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椎体病PPT课件_第1页
单椎体病PPT课件_第2页
单椎体病PPT课件_第3页
单椎体病PPT课件_第4页
单椎体病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椎体病变的影像诊断,-,2,前言,脊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病,易同时累及多个椎体,累及单个椎体的病变临床也并不少见,对一些发生于单个椎体的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相对困难。我们收集38例单椎体病变的X线、CT和MRI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单椎体病变的影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3,单椎体病变分类,肿瘤:1、良性骨肿瘤:a.骨母细胞瘤b.骨软骨瘤c.血管瘤d.骨瘤e.骨化性纤维瘤f.骨巨细胞瘤2、恶性骨肿瘤:a.原发恶性骨肿瘤:脊索瘤、多发骨髓瘤等b.转移性骨肿瘤其他病变:结核、动脉瘤样骨囊肿、嗜酸细胞肉芽肿,-,4,一、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成骨细胞瘤):最好发于脊柱,发生率(3040%)。病灶多位于附件,可扩展至椎体。病理:与骨样骨瘤组织学改变相似,肿瘤直径多大于2CM,故又称巨大骨样骨瘤。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孤立性溶骨性破坏区,可有骨膨胀改变。周围有较薄的、轻度不规则的钙化边界,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钙化影.,-,5,-,6,骨母细胞瘤,CT表现:CT显示较MRI优越,可显示病变附件膨胀扩大、骨质溶解改变。多数病灶边界清,内部成骨倾向明显,在骨质破坏区内见云絮状、不规则的骨化。部分病灶可穿破局部骨皮质,并扩展至硬膜外间隙。,-,7,-,8,骨母细胞瘤,MRI:成骨细胞瘤的MRI图像无特征,必须对照平片分析。病灶内部的骨样组织及成骨细胞在T1WI上呈低到中等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多数病灶内存有斑点状、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区,在T1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病灶周围骨髓及软组织可出现反应性充血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9,骨母细胞瘤,脊柱附件的病灶多数表现为边界清楚、膨胀性的肿块。如肿块向椎管内扩展,可显示硬膜外肿块及脊髓受压情况。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时,内部呈蜂房状改变,含有囊状陈旧或新鲜出血信号,增强后出现网状分隔强化,CT及MRI可显示X线平片不敏感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0,-,11,二、骨软骨瘤,病理:由典型的三层组织构成:骨质(皮质及松质)构成的瘤体或基底,透明软骨构成的软骨帽和纤维组织的包膜。发生于脊椎骨者,瘤体多呈球状,以宽基底附着于椎弓,所含骨质与松质骨无异;软骨帽厚薄不一,表面光滑,呈球状覆盖瘤体;纤维包膜很薄,与软骨帽紧密相连。骨软骨瘤很少单独发生于椎体,多为骨软骨瘤病时的一个受累部位。椎体的骨软骨瘤可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和神经根。,-,12,骨软骨瘤,X线表现:起于椎弓的骨软骨瘤,多因与正常骨相重叠而显示不清,常因有脊髓压迫症状而做及检查发现。CT表现:肿瘤起自椎弓皮质骨,以广基底附着于母骨表面,瘤体内骨小梁与松质骨一样,肿瘤尖端可见与透明软骨相间的不规则钙化与骨化影。,-,13,-,14,-,15,骨软骨瘤,MRI表现:瘤体:T1WI高信号。T2WI中等或高信号。软骨帽: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软骨帽分叶之间有低信号间隔。软骨帽表面覆盖一层低信号的纤维包膜。,-,16,骨软骨瘤,MRI通过软骨帽信号的变化,可推断出肿瘤的生长状态,为手术提供帮助。T2WI的高信号表示肿瘤处于生长状态或静止状态的软骨残存,高信号消失则表示肿瘤生长停止。,-,17,-,18,骨软骨瘤,鉴别诊断:软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瘤,-,19,三、椎体血管瘤,病理:是成熟的血管性肿瘤,实质是一种椎体的血管畸形。由成熟的、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或血管脂肪瘤样血管等不规则的薄壁血管组成。椎体内骨小梁数目减少,水平骨小梁被侵蚀,残留垂直骨小梁数目减少,并不同程度增粗。椎体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20,椎体血管瘤,X线表现:椎体“栅栏状”改变或“蜂窝状”改变。椎体皮质粗糙、模糊,但轮廓完整,可累及椎体附件。当病变侵犯全部或大部分骨质时,血管瘤典型表现可消失,代以椎体病理性骨折。CT表现:典型表现为“网眼状”或“蜂窝状”改变。其内可测到脂肪密度。,-,21,-,22,-,23,椎体血管瘤,MRI:可显示X线平片难以发现的较小血管瘤和正确诊断平片难以鉴别的非典型血管瘤。Laredo根据生长方式及组织学特点将椎体血管瘤分为三类:1、无症状性血管瘤。多无症状,偶然发现且不需要治疗,病理上骨小梁中间多为脂肪成分。MRI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夹杂栅栏状低信号。,-,24,-,25,椎体血管瘤,2、压迫性血管瘤:椎体明显压缩变扁,前后径加宽,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相应临床症状,需临床治疗,病理上骨小梁中间为软组织成分。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3、症状性血管瘤:常有不明原因的后背疼痛。一般无明显的椎体外形变化。T1WI呈高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6,-,27,-,28,骨化性纤维瘤,本病好发于2030岁,女性多见,椎体发病很少见,一般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轻微。本病无特征性的MRI表现,肿瘤纤维骨化部分信号较低,囊变部分因蛋白质浓度不同,信号强度不一。我们遇到1例骨化性纤维瘤T1WI呈均一低信号,周围可见更低信号环绕,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椎体形态、邻近硬膜囊及椎间盘未见异常。,-,29,-,30,五、多发骨髓瘤,多发骨髓瘤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骨质呈囊状,有小梁分隔,且有膨胀,类似巨细胞瘤;一种为显著的骨质破坏,边缘清楚,常见于椎体,绝大多数为多发病灶,较少表现为单一的孤立病变。目前,很多作者认为多发性骨髓瘤单椎体受累是早期的一种短暂表现,以后即转为多椎体受累。,-,31,多发骨髓瘤,X线表现:1、骨质疏松。2、弥漫性骨破坏多发圆形穿凿样破坏。3、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楚的局限性骨破坏,骨皮质膨胀并形成较薄的骨性包壳。CT表现:溶骨性或膨胀性破坏,骨皮质破坏、中断,且常见软组织肿块。,-,32,多发骨髓瘤,MRI在T1WI上可明确显示骨髓瘤取代正常骨髓脂肪的部位,呈长T1信号,在T2WI上呈中、高信号,椎体可呈楔状变形,椎弓根易受累,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肿瘤不侵犯椎间盘。我们遇到2例MM均未见特征性的MRI表现,与单椎体转移瘤及其它原发恶性肿瘤很难鉴别。我们认为,当高度怀疑单椎体病变为恶性时,宜采用穿刺活检来指导临床诊治。,-,33,-,34,六、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因: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为一种含血囊肿,并非真正的肿瘤,病因不明,现今大多同意因静脉血栓形成或动静脉交通而使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静脉压持续性增高,血管扩张,因而受累部位骨质破坏被吸收,并发生反应性修复。外伤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35,动脉瘤样骨囊肿,根据病理资料证实,部分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肿瘤合并存在,如巨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单纯性骨囊肿等,这说明部分动脉瘤样骨囊肿是继发的,本组中有一例椎体骨母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6,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理:囊肿边缘为一薄层骨壳,内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充满新鲜或陈旧血液,囊腔周边被网状纤维包绕,纤维组织和骨小梁构成其内部间隔,将其分割成蜂窝状。,-,37,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在脊椎发病时,病灶可发生于椎体及其附件或肋骨头,为骨性膨胀性囊状透亮区,囊内可见淡而粗的骨小梁,也可多个椎体及附件同时受累,椎体塌陷后,往往失去典型的X线表现,此时应注意其附件的膨胀改变,可作为诊断的线索。,-,38,-,39,动脉瘤样骨囊肿,本病可分为溶骨破坏期,成熟期和愈合期,溶骨期以溶骨破坏为主,成熟期为膨胀皂泡样分房改变为主,愈合期为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和粗大间隔为主。,-,40,动脉瘤样骨囊肿,CT:病变呈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其内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含液体的囊组成,密度不均匀,无异常钙化,可见骨间隔,骨皮质变薄,膨大。增强扫描可见粗大供血血管,囊肿内可见斑片状强化。让患部静止10分钟后,进行CT扫描,多能发现本病的特征性征象,即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多个液液平面,其上方水样低密度,下方血液高密度。,-,41,-,42,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患椎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部由多发长T1、长T2信号小囊腔组成,呈泡沫状,其间围以低信号间隔。囊壁可形成憩室样MR信号。所有囊肿的边缘在T1WI和T2WI上均呈薄而光整的低信号。椎体可压缩变扁,但相邻间盘不受累。,-,43,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强度无规律性,同一病灶内相邻囊腔内的信号强度也可不一致,反映了各囊腔内血液的分解处于不同的时间。部分病例囊腔内可见液液平面,在T1WI上,液面上层相对于下层可呈低、等或高信号,在T2WI上通常均呈高信号,但相对而言,上层信号通常要高些,液-液平面的清晰度随T2WI的程度而异,如果只做一个序列扫描,则可能见不到液-液平面。因此,同时采用T1WI和T2WI是绝对必要的。,-,44,-,45,-,46,鉴别诊断:,1、骨巨细胞瘤:巨细胞瘤也可见液-液平面但数量较少,破坏区周边无多个小憩室状突起影可做鉴别。2、血管瘤:骨血管瘤累及椎体时可出现垂直条状如栅栏样改变的骨纹理,少数呈网织状,但膨胀较轻,MRI检查无液-液平面出现。3、骨母细胞瘤也可显示为脊椎附件增大,出现密度减低区,但病灶周边有清楚钙化和新骨形成,低密度区内可有钙化影。在CT和MRI上,较容易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区别。,-,47,七、嗜酸细胞肉芽肿,嗜酸细胞肉芽肿为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中比较良性的一种,多于20岁之前发病。胸椎受累最为常见,占54%,腰椎35%,颈椎11%。X线:早期椎体楔状变,以后椎体变扁呈薄板状或钱币状。CT:可显示纽扣样或斑点状死骨。,-,48,-,49,-,50,-,51,嗜酸细胞肉芽肿,MRI表现:患椎呈长T1、长T2信号,晚期呈楔状或双凹变形,椎体前后及左右径变大,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椎体附件及间盘均不受累。我们认为,当患者发病年龄小、椎体压缩变形且间盘及附件不受累时,首先要考虑本病。本病表现易与Cavle病混淆,在肉芽肿,椎体虽然可被压缩得高度很小,但此病有自愈倾向,椎体高度可自发性或经治疗后恢复,受累椎体可恢复到几乎正常的外形。鉴别诊断:Cavle病、结核、骨髓炎、转移瘤。,-,52,-,53,-,54,八、椎体转移瘤,椎体转移瘤一般为多发,但开始时侵犯单个椎体者并不少见,在单椎体转移瘤中,原发病变中来自乳腺、前列腺、肺、肾脏、甲状腺和结肠者占半数以上,主要通过血行、淋巴、蛛网膜下腔等,其中以血行转移为主,可通过体循环或椎静脉丛播散。由于明确病变性质对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诊断单椎体转移瘤成为必要。,-,55,椎体转移瘤,本病好发年龄4060岁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腰椎及胸椎。临床症状:腰背痛,初为间歇隐痛,后为持续性剧痛,药物难以缓解。X线表现:年龄较大,腰背疼,如发现椎弓根破坏者首先考虑椎体转移瘤,此时应做胸部X线检查,如肺内发现占位病灶,多能帮助诊断。分为:1、溶骨型骨质疏松及溶骨破坏。2、成骨型棉团样骨质硬化。3、混合型兼有以上两型的特点。,-,56,椎体转移瘤,CT表现:敏感性大大提高,对椎体附件病变显示更加清楚.MRI表现: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较大,在显示解剖结构和累及软组织的病变较X线平片和CT更精确,尤其是早期诊断价值很大。,-,57,椎体转移瘤,与单椎体结核相比,单椎体转移瘤常有以下特点:结核常起自椎体的前部,而椎体转移瘤多发生于椎体的侧后部,呈局限片状或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但也可整个椎体弥漫性信号改变;成骨转移呈长T1、短T2信号。椎体结核附件不易受累,而椎体转移瘤通常在椎体受累的同时,椎弓及附件也受侵犯,形态及信号异常改变。,-,58,椎体转移瘤,椎间盘改变:单椎体结核相邻椎间隙可正常,也可因间盘受侵略变窄;转移瘤时,由于纤维软骨对肿瘤有阻隔作用,不会破坏椎间盘,但可有椎间隙增宽表现,这是因为肿瘤侵犯破坏椎体使终板塌陷、椎间纤维软骨变性牵拉所致。椎旁软组织:结核可造成椎旁脓肿,多呈梭形、上下范围较广(大于1个椎体高度),而转移瘤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多较局限、范围较小(小于1个椎体高度)。,-,59,椎体转移瘤,硬膜囊受压:转移瘤因椎体、椎弓同时受累,形成的软组织肿块,使前方及后方硬膜囊受压,尤其后方硬膜囊受压更具诊断意义;椎体结核多为椎体受累,所形成的软组织肿块多使前方硬膜囊受压。,-,60,-,61,-,62,-,63,-,64,-,65,-,66,-,67,-,68,九、椎体结核,单椎体结核属于不典型结核,可不累及椎间盘,而表现为椎体骨炎、骨内小脓肿、终板破坏中断及椎旁脓肿。这是因为椎间盘是无血管结构,不可能形成原发性感染灶,单椎体受累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