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论文 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A I 摘 要 在农业技术的推动下,我国 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产量从 1949年的 11318万吨增长为 2005年的 均增长速度 技术进步 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为我国粮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 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 30% 40%,很多成果 没能 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成果应用主体的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差的问题,还与成果本身适用性密切相关。 科技成果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在 2033年人口将达到 15亿,如何满足 1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粮食增 产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小, 有些 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可见,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只有通过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来实现。 了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并掌握其发展趋势, 可以 有针对性地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从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农民接受技术的主动性三个方面着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 本文通过 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 改革开放 28年来几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技术 进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进行 深入分析,探寻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 的 变化 历程及 发展 趋势 ,同时对不同地区之间 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寻找我国地区间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规律 。 并结合 农业部科技入户 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广大农户(我国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水稻、玉米、小麦 的 技术进步模式进行判定分析,发现 : 放 28 年来,粮食作物的 C 型技术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小麦和玉米主要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而水稻(以早稻为例)生产的技术进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以机械型技术进 步为主导、 90 年代则以生化型技术进步为主导、进入 21 世纪水稻生产 呈现 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的 发展 趋势。 步的 年度间变化最为剧烈,而早稻技术进步最为平稳。 术水平 相对较为落后。 步速度以 东北地区最快,西部地区最慢 。 在对三大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农业部科技入户调查资料对我国农户技术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 对于机械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同时发现我国机械技术 需求受农户年龄、性别、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举办 培训班等较为直接的农技推广方式,而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则适合广播、书报、物资公司 及 供销社 的技术 宣传 和 介绍等相对间接的推广方式。 机械、信息、贮藏加工等技术则适合在农闲时间一次性传授。 关键词: 技术进步模式 , 生物化学型技术 , 机械型技术 , 技术推广 方式 o to of in is a in of a to in 949 005, s s a of a At of is 0 is 0% t of of of by of be to s .5 033. to .5 is of a to is a of by on of we of on of of we of we in of of s we of in s on s we on of of On of we of on of we 1. of to a is in in of in of 1980s, is is 990s in 12. of is of is 3. of on of in to we s to of We 1. a is by s 2. of s s be 3. as is as 4. to is of BC M of 录 第一章 导论 . 1 题的背景与意义 . 1 献综述 . 2 业技术进步的概念 . 2 业技术进步的表现 . 2 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 3 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 . 4 民的技术需求分析 . 4 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 5 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6 究方法 . 6 据来源 . 6 究 的内容与结构 . 6 究的创新点 . 7 第二章 技术进步的基本理论与计量方法 . 9 术进步的基本理论 . 9 术变迁决定论 . 9 度变迁决定论 . 10 术动力论 . 11 致性创新论 . 12 业技术扩散理论 . 13 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其测算 . 14 D 生产函数 . 14 产函数 . 15 越对数生产函数 . 16 长速度方程 . 16 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 . 17 据包络分析 . 17 业技术进步类型测定 . 18 民技术需求行为的定量分析 . 19 文所采用的有关计量方法 . 19 种作物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19 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方法 . 20 V 型 . 22 关性分析 . 23 据资料来源和处理 . 23 第三章 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 25 米的主要品种及其区域分布 . 25 国玉米主产区生产技术采用现状 . 27 米育种 . 27 作技术 . 28 米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 29 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 . 32 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 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 . 32 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类型的阶段判别 . 35 结 . 36 第四章 水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 38 稻的主要品种及其区域分布 . 38 稻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 39 种选 育 . 39 套栽培技术 . 41 械技术 . 43 稻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 43 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 . 44 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 . 45 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 技术进步模式的分阶段比较 . 48 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地区比较 . 49 结 . 50 第五章 小 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 53 麦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其区域分布 . 53 麦种植区划 . 53 国小麦 生产的基本情况 . 54 麦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 56 麦品种的改良 . 56 墒蓄水与节水技术 . 58 膜小麦栽培技术 . 58 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59 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推广 . 59 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 . 59 麦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 60 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 . 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 . 63 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分阶段判别 . 66 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地区比较 . 66 结 . 68 第六章 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 69 术进步是我国粮食增长的关键因素 . 69 食作物土地生产率与劳动力生产率的比较 . 70 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 . 71 同作物、不同地区之间技术进步模式存在差异 . 73 结 . 73 第七章 农户技术需求对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影响 . 74 术需求与技术进步 . 74 国农户技术需求现状 . 75 国农户对各种类型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分析 . 76 户行为对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影响分析 . 79 量方法 . 79 据及其来源 . 80 算分析 . 81 结 . 87 第八章 技术推广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 88 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 88 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 88 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90 食作物生产的 技术类型与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 94 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有待改进 . 94 同类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 95 结 . 99 第九章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 100 际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 100 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 100 息技术在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101 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技术将更加受关注 . 102 国粮食技术进步面临考验 . 103 食安全存在隐患 . 103 源瓶颈凸显科技作用 . 104 业政策的调整 . 106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将影响农业技术需求模式 . 109 来粮食生产技术展望 . 112 农业机械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112 良品种将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作内容 . 113 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将有大发展 . 114 源节约型技术将是农业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 . 114 结 . 114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116 论 . 116 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在不同粮食作物增产中的贡献程度有所不同 . 116 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生产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 . 116 同农作物技术进步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 . 117 同地区之间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速度不同 . 117 同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 118 户对各种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不同 . 118 户自身条件及行为对各种类型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程度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