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Internet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Internet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Internet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Internet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Internet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 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论文 基于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信息共享服务 系统研究 A V 摘 要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维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收集保存了180种作物的 37万份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但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作物种质分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用户 很难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种质和信息,影响了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 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服务的质量,本研究结合“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在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研制开发了基于 系统包括种质查询和订购系统、国家作物中期库管理系统两大部分,实现了农作物种质的网络查询、网络订购,以及种质繁殖更新、种质分发利用和用户反馈信息的管理。 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系统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原则 ,使整个系统既实现了农作物种质信息管理和种质网络订购,又适用于其它领域数据的管理。系统的应用促进了种质信息共享,扩大了种质信息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农作物种质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据库,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 to of on on Up to A 70, 000 of 80 is On to of an it is to or of of or is In to of of by of 0of is of of of of as as of to to in of of of 录 第一章 前言 1 题来源 1 题的提出 1 内外概况 2 外概况 2 内概况 3 究目的和内容 4 究的基础条件 5 第 二章 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7 算机网络技术 7 算机网络的发展 7 特网及其信息服务 8 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9 10 据库技术 11 据库系统的发展 11 据库应用新技术 12 据库技术 13 具模型 13 合组件模型 14 术 15 向对象技术 17 向对象基本概念 18 向对象的设计准则 19 面向对象技术的优点 19 第三章 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体结构 21 统功能划分 22 制结构 24 据库结构设计 27 结构设计 27 层管理数据文件结构设计 28 式库和代码库的设计 29 第四章 种 质查询和订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统目标 31 统设计 31 统实现 32 数据库的连接 32 户会话状态的跟踪 34 送电子邮件 36 质查询的实现 37 质 订购的实现 40 台管理的实现 43 第五章 国家 作物 中期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6 统目标 46 统设计 46 统实现 47 控模块 47 据库选择 49 功能模块 50 单接收 50 质 分发 52 质 繁种 53 计功能 53 统管理 58 第六章 结论 60 参考文献 62 附 图 67 致 谢 75 作者简历 76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章 前 言 题来源 本研究课题是“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开发研究”项目“农业品种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共享( 2001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品种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共享”课题针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当前和长远的需求,面向社会公众、面向政府决策和面向市场,以作物种质资源和基本农田环境信息共享为主攻目标,开展农作物种质 资源和基本农田环境现状和趋势判断研究,开发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基本农田环境信息产品。建立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和基本农田环境信息网络,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基本农田环境信息共享,为科学研究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长期、系统、可比、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提交农作物种质资源与基本农田环境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报告,为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行农作物种质资源与基本农田环境信息数据系列光盘等信息化产品,服务于农业和农民。 题的提出 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物种质资源,不仅为人类的衣、食等方面提供原料,为人类的健康提供营养品和药物,而且为人类幸福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它为选育新品种,开展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因来源。因此 ,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着未来农业的命运。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发大会签署国际性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所有国家必须进一步充分认识所拥有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该公约“重申各国有责任保护它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并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它自己的生物资源”。随即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自己履约的行动 计划。 中国政府对制定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一直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并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原则,提出了中国在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十项对策和措施,其中提到:“要有计划地建设野生珍稀物种及优良家禽、家畜、作物、药物良种保护和繁育中心,切实抓好物种和遗传基因的科学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 1994 年 6 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查明我国生物资源家底和濒危物种现状,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将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作为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 作物种质 资源保护行动,包括信息系统建设,是各国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多次征集和考察共收集 180 种作物种质资源 38 万份,建成了现代化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实现了长期保存和复份保存。加上各地的中期库和种质圃,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网。 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的最终目的是科学合理地利用作物种质资源,而要充分利用作物种质资源,就必须使相关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相关种质资源的信息,并且能够获取所需的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前言 2 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条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 种资源研究所已经建立了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络中心。 但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作物种质分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国家作物中期库也没有实现连网,用户很难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种质和信息,影响了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现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服务的质量,结合“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我们在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和面向对象等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 内 外概况 外概况 1992 年联合国制定和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后,许多国家制定自己履约的行动计划,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行动,包括信息系统建设是各国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曾经是一个植物种质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收集、考察、引进和交换,现在已经成为拥有 45 万多份植物种质的世界第一资源大国,建立了一个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覆盖全国的种质资源信息网络( 近年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1990 年,美国国会授权实施国家种质资源计划( 建立了健全的组织和比较完 善的植物种质资源工作体系 美国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体系( 称 国家植物种质系统( 一个包括联邦、州和私人在内的广泛合作体系,由包括美国联邦及州政府的有关组织和研究机构,以及私人的组织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工作网络体系。 是美国国家基因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管理美国农业不农业研究服务局(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种质信息。 该信息系统中所有的种质资源信息均由一个数据库管理组( 专门维护。来自该数据库管理组的最新统计显示,到 2002 年 9 月 1 日, 已拥有 452,114 份植物种质,这些种质来自 185 个科, 1,592个属, 10,278个种,所有这些种质分别贮藏在 30个种质库(圃)中。 美国种质资源信息网络( 建立促进了美国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和科学知识,特别是 会公众通过 对于提高社会公众对种质资源及其保存和利用体系的认识,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此外,世界各国科学家、育种家以及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成员都可以免费访问 学家们在全面了解种质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种质资源和生物技术的学术交流,这为拓宽遗传基因的利用范围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条件。 除美国以外,其它发达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种质资源数据库或者信息网络系统。德国建成了一个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遗传资源信息系统( 该系统通过网络将集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前言 3 在国家 遗传资源信息中心( 元数据、基本情况数据等与分布在各研究所的特性评价数据和其它数据联系在一起。建立在德国的欧洲大麦数据库 已录入 55369 份来自欧洲 26 个国家的大麦种质数据,并且已经升迁到 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查询所需要的数据。由芬兰、瑞典、挪威、冰岛和丹麦 5个北欧国家共同建立的地区性种质信息库 1985年,已经存贮了 51,000 份材料的有关信息,并通过电话线将五国的信息库联成计算机网络,目前也已经升迁到 要用户具备进入因特网的条件,就可以通 过 取所需的种质信息。日本农林水产省建成了 110种作物、 20万份种质信息的植物遗传信息系统。加拿大农业和食品部门为履行生物多样性也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在 该系统目前保存有 98000 份植物种质的信息。在加拿大政府绿色计划的支持下, 1992 年加拿大植物种质资源多网点系统( 始运行。其基本做法是在有育种项目的单位建立起种质资源系统的网点。俄罗斯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植物种质数据库 ( 数据库中保存了 38万余份作物种质的信息,俄罗斯有关部门与德国农业科技文献中心( 力合作,实现了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的网络化,并通过 供 息服务。印尼、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把农作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纳入国家的行动计划,引进先进技术,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综合分析,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与此同时,有关国际组织也纷纷建立了相应领域的信息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 (立了全球种质信息及早期预警系统 ( 以期实现全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信息共享。国际农业研究 磋商小组( 织下属的作物研究中心建立了国际植物遗传信息系统( 国际作物信息系统( 前保存了 60 多万份种质信息,由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专门机构负责维护和管理。国际作物信息系统 (理着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创新信息,由 作物研究中心借助该系统确立作物种质的档案,扫除作物种质信息交换中的障碍,并避免不必要的作物种质的重复评价,使 进具有完整系谱的 种质交换,提高育种效率。 1980年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粮农组织和欧洲植物育种研究协会基因库委员会的建议下成立了作物遗传资源网络欧洲协作项目( R),即由欧洲各参与国和 合资助将各个研究中心独立的数据库集成起来,建成了欧洲中心作物数据库,并由 现农作物和森林树种相关的种质数据库的互连。 尽管国际上已经建成了不少种质资源数据库或信息系统,但是在这些数据库或系统中保存的大部分是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数据,少部分提供种质特性鉴定评价数据,同时 用户只能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种质信息,却无法方便获取种子,给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带来了障碍。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的种质资源信息网络既提供网上种质查询服务,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填写种子订单,订购所需要的种子。 内概况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措施。多年来,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有关科研机构加快了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收集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前言 4 与保存,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加之农业历史悠久,耕作制度繁多,因此,作物遗 传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收集、保存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0 年代和 80年代初,两次大规模对全国范围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征集,先后从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各种作物种质的资源。 1986 年我国建成了可以保存 40 万份种质资源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并于 1993年建成了青海复份库,实现了作物种质的长期保存。 此后,国家设立了与作物种质资源相关的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支持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研究,使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在收集和保存方面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并初步形成了由中国农 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牵头,全国各有关农业科研部门共同协作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研究、创新、利用的工作体系。 我国对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早在 80 年代初 , 浙江、上海等省市开始建立单一作物数据库。从“七五”开始 , 国家一直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数据采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优良种质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中国作物种质资 源信息系统( 目前保存了 180种作物 (隶属 78 个科、 256个属、 810个种或亚种 )、 38 万份种质信息, 2400万个数据项,2000兆字节,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之一。 海国家复份库管理、 32 个国家多年生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圃管理、中期库管理和种子繁种分发、农作物种质基本情况和特性评价鉴定、优异资源综合评价、国内外种质交换、品种区试和审定、指纹图谱管理 9 个子系统, 700 多个数据库, 130 万条记录。 了包括作物种质信息的基本情况以外,还包 括国家种质库管理、复份库管理、种质圃管理、中期库管理、国内外种质交换、新品种和审定品种管理、指纹图谱、资源地理分布图、特性评价鉴定等信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建成了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并采用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建成了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该系统具有数据管理、特征参数查询、种质标准、鉴定和分析等功能。中国林业科学院建成了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及其管理系统( ,由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和特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该系统将林木种质资源信息收集、管理、分析集成到一个计算机应用软件 中去,实现对分布在全国的 10 个点的种质资源保存库的信息管理及其种质资源数据的特性评价。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有关专业研究所相继建成了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资源数据库,并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下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的分布式系统,由一个中心系统、五个学科分部和数十个数据源点组成,在内容上由基础数据库、模型库和专家系统库组成。系统的建立为国家和地方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数据,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 用事业的发展。 究的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课题是“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前言 5 项目“农业品种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共享( 2001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主要目的在于:在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的基础上,利用农业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并借助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实现种质信息查询和种质订购、种质分发管理、种质繁种、利用反馈等信息的管理,以 及国家作物中期库的管理等,为领导部门、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种质资源信息的查询、种质订购,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进程,提高作物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遗传多样性的广泛利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 中国作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种质查询和订购系统、国家作物中期库管理系统。 种质查询和订购系统主要实现对种质信息共享部分的种质查询、种质订购以及种质订购的后台管理。种质查询即用户登录到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查询相关的种质信息,然后根据查到的满足要 求的信息选择所需要的种质通过网络订购,提高种质数据的利用效率。 国家中期库管理系统管理全部种质信息,包括保密部分和网络共享部分,此外还管理种质分发的相关数据。主要实现种质订单、种质分发、种质繁种、利用反馈信息管理以及查询、分类统计、综合统计、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等。 究的基础条件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1988年初步建成并开始对外服务,硬件从开始的 城 0520, T, 486、 据库管理系统从汇编语言, S 升级,应用软件经历了 在, 经升迁到 台(服务器机型: 20作系统: T 体中文版,数据库服务器, 务器: 种质资源数据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用户通过数据库引擎与互联网接口建立连 接,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由一系列特定的数据库组成的,包括作物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数据库、国家种质库管理数据库、国家青海复份种质库管理数据库、国家种质圃管理数据库、农作物种质特性评价数据库、国内外种质交换数据库、中期库管理数据库、中国农作物审定品种数据库、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库和国家种质库种质监测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特定的信息,也为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方便 .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已存储了粮、棉、油、菜、果、糖、烟、茶、桑、牧草、绿肥等作物的野生、地方、选育、引进种质资源和遗传材料共 38 万份、 2400 万个数据项值、 2000兆字节的种质信息。系统中的种质资源数据包括作物种质基本情况数据、植物学形态和农艺性状数据、品质分析数据、抗逆性鉴定数据、抗病虫鉴定数据。数据的采集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依据已制定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处理规范,有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丰富的种质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前言 6 资源信息和统一的信息处理规范为种质资源数据的评价分析和利用提供了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还成功研制了 相关的软件和应用系统。如作物种质资源电子地图系统、植物指纹图谱自动识别系统、种质资源统计分析软件、作物种质资源系谱分析系统、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初选和评价系统和中国作物审定品种信息系统等。其中,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电子地图系统是建立在 C 础上的,目前已绘制了 84 种作物、 272幅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种质资源统计分析软件包括了农业研究中最常用的统计分析程序,如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回归和相关分析、卡平方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利用成熟的统计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 便获得作物种质各种特性的内在关系。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还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络中心。如图 络中心通过 100 实现了与 图 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络中心结构示意图 of 1998年 12月 25 中 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正式开通,并开始通过 国内外广大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在信息技术方面,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更为方便快捷。组件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系统开发的进程,缩短了信息系统开发的周期,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效率,增强了系统开发的规范性。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建立及其相关软件和应用系统的成功研制为作物种质共享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现有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为研究开发基于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800/016B 924C 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7 第二章 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应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之间相互联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因特网( 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并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水平,而且成为衡量其综 合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利用各种通信系统互相连接而形成的计算机系统集合。与其它新技术一样,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强烈的社会需求。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美国诞生。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 行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相互连接,将远程雷达与其它测量设施通过总长度为 241 万公里的通信线路和一台 算机连接,形成了最初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面向终端的远 程联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连的需求,将位于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其它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实现了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一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的 常称为 )。 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发展非常十分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同时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协议、体系结构标准的形成和推广加快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进程。 如今 ,计算机网络已向互连、高速、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关键。 网络协议是网络中两个实体间控制数据通信的规定和约定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实现通信所必须遵守的通信规则。计 算机网络中有许多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 网际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邮局通讯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其中最重要的协议是由美国国防部于 1978年前后设计推出的 为一种协议规范, 网络的体系结构是网络通信功能的层次构成、各层的通信协议规范和相邻层的接口协议规范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8 的集合模型。 1974年 系统 网络体系结构( 随后,许多公司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所有这些体系结构都采用了分层技术,但层次的划分、功能的分配及采用的技术均不相同。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的不统一限制了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发展和应用。 为了解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7成立了一个分委员会 究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国际标准化问题。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 式制订、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M( 即 498 国际标准。 M 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成为研究和制订新一代计算机网络标准的基础。 80 年代, 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等组织为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制订了一系列的协议标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 于这个标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种计算机网络都向它靠拢 , 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我国也于 1989 年在国家经济系统涉及与应用标准化规范中明确选定 准作为我国网络建设标准。虽然在实际的网络互联中往往采用 P 网络体系结构,但是 为一种参考模型和完整体系,它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朝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有指导意义。 特网及其信息服务 因特网( 由众多计算机局域网络互联而成的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网络,它将相互孤立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单独的计算机或相对独立的计算机局域网,借助电信网络,利用通讯协议实现计算机与网络以及网络之间更高层次的互联。从网络通信的角度来看,因特网是一个以 P 网络协议连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来看,因特网是 一个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并实现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术的出现和应用对因特网的普及与推广起了巨大的推动的作用,使计算机网络迅速向各个领域渗透,并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 中 务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信息服务。 万维网( 缩写,它诞生于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 最初的目的是让分散在 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交流彼此的想法,共享研究信息。 由一组软件和协议组成的分布式、异构性、开放式信息系统,通过超文本、多媒体以及直观的图形操作界面让所有用户都能很容易地浏览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或向他人提供信息服务。 大的特点是拥有非常友善的图形界面,非常简单的操作方法以及图文并茂的显示方式。 服务器模式,在服务器端,用超文本标识语言 (义超文本文件并把该文件与别的超文本文件联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在客户端 件实现了超文本文件的浏览与查阅。 缩写。文件传输服务允许因特网上的用户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上。 务是由 P 的文件传输协议支持的,它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在进行工作时先要登录到对方的计算机上。使用 括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特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9 网上有许多 户可以用“ 用户名,用自己的电子信箱作口令登陆 到 务器就能享受 于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公司、大学、科研单位将大量的信息以公开的文件形式存放在 此,使用 电子邮件服务( 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它用户进行联系的快速、简便、高效、价廉的现代化通信手段。电子邮件系统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为用户传递电子邮件的,当用户期望通过 别人发送信件时,他先要同为自己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计算机联机,然后将要发送的信件与收信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输入自己的电子邮箱,电子邮件系统会自动将 用户的信件通过网络一站站地送到目的地,当信件送到目的地计算机后,该计算机的电子邮件系统就将它存在收件人的电子邮箱中等候用户自行读取。用户只要随时以计算机联机的方式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便可以查阅到自己的邮件。 在远程主机上运行 现与远程主机的信息交互和对远程主机资源的访问。 循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当本地计算机决定登录到远程计算机时,本地计算机成为客户,远程计算机成为服务器。 由运行在用户的本地 计算机上的 户程序和运行在要登录的远程计算机上的 务器程序所组成。 户程序是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的可发出请求的客户端软件, 们都遵循相同的网络终端协议。用户首先要成为远程计算机的合法用户并拥有帐户和口令,才能使用远程计算机上的软件和硬件资源。 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强大,服务方式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