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贫困山区防灾抗灾工作的思考 _第1页
做好贫困山区防灾抗灾工作的思考 _第2页
做好贫困山区防灾抗灾工作的思考 _第3页
做好贫困山区防灾抗灾工作的思考 _第4页
做好贫困山区防灾抗灾工作的思考 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做好贫困山区防灾抗灾工作的思考随着地球“变暖”,贫困山区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洪灾愈来愈严重,防灾救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因此,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创建减灾体系,切实抓好防灾救灾工作,努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全力实现减灾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广大干部群众对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抓减灾增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防抗救结合、以防为主的救灾工作方针,培训减灾知识,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报道先进典型,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建立健全群防群救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救灾的自觉性。二、加强工程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围绕2/5“两保”,推行“农户申请公示制、乡村审核评议制、政府补助实物制、技术指导责任制、项目管理合同制、产权明晰业主制”六种机制,突出病害塘库整治,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兴修水利;加强“五改三建”;采取清淤保畅、加固防洪堤,增加江河泻洪能量;实施先进技术,注重质量,打牢路基,夯实排水沟,提高公路防洪能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全力治理水土流失,切实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移民工程。抓好移民普查、规划和宣传、培训、教育引导工作,全面落实移民政策,采取城乡联动、梯次推进移民与就地就近移民和把贫困户直接迁移到城镇落户相结合,将县内居住在山高坡陡、地质复杂、土地瘠薄、干旱缺水、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区域,尤其应向小集镇集中,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的成建制移民为政府牵线的经常性分散移民。推进良种工程。不同作物品种抗旱基因各异,因此,选育、繁殖和推广抗旱优良品种,在减灾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无水源保障的望天田、高磅田和漏筛田,应走旱作多熟复种的道路。3/5推进环境保障工程。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大兴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禁止引进生产工艺落实、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对城镇生活垃圾、固定废弃物、污水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沼气工程,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杂草,使用电、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有比较优势的生态资源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产品,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的生态经济框架,实现以资源型的经济向生态型经济的转变。三、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发展以工业、旅游、城镇建设为主的城镇经济,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小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区域。二是切实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非粮食作物农产品。三是狠抓粮食结构调整,坚持减水稻、增玉米,大种薯类、豆类、小杂粮。4/5四、推广科学技术重视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应编印气象历书,加大发行力度;广大干群应重视天气变化,购买气象历书和收看、收听天气预报。气象部门应武装设备,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责任感,发布准确的预报;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干群中,确保有效开展防灾、抗灾,以切实降低灾害损失。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地膜覆盖;深施追肥、增厚土层;挖沟排水;实行两季固定厢沟双免耕;采取农作物套作,提高复种指数。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针对现有耕地有效灌溉率低,除修水利“开源”措施外,还应采取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技术“节流”,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切实抓好人工增雨灭火和增加蓄水,人工消云、消雾、消雹、防霜冻等作业试验。逐步建成高炮防雹增雨及森林防火试验示范基地、水库蓄水增雨试验示范基地等。5/5科学规划房屋建设。为禁止危岩、滑坡地带和临河建房行为,建房、建厂、建集镇选址定点应由救灾办、安办、国土资源局、规划和建设局、民政局、防洪办等部门实地勘查地质地貌结构,进行危险性评估;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凭危险性评估资料方可签据意见上报,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提供的危险性评估报告方可审批集镇规划和用地许可证。开展灾害规律性研究。辩证地认识灾害是人们依靠科技减灾的前提。应探索灾害成因机理和成灾过程,揭示灾害的自然和人力属性,分析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自然灾害在时间上大都有孕育期、潜伏期、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