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定义与意义,1、翻译理论的定义方梦之译学辞典:从翻译实践概括出来的有关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以及对于翻译有关的现象或本质做系统的描写或阐释。研究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可译与不可译,翻译的标准、过程、方法与技巧,作者、译者、读者及其互动关系,原著、译著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此外,还包括研究翻译策略、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管理,甚至还涉及机器翻译。现代翻译理论触角之深广是别的学科理论所不多见的,历史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心理方面的、政治方面的,均有所包含。翻译理论的多学科交叉正是其目前学派林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翻译理论复杂化的生动写照。,.,MonaBaker翻译研究百科全书:Holmesdividesthedisciplineintotwomajorareas:puretranslationstudiesandappliedstudies.Puretranslationstudieshasthedualobjectiveofdescribingtranslationphenomenaastheyoccuranddevelopingprinciplesfordescribingandexplainingsuchphenomena.Thefirstobjectivefallswithintheremitof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thesecondwithintheremitoftranslationtheory,bothbeingsubdivisionofpuretranslationstudies.,.,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翻译理论用来指以系统方式解释某些或所有与翻译相关现象的具体努力。理论翻译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般性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行为和作品等现象。纽马克翻译探索:“翻译理论是误称,是个通用的术语我们可以称之为诸如翻译学之类的东西。”波波维奇将翻译理论界定为“对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任务是“使翻译过程和翻译文本模式化”JuanDanielPrezVallejo:Thestudyofproperprincipleoftranslationistermedastranslationtheory.,.,2、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翻译理论直接作用于应用理论,进而通过应用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应用翻译理论充当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作用。比如说指导译者决策的是“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主要从读者接受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的句式结构或格式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这说明翻译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我们还要看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译品的批评与赏析。通过对译本好与坏的分析及评价,探求其深层次原因,亦可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这样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翻译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翻译活动本身,从最初仅限于译本(或原文与译文)的研究到对译文读者的研究,再到现在对译者本人翻译策略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心理的分析,人们已经从简单的翻译现象(或表象)研究深入到了对人脑中“黑匣子”的研究。同时,翻译理论研究的兴旺也促进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翻译活动。目前仍有人持“能写作则写作,不能写作则翻译,不能翻译则写译论”这样的观点(屠国元、肖锦银,2000)。,.,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单认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实远非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并不是简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董秋斯就曾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艺术和认为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此乃不正确的理论。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工作的进步”。(陈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没。,.,翻译理论的职能:1.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2.执行职能,也就是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3.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指导性。(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二、内容与分类,1、根据HolmesMapof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studiesPuretranslationstudiesAppliedtranslations,.,PuretranslationstudiesTheoreticalDescriptivegeneralpartialproductprocessfunctionorientedorientedorientedmediumarearanktext-typetimeproblemrestrictedrestrictedrestrictedrestrictedrestrictedrestricted,.,2、根据方梦之译学辞典传统译论从时代上分(一)学派现代译论(二)翻译理论(三)翻译观(四)翻译层次,.,(一)学派(school),文艺学派(literaryschool):又称艺术派,既属于传统译论,又是现代译论的一个分支。典型的艺术派译论通常把理想的翻译过程描写为译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过程,而语言在此不过是起到居间的作用而已。通常是反复围绕原文的总体修辞风格、主题内容来对比译文的得失,从中总结经验和进行评价。科学派(schoolofscience):与“艺术派”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认为翻译研究是一门科学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和证实的,因而是可靠的客观现象。,.,语言学派(Linguisticschool):属于科学派(schoolofscience),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外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翻译语言学理论。贡献在于它把翻译中某些问题提到语言学高度加以阐述,对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并作系统归纳。代表人物:奈达、卡特福德、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文学文化学派(literary-cultureschool):包括翻译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二者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理论渊源都是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它们关心的重点都是在文学与文化方面,而不是在语言方面。,.,翻译研究派(schooloftranslationstudies):70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该派重理论,强调历史回顾,采用文化译入研究手段,关注文学翻译的特点。历年来该派重视考察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创始人:美国诗人、翻译家霍姆斯(JamesHolmes),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英国学者巴斯奈特-麦圭尔(SusanBassnett-McGuire)。多元体系学派(schoolofpolysystemtheory):该派超脱了译界中“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之争,将译学与文学研究、社会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赋予译学以历史意义,但仍纠结于译入文化的可接受性。创始人:以色列学者佐哈尔(ItamarEven-Zohar)和图里(GideonToury)。,.,社会符号学派(sociosemioticschool):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奈达。从语言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并阐明其本质。交际学派(communicationschool):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缺点在于没有很好的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代表人物:奈达和雷伯恩(NidaandReyburn)。,.,美国翻译研讨班(AmericanTranslationWorkshop):1964年,艾奥瓦大学写作研讨班主任恩格尔(PaulEngle)首创翻译研讨班。该派注重翻译实践,强调品味与文学价值,采用哈佛大学理查兹(I.A.Richards)和奎恩(WilliardV.Quine)的方法。代表人物:诗人、翻译家庞德(EzraPound),艾奥瓦大学的威尔(FredericWill),耶鲁大学的策德内斯(JonasZdnys)。总的来说,该派片面强调实践,反对任何理论的束缚。研究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范畴之内,因此对当代翻译理论的贡献甚微。,.,莱比锡派(LeipzigSchool):因一群有影响的翻译学者聚集在莱比锡大学而得名。该派学者注重翻译研究的语言性和科学性,注重科技翻译的研究。代表人物:OttoKdae和AlbrechtNeubert。解构学派(DeconstructionalSchool):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代表人物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该派理论无视原文,认为文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释意派(TheoryofinterpretationalSchool):又称达意理论,与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相对,由曾经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长的塞莱斯科维奇(DanicaSeleskovitch)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该派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严格区分语言与话语的相对独立作用和相互关系,区分翻译过程中的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关系。该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该派把翻译过程分为三步: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和重新表达。,.,摆布学派(ManipulationSchool):即欧洲的比较文学派,把翻译研究堪称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对原语文学作品的“摆布”,即译者势必会对原文进行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的处理。该派强调文学的多元体系,认为翻译是译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另一文本的再现。辩证逻辑学派(DialecticalLogicSchool):该派以下述六大基础理论作为翻译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翻译学的方法论、翻译学的领域论、翻译学的本质论、翻译学的标准论、翻译学的可译论、翻译学的风格轮。在辩证逻辑流动型的翻译学研究后总,其基础理论将会随着科学的纷繁发现而不断拓展。,.,(二)翻译理论(列举部分),翻译对等(translationequivalence):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之一,时称等值翻译(equivalenttranslation),包括以下几种对等形式: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即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行为对等(textualequivalence)由卡特福德提出,形式对等(formalequivalence)。文化转向论(culturalturn):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为内容。,.,功能目的理论(skopostheory):又称功能翻译论。功能翻译的两项基本原则:1.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目的决定方式(Theendjustifiesthemeans)代表:德国的莱斯和费米尔。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translationtheory):代表:E.Gutt。该理论认为,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需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三)翻译观,定义:翻译观(viewsontranslations)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翻译活动的总的看法,是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女性主义翻译观(feministviewontranslation):又称女权运动翻译观,以社会性别差异论为理论基础,其思潮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feminism)。该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否定对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等级观念,提出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文化翻译观(culturalviewontranslation):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民族主义翻译观(ethnocentricviewontranslation):以本民族的文化来改造其他文化,在翻译中表现为处处按照目的语文化来塑造译文的形象或选定词句,把不适合于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因素统统剔除在外。译法上多采用归化法。,.,(四)翻译层次,翻译活动是一项多层次的立体交叉活动。分别得认识层次有助于翻译过程中选择翻译单位和决定翻译方法,从而有利于实际操作;对各个层次综合的考察则有助于对翻译实质的认识。,.,文化层次(culturallevel):是各类翻译的必要层次,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层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它牵涉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专业层次(professionallevel):从事文理各科翻译的必要的层次。即“专门化翻译”(由纽马克提出)。美学层次(aestheticlevel):翻译文学作品要达到美学层次。语义层次(semanticlevel):翻译活动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层次。思维层次(levelofthinking):翻译活动的基础层次。在翻译的思维层次上,译者要了解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思维角度的差异。,.,三、实证举例,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Andronicus,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J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A、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B、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Jakobson)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C、从1975年霍姆斯(JamesHolmes)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Studies)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潘文国等),.,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1822-1888),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在第二阶段的重要学者有雅科布逊、奈达(EugeneA.Nida)、卡特福德(CatfordJohnC.)、威尔斯(WilssWolfam)等人。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罗曼.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他把语言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和符号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三分法理论)。,.,1963年法国语言学家穆南(GeorgesMounin,1910-)发表了翻译理论问题(LesProblmesThoriquesdelaTraduction),他科学地考察了“可译性”问题,提出翻译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差异:文化背景、句法结构、文体障碍,认为翻译活动是可能的,但成功是相对的。196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发表翻译科学探索(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1969年他和塔伯(C.R.Taber)发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奈达的著作还有语义的成分分析等共180多篇,提出了“动态对等”或“等效翻译”原理,有人认为奈达的理论是乔姆斯基(Noam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但他毕竟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成果最多的理论家。,.,1965年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提出“描写性翻译”并阐述了翻译的性质、类别、对等、转换和限度等问题(把现代语言学新思维运用于翻译研究)开拓了翻译研究新途径。卡特福德的理论受益于弗斯(JohnRupertFirth,1890-1960)的翻译理论和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语法,前苏联翻译理论学家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概论提出了“等值翻译”。,.,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发表了翻译科学:问题与方法,又译翻译学的问题与方法(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他与乔姆斯基观点具有相似性:表现在相信人类的语言在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普遍性”,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基础。而欧美语言学派的“翻译科学”论则扎根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西方译坛第三阶段即目前理论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霍姆斯(JamesHolmes)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他的专著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着重探讨了翻译学(TranslationStudies)学科的名称、性质、范围等内容,第一次勾勒出翻译学的学科结构框架。,.,1981年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出版了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toTranslation),提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并认为应当借助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制定翻译规则。他1976年还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TheTheoryandCraftofTranslation)一文中描述了“意义走失”现象,提出这主要是由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造成,根源有语言差异,也有个人因素。,.,1986年德瓦德(JanDeWaard)与奈达合著从一种语言内到另一种语言(FromoneLanguagetoAnother:FunctionalEquivalenceinBableTranslating);2000年,美国学者韦努蒂(LawrenceVeruti)编了一本翻译学论著选读(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此外还有法国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Seleskovitch,1921-)、勒德雷尔(MarianeLederer)等释意学派理论,都是上世纪末在译坛有影响的学者和著述。,.,上述西方译论思想对中国译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84年,中国学者金堤与奈达合作在我国出版了论翻译(OnTranslation),谭载喜出版了奈达论翻译,卡特福德1991年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和奈达1993年的翻译理论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都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翻译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仍然众说纷纭。1971年,法国学者嘉范(Goffin)曾创造了一个新词Traductologie,即英语的Translatology,也有人用TranslationStudies表示“翻译学”,还有人用ScienceofTranslation表示“翻译学”。我国学者林语堂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用ScienceTranslation表示“翻译学”。一般来说,对西方翻译的研究,中国历代都有不少引人注目的学者。远的不说,当代王佐良、刘重德、郭建中、谭载喜、潘文国、杨自俭等都倾注精力进行了研究。,.,四、与其它项的关系,1、与研究模式和类型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潮迭起,出现了一系列新理论,诸如符号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新批评等等。而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新理论的受到特别关注。研究模式等都在翻译理论研究中产生。,.,众多研究翻译学的学者几乎都谈过对其框架结构的构想。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个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理论、翻译学专项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自俭主张的翻译学包含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译学构想框架中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部分。霍姆斯的“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学者在构想译学框架时,虽然用的术语不一致,但无一例外地将理论与应用部分划分开来。在他们看来,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活动的属于应用部分(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2、与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自翻译学形成一门学科以来,人们不仅从理论的角度去界定翻译过程的本身,也对翻译过程本身的性质、步骤和译者的心理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体系。如RogerT.Bell在其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翻译过程图示为从记忆到源语文本的分析、再到语义表征、再通过合成构建成另一种语言文本1(P33);许钧将翻译过程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指翻译者对具体的文本转换过程,广义则指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生成和文本的生命历程等过程。,.,研究者分别从翻译过程实践步骤、物质历程、影响因素、交往性质和调控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使人们对翻译过程的认识逐渐清晰,这表明了“研究翻译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翻译的本质,有利于翻译学科的成熟完善,更对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有所裨益。”,.,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来检验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是中国学者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这方面,王剑凡的“中心与边缘初探道德经早期英译概况”以多元系统论的中心边缘说为理据,将道德经早期英译本置于一个较广阔的文化历史脉络中加以解释。文章以亚历山大(GeorgeGardinerAlexander)、理雅各(JamesLegge)和麦克甘(PatrickJohnsonMaclagan)三个译者的英译本为例,阐述了道德经早期英译的独有现象。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基督教传教事业与圣经汉译跟道德经早期英译的关系,然后讨论了亚历山大和理雅各的译本是如何因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成为一般读者群或学术界的经典化译本而占据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位置,麦克甘的译本又是如何因未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而被推至到边缘位置。作者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绝对论,认为只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译本才能被推到中心位置。(王剑凡,2001),.,3、与论文的撰写和评价选题的基本要求:(1)选题要有学术价值,有新意;(2)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是鼓励大家独立思考,经过不断学习、积累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启发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3)对论文内容要融会贯通;研究方法要得当,论文必须有说服力、逻辑论证合理、严谨,要自圆其说;(4)语言表述到位,避免口语化、情绪化的寓言。,.,翻译论文的评价:论文质量评价要看具体引用次数,应以单篇文章的具体引用次数来评价论文质量,以及文献引用的科学性和学术性。,.,4、与学术规范和准则学术规范的话题之所以浮出水面,是从学术失范现象的屡禁不止开始的。从学术史沿革的基本规律和表现形态看,学术的所谓失范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失范如此集中、如此肆无忌惮、整个社会无论学人非学人对此反映如此之强烈,就不能不使我们警醒:问题出在哪里?规范本身是什么?如何能实现规范?,.,作为一种规则,学术规范既包括属于知识层面的文献的处理,更包括属于价值层面的道德的判断。既然要进行学术研究,知识和价值是不可逾越的,所以,如何面对文献,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就涉及到认识标准和评判标准的问题,围绕文献的选择和价值的选择,一个学术研究的规则的制定,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是这个规则的制定,有可能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是成文法,有可能是不自觉的惯性所使然,是不成文法。但是,这个规则必然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并且,为大部分人所恪守。,.,学术规范应当包括技术、道德、学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属于机械层面。这一层面上的规范基本是人为的硬性规定。比如要有关键词,要有中英文摘要,注释的格式如何,还有书后是不是得搞个索引,如此之类。它有个方便读者的规则。比如当页注就比文末注要显得人性化。而且这些硬性的规范不是少数人拍脑门想出来的,这个层面上的规范也是随时代、地域的不同变化的。,.,第二层面属于道德层面。比如,如何对待别人的劳动成果。搞学术研究,参考了就得出注,就得说明,不能做掠人之美的事。关于学理层面,清华大学中文系刘石教授认为,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业理念,它是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对这一行业的目的、价值等理解的具体体现。我们现在强调“规范”,似乎在前两个层面上谈论的较多。对学术研究目的、价值的理解虽然不属于具体的条条杠杠,不具有太强的操作性,但如果我们同意“规范”的实质是行业行为的一种准则,那么无疑是它更接近“行为准则”的本义,更应包括在所谓“规范”的话题中。,.,五、存在的问题,1、韩老师去年学术交流年会的报告上讲到对翻译研究现状的思考,主要是研究翻译策略的路径进行的思考:一是对特定翻译文本和语言现象的分析,文本有限,创新有限;二是研究某一翻译大家的翻译策略,以便翻译初学者使用借鉴,意义有限;,.,2、许均:新中国翻译研究六十年(1)翻译研究要关注历史的发展进程。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交流史。要了解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必须关注翻译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翻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功能;从翻译活动对文化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着眼,理解翻译的意义、作用与定位,而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标准、翻译技巧等的讨论。关注历史的发展进程,意味着既要关注翻译活动本身的历史,也要关注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史、社会史、科技史、学术史等等。另外,我们要坚持翻译的历史发展观,翻译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其范围、形式和内容在不断扩展,进入21世纪以来,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复杂、多样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也要不断加深。,.,(2)翻译研究要关注现实的重大问题。翻译研究要走出象牙塔,翻译教学和研究界应该密切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认识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使命,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语境,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翻译活动在其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迅速,翻译活动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各类资料中选择翻译的对象?如何加强翻译规划?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如何进行翻译管理?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的精神,去面对,去思考,去研究。,.,(3)翻译研究要关注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翻译研究应该关注如何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异质文化与文明,如何在异质文明中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并促进异质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以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使命。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是一项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活动,我们的研究应该克服就翻译论翻译的狭隘的、技术性倾向,而把翻译置放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研究,以把握翻译的内涵与本质,并从“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这一本质出发去讨论翻译的标准、原则,去制定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手段。由于翻译是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承担着精神交流的中介作用,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桥梁,翻译的首要职能是沟通。因此,面对作者和读者,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译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4)翻译研究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活动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人类思想交流一个重要的纽带与桥梁,因此,翻译研究不能把目光局限于翻译自身,而要立足于翻译,放眼于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翻译学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必须不断地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同时力求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翻译学研究者不断增强学科意识和理论意识,把握研究的定位、研究的基本问题,确定发展规划,保持内在动力,鼓励形成本土的翻译流派或学派。,.,.,六、术语解释,术语是一种浓缩了的特殊语言,其中某些核心术语标志着其所属学科的发展走向。虽然其本身不代表也无法取代准确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但可以提供某种规范的学术话语框架。基于翻译学发展之需,意义准确,概念明细的术语便是翻译学的元语言,翻译学发展过程中术语的形成是这一学科科学化,合理化的表现,是翻译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以下对一些与翻译领域与课题术语相关的介绍与解释,.,1、翻译translationCatford:“Translationis“thereplacementoftextualmaterialinonelanguagebyequivalenttextualmaterialinanotherlanguage”.Nida&Taber:“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termsofstyle”.Vermeer:Atranslationis“informationaboutasourcetextinanotherlanguage”.科勒所说许多定义往往是规范性而非描写性的,它们常常不仅指出翻译是什么而且还指出翻译“应该”是什么。方梦之: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做的信息传递过程,.,2、词汇翻译lexicaltranslationCatford:用来指受限翻译的术语,在此种翻译中“文本的源语词汇被对等目标语词汇代替,但是语法未作替换”。3、交际翻译Communi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5年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四)化学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民办张江集团校2025届初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数学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查(一)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长治二中2024-2025学年全国高三模拟考(二)全国卷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培训
- 湛江市大成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物理试题
- 2025水产养殖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材料购销合同模板下载
- 2025建筑材料采购销售合同模板
- 2025维修承包合同2
- (高清版)TDT 1036-2013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 人际交往与沟通课件第六章 人际交往礼仪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投标方案(技术标)
- 销售销售数据分析培训讲义
- 超密集组网技术及其应用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计算题200道
- 产后早开奶好处健康宣教
- 人效分析报告
- 2024届江苏省期无锡市天一实验校中考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内镜室院感培训知识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