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红河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成为新兴支柱产业,针对红河县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了红河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旅游资源 优势 开发对策 建议提纲: 一、红河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壮观的的撒玛坝梯田 2、绚丽的民族风情 3、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 4、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 二、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 3、景点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4、优势不明显,软实力不足 四、对策及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2、招商引资项目,广辟财源3、加大项目的立项,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 6、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大红河旅游的宣传力度 7、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8、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9、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东经1014910237,北纬2305-2326之间,国土面积2057 km2。全县辖12乡、1镇。红河县境内居住着哈尼、彝、汉、瑶等近28万各族人民,汉族13239人,少数民族265789人,占全县总人口95.3%。其中:哈尼族215708人,占县总人口的77.3%。县城迤萨镇,在清朝乾隆以后就逐渐形成集镇,是江外物资集散地,也是滇南著名的侨乡。红河县境内属横断山系纵谷区的南缘部分,地形复杂,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红河绕县境北缘奔流而过。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在9.124.2之间,立体气候较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年平均降雨量为1340mm,常出现冬春少雨易干旱,夏秋多雨,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全县土地面积308.5万亩,是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条件。历史上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且多为阔叶林,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野茶树、大树杜鹃等十余种。红河大翼橙,四季常绿,果实如球,是柑桔起源中心在中国的铁证。全县有大小河流20余条,组成南北两个水网,水资源可观:地下水出水量约4亿m3,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但开发利用率还相当低。境内矿藏有铜、铅、铁、金、石膏、大理石、石棉、煤和水晶石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亦不少。野生药用植物很多,盛产的有杨梅皮、枳实、何首乌等。一、红河县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壮观的撒玛坝梯田红河县有哀牢山的原始森林,有起伏跌宕的秀美山川,最有特色的就是气势磅礴的哈尼梯田。红河县哈尼梯田作为大地雕塑,与元阳梯田一样,以其丰富瑰丽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极其壮丽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难分轩轾。撒玛坝梯田,共有3000多级,10600余亩。真可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大。”这是存在了600多年的史实。红河县宝华撒玛坝梯田,据1934年编撰的五土司册籍记载:洪武年中(13821398年)哈尼族头人吴蚌颇率众劈山开田,众推为长,成就卓著,被朝廷命封为当地第一任土司官,允许世袭,明清连续开山造田。吴土司官就是今天的红河县宝华嘎他左能土司。撒玛坝梯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集中展示了梯田文化: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共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那里一山山一片片的树木,有的是多年的原始老林,有的是当地群众近年营造的经济林。据统计,共有林地4000多亩,占宝华乡森林总面积的1/5。同时,梯田气势磅礴、逶迤壮观、万千气象。上万亩梯田集中连片,3000多级首尾相连,从海拔700米至1800米,依山开垦,顺势造田,经纬纵横,在陡峭处,田如天梯,美若龙脊。此外,水系分布合理,排灌自如,水源十分丰富。整个撒玛坝共有主干水沟6条,戈舞水沟横贯全境,还有沙鲁、规作、歌永、孟博、达头等水沟,六条沟分布于不同的海拔等高线,将2435米的落恐大山森林发源下的水源、红河县第一水库俄垤水库(3010万平方米)的水按农时四季的需要引流自灌,各村各户又通过小沟小渠用凿木刻、雕石格按需分配,以田为渠,古来如此,令后人称奇。(二)、绚丽的民族风情2005年11月红河县大羊街乡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之一;阿扎河乡普春哈尼音乐多声部以“栽秧山歌”为主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红河县为“乐作舞之乡”。在岁月的长河中,红河县各民族既保留传承了个性,又在相互融合中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构筑起了一道道奇异瑰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仅以多姿多彩,热烈奔放的音乐舞蹈为例,这里的人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不是文学夸张,而是“歌舞之乡”的真实写照。哈尼女歌手李莫努1964年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5周年,以一曲太阳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唱响北京城。以民族元素为主旋律创作的歌曲阿波毛主席,更是响彻大江南北。红河县歌舞的“枝深叶茂”源于深厚的民间土壤,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自编自演的民间文艺队,到处能感受到歌与舞的神韵和灵光。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哈巴是哈尼历史的产物,生产生活的产物,是哈尼族古老的歌。哈巴的题目称为“奴局”,哈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无伴奏说唱,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所有社会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手段。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在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加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具。红河县的民俗活动是展示哈尼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展示绚丽多姿的哈尼族文化艺术的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其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三)、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红河县素有“侨乡”之称,是居腾冲、龙陵之后的第三大侨乡,据红河县志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迤萨王科甲、李继先等人驮日用百货到者米、茨通坝(金平县境)一带交易,随后进入越南莱州;孙重、周绍,开通了到老挝琅勃拉邦商路;迤萨武举冉师孔(1911年)弃武从商,开通了到老挝川圹的商路,一部分人在川圹定居下来,成为红河的第一代华侨;安帮邵恒泰在川圹开设恒泰昌商号,成为华侨中的第一代座商;民国六年(1912年)迤萨胡松昌、大羊街高有顺继续向老挝境内深入,打通了通往老挝桑怒的商路。(1914年)迤萨孙重首次打通了缅甸商路。次年迤萨潘永、潘亮兄弟两人又率一帮人,由缅甸进入泰国。其中一部分人在缅甸、泰国的山区定居下来,座地经商,成为旅居缅甸、泰国第代华侨。从此,由迤萨到老挝川圹、桑怒、琅勃拉邦形成了一条马帮之路。直到建国初期才中断。目前我县海外侨胞多数分布于东南亚老挝、越南、泰国、缅甸等地,1970年后陆续移居欧美发达国家。现在侨居于五大洲的18个国家,全县14个乡镇,13个乡镇有海外华侨8000余人,侨眷8500人,港澳同胞100人,归国华侨50人。其中:迤萨镇华侨占72,侨眷占71,有哈尼、汉、彝、傣等4种民族。红河县侨乡的形成与其它侨乡不同。一是不沿海;二是不沿边;远离边境上千公里;三是地处交通不便之地;四是位于民族聚居之地,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五是各共同参与开辟了出国经商路;六是形成了旅居海外华侨多、侨居地区广的县情特点。“侨乡”是红河县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品牌,是红河县的特征。迤萨镇的古建筑、古民居是华侨先人们走马帮出国经商发财后回迤萨建盖的。民国3-7年(19141918年)迤萨新建瓦房40余幢,多为传统式的四合院楼房、房屋雕梁画柱,飞檐走角,造型古朴美观,每幢造价五六千大洋。民国17-26年(19281937年)迤萨富户们所建房屋受法国建筑的影响。多为中西式结合的楼房,至民国37年1948年止,迤萨共建盖了这种式样房屋23幢,其中最典型、壮观的为罗正友与何国顺两户在迤萨三棵树街建盖的两幢楼房,每幢共有45格,造价为5万余大洋。红河县在海外华侨华人8000余人,分布于五大洲18个国家,可以充分宣传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海外关系。利用好几千万华侨华人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是中国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引进资金为侨乡文化产业开发服务。城标是一个县城市的标志,并体现当地的一种精神境界。红河县城标“永恒的马帮”体现红河人的解放思想、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四)、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沿袭宋、元制度,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 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则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为土司全盛时期 ,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雍正六年(1728)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统治天全达790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唐(南诏)时,有官桂思陀部、铁容部等部落崛起,隶属于南诏通海都督府。宋(大理)时,被列入“三十七部蛮”,属秀山郡。元代,先后隶属于和尼路和元江路,其间曾设落恐万户、溪处副万户,属南路总管府,推行羁縻政策。明朝洪武年间,正式在境内建立世袭土司制度,分别封设亏容甸、思陀甸、落恐甸、溪处甸、瓦渣甸和左能甸6个长官司,均属临安府,为云南边疆诸县土司较多的地区之一。二、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红河县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2002年12月8日在宝华乡举行了第四届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观看梯田,品尝美食,穿哈尼服饰,探讨哈尼文化。2004年红河县着力构建以撒玛坝梯田为主的梯田文化、“江外建筑大观园”迤萨古民居为主的侨乡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三大板块为主的旅游框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旅游产业。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也不断增加,带动了地方经济。旅游业逐渐成为红河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十一”黄金周,红河州旅游局与昆明风情国旅联合举办“风情红河陶醉之旅”自驾游活动,这一次活动从十月一日至六日结束,共6天,每天共有300-400人,分三批,200辆车入红河。涉及红河县的主要活动日期是10月2、3、4日,共3天。地点是在迤萨体育馆举行品红河长街宴、看红河歌舞活动,此次活动红河县旅游业一个新的开始,是宣传红河、促销红河的一个机遇、是树立红河旅游形象,做大做强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我县培育新兴产业,让人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活动。2008年10月2日,在甲寅乡举办“十月哈尼长街宴”活动,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主题,把梯田观光、歌舞展演、工艺品展销、民俗展示、品长街宴美食等众多民族特色活动为主。通过这次活动,让来宾与游客深刻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更体验到了浓郁的民族歌舞风情。从形式、风格上突破以往的局限,在延续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式吸引旅客,使活动办到“有来头、有看点、有镜头、有口碑”,为红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展示了红河县的民族歌舞文化,推介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据红河县旅游局统计,2006年红河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64.37万元;2007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0万人次,同比增长34%,海外游客211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44.34万元,同比增长33%;200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8.2万人次,海外游客310人次,同比增长47%,实现旅游收入4589万元,同比增长29%(旅游外汇收入27.3万美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国内游客主要来自:昆明、广州(自驾游)、广西等地,海外游客主要来自:香港、台湾省、法国、日本等地。通过近几年的宣传促销,红河县的旅游事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0.54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0.51万人次,一日游0.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8万元,同比增长9.8%。客源主要以省内游客及自驾车为主。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极大的宣传促动了全县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推动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海外游客430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4.7万人次,同比增长51%;实现旅游总收入2881.34万元,同比增长58%。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红河县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经济薄弱、交通不便等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基础设施薄弱,硬件软件基础差。通达条件是制约红河县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关键,现在红元二级油路基本上修建完成,已经正式通车了,这为红河县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红河县的旅游景点重点在乡村,路况不好,为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无投入,达不到A级景区标准,属粗放型景点,形不成门票收入;接待服务条件差,服务人员素质达不到星级酒店服务要求,没有能力接待高端游客;县境内无一持证导游,无一家自主经营的旅行社,等等这些因素制约了红河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损坏了各个旅游地的形象 2、市场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红河县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宣传促销滞后,市场开发同旅游发展没有形成正比。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红河县旅游资源较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没有比较突出的亮点,没有找准客源市场,没有对众多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定位,宣传促销力度滞后,没有解决好市场开发同旅游快速发展的矛盾。 3、景点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红河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红河州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红河旅游业的发展。 4、优势不明显,软实力不足作为红河哈尼梯田的旅游辐射区域,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都属一脉相承(哈尼族),从生活习惯、言语、服饰、节庆、民族、民居都大同小异,但是没有特殊的旅游产品、民俗文化展示的平台、成熟的旅游接待条件、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旅游服务、接待等软实力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红河旅游总体上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开发带动大投入,大投入带动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切实克服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性带来的全县景点景区分散开发,投入不足开发粗放,分散经营,整体竞争力低的情况,重点开发主导型红河精品线路,形成以红河旅游规模效益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政府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红河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招商引资,广辟财源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国债资金和省州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二是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制定灵活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盘活存量、扩张总量,提高质量的手段,鼓励外商资本和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到旅游项目的开发上来,形成一个多元化投资的格局;三是盘活现存资产、整合旅游资源,利用现有的县城东门城楼、中西合璧的古民居、马帮文化、宝华撒玛坝万亩梯田、甲寅十二龙泉和特色生态村甲寅作夫、宝华龙甲等景点进行招商引资,加速旅游项目的开发。四是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引进有实力有资金的公司对红河旅游进行包装与开发。 3、加大项目的立项,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 在省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红河县近期开展了两个民族特色村的建设,但资金较少可开发的内容不能全面体现特色村的特色,旅游局应将按规划内容尽快编制项目可研报告,争取省州发改部门立项实施,继续加大对两个特色村的资金投入,并将迤萨镇安帮村江外建筑大观园、宝华乡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景点、甲寅哈尼梯田分水灌溉系统展示区的建设纳入国家省州发改的建设项目中,加大对红河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 目前,红河县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快慢,决定着红河旅游的发展速度。因而,关键的问题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交通建设步伐。一方面,政府规划部门在规划交通设施、城镇建设时,应统筹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快旅游交通环线及重点景区连接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确保景区景点公路便捷、通畅。二是提升城市化水平。按照城镇规划要求,加大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推动城乡的发展。三是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全县旅游发展的布局,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合理发展布局高中低档宾馆酒店建设,结合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客栈”,发展一批满足自驾旅游需求的汽车旅馆,建设一批环保型的旅游厕所,全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小吃,加快“农家乐”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