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治新进展_第1页
糖尿病诊治新进展_第2页
糖尿病诊治新进展_第3页
糖尿病诊治新进展_第4页
糖尿病诊治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诊治新进展从治疗指南到临床实践,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或/和相对缺乏(包括细胞衰变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葡萄糖清除能力下降),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病。持续的高血糖会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功能异常或衰竭,如眼、肾脏、神经、心、脑及血管等。,WHO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在疾病致死原因中列第4位,在医疗花费中列第8位中国已成为拥有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估计糖尿病人数还会增加,BritishDiabeticAssociation,TheKingsFoundReport1996IDF:DiabetesAroundtheWorld,Belgium,1994,流行病学-WHO报告,全球糖尿病:估测1994年约1.20亿1997年约1.35亿2000年约1.75亿预测2010年约2.39亿2025年约3.00亿在发达国家上升45在发展中国家上升20021世纪在中国、印度、非洲某些发展中国家流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三个国家,DiabetesCare1998;21(9):1414-1431,糖尿病人数(百万),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诊断与未诊断,比例%,0,5,10,15,20,25,20-44,45-54,55-64,65-74,已诊断,未诊断,年龄(岁),HarrisMIetal.Diabetes.1987;33:523-534,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0%,5%,10%,15%,20%,25%,30%,35%,40%,糖尿病肾病,足损害,神经病变,坏疽,MAU,蛋白尿,心梗,/,脑卒中,DiabetesCareDataCollectionproject1998,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高血压2倍脂质异常3倍冠心病4倍肾衰17倍,失明25倍截肢15倍,糖尿病的分类(病原学),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ADA,DiabetesCare21,Suppl1,1998,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糖尿病:包含以前所称IDDM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本型是由于胰腺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其标志有:ICA、IAA、GAD特发性糖尿病:具有1型糖尿病的表现而无明显病因学发现,呈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频发酮症酸中毒,但始终无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LADA诊断要点:将2048岁发病,发病时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体重下降快,BMI25,空腹血糖16.5mmol/L作为考虑诊断LADA的临床基本点,加上空腹血浆C肽0.4nM/L,早餐空腹2两馒头餐后1小时或2小时C肽水平0.8nM/L,即C肽或胰岛素水平呈低平曲线;或GAD抗体阳性,或HLADQB1链等57位点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NA/NA)基因(易感基因)中的任意一项就考虑诊断LADA。,特殊型糖尿病,1、细胞遗传缺陷(MODY)2、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如A型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性糖尿病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肿瘤、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等4、内分泌性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等5、药物或化学因素诱致,如Vacor、糖皮质激素、二氮嗪、苯妥英钠、干扰素等6、感染,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等7、少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如抗胰岛素受体8、遗传性糖尿病综合症,如Klinefelter综合症、Turner综合症、Huntington舞蹈病、Prader-willi综合症等,MODY(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特点:1、诊断糖尿病时年龄0.3nmol/L,糖刺激后0.6nmol/L;5、有3代或3代以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史。,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1型2型所占比例5109095病因自身免疫遗传环境发病年龄年轻成年发病肥胖少见多见家族史无有临床症状三多一少明显不明显漏诊率低高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减少或相对增加胰岛素作用不变明显减弱酮症常见少见,糖尿病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血糖升高葡萄糖利用减少肝糖输出增加脂肪代谢紊乱消瘦,早期肥胖脂肪肝,FFATG酮症高脂血症血脂异常蛋白质代谢紊乱负氮衡,高血糖的发生机理,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生成增加,肝脏,高血糖症,葡萄糖摄取减少,肌肉,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MedicalManagementofNon-Insulin-Dependent(TypeII)Diabetes.3rded.Alexandria,VA: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1994,胰腺细胞胰岛素缺乏,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乏力,虚弱视力模糊皮肤、齿龈、尿道感染周围神经病(PSMN)外阴瘙痒、阴道炎胃肠不适肾功能不全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诊断标准(WHO1998)(每种检查必须重复一次以确诊),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200mg/dL(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126mg/dL(7.0mmol/L)或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200mg/dL(11.1mmol/L)糖尿病诊断和分类委员会DiabetesCare1998;21(suppl1):S5-S19,典型症状=多尿,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随机=无论何时进食,一天中的任何时间空腹=至少8小时无热卡摄入要求使用葡萄糖负荷(75g)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什么空腹血糖由140mg/dL(7.8mmol/l)降低到126mg/dL(7.0mmol/l)?因为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发生在较低的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在空腹血糖仍未到达140mg/dl时已发生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血糖阈值作为切割点,空腹血糖水平应规定为126mg/dl(7.0mmol/L),可符合糖负荷后2h血糖水平为200mg/dl(11,1mmol/L),这样便于早期筛查,诊断并及时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步骤,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NGT糖耐量正常IGT糖耐量减低,糖尿病人随诊常规,根据病情需要可定期门诊:每周/每两周/每月/每3个月/每半年/每年症状、饮食、病人自我监测情况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浮肿、血管搏动、皮肤神经系统、眼底和白内障、下肢(足)。辅助检查:尿糖、酮体、蛋白、微量白蛋白尿、血糖(空腹和餐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肾功、血脂(TC、TG、HDL-C)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个人卫生指导合理用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HHS),DKAHHS,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概述,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大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ChaitAetal.In:KahnRCetal,eds.JoslinsDiabetesMellitus.13thed.Philadelphia,Pa:Lea1994:648-664.,心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吸烟,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控制体重戒烟适当服用抗凝剂,如抗血小板聚集剂阿斯比林,非药物和/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治疗目的纠正体内代谢异常消除症状,防止急、慢性并发症(血管病变为主)防止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细胞损伤恢复正常体重及体力,维持正常的社会活动,2型糖尿病治疗的总策略,饮食控制合理的体育运动口服抗糖尿病药1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2双胍类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4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胰岛素(短效、中效、长效;动物或人体;胰岛素类同物,给予方式)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抗血小板聚集,减肥。,糖尿病控制目标,良好一般不良全血血浆葡萄糖空腹4.4-6.17.07.0Mmol非空腹4.4-8.010.010.0糖化血红蛋白%7.5血压mmHg130/80-140/90140/90,糖尿病控制目标,良好一般不良体重指数kg/m男1.11.1-0.94.0,饮食治疗的目标控制和平衡代谢,尽可能维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达到满意的血脂水平通过合适的营养提高整体健康通过充足的热量供给使成人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满足妊娠和哺乳妇女代谢增长的要求,或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病康复的需要,糖尿病人的热量供给(千卡kg标准体重),劳动强度肥胖正常消瘦卧床1515-2020-25轻体力劳动20-253035中体力劳动303540重体力劳动354040-50,大庆研究:饮食和运动预防IGT发展成2型糖尿病,0,10,20,30,40,50,60,70,对照,饮食,运动,饮食+运动,6年糖尿病发生率,潘孝仁等DiabetesCare1997;20:537-44,%,IGT糖耐量异常,6年糖尿病发生率,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磺脲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一),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肝糖生成,肝脏,血糖控制,增葡萄糖摄取,肌肉,胰腺,ADA.MedicalManagementofNon-Insulin-Dependent(TypeII)Diabetes.3rded.Alexandria,VA;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1994,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二),磺脲类药物与细胞膜磺脲类受体结合,影响钾离子通道钾离子外流受阻,细胞去极化钙离子内流钙离子刺激胰岛素颗粒移动至细胞膜,并释放胰岛素,葡萄糖,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GLUT-2,胰岛素,Ca2+通道开放,胰岛素,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激酶,去极化,细胞排颗粒作用,颗粒转位,K+通道关闭,糖酵解,K+,ATP,去极化,K+,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的受体,磺脲类药物种类及特点,剂量半衰期作用持续最大剂量代谢产物(mg)(小时)时间(小时)(mg)第一代甲磺丁脲5004-56-103000弱活性氯磺丙脲1003624-72500强活性第二代格列吡嗪52-416-2430无活性格列本脲2.510-1616-2415中度活性格列齐特8010-1224320无活性格列喹酮301-28180无活性格列美脲19168无活性,磺脲类药物总结,刺激胰岛素分泌平均血糖水平降低60mg/dl,平均HbA1c降低1-1.5%(当FBG8.5mmol/L,PBG12mmol/L,有望降至正常。若FBG10mmol/L,单用效差。)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可能增加体重肾/肝功能不全,充血性心衰患者慎用,双胍类药物作用机制(一),胰岛素分泌减少,减少肝糖输出,肝脏,控制血糖,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肌肉,胰腺,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MedicalManagementofNon-Insulin-Dependent(TypeII)Diabetes.3rded.Alexandria,VA: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1994,一、抑制肠道吸收糖类,二、可增加外周组织(例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三、抑制糖原的异生;四、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对正常人并无降糖作用,故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五、可降脂、降低血液浓度。对IGT效果很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双胍类药物作用机制(二),二甲双胍总结,降低胰岛素抵抗与磺脲类降糖作用相似不增加体重单独用药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见可能出现乳酸性酸中毒危险可能有药物相互作用肾/肝功能不全,充血性心衰患者禁用,a-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机制,a-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结合a-糖苷酶,抑制葡萄糖淀粉酶的活性,阻止淀粉多糖分解成葡萄糖,从而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以降低餐后高血糖。,降低餐后血糖(ppPG)和胰岛素水平对正采用通过饮食,磺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不能控制餐后高血糖者可应用.单独用药不会出现低血糖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见(排气,腹胀,腹泻),影响服药顺应性,a-糖苷酶抑制剂总结,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减少,减少肝糖输出,肝脏,控制血糖,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肌肉,胰腺,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MedicalManagementofNon-Insulin-Dependent(TypeII)Diabetes.3rded.Alexandria,VA: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1994,主要作用是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噻唑烷二酮类作用机制,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和甘油三酯4周显效,8-12周达到最大疗效与扩容相关的轻度降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加体重少见,可能与脂肪转移到皮下组织和水潴留相关肝酶升高(曲格列酮2.2%比安慰剂0.6%,已禁用)需每月测ALT/AST,连续8个月;,噻唑烷二酮类总结,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程序: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后加用双胍类、TZD、或-糖苷酶抑制剂;若失败则上述两种药物之间的联合或上述一种药物加磺脲类或格列耐类;再失败加用胰岛素或胰岛素治疗。,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程序: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后加用磺脲类或格列耐类和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若失败则联合磺脲类或格列耐类和双胍类和/或-糖苷酶抑制剂和加上TZD;再失败加用胰岛素或改为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指征,最大剂量的口服药物不能控制血糖水平急性创伤、应激、感染或外科手术期间出现体重下降,酮症和/或酮尿和/或严重的高血糖症状妊娠及哺乳肾脏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III期以上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有严重反应者严重消瘦、一般情况较差者合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升血糖药物者,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研究(DCCT),目的研究血糖控制对1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设计病人被随机分配至传统治疗组或使用胰岛素(多次注射、滴注泵)并进行血糖监测的强化治疗组病人1441例1型糖尿病人,平均随访6.5年,NEnglJMed.1993;329:977-986.,DCCT血糖控制水平,0,1,2,3,4,5,6,7,8,9,10,HbA1c(%),传统治疗,强化治疗,年,0,6,7,8,9,10,11,DCCT:强化血糖控制降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并发症危险性下降(%)可信区间(95%)视网膜病变出现7662-85(一级预防)视网膜病变进展5439-66(二级预防)尿蛋白排泄(mg/24hr)403921-523005419-745年中临床肾病*6038-74*除外了开始时就患有临床期肾病的病人N1441HoodwertBJetal,CleveGlinJMed,1994;61:34-37,0,0.1,0.2,0.3,0.4,0.5,0.6,0.7,0.8,5,6,7,8,9,10,11,12,DCCT: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并发症的关系,DCCTResearchGroup,Diabetes,1996;45:1289-1298,概率,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以均数表示,治疗9年的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累积发生率(概率)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确定强化血糖控制是否会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临床并发症的发生评价各种治疗方法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对效果病人分别接受单纯饮食控制或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胰岛素或二甲双胍(仅肥胖病人)的治疗5102名新诊断的无症状2型糖尿病人入选,4209名被随机进行治疗,平均随访11年,设计,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TheUnitedKingdomProspectiveDiabetesStudy(UKPDS),目的,病人,UKPDS的血糖控制,HbA1c(%),年,0,3,6,9,12,15,0,9876,对照组,强化治疗,UKPDS各种不同治疗HbA1C水平,年,HbA1c,4,5,6,7,8,9,10,11,0,1,2,3,4,5,6,7,8,9,传统治疗,二甲双胍,磺脲类或胰岛素,单一治疗的有效率UKPDS肥胖病人9年随访,对肥胖的病人,二甲双胍的作用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似FPG=空腹血浆葡萄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均取中位数)条柱图表示每年截止分析时的病人总数,中位FPG(mmol/L),中位HbA1C(%),5,6,7,8,9,0,1,2,3,4,5,6,7,8,9,5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