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_第1页
[2011年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_第2页
[2011年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_第3页
[2011年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_第4页
[2011年教师招考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1、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2、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3、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4、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5、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6、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8、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9.理解:(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的一种课程类型。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顺序、学习时数和时限。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即由两门以上学科内容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是以一个中心问题或主题的解决与阐述为线索组织的课程。核心课程:是指根据若干科目中最有价值的中心内容所组织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列入学校教育中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显性课程的根本实施途径是教学。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外的学习环境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隐蔽课程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根本途径。)10、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深刻的。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比如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直接影响课程,比如政治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等;(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在教育中,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没有知识就无所谓课程,没有课程则无法使知识进入教育领域。内部因素:(1)学制是影响课程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学制的变革通常会促使课程变革,这样才能确保学校教育活动的统一性和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2)课程传统,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对课程发展产生重要作用。(3)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只有深入学习课程理论,整体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服务于课程实践。(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即课程总是处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扬弃的过程就是自身螺旋上升、不断进步的过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包括三方面内容:(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认识:(课程标准的框架:(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有普遍性行为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的目标来源有三个方面: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3.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这种取向注意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不过增加了课程编制者的难度;社会问题取向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容易使人只注重外显活动的热烈,而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偏离学习本质;混合取向是当代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的课程组织方式。(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垂直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 “顺序性”指将选出的课程要素,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入深地组织起来;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整合性”(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当代课程改革越来越倾向于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统一起来:一方面,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特点。(4)处理好直线式和螺旋式的关系。直线式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排列。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课程的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得过且过取向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即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实用性,课程计划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明确性即课程目标与手段的明确性;相对优越性指新课程计划具有的长处。(2)课程变革的民主程度。课程变革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和策略,民主化程度也不同。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模式民主化程度较弱,常忽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模式民主化程度较高,容易激发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3)教师培训。要注意分阶段、分步骤地培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技能技巧,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师有能力变革课堂教学行为,把课程实施落到实处。(4)评价的配套改革。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将对课程实施产生促进作用。(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政府、新闻媒体、社区、社会团体及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将成为推行课程改革的无形动力。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1.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学术领域。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调查研究、集体审议(施瓦布)、课程编制。1.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教学内容。2.我国的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思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夸美纽斯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论体系,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教学的兴趣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等,为以后教学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4.卢梭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尔被认为是继柏拉图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他主张自然教育,其思想为“儿童中心”教学思想的产生铺好了道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并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最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开创了“教学心理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建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学论体系,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在兴趣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克服了既有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也存在不少缺陷:过于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教师中心论”;过于强化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学科中心论”。5.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有着浓厚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特色,后人把他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6.杜威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他创造性地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教育哲学命题,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其思想被称为现代教学论流派。杜威的思想体系是以经验为核心的。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杜威最大的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中心”转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7.理解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思想之不同: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现代教学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8.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实践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统称为“新教学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所谓“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包括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9.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1)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2)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3)真善美得过程标准10.何为优化教学以及如何实现优化教学: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标准:质量、效率、过程策略:(1)探索和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1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课题的是美国教育家,其中以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最为著名。2.“记忆”是最低层次的知识掌握目标,包括:知道、了解、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重视学生活动与实践,充分重视学生的领悟和体验,才可能实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同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机械地、割裂地理解三维目标,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量化,更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其他目标。3. 在生成性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为生成性目标留有空间,让目标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同时注意在活动中丰富与发展已经预设的目标。(4)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它指明教学的情境,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或要处理的问题,但不规定学生将从中学到什么,表现性目标指明将要进行的教学事件或活动。第八章 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2.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选题立题阶段;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实施阶段。第九章 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的根本性特征在于它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直观感知类的教学方法及实际训练类的教学方法、为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第十章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及优缺点:形式:利用计算机进行训练和练习;利用计算机进行程序教学;利用计算机指导学习。优点: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学习序列;使教学过程变成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个别指导和交流。缺点: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内容单调重复,不利于学生随机应变;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也不利于互动合作精神的培养。论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答:(1)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熟练操作硬件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与操作,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优质资源,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等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2)恰当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能力;(3)较强的科研能力;(4)较强的教学控制能力。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文纳特卡制的操作步骤及特征:步骤:明确学习目的;编写供学生自己校正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准备衡量学习情况的诊断测验,指定作业,进行指导;用诊断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绩。特点:按照单元进行学习,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每个单元结束后,经过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班级授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即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相近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人数固定、成员固定的班级,以此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2)内容统筹规划,按学校、学年、学科分成许多部分,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达成系统均衡,每个部分采用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