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的重要性_第1页
地震预警的重要性_第2页
地震预警的重要性_第3页
地震预警的重要性_第4页
地震预警的重要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预警的重要性4月20日8时2分48秒,随着四川雅安芦山一声惊天巨响,100多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区某住宅小区,26岁的软件工程师王元龙,被突如其来的手机报警声惊醒,而此时地震波还未到达。在王元龙惊魂未定的同时,这条地震预警信息也在四川省内4000多手机用户,20多万全国各地微博粉丝,26万北川、汶川电视观众眼前传递。在地震波来袭前,它分别为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群众提前28秒、43秒和53秒发出预警,甚至对处在重灾区的雅安城区,也提前了5秒。“每一秒提前预警背后,都是无数的生命。”22日记者走进了自主研发这套ICL地震预警系统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市民提前下楼 学校紧急疏散回忆收到预警信息的那一刻,王元龙说,试用该系统近两年,此前成都一直受余震波及不断,因此并未过多在意。但当他拿起手机猛然发现,弹出窗口显示“预计到达成都烈度为4.6”后,便跳下床从5楼家中冲了下去。“跑到3楼,感觉开始晃动;到了院里,听见楼上哗哗作响,有人惊叫。”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小区里第一个下楼避险的人。与王元龙同时实现“首批”安全避险的,还有成都高新顺江学校的200名在校补课的师生,由于安装了“地震预警专用接收终端”,他们也在地震波袭击成都前有序疏散到了操场。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统计,芦山地震发生后,预警信息分别在地震波到达前,提前5秒、28秒、43秒和53秒发布到雅安、成都、汶川和北川等地。覆盖人群包括:已开通“电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四川汶川、北川县26万电视观众;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20多万粉丝;4000多名手机和计算机地震预警用户;北川中学、成都泡桐树小学等50多所学校8万余名师生。“目前,系统正在为50多万民众提供预警服务。”,在发出预警信息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预警信息接收台网中心,王暾等工作人员紧盯住大屏幕,伴随着余震不断袭来,警报声、倒计时声陆续响起,屏幕上芦山、天全、宝兴等区域闪动着醒目的红点。“如此规模的破坏性地震,是我们紧急动员发挥预警技术作用的关键时刻。”王暾说,目前,研究所正与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应急中心保持实时沟通,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到雅安市防震减灾局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由研究所派出的应急小组已携带“救援现场专用地震预警报警器”赴雅安地震灾区一线,协助抢险救援;携带“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和手机、计算机地震预警客户端,为灾区学校、民众服务。据了解,在芦山地震后发生了超过1300次余震,对正在开展的应急抢险工作正造成极大干扰。目前,ICL预警系统对上述余震全部实现成功监测,并对其中大于3.0级的余震都发布了预警警报。部分处于地震灾区或周边地震波影响区的群众,正借助宝贵的预警时间紧急避险。独有技术5项世界领先众所周知,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的速度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几秒甚至几十秒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与地震预报的区别在于: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发出准确预报,这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地震预警是震中地震发生时几秒内向周边地区发出警报。目前,日本、墨西哥等地震多发国家已经建设了地震预警系统并取得了减灾效益。“ICL地震预警系统”实现成功预警,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地震预警技术并在强烈地震中有效得以应用的国家。记者了解到,ICL地震预警系统研发,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其间,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项目等予以支持。在去年,该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后,四川省科技厅高度重视该项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地震预警技术成果转化及示范项目”“雅安市典型高危地震区域地震预警科技示范”等项目,积极支持地震预警系统进行应用和推广示范。目前,应用该技术,已在我国西南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覆盖面积超过了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四川、云南的主要地震断裂带,以及陕西、甘肃、河北、安徽、重庆、辽宁等省的部分地震危险区域。王暾说,该系统拥有多项世界首创地震预警技术,形成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它响应速度最快,预警警报发出时间平均为7秒,领先日本2秒;预警准确度更高,自2011年6月正式运行后,经过1200多次地震验证,已实现大于2.7级以上的地震无漏报和误触发,高于日本等国3%至4%的水平;预警信息发布技术更丰富,先后实现了iPhone倒计时预警和烈度提示,以及世界首创的分区域、地理位置电视地震预警,而日本没有实现;建设成本低廉且建设工期短,可在一年内完成覆盖全国的25000个台站布设,而费用仅需7.5亿元;已经成功经历了多次破坏性地震检验。各方呼吁让技术赢在灾难之前在芦山地震发生后,得到手机预警并躲过床头台灯砸伤的地震预警系统使用者之一成都泰微电子科技公司技术员牛鹏飞说,在科技攻关中,“国家队”有调动科技资源,运用政策支持的优势,但民营企业也有灵活的科研制度和特有的创新精神。在涉及地震预警这一关系群众安全的研发中,双方应该充分合作。“政府出政策、标准,民企做研发、造设备,尽快推动先进技术落地投入使用。芦山地震让我们再也等不起了。”“四川造地震预警系统在芦山地震中经受住了检验对于四川科技界来说是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国地震科技一个重要的成果。”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说,“本次地震预警系统在灾区的成功运用也让中国在地震预警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后来居上,我们要充分感受科技带给我们的震撼力。我们希望这套系统早日惠及我国群众。”彭宇行说,近期四川省科技系统将采取市场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ICL地震预警系统的有效推广运用,用科技的力量切实为四川百姓服务。下一步,争取由成都市高新减灾所提供技术支撑,四川省减灾中心统一管理地震信息发布,并制定规范的四川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规定;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等通讯公司利用该技术,利用手机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在已有的预警信息发布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争取让地震预警信息运用的范围更广,让地震预警系统覆盖全中国。” 预警,争取来的是生命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此次地震成功预警。这条地震预警信息,给雅安主城区争取了5秒,给成都主城区争取了28秒。每一秒都意味着更多的人逃离死亡。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时或发生后,快速确定地震的基本信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波还未到达另一个可能遭到破坏的地区时,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不要小看了这几“秒”:根据西北地震学报刊载的数据,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14%;预警时间为10秒,人员伤亡减少39%;预警时间为20秒,人员伤亡减少63%。专家估计,如果汶川地震时有地震预警系统,成都、北川、青川分别有约22秒、32秒、55秒的预警时间,将会减少2万至3万人死亡。早在2007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但地震预警系统存在覆盖面小、信息发布渠道窄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预警系统为例,受众仅有汶川县、北川县在内的30多万人,包括雅安市目前都没有安装这个预警系统。而在全国范围内完善和加强地震预警体系更是任重道远。与救灾能力需要同步加强的,还有防灾及减灾的预警体系建设。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预警监测,信息产生、发布及接收等多个环节建设,任何一个环节失灵,都会使预警的作用大打折扣。但在生命面前,无论是资金紧缺,还是技术难题都不是借口。各地地震等灾难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还亟待完善,这是一次次抗震救灾的历史经验,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时不我待,下好“地震预警”这盘棋在这次雅安地震中有过精确预警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具有覆盖面积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但是覆盖面广,并不代表着报警系统的安装点多,在系统安装密度上,就有不少短板。雅安据说要在5月12日之前安装上,但最后计划赶不上变化。地震预警系统不能预测,但能在地震发生之后发出预警,产生出3到数十秒的“生命时间差”。从理论上说,3秒钟就能够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就是这样一个守护神,却因为并非强制性安装的属性,以及部署成本并不低廉,对当地可能是种长期的经济压力,导致有些地方并不重视。同时,更大的原因是人都有侥幸心理,都有种上级别的地震“千年等一回”之感,还不如把有限的资金放在其他的刀刃上。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地震真的来了之后,却又有人“悔之晚矣”。地震预测是所有国家都无法破解的技术难题,但是地震预警却是可以着手实施的一盘“大棋”。虽然赢取的时间只能以秒来计算,但关乎挽救生命的议题。如果可以的话,就请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吧。 芦山地震:预警进步 预报纠结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遭遇7级大地震,再次让中国和四川进入全民抗震救灾进行时。对于地震为何会在与汶川相邻的芦山再次发生,专业人员在探讨原因的同时,公众也在追问原因,并且直逼地震预防的核心问题:地震能否预报和预警。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地震之后发出信息,后者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预报,显然,后者比前者的难度更大,情况也更复杂。正如任何事情都是从简易之处突破一样,地震预警在此次的芦山地震中也有突破和进展。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称,芦山地震后该所成功地发布了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秒发出的,地震波从芦山震中传到雅安城区需要10秒,因此让雅安城区获得了5秒预警;地震波从芦山震中传到成都需要33秒,因此为成都赢得了28秒的预警。预警让其他城市的人获得5秒至28秒的时间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还需要在此次地震后进行研究和评估,但是,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国内现阶段的地震预警也表现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过窄,很多人既没有收到短信,也无法听到警报,更不可能“随时都看着微博”。但是,日本的预警系统却比中国做得好,其地震预警和NHK(日本广播协会)是联动的,能第一时间告知所有公众。因此,地震预警如果不能把地震预警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和接收后公众该如何行动等五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就不能发挥地震预警挽救生命的重要作用。相比于地震预警,地震预报一直徘徊不前,自然会处于非常纠结的境地。现在,中外科学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地震预报在目前还做不到。然而,即便在这个大前提下,也还是有很多研究人员在这一充满荆棘的荒芜之地辛勤地探索着,并且陆续有结果公布。但是,这些结果的公布方式,是面对公众还是专业人员发布,有一些矛盾和不周之处,也可能会对抗震产生误导。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开研讨会,有专家提出四川100年内都不可能再发生强大地震,因为能量在汶川大地震中释放得差不多了。更有甚者,北京大学一位教授通过自身的研究提出,汶川大地震的能量已得到释放,这一地区再发生类似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但是,仅仅过了5年,在离汶川80公里同处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芦山就发生了7级大地震。现在,旧事重提,一些专业人员认为过去那些说四川100年,甚至4000年内都不会再发生大地震的专业人员,是在误导公众,给老百姓传递了错误信息。更有网民激情陈辞,认为应当追究这些发出错误信息的研究人员的责任,就像2012年10月22日,意大利地区法院对6名意大利科学家和1名意大利民防局地震危机办公室官员判处6年监禁一样,因为他们在拉奎拉地区6.3级地震中,未能向公众提供准确和及时的预警信息,从而导致309人丧生。法院认定这7人在评估地震风险及向公众通报相关预警信息时玩忽职守。然而,中国的情况与意大利不同。专业人员是在研讨会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结果,而非直接向公众和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或预警。例如,北大的那名教授的预测,是发表在2009年9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科学研究中,任何人都可以公布依据其研究获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