所论述,最重要是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如何在中央官职中的强化,来达至对前朝取而代之,魏迷或可一看。唯一缺点是全盘引用三国职官表的内容,结果中军师王凌(这是衍文)、丞相掾属庞涓(实为淯字)等错误也照抄不误。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霸府是这分裂大时期的产物,权臣通过建立霸府,透过其府属各属官,掌握朝廷并取而代之,这书是这范围的必读本。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晋承魏制,制度史上毕竟探讨魏制者众,蜀汉与吴较少,尤其是蜀汉原始史料甚缺的情况下,洪武雄对都督、太守、监护典参军及军师等诸多制度,作出了多项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蜀汉迷必读。三国政治制度剖析就魏、吴的监察制度、魏散骑常侍有相当不错的评述与新见解,蜀汉尚书令台、蜀汉侍中和吴丞相,基本就是以三国职官表为索引,结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简介任职诸人在位时所发生的事,比方吴相就连两页的总评论内容都没有,因此别对此书别抱太大希望。封爵及礼制篇汉唐封爵制度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没多少人感兴趣,两书也有对方所没提及的内容,讨论笵围以前者较大。三国礼仪习俗研析相对于前两本,这本是独立介绍三国时的国家与个人的礼制,也谈讨从汉至晋的转变及分析成因,这本书基本能应付大部份关于礼制的问题。因作者梁满仓同是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的编者之一,第五章衣食住行、节日等内容基本沿用,当然,更深入挖掘三国时的实例。兵制与法制三国吴兵考顾名思义,绝对是研究吴兵制的必读本。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这本书,今天看来真的较简略,但无可否认,仍是兵制不可不读之本,比历代兵制详尽。历代刑法考建议先看程树德的九朝律考,因为历代刑法考没点底子是近乎看不懂。细分各大类:刑的细节、律令名、赦、刑官等,不但引用了诸书刑法志、通典等基础,还细引各纪传的相关资料,如果欲查找进阶资料当然是好书,但若根本没有半点底子就是看得头也晕。汉律遮遗卷是当中最最有参考价值的部份,三国虽然不是全盘引用汉律,但还是沿用了不少,这就是这卷对三国史的价值所在了。唯一的不足(不是沈家本的问题),是成书太早,致未能应用上诸多出土金石文献,否则现在很多法制史学者,可以再推陈出新的空间将不会太多。敍事可能有点累赘,但瑕不掩瑜。六、历史地理、战争类历史地理篇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相对于八十年代众多知名大家参与制作的丛书,三十年后部份参与者,应用上新资料重新撰写。前者是该丛书的简洁本,比较适合入门者。范围从历史地理,至人文相关(人口、工农商等)。后者是专门探讨各时期主要河流的发展、海岸线、沙漠等。中国三千年运河史可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没有谈及运河,嵇果煌在参考过史念海等诸多意见后的整理本,绝对可以填补这重大空缺。对诸河系的运河也有探讨,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份读者的要求。排版也恰当,读者可以按朝代搜出所需资料,某程度上比搜索水经注疏还方便得多。河山集四集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山之作,难得的是史念海亲自各地实地考证,这就是超出顾祖禹的地方之一。陕西战略地位、关中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的军事活动、新旧函谷关、壶口考、秦汉交通路线等诸篇,绝对绝对是战史迷不得不读的大作。网络大多数的扫描本与实体书相比,像素相差太远,有机会还是弄本实体书看地图部份吧。尤其是图袋那三十二张图,也是精华所在之一,但图实在太大,有些近乎A3级别,这是扫描本所没有的内容。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才是最适合的入门书,饶胜文总结历朝的地理形势,非常恰当,故也获奖。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相对于前者,这部是专题论文,故对所论及范围的力度,自然胜过前者。魏吴战史研究者,必读。(合肥、寿春、濡须、武昌又名东关考)诸葛亮与五丈原这本虽然是历史旅游丛书,但还是能提供当地很多遗迹,尤其是能加深五丈原一役中各地的具体位置。河山集六集这书说白了就三个重点:历史地理学、农牧业、汉中历史地理。汉中篇的重点又是诸葛亮,算是对他以往(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观点,另一种演绎。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从交通工具制作,至各交通路线、耗粮与粮仓、通信等诸多相关范畴,也有论述,不愧是优秀成果三等奖的作品。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相对于王子今的著作,本书偏重于道路(包括海路)、邮驿,如果想查阅这两项为主,可查阅汉、三国、晋的相关章节。唐代交通图考虽然不是汉代,但正如严耕望在书中所讲,有些地区如山西,交通线受制于地形,也能适用于汉代时期;田余庆也以此书作为东三郡交通的参考,故也不能说完全不适用于三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要非常小心哪些是南北朝后才开通,以前所没有之路。政区划分篇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为主编,尽管不可能全都弄对,但绝对是最实用的工具书。东汉政区地理灵、献年间各郡的置废,以及对各条相左的史料方面都有可信的分析,虽不是每郡都有复原图,但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对建安年间只是简略敍述。三国政区地理研究与今人梁允麟的三国地理志相比,孔祥军这本的推论分析,有信服力多了。参考吴增仅等前人的意见分析后,并运用出土文献分析。美中不足是,网上现在应只能找到其论文,而不是台版实体书。孙吴政区地理研究有些细节还需多分析,整体尚可。下编是探讨孙吴对江南各区的开发与政区增设的关系,也大致表达出两者是有所关连的。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如果仅欲看孙吴政区划分,其弟子孔祥军那本即可。但欲看孙吴的扩张,以及那些典农校尉等诸尉机关,可以一读。战争篇中国历代战争史说白了其实只是资治通鉴军事内容精简版,补充新的地理资料、兵制、战役图,毕竟是首创历代战争史,也不能要求过高。中国军事通史第六卷东汉卷也就黄巾与三国迷有关,不过,东汉兵制等还是能一看;第八卷两晋部份,说真的,不见得比前者强;但第七卷三国卷,余大吉在很多见解上有不少突破,对兵制、军事科技等相关内容的整理,要点多个赞,三国迷必看。实体书党唯一的难题是,通史散卖真的很困难,网络扫描版吧。中国古代兵器图说一本挺实用、图文并矛介绍兵器的书。赤壁之战研究张靖龙找出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光这点已能解决很多问题。其论证战争时间、地点、路线,也有信服力。论述背景各交战方,以及荆州本身等,就算对赤壁一战没兴趣,也不应错过。街亭丛考其实就提出陈仓渭水道这观点外,其他内容属于可看可不看的,这个街亭之战有点为扩充成书而为之的味道了。汉匈四千年之战(修订本)三国相关内容不多,但对了解匈奴战史很有帮助,毕竟还有欧洲篇。周锡山参考了很多外国文献的,大体可信。河山集全书其实就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真的算与三国相关,其他只是探讨大环境。史念海这文,算是王夫之的以攻代守论升级版。七、文化思想、社会类文化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不用多说,钱穆这本不但是思想史必读本,难得还是适合入门者阅读的浅白本。魏晋士人的生死关怀以世说新语为核心的考察以世说新语作切入点,这个想法不错,魏晋之际时很多人卷入政治斗争而亡,值得探讨。附有相关内容摘要表,方便读者日后查阅。六朝文化(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整合各家见解,并运用各出土文献及实物,是谈及六朝文化类中,现时最佳读本,吴迷可看。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就算在吴文化对比前者,也不算相差太远,若欲看魏部份读者,必看。蜀汉部份干么近乎零?建安、正始、竹林;玄、佛;九品下的士庶之别,这个不奇怪,书、画、机械发明与冶铁技术也没提及,这个不予置评了,因为我不是编者们。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著)与众不同,坚持台阁制度、选官制度也是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有一些其他文化史所没谈及的地方,但整体上当然是不及众人合编之本。汉晋文化地理第一章统计各郡士人的数目(会再细分列传与不列传)、书籍数、大臣数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从西汉至东汉,然后是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各地区在文化上的升降,以及分析原因,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一章已经足够;也有谈及婚姻、宗教(含纬书这些神学)、音乐,其中从地域分析婚姻这点算是有别于前人研究。士与中国文化(2013年版)研究士人文化,尤其是魏晋间文人心态上的必读本。不过内容真的很深奥,而且又与西方作出多项比较,非入门者首选。与旧版比,新增的八章附录、九至十二章,与三国关系不大,倒是初版作者没校对,这是建议看新版主因了。儒道佛篇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汤用彤这本,应乎汉晋间的佛教诸多问题,包括译文、名佛等,基本够用。增订本确实是修录了一些连汤用彤全集也没有的佛教史内容,但这些与胡适的对答、佛教史大纲等,对三国这时间段基本没影响,故是否增订本也不重要了。中国道教史(傅勤家著)这本能入选商务印书馆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因为这本真的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探讨道教之书。张角、张陵天师道,当然有所谈及。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当中魏晋玄学论稿很多玄学的论点,广为引用。当然,见解不一定是全对,但论玄学的开山之作,是这方面不能不读之本。读人物志、魏晋思想的发展是两篇相对较易理解的文章,其他的若读不懂就别勉强了。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这书两岸都刊印,其实已是史界认同其有一定的地位。从玄学的诞生(故先论述汉末士人从为国至自我),正始之士以嵇康的不群、阮籍的自保、何晏等身陷政局剖析三者的结果导致西晋的清谈倾向,最后谈至东晋士人的心态(以及对西晋丧国的评判)。某些观点与魏晋诗人与政治相左,谈及人物方面,当然比蜀景慧的广泛(不只是她所选四个代表,还有其他人)。其实对大部份人来说,二选一便可。此书谈及的政治背景和各种玄学解释相当不错,书末的总结简洁有力的回顾汉晋这二百多年士人的心态。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学术论文集其实我主要是看从建安到太康的演变、陆机等文学评论,玄学部份不算多,仅王弼和荀粲。其对世说新语诸家注本的评论,值得一看。社会生活篇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作为魏晋中古说的何兹全,这篇绝对是其代表作,适合入门者。列引多条史料,惜这宏大之作,无法完成晋至隋篇。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魏篇也有谈及曹操军团的形成,但川胜义雄这日本知名学者,在谈及吴的贵族制(士族)的形成与持续,独到见解不少,值得一看。这本也算是日本东洋史谈及六朝的必读本。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守屋美都雄这本对三国迷来说,其实挺犹疑,汉代基层社会结构,不是必看;仅魏爵制、晋故事(法制)、家族是相关。就相关方面,又不会让你失望。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2005年版)起居饮食、风俗、娱乐、婚姻(含少数民族的),各方面也谈及了,对了解人民生活者来说,是必读本,且适合入门者。2005年版对比1998年初版,有少许修订,且多了数十幅彩图和一些黑白图。汉晋家族研究虽然汉朝比重极高,而且谈及皇家的部份挺多,但在家结构、称谓、丧祀、家长权、继嗣权等诸多范畴,也有论述,可以填补很多读者关于这方面的空白。汉代婚姻制度书如其名,风俗观念、妻妾地位、皇室与豪族婚姻,这些逃不掉。对入门者来说,其重要家族婚姻图,省却大量检索时间。虽主要谈及两汉间的变化,但也略论三国。辐辏与秩序汉帝国地方社会研究如果真的要研究汉社会基层结构,黎明钊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的这本书,更值得推荐。当中,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分析,逃不掉的。香港这位教授,结合了两岸、日、欧美的诸多见解,让读者得知世界各地的看法。士族篇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的列传统计得出的数据分析,省却读者大量的资料搜集的时间,毕竟是这方法的开山之作,还是有参考的价值。汉魏名士研究正如其师何兹全在序中所讲,国内还是欠缺一本系统性的分析与整理,从东汉名士如何转化成魏晋日后士族的过程,这本算是填补空缺。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方北辰探讨哪些算郡望,他们又是何时南迁,在文化各方面,又是如何慢慢提升至中原水平。提出的江南各区域的开发进度,也是精辟分析。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这本书如果是想了解士大夫从春秋至成型于汉魏之时,当然是好书,但如果只想了解汉末士族的背景,其实只需看最后一章和总结也就行了。东汉时儒生掌握刑法的文吏化,让士大夫更有生命力,中间的演变就在末章交代。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郭氏、王氏、孙氏的分析,但信服力稍欠,郭淮的政治倾向尤为明显(文钦真的算是形成同盟?元宏问其七世孙郭祚,他回答唯事魏文,这算是亲曹?司马懿也事魏文呢。)附录评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真的是用心评论,至少在校对方面。曹氏家族与汉晋社会文化变迁可惜的是为许昌诸文学教授所写,论史方面稍差,但文学部份还行。曹氏家风转变、魏政权分析等,也算可以。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其实王氏真正的荣光在东晋,魏晋时王祥纯属花瓶,三国迷可看可不看。汉唐之际的余姚虞氏及其宗族文化、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理由同上。少数民族篇北狄与匈奴结合大量出土文物(包括蒙古境内),匈奴民族史不能不读之本,比方匈奴城镇遗迹、受斯太基文化影响,突破旧史观念。乌桓与鲜卑鲜卑才是重点,因为拓跋、慕容、宇文对中国历史,有太重要的影响。又有各部迁移、融合等分析,北朝史必备;三国的话,从檀石槐至轲比能的外战,也不能说全无关连。氐与羌马长寿这篇遗稿,幸得其弟子周伟洲整理付印。氐与羌皆是魏及蜀汉欲拉拢的对象,他们又与魏有战争如仇池杨氏、宋建。亲自还没被汉化与藏化的羌族聚居地,翻译当地长老的口传历史,是其亮点;描述北宫伯玉、韩遂之乱也甚详尽。不过相对前两本,受文革影响差点无法重见天日,可以体谅。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可以说是周伟洲的总结之作,又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出土文书,论证力度和内容之丰富,绝不会让你失望。高句丽史研究(卢泰敦著)卢泰敦凭此书获得韩国2005年度最佳图书,绝不是盲从韩方史料,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中韩两方,东北亚史可以一读,惜只有台版中译本。八、政治类政治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这个是唐长孺对其作品作一个大纲,欲看其作品,建议先看此书。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于涛中规中矩之作,很多地方论证力度不足,尤其是讨董同盟那章,太多无实证的猜测。关于五斗米道与黄巾,倒是有不错的新意。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对比朱子彦其他作品,非评人部份还是能一看。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不论是已广为讨论的谯沛与颍川集团、曹操用人政策、霸府,还是较少人谈及的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药学专升本试题及答案
- 药剂科学研究方法讨论题及答案
- 药物化学基础知识考题及答案
- 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试题及答案
- 药学领域综合素养提升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安全性研究核心试题及答案
-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试题及答案
- 激光成形设备的选型技巧试题及答案
- 能源工贸面试题及答案
- 营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试题及答案
- 防洪河堤岸坡设计中的抗滑稳定性分析研究
- 产品特殊价格申请表
- 企业财务会计(第五版)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第十章
- 轻触按键开关检验标准
-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二级减速器搅拌机斜齿圆柱齿轮课程设计
- 青海省干部履历表实用文档
- 一年级语文雨点儿-教学课件【希沃白板初阶培训结营大作业】
- GB/T 819.1-2016十字槽沉头螺钉第1部分:4.8级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B/T 40090-2021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