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教育项目一:认识经济学1本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项目的学习,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能判断经济行为的机会成本。2本项目教学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3.本项目教学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4.本项目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法,师生互动。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6本项目教学时间:16 学时7.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项目导读】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逊(Paul A Samuelson)把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事务的学问”。自古以来,人们就为各类经济问题所困扰,比如,居民如何作出消费决策,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决策,为什么存在收入的差距,为什么有的年份失业率比较高,有的年份会发生金融危机?等等。实际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了。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本项目从资源的稀缺性入手,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的意义。任务一: 走进经济学世界 【案例导入】“我是哈弗大学最成功的辍学者”,这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在母校哈弗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典礼上的演讲。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的西雅图,他在上中学时就对计算机情有独钟,曾帮助几家公司编写程序。1973年比尔盖茨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律专业,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更加强烈。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种信念引导下,19岁的(比尔盖茨当时正在读大学三年级 )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要面临一项选择,是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还是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在“时间”的资源有限,二者不能同时获得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艰难的权衡取舍。比尔盖茨热爱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是他的梦想,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是他所渴望的,可是经营自己的软件公司也是他所钟爱的。他预言:“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软件公司。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比尔盖茨于1975年创立了微软公司,1986年在他31岁时成为最年轻的自力更生致富的亿万富翁,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在1995-2007年间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世界富豪榜首的位置。他这样的选择有没有机会成本呢?当然有,这就是,至今他还没有获得哈弗大学的毕业文凭,但相对他在计算机领域已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机会成本太小了。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回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弥补他曾经的遗憾。对此,比尔盖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做出任何回答。不难看出,比尔盖茨已不愿意为了哈佛学位证书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中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次选择都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那如何选择才能使机会成本更小、获得收益更大呢? 一、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矛盾经济学就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欲望的科学。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限的欲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1、欲望(wants)的无限性所谓欲望,经济学家定义为人对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不间断的需求。欲望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欲望的主要特点是无限性与多层次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产生,当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永无止境。早在300年前,清初胡澹庵已经提出人的需要的四层次论:温饱,情爱,财产,地位,并指出:生命不息,欲望不止。清朝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南柯一梦西形象地描绘了人类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2、资源的稀缺性:一般来讲,经济学家通常把资源分成四大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土地(land)是指一切自然资源,包括耕地、矿产、森林、水和未改良的土地。劳动(lanor)由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资源。资本(capital)是指生产出来的工具,并用于生产过程的物质产品。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它是人们从教育和在职培训中得到的知识与技能。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某些人所具有的组织土地、劳动以及资本等资源用于生产商品、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以及开展新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比尔盖茨就是一个企业家,他的微软公司是专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这些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总是有限的、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案例1】北冰洋沿岸的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丹麦和挪威纷纷向北冰洋进军,这五国要干什么?北冰洋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甚至可能占到世界总储量的25。随着全球变暖进程加剧,北冰洋冰层融化,使开发北冰洋洋底的自然资源变为可能。他们在争夺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稀缺的。【案例2:天价车牌号码】2006年7月28日,一张号码为“浙C88888”的“吉祥”车牌,居然拍出了166万元的天价!温州举办的一场小型客车特殊号牌拍卖会,让世人再次见识到了温州人的“有钱”。而166万元的车牌号码,也刷新了国内类似拍卖价格的新记录。吉祥号码车牌被高价拍卖,在国外很流行,在国内才不过方兴未艾,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再到目前的最高价166万,完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吻合 。 与此类似的,还有吉祥的电话号码,QQ号码,银行卡号,乃至一切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符号,如身份证号,驾证号等等;既然有人竞相甘愿出钱 高价钱,购买这些号码,就说明这些号码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高价值,而且市场广大。对待这种公共性稀缺资源,合理的也是世界上普遍采纳的方式,就是公开拍卖。这即符合“稀缺资源,出价高者得之”的经济理念,又杜绝了权力攫取的通道,避免优质稀缺资源被白白挤占、使用。稀缺是经济研究的本源,如果资源要多少有多少,就不需要经济学。经济学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3、资源运用中的选择性所谓选择是指资源的配置,即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学生大学毕业要权衡一下,找工作还是升本?劳动者领到了工资奖金要筹划一下,多少用于日常开销,多少用于储蓄?企业经常要决定是否应该生产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这些其实都是选择的问题。因为稀缺迫使人类做出选择,因此,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4、 机会成本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稀缺迫使人们做出选择,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选择就有放弃,有所得就一定有所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案例】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援引他们的学费支出。如果你上了六个学期,每学期的学费为5000元,那你的学费总共就是30000元。但是这30000美元并不是你上大学的全部成本,因为如果你不当学生,你可能会找到一份工作并赚取收入。如果你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并且每年能够赚到24000元,很显然,这24000元是由于你选择上大学而放弃了,这些都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把既定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其它可能用途中获得的最大收益。【课堂讨论: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小巨人”姚明没有上大学而是同美国休斯顿火箭队签了3年2 000万美元的工作合同,到NBA打球。加上他做广告的收入,每年的实际收入都在1 000万美元之上。 如果姚明选择上大学,他一年就少收入至少1 000万美元。这就是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所以姚明是最聪明的,他没有让机会白白遛走,他抓住了机遇。虽然姚明有时候也感叹:“我现在也就是一个蓝领,天天干的都是力气活!”虽然他也想上大学,但是它可能会说他“上不起大学”。 这并不是说他付不起学费,而是指他不愿意放弃上大学所能赚到的高额收入。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家会这样理解:由于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达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学反而得不偿失。4、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大豆和小麦,可以生产出的产量有下面A、B、C、D、E五种组合,如表1-1所示。表1-1 生产可能性可能性ABCDE产品小麦(亿斤)038526065产品大豆(亿斤)403020100 表1-1显示,若该社会只种植大豆,收成将为40亿斤,但是它减少大豆的生产至30亿斤,那他同时还能获得38亿斤的小麦。因此,获得38亿斤小麦的机会成本即减少的10亿斤大豆供给。换言之,增加10亿斤大豆的机会成本即38亿斤小麦。如果将小麦和大豆A、B、C、D、E各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即AE曲线,如图1-1所示。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明在现有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社会能够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的产出组合,所以,这样的曲线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E6560 65 65655238302010C403020现有资源不可能达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BAD100小麦大豆图1-1生产可能性曲线E【机会成本原理的应用】央企高管薪酬首次与“经济增加值”挂钩_国资委2010年1月22日公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从第三任期开始,对所有央企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它不仅剔除了债务成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还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在传统会计利润下企业认为“股东资本免费”的弊端。经济增加值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或者说,是表示净营运利润与投资者用同样资本投资其他风险相近的有价证券的最低回报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在传统的会计利润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在盈利。但是,许多公司实际上是在损害股东财富,因为所得利润是小于全部资本成本的。比如一家公司的税后净利润为300 万元,表面上看是这家公司是盈利的,但是它投入的资本是4000 万元,那么还有400 万元的资本成本需要支出(即4000万元若存银行应得的利息),这样一来它的经济增加值就成了-100 万元。也就是说,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企业一定有利润。也就是说,企业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对债务资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核算利息,而是要对全部经营性资本的使用按各自所属企业类别计算资本成本。其目的是引导企业为降低资本成本(将相应增加经济增加值)而节约资本使用,并且对投资项目同样计算全部资本成本,以期达到提高投资门槛、提高以投资回报率为代表的资产质量。【即问即答】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请用机会成本的原理解释。二、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侧重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侧重研究稀缺资源利用问题。(一)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一个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决定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规格和种类,产品的市场定位;一个地区根据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国家要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兼顾人们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提出适当的产业政策。这些都是在回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2、如何生产?主要指选择何种生产方式的问题,包括用怎样的生产资源,采用何种技术、工艺、手段来生产。一般说来,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劳动密集型方法、资本密集型方法和技术密集型方法)进行生产。当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劳动力还相对便宜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的生产技术手段采用劳动密集型,将是企业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必然选择。【案例:中国制造业“下南洋” 寻求更低成本】近些年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制造业的“东南飞”现象,与目前我国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密切相关。制造业“东南飞”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是原本投向中国的外资开始向东盟国家转移。耐克运动鞋工厂从中国“转战”越南即生动说明了这一点。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越南当时的份额只占13%。随后,中国产量逐步下滑,越南的产量逐年提升。2009年,中国和越南的耐克鞋产量就一样了,都是占全世界36%。2010年,局面发生逆转,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也出现向东盟国家转移趋势。广东是电子、IT产业的“世界工厂”,电脑配件生产占全世界的60%,电子配套能力占全世界的90%以上。然而,广东省电脑商会会长陈芝华说,近年来,大量广东电子企业将生产车间转移到了东盟国家而不是中国西部地区。寻求更为低廉的成本是企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首要原因:目前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东部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像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必然上涨,环境负荷不断加大,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而目前,东南亚国家的人均G D P只有3000美元,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方面成本相对低廉,相比中国,东盟国家劳动力、土地价格更为便宜。如在柬埔寨,一个生产线工人的工资成本400元左右,且不包吃住;同时土地价格只需1美元一平方米,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很大吸引力,正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机会。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简单地说是产品如何分配问题。社会按怎样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的结果会出现怎样的收入差距,国家如何调节收入差距,这些问题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对生产资源的配置至关重要。总之,人们经济活动中由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发的这三大基本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人们提出了很多原则,形成了各种经济学说。(二)资源利用的基本问题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当出现失业时,意味着经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以,经济学家不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还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所谓资源利用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资源利用包括三个问题: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用,如何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2、经济水平和产量为什么会波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3、货币如何影响经济社会,如何对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前者由微观经济学解决,后者则是宏观经济学的课题。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三、经济学的分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由此经济学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例如,单个企业如何把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家庭或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取得效用最大化。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和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为什么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都由价格来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其他内容则围绕这一核心理论。正因为如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一国的国民收入是由哪些原因决定的?失业和通货膨胀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维持和促进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为什么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回答国民收入取决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等问题。该理论主要包括封闭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总供给模型)等三个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指明宏观经济学中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均可以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分析。(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两部分主题内容,二者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中心理论等方面存在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比较比较项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国民经济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尽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存在着差别,但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他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三、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在资源稀缺约束的条件下,国家和社会在明确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以后,还要对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机制进行选择。在现实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机制有三种制度: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一)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一般是指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和土地基本上都归公共(国家或政府)所有、经济决策高度集中、由中央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中央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而不是市场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最终目的是建立“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比如,前苏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就比较接近于该模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所以常常出现物品的短缺。因而,自80年代后,原来采取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以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一般是指生产资料私有、经济决策高度分散、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由于生产资料归个人和企业所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政府不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元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元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佣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价格或要素供求决定人们收入的高低,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人们的货币选票或消费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收入是由它出售东西所获得的付款所决定的。如果他是一位土木工程师,而企业愿意向他这样的工程师支付20万元的工资,那么这就是他可以用来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市场经济用“那些最愿意也最有能力购买的人”这个答案回答了“谁将获得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这个问题。那么公共利益如何维护呢?斯密认为“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是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动机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只因这种利己动机去促进一般社会福利。可谓是“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别人”。中国30多年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如今,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富裕、最有活力的地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效果高于计划经济体制效果的生动反映。【案例:小岗村改革点燃中国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 所有权是最强大的激励来源,它会促使人们付出精力、制定计划、承担奉献。拥有一项生产性的财产,就赋予了人们处置该财产的权利,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保证,即该财产的使用收益归所有者拥有。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秘笈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的市场化,让数亿中国人摆脱可怕的贫瘠,走上致富的道路。始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其星星之火的源头是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梨园乡小岗村。巨大的变革是从一件小事发端的:那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农民们自发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他们参加集体劳动的公社已经运转失灵。安徽省有着中国最肥沃的一些耕地,曾经是全国的粮仓。但是在当时,小岗村的二十户农民竟然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了。他们不得不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在气候恶劣的年份里,他们只有忍饥挨饿。1978年11月24日,在漆黑的夜晚,副队长严宏昌召集全村18户村民到严立华家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在会议中,他们同意把公社集体所有的耕地分到各家各户。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条解决办法。第一,为了避免与当时的政府政策产生冲突,把土地承包给个人的协议需要严格保密;绝对不能泄露给外人。第二,他们将继续按照规定缴纳公粮。保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第三,他们相互约定,如果其中有任何人被捕入狱,那么别的村民将抚养被捕者的子女,直到满18岁。农民们在协议书上安上了自己的手印。这也是著名的“小岗血书”。快速的变化随之而来,小岗村的农民突然之间创造了更强大的生产力。有一个人解释说:“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我们是在为自己劳动。”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劳作,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将产生相应的回报。一年后,小岗村获得了自1957年来第一次空前的大丰收。一队粮食总产量达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向国家交售粮食2.9万斤,是粮食定购任务的十倍,从而结束了23年以来从未向国家交一粒粮,而且年年还吃返销粮的历史。此外,小岗人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正如一个农民所说的:“当为自己和家人进行劳动的时候,你绝不会偷懒。”到1984年,也就是小岗村的改革运动启动六年之后,中国基本上已经没有农村公社了。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比如,竞争的压力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恶化;竞争的不完全性或垄断所造成效率的降低;国防、治安和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不会在供求作用下生产出来等等。正因为如此,现实中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以克服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三)混合经济制度因为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都各有利弊,所以现实社会中,多数国家的现行制度都属于混合经济制度,即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一方面是指其所有制结构是由私人部门(或私营企业)和公共部门(国有企业)混合而成的,另一方面是指其经济运行时由自由市场机制和国家机构共同调节的。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混合经济,但各种混合经济之间也有差别,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高,有的国家市场化程度低。我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一种混合经济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实施的现代市场经济。 课后作业:任务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案例导入】 三百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着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在英国却正孕育着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直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在他撰写的国富论出版12年后的一天,伦敦刚刚下过一场阵雨,雾都的空气霎时变得新鲜而清爽。这天晚上,职务仅仅是海关官员的亚当斯密,应邀去一位公爵家里做客,客厅里的王公贵族和商业巨贾,几乎掌握了英国经济的全部命脉,英国当时的政府首相皮特先生也在其中。当斯密下了马车,步入客厅时,原本散坐四处、谈笑风生的绅士们,立即停止了话题,大家把眼光都投向了斯密,并纷纷站起来向他致意,私密不好意思地说:“先生们,请坐。”这时候,已经站在斯密身边的首相皮特认真地说道:“博士,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下的,哪里有学生不为老师让座的呢?”斯密对经济学界的贡献是什么?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一)经济学的萌芽“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前430前355)约于前387前371年间写了经济论一书,在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色诺芬强调,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我国古代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最早19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代汉语中“经济”这个词。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最初是译“富国”“生计”等,最初将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翻译成国富论,后来,逐渐采用了“经济”这一译法.。 古代经济学只是形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某些要素,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现代经济学的产生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公认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虽然现代经济理论的许多观点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时期,比如早在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这一学说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金银;而金银货币是流通中贱买贵卖的结果;因此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奖出限入,以增加一国财富。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主张,至今还有影响。但这些研究内容及其理论成果还不足以开门立派。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理论被后人称之为古典经济学。国富论的主要观点是: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是财富的代表;广泛的社会分工和贸易是增进国民财富的根本;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充分有效率的,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古典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尤其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迄今仍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斯密在国富论中表述了使他欣喜若狂的伟大发现(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这一发现与牛顿的伟大发现相提并论):动机良好的法令和干预手段,不能帮助经济制度运转,不要计划、利己的润滑油会使经济齿轮奇迹般地增产运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解决一切。他说:“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个人利益,是市场价格机制。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现,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描绘中最经典、最清楚的一段文字。亚当斯密的思想非常精彩而深刻。由他开始人类有了经济学,所以,人们称他为经济学的鼻祖,他的那本国富论成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他的思想指引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用他的经济思想来管理一个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政府只做个守夜人。【人物小传】斯密的故事亚当.斯密于1723年6月5日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柯卡尔迪。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同时也是苏格兰的军法监察官和柯卡尔迪地区的海关关员,在斯密出生前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是大地主的女儿,一直活到90岁,仅比斯密早死6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终生未娶。斯密小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他到舅舅家去,把他放到门前,让他自己玩耍,妈妈就进到院子里去跟舅舅说话。没想到这时来了一群吉普塞流浪汉,抱起他就跑。舅舅听到他的哭声顺着哭声就就追了出来,一直追到二十多英里以外的一片大森林,这群吉普塞流浪汉发现不好就把这个孩子放下,逃远了,舅舅把他抱了回来。当斯密奠定了经济学体系的基础,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时,传记中这样写道:“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个天才,正是这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个经济学家。”斯密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学家,与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小渔村里不无关系。那里有一个码头,由于贸易的发展,这个小渔村变成了个中等城市。船员们出海回来就坐在那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谈论着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以及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斯密发现了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斯密14岁就进了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巴特奥尔学院。他先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1751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第二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由于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极富智慧的思辩而远近闻名。 176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布克莱西公爵的私人教师。年薪300英镑加旅费,另外再加此后一年300英镑的津贴,开出的条件太优厚了!当他第二年陪着年轻的公爵踏上了欧洲大陆的时才发现,原来英国这么落后,欧洲却如此发达。他们到了法国,去了德意志等各国,游历了欧洲,看到了所有的一切。这期间,他结识了很多研究经济的学者。他拜访了重农学派,他们说,商业创造价值;他拜访了重农学派,他们说农业创造价值。他自己提出则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欧州侍学两年半结束后,斯密回到英国,1767年他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家乡。他十年深居简出,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转的呢?经济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思来想去,最后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运转靠的是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时,并没有首先想到社会利益,他想到的都是如何有利于自己,所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但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拉着他,其结果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要好得多得多。斯密认为自己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他异常兴奋,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到了1929年,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陷入经济大萧条中。这时人们不禁要问: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哪儿去了? 他不是说国家不用管,经济就可以自动发展吗?怎么现在经济不能发展了?怎么失业问题解决不了?怎么银行都都倒闭了?怎么股市都崩盘了?经济怎么才能恢复过来呢?这时英国又出了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以宏观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凯恩斯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要用“看得见的手”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两者又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制约。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引起利率偏高导致投资不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就业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于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出现成为不可避免。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光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的;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不可能自动达到均衡。必须靠“看得见的手”,即借助于国家干预,通过政府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的手段刺激社会总需求,解决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才能使经济摆脱衰退。 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正是通过制定和调整税率政策、利率政策、政府本身的货币支出来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支出的总体水平来控制经济。当出现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政府会增加财政支出(公共工程、政府订购、转移支付)减少税收、降低利率;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存贷利率,使储蓄减少、消费增加,贷款上升,投资增加。如果出现经济高涨,方向正好相反。正是从凯恩斯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真的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他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建了很多基础设施,修了很多铁路,铺了很多公路,是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的泥潭,步入了快车道。这时,人们看问题已经从微观转向了宏观,从个量转向了总量,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从它开始,他的思想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美国、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从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出现了从40年代到70年代经济的蓬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奉行凯恩斯理论,以此制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即所谓“滞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纷纷出台:如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凯恩斯的追随者也认为凯恩斯理论有重大缺陷,试图补充和发展凯恩斯主义。如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他们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理论,既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又保留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折中主义的理论体系。【人物小传】凯恩斯的传奇故事凯恩斯小的时候是个数学神童,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去读书。可是当第一个学期上下来后,他没能考上第一名。他想,既然自己不能名列第一,就决定不做一个数学家。那做什么好呢?就去当文官吧!可以去周游世界。于是,他决定选择当文官之路。英国的文官考试非常严格,当他做出这个抉择时,他要去旁听很多课,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文官资格。他有幸旁听了英国另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课程。马歇尔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教授。凯恩斯坐在后面旁听,同学们没有注意到他,教授也没有注意到他。当一学期下来以后,所有的人都给老师写考卷的时候,他也写了,马歇尔拿来一看就惊讶了,我的班里还有这么好的学生,能答出这样的卷子来。结果他在卷子上写了这样一段批语:“这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后的发展前途决不仅止一个经济学家而已!如果你能成为那样一个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当时凯恩斯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而马歇尔已经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了。凯恩斯未来的发展证实了马歇尔当年的预言,他果然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改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运的大经济学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去参加文官考试的时候,各科的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只有经济学不及格,他还是名列第二,他非常生气地说:“典考官的经济学水平怎么能看出我经济学思想的光辉呢!”由于经济学成绩不及格,文官考试他还是名列第二,结果没有去成英国财政部,而是把他派到印度事务部去工作。没想到正是这第二名造就了他,使他亲眼看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国政府没有钱,拿什么去打仗的呢? 他看到了政府债券是怎么产生的,债券是怎么发出的,战争是怎么打完的,钱是怎么回来的,他目睹了整个发债的过程。战争结束以后,马歇尔还记着这位有经济学天赋的年轻人,把他请回到剑桥大学做了经济学的讲师,后来又做了经济学的教授。他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睹了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时,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办法了,他说:我有办法,这就是“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宏观调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国债,把经济刺激起来,即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靠“看得见得手”、靠国家干预来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正是在他的这个思想引导之下,美国罗斯福总统,先使了他这一招儿,修了公路,搞了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修了好多基础设施的工程。美国真的先从这种危机中走了出来,继而西方国家都从这个经济危机中逐渐走出来,就用得是凯恩斯这只看得见的手。(四)新古典综合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部分构成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经济学的主流经济体系。其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萨缪尔森(1915-2009.12)他曾将数学分析引入经济学,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奖;他曾帮助肯尼迪政府制定税收政策;他撰写的教科书为数百万大学生所拜读,被称为美国经济学泰斗。【人物小传】萨缪尔森的故事“三胞胎催生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结发妻子玛丽恩克劳福德是他的同学,两人1938年结为连理,育有6个孩子。最后一次生育时他的夫人一次为他生下三胞胎,全是男孩。三胞胎的出生让他的孩子一下子翻了一番,他们家不得不每周给洗衣店送去350条尿布。他的朋友劝他出本书挣钱养家,于是他决定写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48年出版,备受欢迎,畅销不衰,至今已是第19版,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销量超过400万本。他说:“如果我能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在乎谁书写国家法律。”得意“门生”肯尼迪。萨缪尔森最著名的角色是教育家。纽约时报称,萨缪尔森最有影响力的“学生”是肯尼迪。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萨缪尔森在马萨诸塞州一片海滩旁的一块岩石上给肯尼迪上了第一堂40分钟的课。虽然肯尼迪希望他出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但萨缪尔森拒绝了。他说,他不希望坐到一个不能表达他所思所想的位置上。萨缪尔森对年轻的肯尼迪总统说,美国正走向衰退,他应当推行减税政策。他在给肯尼迪的报告中说:“暂时削减个人所得税税率可以成为应对衰退的强大武器。”肯尼迪大惊失色:“竞选中我一直大谈财政责任,预算平衡,现在你告诉我就职后的第一件事是减税?”不过,肯尼迪最终接受了萨缪尔森的建议,减税促进了美国后来的经济繁荣。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也都纷纷采取措施,增加政府开支,减少税收,降低短期利率。任务三: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案例导入】假设航空公司的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在国内飞行一次的成本是10万元,则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0万元/200,即500元。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00元。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在飞机上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果汁的成本而已。只要乘客所支付的票价(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经济学要用一定的方法来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经济学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一、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指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作出评价。例1: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将会降低失业率?什么样的政策将会防止发生通货膨胀?例2:如果政府对消费者征收10%的消费税,社会商品销售额就会下降7%。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以此作为经济政策的依据。它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价值判断问题。例1:政府应该更关注通货膨胀还是应该更注重降低失业率?例2:一名动物权利保护者说:人人都不应该购买皮大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二者之间不是绝对的相互排斥。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分析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则越具有规范性。在对经济现象分析过程中,这两种分析方法需要结合起来进行运用。二、实证分析的工具(一)均衡分析法均衡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当一物体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作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互联网金融平台技术服务委托合同
- 大牌艺人合同范例
- 依安租房合同范例
- 吊车用工合同范例
- 加盟茶饮合同模板
- 国家单位聘用合同范例
- 切糕买卖合同范例
- 商业房租用合同范例
- 会展活动搭建合同范例
- 供电水气合同模板
- 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表
- 2024-2030年狂犬疫苗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 1课时)教学设计
- 2024-2030年果蔬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 0 2 4 年 7 月 国开专科《法理学》期末纸质考试 试题及答案
- 大疆在线测评题答案
-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
- 行业协会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 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