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 时间:150分钟 共150分注意:1答卷前,将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程大利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B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C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D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B“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D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选择每题3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举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向敏中荐为殿中侍御史,出为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言延州蕃落侵其地黑林平,下诏按验。奎阅郡籍,德明尝假道黑林平,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章献太后称制,契丹使萧从顺请见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而契丹使来乃不得见。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或谗云奎漏禁中语,改授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积粟三百万,征算余三千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得刍粟十余万。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燕,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几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卒,赠兵部尚书,谥简肃。(选自宋史薛奎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考:拷打。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统率。C出为陕西转运使出:离京。D下诏按验按:抑制。5以下句子中,全都体现薛奎临事明察的一项是(3分)白州缓其狱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岁中积粟三百万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奎密遣捕杀之AB.CD.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薛奎处理事情明察秋毫,一丝不苟。他在出任陕西转运使时,通过认真查阅资料,成功的解决了赵德明说延州少数民族部落侵犯其领地黑平林一事。B薛奎拒绝契丹使者不合理的请求。契丹使者萧从顺请求面见太后,作为接待官员的薛奎以本朝大臣尚不能面见太后为由加以拒绝,契丹使者只好作罢。C薛奎为官能够体察民情,抚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在益州任职时,当地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罗列了薛奎很多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D薛奎性情刚直,敢于谏诤。宋真宗在位时多次宴请群臣,薛奎向真宗直言,认为皇上现在过分讲求宴饮享乐,而且大臣多次喝醉酒也有损朝廷的威严。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2)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点绛唇 雨中故人相过王恽(元)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 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香如雾。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8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和故人哪些动作?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情趣?(5分)_9下片“湿”字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结句劝故人“读了离骚去”有何意味?(6分)_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朝晖夕阴,_。来源:学_ (范仲淹岳阳楼记) (2)_,渚清沙白鸟飞回。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_,_。单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2)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遭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B、不幸的婚姻或许对杨荫榆有影响,她性格刻板,遇事不通融。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C、在北京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D、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E、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辞去教职。新 |课 |标|第 |一| 网(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沈从文先生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典章制度到文物知识都持之有故,一丝不苟。B在淘宝网上开服饰店三年多了,王芳一直诚实守信,一言九鼎,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生意也越做越红火。C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在教师心目中已泾渭分明,课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D李教授指导博土生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简明,不要繁文缛节,更不要模棱两可。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一则通讯,全面介绍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分析了构建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将带来的积极影响。B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引领文学创作和广大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纠正不良的创作倾向,是文学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D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景点,推出新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难怪世界为之惊叹。琴没有肆意的宣泄琴与诗歌密不可分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ABCD16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17仿照下面句子,自选描写对象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修辞与示例相同。(6分) 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广阔。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到林中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 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您又没看见,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C (A“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张冠李戴;B笔墨“不仅是”技巧,此选项改变了限定;D“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的说法无中生有。)2、D (“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在原文找不到依据。)3、D (A结论绝对化;B“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推论无据;C结论属无中生有。)4D(按,考察。)5C(句表现的是薛奎治政有谋,句表现的是薛奎治政的功效,句表现的是薛奎处事果断。)6C(原文为“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可知,是薛奎在益州任职时秦州的百姓与少数民族部落挽留他。)7(1)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用这些陈腐的粮食来使百姓困苦呢!(2)薛奎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参考译文: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进士考试中选,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拷打审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禀告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调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下了连阴雨,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禀告转运使卢之翰,请求放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奏弹劾薛奎。薛奎缓缓地说:“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用这些陈腐的粮食来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凡是民夫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赔偿。向敏中举荐薛奎为殿中侍御史,后出京任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说延州少数民族部落入侵了他的辖地黑林平,皇帝下诏审查验证。薛奎查阅了郡里的典籍,其中有赵德明曾经取道黑林平一事,薛奎抄写下来送给赵德明看,赵德明于是承认了错误。章献太后称制(行使皇帝权力),契丹使者萧从顺请求拜见太后,并且说宋朝到契丹的使者都可以拜见太后,而契丹使者来了竟然不能拜见。薛奎当时是接待使者的官员,驳斥他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即使是本朝群臣,也不曾见到太后。”萧从顺才作罢。有人进谗言说薛奎泄漏了皇宫里的话,被改任集贤院学士、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够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的方法耕作,严格计算。一年内就积余了三百万石粮食,征收人丁税三千万钱,查实民间隐匿的土地几千顷,得到粮草十几万石。加封为枢密直学士,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共几千人列举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秦州,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抚养。”薛奎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没有人知道此事。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而对于宴饮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去世,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简肃。再从听觉写微风吹拂丛竹发出的声音8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先从视觉写月光洒满庭院的景象,。(2分)两次写到的雪都是作者的错觉(或“虚写”),(1分)作者借雪渲染一种超凡脱俗的洁净氛围,(1分)表现其内心的澄澈。(1分)(二)(11分)8(5分)动作:拜访、谈话、离座、并肩、散步、赏花。表现出词人和故人雨日闲谈赏花时轻松喜悦的情趣。答出动作给2分(至少四个);答出情趣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9(6分)“湿”字渲染了一种细雨霏霏、清冷感伤的环境氛围。借屈原的离骚含蓄地抒发了他们身在山野、心忧天下的思想感情。答出环境氛围的,给3分;答出结句意味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11.(1)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2)大衣被水冲跑是误会加深的结果,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并为“大胡子”的妻子免费做手术作了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3)“惹祸的大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是这件大衣引出了误会,“大胡子”怕丢钱,“我”感到不安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被大水冲跑的大衣里装着“大胡子”为妻子做手术准备的钱,这让“我”倍感自责,从而决定免费为其妻子做手术,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4)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2(1)答B(3分)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