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及BC-5200血球计数仪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血常规及BC-5200血球计数仪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血常规及BC-5200血球计数仪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血常规及BC-5200血球计数仪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血常规及BC-5200血球计数仪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1 目的全血细胞分析可以对感染、炎症、手术后、血液系统疾病、肝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2 标本采集与要求2.1 静脉采血方法用真空采血针取肘静脉血2ml放入含有干燥抗凝剂(含EDTAK23.04.0mg) 的抗凝管中,立即将试管轻轻颠倒混匀58次,使其充分抗凝,并在试管上做好标识,2小时内送检。该采血管一支可同时用于全血细胞分析、血型正定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疟原虫涂片的检测。2.2 毛细血管采血方法2.2.1 器材一次性采血针、75%乙醇棉球、消毒干棉球、加有EDTAK2干燥后的抗凝试管(约含EDT AK2 1.0mg)、一次性薄膜手套。2.2.2 采血操作采血部位:成人以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半岁以上儿童以中指为好,半岁以下婴幼儿通常自拇指或足跟采血。操作人员戴上新的薄膜手套,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乙醇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干。紧捏采血部位,用无菌采血针迅速刺破皮肤,深度约23mm,以稍加挤压血液能流出为宜。擦去第一滴血,从穿刺处远端向指尖方向轻轻挤压,用干燥后的抗凝试管取血0. 30.5ml。采血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伤口片刻。注意事项: 末梢采血时,挤压力不能过大,以免过多组织液混入; 同时要避开冻疮、发炎、水肿等部位,以免影响结果; 采集下一个病人须换新的薄膜手套;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尽可能使用静脉采血方法,而不用毛细血管采血方法;到病房采血时,应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防护用品。2.3 标本的验收和处理对临床收集来的标本进行验收:对有凝块、溶血、采血量不符合要求、无标识或标识不清楚、不完整等不合格的标本,按程序文件标本采集与管理的控制程序处理。采集后的标本可室温保存,但须在4小时内测定。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半小时内测定,测定后不保存。检测后的标本下午下班前,收集并保存(如果没有特殊要求)3天,然后按照弃置的医疗垃圾处理。冷藏保存的全血细胞分析标本,主要用于血型和血红蛋白的复查,计数结果在一周内较稳定,其他项目(特别是白细胞分类)结果不稳定。3 分析检测前的准备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在进行质控物和病人标本分析检测前,进行仪器状态和试剂检查,确保准备完好后才能进行分析,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相应的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上。4 质控分析4.1 质控物准备将质控物从冰箱取出,室温放置15分钟后,轻轻颠倒混匀50次(约2分钟),直至沉积的血细胞完全分散开。4.2 上机检测具体操作见相应仪器作业指导书。4.3 质控规则4.3.1 质控图正常分布规律各点应分布在均值的两侧,95.45%数据落在X2S内,99.73%数据落在X3S内。4.3.2 质控图失控规则1) 一个质控物的测定结果超过X土3S (13s规则); 2) 一个质控物的测定结果连续2次超过X +2S或X -2S (22S规则); 3) 一个质控物的测定结果连续2次测定其中1次超过X +2S另1次超过X -2S (R4S规则) ;4) 一个质控物的测定结果连续4次超过X +1S或X -IS (41S规则); 5) 连续10次质控物结果都在均数的同一侧(10X规则); 6) 连续5次测定结果渐增或渐减(5T规则)。4.4 室内质控分析与失控处理4.4.1 质控结果分析检测人员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在发现质控数据违背质控规则后,通知组长,协助处理。组长分析该失控信号的真伪,并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病人标本检验报告的决定,必要时由检验科主任处理。检测人员填写失控报告。4.4.2 失控原因分析及其处理过程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品或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控制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全血细胞分析质控要注意混匀的手法和均一性,操作时间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所以,室内质控失控时,首先要查明失控原因,然后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的病人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失控的处理原则见程序文件内部质量控制程序。4.5 质控检测完毕后,及时将质控物放回冰箱原位。5 病人标本的检测5.1 标本的登记与编号收到标本后,对标本进行验收确认,带血型的标本需要分开编号处理。对于有标签的标本,要登记接收并计费;对于无标签的标本,检测人员须按病人诊疗卡号或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姓名进行接收;在验收、编号过程中,检查标本是否合格。对不合格的标本,按照程序文件标本采集与管理的控制程序处理。5.2 血型检查血型检查的具体操作见血型检查作业指导书。注意事项: 1) 对全血细胞分析加血型检测的标本,先上机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然后做血型检查。 2) 血型检查必须有第二人复检,并在专用登记表上登记。 3) 血型标本的初检采用试管法,复检可采用玻片法。但是当一个人值班期间单独签名发报告时,须两种方法都做,第二人复检可用玻片法。4) 实习/进修生必须在带教老师监督下操作,不能单独操作及填发报告。 5) 复检日期或其他事项可以在“备注”栏注明。 6) 血型标本的复检必要时在交班登记表上登记。5.3 全血细胞分析上机检测具体操作见相应的仪器作业指导书。6 血细胞的显微镜检查6.1 镜检的条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必须镜检:1) 医生明确要求涂片镜检的; 2) 仪器的图形分析提示异常者,如幼稚细胞、未成熟粒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等;3) WBC 20109 /L或500109 /L或80109 /L;5) Hb180g/L;6) 中性粒细胞90% ;7) 淋巴细胞50% ;8) 中间细胞(MID)15% ;9) 单核细胞15%;10) 嗜酸性粒细胞10%;11) 嗜碱性粒细胞2%;12) 大而不染色细胞(LUC) 8%。注:明确为血液病者,可以不对白细胞分类进行镜检,但要注意血小板形态、有无聚集等。6.2 镜检的目的通过显微镜检查,核实仪器出现的各类报警是否真实存在,有无原始及幼稚细胞, 有无血细胞形态异常,有无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微小血凝块、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等,并估计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必要时对结果进行校正后才能发出报告(如有核红细胞存在时对白细胞计数进行校正)。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6.3 镜检的步骤6.3.1 血涂片的制作1) 在距载玻片的一端1cm的位置加抗凝血(约51)。手指血则直接用干净玻片蘸血一滴。2) 用手拿好载玻片,使血液沿推片边缘展开。3) 推玻片与载玻片呈3045度角,平稳地向前推进,将血液推动展开。 4) 涂片完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干燥。5) 一张良好的血膜片,要求厚薄适宜,边缘整齐,两侧边有空隙,头、体、尾分明。6.3.2 血涂片的染色6.3.2.1染色试剂染液名称: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染色原理: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着色。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中性物质。生产商: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保存:室温6.3.2.2 染色步骤1) 滴加瑞氏-姬姆萨A液(约0. 50. 8m!)于干后的血涂片上染色1分钟; 2) 再加约为两倍的瑞氏-姬姆萨B液于玻片上,用吸耳球轻轻吹动染液或轻轻摇动玻片,使两染液充分混匀,染色310分钟;3) 水洗、干燥、镜检。6.3.3 镜检观察的要求1) 将湿片在高倍镜下观察涂片、染色是否良好,否则重新涂片染色;2) 选择涂片体尾交界、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的部分进行镜检;3) 当在高倍镜下辨认细胞不清楚时,必须待玻片干后用油镜检查。 4) 在油镜下观察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同时估计细胞的数量。重点是根据镜检的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镜检。6.3.4 镜检观察的处理6.3.4.1 根据仪器报警提示的内容,确认镜下观察结果是否与仪器提示一致,如是假报警,则直接发出报告;如是真报警,则必须做校正。6.3.4.2 发现原始及幼稚白细胞,则必须进行手工分类;如不能确定细胞种类,则报告异常细胞(或分类不明细胞)的比例。6.3.4.3如果镜下发现有核红细胞,则必须对白细胞计数进行校正。校正方法:计数 100个白细胞过程中发现有核红细胞数为A,仪器计数的白细胞数为B,则校正的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白细胞数为B100/(100+ A)。6.3.4.4 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对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有影响,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处理:1) 采用BC-520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 2) 手工充池计数血小板,具体方法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3) 用“间接法”来换算血小板数(但不能用于有血小板聚集的标本):血液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计数1000个红细胞所见到的血小板数,求出血小板/红细胞之比值,则校正的血小板数为比值仪器红细胞数1000。6.3.4.5 如果镜下观察有血小板聚集,则必须手工充池计数血小板;如果是由EDTAK2 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可用109mmol/L拘橡酸纳(1:9)抗凝剂采集标本,结果需要进行换算。6.3.4.6 在多发性骨髓瘤、冷球蛋白血症等疾病时血液中由于球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增高,易引起红细胞聚集,影响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处理方法:将血液用血细胞分析仪稀释液稀释3倍,然后放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立即上机测定,结果需要换算。7 结果编辑和报告签发全血细胞分析标本上机检测完毕后,自动打印结果;血型结果需要手工填写。经审核后签发报告。8 参考值(均为成人参考值)血细胞计数结果参考值 测定项目 男 女WBC(109/L) 4.010.0 4.010.0RBC(1012/L) 4.05.5 3.55.0Hb(g/L) 120160 110150HCT(%) 40.050.0 35.045.0MCV(fl) 80100 80100MCH(pg) 27.034.0 27.034.0MCHC(g/L) 320360 320360RDW(%) 11.015.0 11.015.0PLT(109/L) 100300 100300MPV(fl) 6.512.5 6.512.5PDW(%) 15.518.1 15.518.1PCT(%) 0.1000.280 0.1000.280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分 类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 5070 27 淋巴细胞 20400.84.0 单核细胞 380.120.8 嗜酸性粒细胞 150.050.5嗜碱性粒细胞 0100.1 中间细胞 3.57.90.20.7 大而不染色细胞 0400.49 危急值全血细胞分析危急值测定项目 小于或等于 大于或等于WBC(109/L) 1.5 50Hb(g/L) 60 200PLT(109/L) 50 60010 临床意义10.1.1 中性粒细胞的变化10.1.1.1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 年龄:新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6 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比例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 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 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数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 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l217) 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 /L。10.1.1.2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 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 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局部感染且很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大于10109 /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象左移。2)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数常达20109/L以上,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而心绞痛则不增高;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数增多。 3) 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数迅速增高,常达(20 30)109 /L,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5) 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数增多, 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6) 肿瘤性增多:白细胞长期持续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 /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10.1.1.3 中性粒细胞减少1) 某些感染: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可使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2) 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全血细胞“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数可少于1109/L,分类时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乃因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 (aleukenic leukaemia),白细胞数可1109 /L,分类时也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3) 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10.1.1.4 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1) 核象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以上)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 早幼粒,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白血病等。2) 核象右移:指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超过3%,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之后,或疾病恢复期的一过性出现。10.1.2 淋巴细胞的变化10.1.2.1 淋巴细胞增多1) 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2)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3) 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4) 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等。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10.1.2.2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10.1.2.3 淋巴细胞的形态变化1) 异型淋巴细胞:分为I型(空泡型)、型(不规则型)、型(幼稚型),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过敏性疾病等。2) 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核固缩、核碎裂、微核、双核淋巴细胞等。10.1.3 单核细胞数量变化10.1.3.1 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儿童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10.1.3.2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1) 某些感染,如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恢复期等。2) 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淋巴瘤、MDS等。10.1.4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10.1.4.1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晚上较高。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因素剌激下,可减少。10.1.4.2 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性神经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肠道寄生虫病(钩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b) 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3) 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10.1.4.3 嗜酸性细粒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10.1.5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变化增多见于:慢粒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10.1.6 大而未染色细胞(LUC)包括大淋巴细胞、浆细胞、原始和幼稚细胞等。10.1.7 中间细胞(MID)包括大淋巴细胞、浆细胞、原始和幼稚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10.2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10.2.1 红细胞增多1)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精神紧张或兴奋、剧烈的体力劳动。 2) 相对性增多:因脱水血液浓缩所致。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和水的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3) 绝对性增高:与组织缺氧有关。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4)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红细胞增多、面色砖红、肝脾肿大为特征,红细胞可达 (7 -10)1012 /L。10.2.2 红细胞减少1) 生理性贫血:妊娠期因血浆量相对增多,故红细胞相对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 15岁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 生障碍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二是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贫血。10.2.3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更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减少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呈比例。一是在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较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更为明显,如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肠息肉、痔疮、月经过多、钩虫病等慢性反复出血等;二是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更为严重,如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肝硬化性贫血等;三是在大出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相一致,如消化道、肺部大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0.2.4 MCV、MCH及MCHC检测的临床意义见附表1:10.2.5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1) 鉴别诊断贫血:缺铁性贫血红细胞明显大小不均,RDW明显增高;轻型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大小较均匀,RDW不增高。2) 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在缺铁性贫血临床症状出现前,RDW即明显增高。RDW只能作为IDA筛选指标,即RDW升高不应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但RDW正常者IDA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见附表210.3 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10.3.1 生理变化1) 午后血小板高于晨间,冬季高于夏季,动脉血高于静脉血,静脉血高于末梢血。b) 妇女月经期血小板降低,经期后升高。3) 新生儿血小板较少,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10.3.2 病理变化10.3.2.1 血小板数减少1) 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性损害等。2) 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药物中毒、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X射线照射等。3) 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0.3.2.2 血小板增多1) 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2) 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等。3) 脾切除术后。10.3.3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 MPV是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一个良好指标,但须与血小板计数联合应用。1) PLT低、MPV增高: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MPV反应性增高。2) PLT高、MPV正常:骨髓增生性疾病。3) PLT、MPV均减低:艾滋病、骨髓纤维化、骨髓占位性病变、再障、骨髓瘤、白血病化疗后、败血症。4) PLT、MPV均增高: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5)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MPV增加是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候。在感染病人,局部炎症时MPV正常,败血症时有半数MPV减低。如果MPV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MPV越小,提示骨髓抑制越严重, MPV上升后,血小板数才逐步上升。10.4 网织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10.4.1 判断骨髓红系造血情况溶血性贫血,网织红可达20%以上,急性失血后510天达高峰,高荧光强度网织红(HFR)和/或中荧光强度网织红(MFR)升高早而明显。典型再障,网织红常低于0.5% ,绝对值低于15109/L是诊断再障的标准之一。10.4.2 体内缺铁评估网织红内血红蛋白含量(CHr)可用于评估红细胞的铁含量、观察铁及EPG治疗进展、儿童及肾透析病人缺铁的诊断。10.4.3 作为贫血疗效观察的指标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患者,给予抗贫血药物后,高荧光强度网织红(HFR)和/ 或中荧光强度网织红(MFR)最先升高。缺铁性贫血,在给予铁剂治疗后,网织红内血红蛋白含量(CHr)最先升高,其次是高荧光强度网织红(HFR)和/或中荧光强度网织红(MFR)升高。网织红细胞总数最后升高,1周左右达高峰。若网织红不增高,提示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网织红细胞计数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项目之一。11 病人结果的可报告区间超过相应仪器的线性范围,用其相应的稀释液稀释后上机测定。最终结果需要乘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全血细胞分析文件编号:LJ-SOP-001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以稀释倍数的参数为WBC、RBC、Hb、Het、PLT、Pet、白细胞分类的绝对值和网织红的绝对值及其分类绝对值,其余参数不用乘以稀释倍数。12 报告时间在收到标本后,急诊和门诊的标本1小时发报告,非急诊和门诊的标本1个工作日发报告。13 参考资料1) 叶应抚,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2) 寇丽筠主编.临床基础检验.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 记录表格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血细胞镜检登记表 表格编号:LJ-001日 期编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结果操作者镜检条件 附表1: MCV、MCH、MCHC检测临床意义 形态学分类 参考范围 病 因 诊断方法 MCV80100fl 再生障碍性贫血 RET计数 骨髓检查 正细胞性贫血 MCH2734pg 溶血性贫血站 RET计数 骨髓检查 生化 MCHC320360g/L 免疫检查 急性失血 病史及其他实验诊断 妊娠生理性贫血 小细胞 MCV80 fl 缺铁性贫血 骨髓涂片 骨髓铁染色 血清低色素贫血 MCH27 pg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蛋白检查 MCHC320 g/L 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电泳 MCV100 fl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涂片检查大细胞性贫血 MCH34 pg 慢性再生障碍 骨髓涂片检查 RET计数 MCHC360 g/L 贫血 MCV80 fl 慢性感染 病史及其他实验诊断 单纯小细胞 MCH27 pg 慢性肾炎性贫血 MCHC320360g/L 附表2: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RDW MCV减低 MCV正常 MCV增高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正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均一性增高 小细胞不均一性 正细胞不均一性 大细胞不均一性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1 仪器简介 本分析仪采用电阻抗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目以及体积分布;采用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获得白细胞总数和五类白细胞的分类统计计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仪计算出其余参数的结果。2 工作原理2.1 吸取样本 本分析仪提供三种进样方式。分别为:开放进样方式、封闭进样方式、自动进样方式。其中,开放进样方式支持全血和预稀释模式,封闭进样和自动进样方式支持全血模式。 在全自动或封闭进样方式下,分析仪将吸取180uL的全血样本。 在开放进样的全血工作模式下,分析仪将吸取120 uL的全血样本。 在开放进样的预稀释工作模式下,应先将40uL的未梢血样本和120uL的稀释液在机外混合,形成稀释比为14的稀释样本,然后再将此稀释样本送至分析仪进行采样。此时,分析仪将吸入120uL的稀释样本。2.2 稀释样本 待测样本采集到分血阀后,根据检测的需要快速准确地被分为四份。然后,在并行的四个稀释流程中经过不同的试剂作用,分别形成用于红细胞/血小板测量、血红蛋白测量以及白细胞分类测量和白细胞计数测量的检测样本。 根据不同的需要,分析仪提供两种工作模式全血工作模式和预稀释工作模式。2.2.1 全血模式 红细胞/血小板稀释流程全血样本8.3uL稀释比约为1361的样本稀释比约为118050的红细胞/血小板检测样本稀释液2.992 mL稀释液2.94 mL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 血红蛋白稀释流程全血样本6uL稀释液1.994mLM-50LH溶血剂1.0mL稀释比约为1500的血红蛋白检测样本 白细胞分类稀释流程全血样本20 uLM-50LEO()溶血剂1.02 mLM-50LEO()溶血剂0.32 mL稀释比约为168的白细胞检测样本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 白细胞计数稀释流程全血样本20 uLM-50LBA溶血剂1.02 mL稀释比约为152的白细胞检测样本2.2.2 预稀释模式 红细胞/血小板稀释流程40 uL未梢血样本稀释液120 uL稀释比约为14的样本稀释液2.992 mL稀释比约为11444的样本稀释液2.94 mL稀释比约为172200的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样本取8.3 uL取60 uL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 血红蛋白稀释流程40 uL未梢血样本稀释液120 uL稀释比约为14的样本取6 uL稀释液1.994 mLM-50LH溶血剂1.0 mL稀释比约为12000的血红蛋白检测样本 白细胞分类稀释流程40 uL未梢血样本稀释液120 uL稀释比约为14的样本取20 uLM-50LEO() 溶血剂1.02mLM-50LEO() 溶血剂0.32mL稀释比约为1272的白细胞检测样本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 白细胞计数稀释流程40 uL未梢血样本稀释液120 uL稀释比约为14的样本取20 uLM-50LB溶血剂1.02mL稀释比约为1208的白细胞检测样本2.3 白细胞测量2.3.1 激光流式细胞技术 当一定量的血细胞被吸入并经过特定量的试剂作用后,血样经喷嘴注入充满稀释液的圆锥形流动室中。在稀释液形成的鞘液包裹下,细胞单个排列成行地穿过流动室的中央。当悬浮在鞘液中的血细胞经过二次加速后通过激光检测区时,血细胞受到激光束的照射,产生的散射光性质与细胞的大小、细胞膜和细胞内部结构的折射率有关。低角前向散射光反映了细胞的大小,高角前向散射光则反映细胞内部精细结构和颗粒物质。光电二极管接收这些散射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脉冲,根据采集到的这些电脉冲数据,可以得到血细胞大小及细胞内部信息的二维分布图,称为散点图,横坐标反映细胞的内部复杂信息,纵坐标反映细胞体积。 从DIFF通道散点图可得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各自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从BAS通道散点图可得到白细胞数目、嗜碱性粒细胞数目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2.3.2 白细胞参数 分析仪通过对BAS通道散点图以及其中Bas区域的分析得到白细胞数目(WBC)和嗜碱性粒细胞数目(Bas),并进一步计算出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通过对DIFF通道散点图以及其中Lym区域、Neu +Bas区域、Mos区域和Eos区域的分析得到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嗜碱性细胞(Bas%)、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单核细胞百分比(Mon%)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再结合BAS通道中获得的白细胞数目进行计算,得到淋巴细胞数目(Lym)、中性粒细胞数目(Neu)、单核细胞数目(Mos)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目(Eos)。细胞数目的单位均为109/L。 白细胞数 WBCBASO通道中除ghost区域外的所有粒子的计数总和 嗜碱性粒细胞数 BasBASO通道中落在Bas区域中的粒子数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Bas%Bas/WBC100%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DIFF通道中落在Lym区域中的粒子数/DIFF通道中除ghost区域外的所有粒子的计数总和100% 淋巴细胞数 LymWBVLym%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DIFF通道中落在Neu+ Bas区域中的粒子数/ DIFF通道中除ghost区域外的所有粒子的计数总和100% 中性粒细胞数 NeuWBCNeu% 单核细胞百分比 Mos% DIFF通道中落在Mos区域中的粒子数/ DIFF通道中除ghost区域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外的所有粒子的计数总和100% 单核细胞数 MosWBCMos%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Eos%DIFF通道中落在Eos区域中的粒子数/ DIFF通道中除ghost区域外的所有粒子的计数总和100% 嗜酸性粒细胞数 EosWBCEos%2.4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2.4.1 比色法 在比色池中,被稀释的样本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复合物,在比色池的一端让LED光管通过波长为525nm的单色发光管后照射血红蛋白复合物溶液,在另一端通过光电管接收透射光,并将光强信号放大后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与比色池中测得的本底透射光强产生的电压比较,得到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此测量和计算过程由分析仪自动完成,结果显示在“计数”界面的分析结果区。2.4.2 血红蛋白浓度参数 血红蛋白浓度(HGB)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单位为g/LHGB=常数Ln(本底透射光强/样本透射光强)2.5 红细胞/血小板测量2.5.1 电阻抗法 本分析仪利用电阻抗法对红细胞/血小板进行计数。红细胞/血小板检测样本经过二次稀释后进入RBC检测单元。检测单元有一个小的检测小孔。小孔两侧有一对正负电极,连接恒流电源。由于细胞具有不良导体的特性,样本中的细胞在恒定负压的作用下通过检测小孔的时候,电极间的直流电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在电极两端产生一连串的电脉冲。脉冲的个数与通过小孔的细胞数相当,脉冲的幅度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 将采集到的电脉冲放大后与正常红细胞/血小板体积范围所对应的通道电压阈值相比较,计算出电脉冲幅度落在红细胞/血小板通道内的电脉冲个数。由此,所有采集到的电脉冲根据不同的通道电压阈值进行分类,落在红细胞/血小板通道内的电脉冲个数就是红细胞/血小板的个数。依据脉冲电压幅度划分的每一个通道范围黄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迈瑞BC-5200血细胞分析仪文件编号:LJ-SOP-002版本:A/0生效日期:2010-01-01编写者:谯正权审核者:吴琼晟批准人:唐惠平内的细胞个数决定了细胞的体积分布。用横坐标表示细胞体积,纵坐标细胞相对数量的二维图就是反映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直方图。2.5.2 体积计量法 本分析仪通过体积行量单元对行数期间通过检测小孔的样本量进行控制,以获得定量样本中血细胞的准确计数结果.体积计量单元包括计量管和两个光电传感器。 当仪器准备计数时,首先排空计量管。样本流经检测小孔的过程中,计量管中的液面缓慢上升,当液面经过计理管下部的开始传感器时,产生一个电信号,分析仪开始计数;当液面到达上部的结束传感器时,再产生一个电信号,计数结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液路中有气泡或其他不正常的流动情况,仪器将产生“气泡”或“堵孔”报警,处理方法参照BC5200使用说明书“故障处理”的相关内容。2.5.3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数 分析仪通过直接测量红细胞对应的电脉冲个数获取红细胞数量(RBC),单位为1012/L。 平均红细胞体积 根据红细胞分布直方图,计算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为fL。 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按以下公式计算出红细胞压积(HCT),单位为%;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单位为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为g/L。 HCT=(RBCNCV)/10 MCH=HGB/RBC MCHC=(HGB/HCT)100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由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得到。它是用百分比表示体积分布的变异系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是相对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峰值20%处的直方图宽度,单位为fL。2.5.4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数分析仪通过测量红细胞对应的电脉冲个数获取血小板数量(PLT),单位为109/L。 PLT=N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 根据血小板分布直方图,计算出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位为fL。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由血小板分布直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