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一、关于运笔运腕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八锋”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大笔写小字,有的却喜以小笔写大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正确的方法是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1、点画的三运笔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是逆入、涩行、紧收。2、提按和藏露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3、中锋和侧锋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点画效果是不一样的。中锋点画厚重、圆润、富有立体感;侧锋点画就显得单薄、浮涩和平扁。这是因为中锋以笔尖着纸铺毫,注墨实而快,写出的点画两侧墨色均匀一致(相对),还由于笔头的锥形和顺锋使用,点画的正中线受力大,注墨多,因而点画圆润,且呈中间深两侧稍浅的立体效果;侧锋以笔腹着纸,笔尖倒于一侧,笔锋和笔肚之墨含量不一样,点画两侧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现浮涩平扁之感。中锋是用笔的基本原则,可谓千古不易。龚贤说:“笔要中锋第一,唯中锋乃可以学大家。”钱杜说:“作书贵中锋。”我们当然也要把它继承下来。但这不是一个死方,在书写中,侧锋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会使字增色,甚至会有干脆利落的效果。正如丰坊所言:“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枸,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4、轻重与缓疾书写有轻重,也有缓(迟)疾(速),轻与重是点画形质的两个方面,既细与粗。也可说是用笔的两种方法,既提与按。不过这里的粗细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点画的书写变化,而是指书写的风格,指用锋的深浅。周星莲说:“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如颜真卿用笔稍重,气象丰腴,谓之“筋书”;柳公权用笔略轻,神采挺秀,誉为“柳骨”。看来,用笔的轻重具有重要意义。缓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缓和疾是互为参照的对立的两种书写速度。缓就是慢,疾就是快。缓疾都不是一味的,缓中有疾,疾中有缓。缓疾要根据自己的书意审美追求和驾驭毛笔的能力选取。“迟则生研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迟以取妍,速以取劲”,这已成为书家共识。但“轻、重、疾、徐四法,唯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5、使转和方圆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点画之势运笔,带来了运腕方向上的不断变化。诸多的变化归纳起来,用“使转”二字便能概括。“纵横牵制谓之使,钩环盘纡谓之转”。点画的“遣送”为使,点画的“交接变向”为转。“使”皆实,“转”有虚,“转”更难。转笔作用很大,极须用意。它即是换笔,又是调笔,方法也需视情况而变。 “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笔都是此意。”要知书写转多于使,更需用心领会和把握。“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这里的方圆是形容点画形质的两个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点画头尾形状;一是点画布势形状。所谓方圆是点画首尾形状,即点画起笔、止笔之形是圆形则为圆笔,是方形则为方笔。方笔用翻笔,圆笔用绞笔,翻的角度不同,绞的弧度不同,造成风格、特征的差别。方笔的翻,有方向正相反的回翻,有小于180度的折翻,都需要借助于切、顿、驻等方法折锋实现。圆笔的绞,有弧度大小和偏正的不同,需要借助笔尖或笔腹的圆转方法实现。不论是方是圆,笔锋提按的深浅和手腕运动的幅度是把握此法的关键。因它直接决定了方圆墨迹的形态和意味。所谓方圆是点画布势的形状,既点画使转之方圆。使并非绝对不变向,如横,有仰写和俯写的变化,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圆转意味。转,并非一概为方折,也有圆势。楷、隶之转多方势,篆、草(行)之转多圆势。方圆的运用大概如此,但也需要灵活掌握, “正书无圆笔,则无宕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6、骨肉筋血用笔的好坏必然要通过书写的墨迹展现,所以用墨的技巧,成了用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谈用笔不能少了谈用墨。古人非常重视用墨的效果,总结出许多经验。最富有形象感的理论当数“骨肉筋血”之说了。“骨肉筋血”的理论,将用笔用墨拟人化,丰富了点画形质的内涵,使点画不仅具有笔势,而且具有了笔意。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第一次为骨肉筋血理论勾画了标准。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以为人,书亦如是。丰坊说,筋生于腕,骨生于指,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朱履贞说,血能华色,肉能出姿,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萧衍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关于对骨肉筋血的理解,当代书法理论家丁文隽有比较明确的解答,不妨作一引录,以飨广大读者。他这样说道: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键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欲求点画之劲健,必须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功在指实,故曰骨生于指。欲求点画之灵活,必须纵横无碍,提顿从心,功在悬腕,故曰筋生于腕。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之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故曰筋骨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生物检测与公众健康研究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资格考试参考资料试题及答案
- 项目随机事件应对相关题目及答案
- 项目管理认证考试难度试题及答案
- 初中政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素材
- 关注项目管理专业人士的职业素养提升试题及答案
- 理解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评估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观点探讨与试题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分析与解题试题及答案
- 理解不同行业投资的特点试题及答案
- GB/T 40090-2021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
- 产业经济学教材(第三版) 王俊豪14.产业结构政策
- 《智慧城市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2023年河南测绘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无机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工艺课件
- 产品追溯记录表
- 高三二轮复习:产业转移以富士康的企业转移为例课件
-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 中小微企业划型证明
- 西南交大区段站工作组织课程设计2018
- 《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测试题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