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物遗传育种硕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物遗传育种硕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物遗传育种硕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物遗传育种硕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物遗传育种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论文 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L.) L.) I 摘 要 木豆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 ,近年木豆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分析栽培木豆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地理来源栽培木豆种质资源间的关系,寻找遗传差异 。 对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 140 份 木豆种质资源进行田间繁种 、 鉴定,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木豆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较差;参试品种平均 形态变异系数 为 最大为育成品种 平均 息 指数为 最 大为育成品种 者变化趋势不同 ;木豆开花习性 、 初花天数、全生育日数、株高和主茎分 枝 数 之间存在 极显著正相关 关系 ,因子分析表明五个主因子代表形态多样性 变异; 基于木豆形态性状鉴定的资料, 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聚类,把 77 份木豆种质划分为三大组群。 以 2 份栽培木豆 ( 1 份野生木豆 (源为试材,将术体系在木豆种质资源研究上进行优化,筛选出 20 对多态性高的 物组合 ,优化了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术的各项参数 ,推荐用于木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利用 17 对 物,以野生木豆 (对照,对来自印度、中国、非洲和美洲的 139 份木豆栽培种 (质的基因组 行扩增,得到 502 条清晰可辨的带,其中 494 条为 多态性谱带,多态性百分比 印度资源 共扩增出 347 条多态性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 具有最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来源材料之间 息指数基本相同。 根据 态性数据绘制的聚类图,将 139 份木豆资源分为 9 个类群,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演化关系,支持了木豆起源于印度,并在非洲东部形成次生起源中心的观点,并提出中国可能是栽培木豆的又一次生起源中心。 研究中还发现,木豆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统 (不育系 (A)和保持系 (B)间存在独特的带差 异 ,该发现可能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的木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杂交种培育。 关键词 : 木豆 ( 遗传多样性 ,地理分布,起源演化 .) is of in of is to of on in to up of on to be if of V to to of of on 77 by of of 20 of to of A 39 an by 7 In 502 of 94 8%. to eis(1972) of E 9 of A B MS in be on of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 1 豆的起源、传播及分类 . 1 豆的起源与传播 . 1 类 . 2 豆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4 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 4 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 4 样性分类与亲缘关系研究 . 5 交育种和品种改良 . 6 究发展方向 . 6 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7 传多样性的概念 . 7 要遗传标记 . 7 传多样性研究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2 传多样性分析 . 13 究的意义及目标 . 16 第二章 木豆种质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研究 . 19 料与方法 . 19 料 . 19 法 . 19 果与分析 . 20 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基本统计分析 . 20 豆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分析 . 24 同来源木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比较 . 24 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 26 第三章 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 术建立 . 31 料与方法 . 31 验材料 . 31 验方法 . 31 果与分析 . 34 证了酚 取 . 34 选到 20 对木豆 物组合 . 35 化后的 术在木豆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可行 . 36 论与小结 . 37 苗培养 . 37 取 . 37 切 . 37 泳与银染 . 37 第四章 木豆种质 子标记鉴定与分类研究 . 38 料与方法 . 38 验材料 . 38 验方法 . 40 果与分析 . 41 培木豆种质的 态性 . 41 同 来源参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 豆栽培种内的类群划分 . 43 国木豆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46 培木豆的起源、传播 . 46 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带型差异分析 . 47 论与小结 . 47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50 要结论 . 50 一步加强木豆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评价和利用的建议 . 50 参考文献 . 50 附 录 . 56 致 谢 . 61 作者简历 . 62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1 第 一章 引言 木豆 (.)中文俗称黄豆树、豆蓉树、三叶树 (云南 )、千年豆 (广西 )、树豆、鸽子豆、蓉豆、柳豆、花豆、米豆等;英文名为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 (宗绪晓等, 2003;郑卓杰等, 1997; , 1990)。木豆 (词可能来源于美洲,因鸽子 (食其籽粒而得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被众多的小农户融入当地的农业耕作体系,用以改良土壤,并在不同耕作制度中均具有重要意 义 (,1990)。除主要做 “豆尔 ”(宗绪晓等, 2002)(干籽粒脱去种皮形成的豆瓣 )用于烹饪外,其嫩绿的籽粒用作蔬菜 (, 2003; , 1986),破碎的干籽粒及加工后剩下的残渣用作家畜、家禽饲料,干、鲜茎叶用作饲草,干枝条用作薪柴、搭建棚屋、编制篮子等,活植株也可作为紫胶虫寄主用于生产紫胶。木豆还经常用于构建农家小院的活篱笆墙,种于山坡地以减少水土流失(宗绪晓等, 2003; , 2001)。 目前世界上 90 多个国家有木豆栽培。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豆产区,面积和 产量均占世界木豆生产的 92%以上,其中印度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豆生产国 (计资料 )。亚洲除印度之外,缅甸、尼泊尔、中国、孟加拉也有较大面积的木豆生产。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木豆产区,种植面积占世界木豆总种植面积的 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在非洲有四个木豆主产国,依次是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另外,中南美洲有少量的木豆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海地、巴拿马、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及格林纳达,种植面积占世界木豆总种植面积的 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右。澳大利亚约有 5000 公顷的木豆栽培面积。中国木豆栽培较少,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海南、云南、广西、贵州、广东以及福建、湖南、四川、江西、浙江、台湾等省区。据估计, 2000 年以前每年种植面积一直徘徊在 3500顷,总产量约为 3000 吨。 1997 年开始,针对中国农业生产、水土保持以及消费习惯的实际需要,从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 (选择的引进木豆改良品种进行推广,到 2002 年中国木豆种植面积已上升到 15000 公顷以上 (, 2001)。 豆的起源、传播及分类 豆的起源与传播 源 对于木豆的起源,尚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木豆起源于非洲的安哥拉至上尼罗河一带,主要依据是在埃及古墓中发现了一粒公元前 2400的木豆种子。第二种观点认为木豆起源于印度,目前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支持第二种观点。首先,上世纪 70 年代从印度的 世纪的小粒木豆种子残存物;其次印度有最广泛的近缘野生种分布,目前已发现的 32 个近缘野生种中,分布于印度的有 17 个;第三,印度语言学家 木豆最初的梵文名详细考证后指出,它是从印度当地名称 来;第四,印度拥有全世界 82%的木豆种质资源和近 80%的种植面积。另外,木豆在印度的加工和食用方法很多,也为木豆起源于印度提供了间接证据 (郑卓杰等, 1997; , 1974; , 1980; ,1990) 。因此,木豆起源于印度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2 播 木豆 2000 多年前起源于印度,驯化成栽培种后,向外传播的时间相当早。木豆从印度南部传入马来西亚;从印度西北部传入尼罗河流域及非洲其他地区,并在非洲东部形成了木豆栽培 种遗传多样性的次生中心;从印度东部传入中国和澳大利亚;后来又经非洲传入欧洲和美洲。现在,木豆已广泛栽培于南北纬 30 度之间的广大地区 (宗绪晓等, 2003;郑卓杰等, 1997) 。 类 豆在分类学上的地位 木 豆 种 (.) 2n=22)(990) 是 豆 科 (菜 豆 族(豆亚族 (豆属 (的一个栽培种 (宗绪晓等, 2003;郑卓杰等,1997) 。木豆亚族 由 11 个属组成,是一个 野生 程度非常高的组群 。 栽培木豆是木豆亚族中仅有的食用栽培作物,另外有数个木豆属的种可划入木豆种的第二基因 源 ,大多数其他种属于外围基因源 或最多可划入其第三基因 源 。 986)对木豆亚族的分类学体系进行了修订,将与其关系最近的虫豆属 (入木豆属 ( , 1990) 。 豆属内的种 木豆属 下 现已发现的种有 32 个,被划分为 6 个组 ( , 1990) 。 包括木豆种及 与 其亲缘 关系 最近的种 两种间的杂交障碍可以克服; 含 以外所有的直立种; . & A.) 个半蔓生种。 木豆属分布于亚洲的种有 18 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种有 15 个,分布于非洲的种有 1 个 (分布于 澳大利亚的 15 个种中,有 13 个是原产的;印度次大陆和缅甸分布有 8 个原产于本地的种;其他的种分布于更广泛的地理范围。 表 核实的木豆属内的种及其分布 号 种名 分布 序号 种名 分布 1 大利亚 17 大利亚 2 W. & A.) 度南部、斯里兰卡 18 W. & A.) 度西南部、斯里兰卡 3 大利亚 19 大利亚 4 L.) 热带、亚热带广大地区 20 大利亚 5 度东南部 21 马拉雅山脚丘陵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3 6 澳大利亚 22 甸、中国南部 7 澳大利亚 23 度次大陆、爪哇 8 大利亚 24 大利亚的昆士兰州 澳大利亚 9 亚、东南亚 25 大利亚、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10 度东北部、越南 26 W. & A. ) 度西南部、斯里兰卡 澳大利亚 11 印度、亚洲东南部 27 L.) 大利亚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太平洋 沿岸、非洲海滨 12 度东北部、中国南部 28 度南部 13 W. & A.) 度西南部、斯里兰卡 29 度西南部、斯里兰卡 14 洲西部 30 度东北部 15 大利亚 31 大利亚 16 大利亚 32 律宾 、印度尼西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4 豆种内的划分 在木豆种内,现已确定了两个变种,一个是黄花变种 (c),另一个是紫纹变种 (c)。木豆是短日性作物,其 株型、株高、开花期等 表现型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很大,这给 依据形态性状的传统 种内分类带来许多困难 。 因此,有关木豆的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郑卓杰等, 1997)。 豆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位于印度海德拉巴市郊的国际半干旱 热带作物研究所 (是世界上收集木豆种质资源最全面和份数最多的研究机构。 截至 1989 年 4 月,共有来自全世界 51 个国家的 11171 份木豆资源保存在 质 库,其中包括木豆亚族中 6 个属 47 个野生种的 270 份野生资源 ; 之后,又有 2000 多份新收集到的 种质资源 陆续 存入 质 库 。到目前为止, 共有 来自 72 个国家的 13548 份木豆资源保存在 质 库 ,并构建了包含 1290 份核心种质的核心种质库 。 另外,尼日利亚和菲律宾还分别保存着 1600 和 300 份木豆资源。 木豆是中国栽培面积 较小的食用豆类,从未对其地方品种资源进行过系统收集。但 1960 年至今,有据可查的局部收集共有 6 次。例如, 在 1986 开展的 海南省作物资源考察中,搜集到 21 份木豆资源, 它们 分别来自海南省的 19 个县市,均为栽培种,多年生灌木,分布于海拔300 米以下地域; 1987 年,贵州安顺地区农科所专程前往黔、桂、滇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流域进行初步考察,发现贵州册亨、安龙、望漠,广西隆林、沙县等地均有多年生木豆,且属半野生类型 (谢居林等, 1991); 1999 年, 豆育种专家 广西考察期 间,发现广西有木豆野生种 正红等对国内木豆资源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李正红等,2001) ,见表 前,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昆明 )、广西农科院各保存有少量木豆地方资源。预计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和四川等省,仍有不少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的本地栽培木豆资源,有待收集、鉴定和研究利用。 40 年前我国就 曾 从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夏威夷引进 过 30 份木豆种质资源,用于放养紫胶虫,其中仅有适于紫胶生产的晚熟高大株型的品种得 以推广,其余品种全部丢失。 1985关单位再次从 进过 40 份粒用木豆改良品种,但至今也已全部丢失。 1997 年,中国 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从 选择的重新引进木豆改良品种,在广西、海南、江西、云南等省区试种、示范,并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使得引进木豆在我国得到很好的推广。 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木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通常在木豆 资源鉴定圃 中进行 ,考种记载的形态性状共40 个。 因 鉴定圃 中木豆试验 不设重复,无法估测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像单位面积 产量、收获指数、出仁率等数量性状, 仅 是对木豆相关遗传潜力的粗略估测。然而,如果 将 生育期相近的临近对照品种 与参试资源 相比较的话,上述 性状 数据通常是 可靠的 。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5 表 内木豆资源调查结果 份 调查地区 收集份数 主要农学形状 20 世纪 60 年代 云南 20 余份 无文字总结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 云南等 28 粒色有灰、棕、花斑 3 种 1987 云南、广西、贵州交界的南盘 江 流域 10个县 花色:红、黄 荚 色:红褐、黄褐、黑褐 粒色:淡黄、黑褐、茶色 粒型:扁圆、扁椭、圆形、椭圆 种子百粒质量: 8高 3,均为晚熟品种 1986南省 13 个县市 25 粒色:灰、褐、黑、花斑 粒形:圆、椭圆、矩形 百粒质量: 熟期: 270 天左右 1996南省 10 个县市 90 云南地方品种 16 份 。 花底色:象牙黄、浅黄、黄、紫红 花次级色:无色、紫色、红色 荚色:绿、紫 条纹:有、无 粒色:白、浅灰、灰、深灰、奶油、浅褐、褐、深褐、红棕 粒形:圆、椭圆、方 全生育期 :大于 240 天 大豆 入类型 14 份 样性分类与亲缘关系研究 对于木豆种质资源的分类与亲缘关系研究,过去主要是依据形态学特征、细胞学特征、杂交育性和种子蛋白特征进行的 (1974;956;958;985;98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 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该类研究。 印度农业研究所 (木豆资源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分类 标准 和原则,包括抗病型鉴定的分级标准等。 对 木豆 搜集材料 ,通过自交 纯 合 后 进行系统鉴定, 将其 划分为86 个类型。目前, 在继续木豆资源的系统分类工作。近几年,在分子水平上展开 了对 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的 研究工作 ; 通过对 据库查询,已见到利用 法研究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文献报道, 这些报道 多侧重于研究木豆属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 (2001)对 23 个木豆突变系 的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和荚伤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6 害率进行调查,通过 组间遗传距离 (析划分为 9 个组群 。 结果表明,百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 3 个性状指标对遗 传多样性的贡献率分别为 组群间的遗传差异高于组群内的遗传差异,第 4 和第 9 组群间的 (大,杂交育种时可从这两个组群间选 配 亲本。 (2000)对 64 个 不同基因型木豆品种的 10 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分析 , 并 将上述基因型 划分为 15 个组群 。 结果表明,组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组群内的遗传差异,参试材料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同时,聚类结果表明遗传差异不总是与地理来源相关,在杂交育种时可以从不同的组群间选配亲本,而不能只依据不同的地理来源选配亲本组合 。 (2002)利用 术对木豆属内 6 个组 12 个种的 28 个品种进行评价,发现参试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丰富度 ; 通过聚类分析,将原属于虫豆属的 4 个品种单独划为一类 ;在原属于木豆属的品种中, 内 C. 中的 4 个品种聚为一类, . 中 5 个品种聚为一类 , 而该组中的 独立形成类 ; . 中 4 个品种聚为一类 , 而该组内其他 种被划分到不同类中。 (2003)利用 20 个 物对 10 个木豆品种 (不育系 67A、 288A,保持系67B、 288B, 栽 培种 野生种 C. 因组 行扩增,得到 (298 条 )多态性带,表明在参试材料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利 用 记 可将参试材料区分开。 (2001)开发了 10 对可用于木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 物。 蒋慧萍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