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一、教育法规的内涵: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教育法规的类型:(一)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也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基本上都属于制定法、成文法之列。(二)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或称基本法)通常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普通法(或称单行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位普通法、单行法。(三)依据教育法规规定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程序法就是规定行使具体实体法所要遵循的程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四)根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一般法指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特殊法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如XX省职业教育条例。三、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法律有机整体。(一)纵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为: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2.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或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基本法。4.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如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5.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该行政区域内有效,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想抵触,其名称通常有条例、办法、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6.教育规章:教育规章是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帝反政府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这类文件主要是就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实施办法、条例、大纲、标准等,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如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是整个教育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横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依据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的特点或教育关系构成要素的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教育法,形成法规调整的横向体系。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类:1.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是决定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基础教育法。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法律的总称。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即为基础教育法的一个组成部分。3.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为调整对象,涵盖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学历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4.职业教育法。是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总称,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5.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以各类在职人员和职后人员的教育为调整对象,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从内容上应是横向结构不可缺少的方面,但是否单独立法郑子昂进行论证。6.学位法。主要就学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位的等级、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即已颁布施行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7.教师法。是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人员的地位、权力、义务、职称、考评、进修、培养等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8.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是以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学设备等办学物质条件保障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需要制定该法律。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及结构: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法定条件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法律后果是指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法律关系主体作出或没有作出“行为准则”要求的某种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一)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1.义务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规定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在文字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2.授权性规范:指“行为准则”要素中规定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属于。(二)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1.强制性规范:是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性和义务性的两种形式。2.任意性规范:是指法律关系参加者可做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力与义务的内容一般不做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但在当事人经过协商确定了权力与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法律的保护。在教育法规中,主要出现在关于教学技术装备、校办企业及私人办学的规范性文件中。(三)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1.制裁性规范:指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违反“行为准则”的有过错行为进行制裁的规范。这种规范是否定性的,在事前起到预警作用,在事后起到惩戒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类规范。2.奖励性规范:指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时给予奖励的规范。这种规范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第三节 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基础上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一)依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角色不同,可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指适用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系统内部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工作人员、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主要是指适用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社会各方面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二)依据主体之间关系的类型,可区分为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以教育管理部门为核心,向外辐射,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通常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这是一类具有教育特征和民事性质的教育法律关系。(三)根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职能,可区分为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是按照调整性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的教育关系模式,主体的教育权力能够正常时显得教育法律关系。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是在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正常实现的情况下,通过保护性教育法律规范,采取法律制裁手段而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三、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原有法律关系的变更。(一)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力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力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包括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三个大的方面。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法律纠纷,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1.物质财富:简称物。既可以表现为自然物,也可表现为人的劳动创造物;既可以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也可是公民个人的财产。物一般分为动产与不动产两类,不动产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动产包括资金和教学仪器设备等。2.非物质财富:包括创作活动的产品和其他与人身相联系的非财产性的财富。前者也被称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领域中主要包括各种教材、著作在内的成果,各种有独创性的教案、教法、教具、课件、专利、发明等。其他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包括公民或组织的姓名、名称,公民的肖像、名誉、身体健康、生命等。3.行为: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利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一定的行为可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和需要,也可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在教育领域中,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育教学新年改为都是教育法律关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三)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呃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力与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一旦产生,其主体间就在法律上形成了一种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教育法律权利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教育法、教育法律规范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教育法律义务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承担或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四、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一)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力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改变,包括主体、客体或内容等要素的改变。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义务的终止。(二)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由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的。通常把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称之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依据它是否以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可分为行为和事件。行为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事件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会导致一系列法律关系的变化。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存在违法行为是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第二,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具有遵守法定义务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第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紧密相连。法律制裁是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体现在国家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的制裁方面。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一)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简称行政责任。根据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两类: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由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对其所属人员予以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等。行政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10种: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撤销违法举办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取消颁发学历、学位和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撤销教师资格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二)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破坏平等主体之间正常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依照法律规定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责任。(三)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刑事违法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和刑法的行为,达到犯罪程度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所谓归责是指法律责任的归结,它要解决的是法律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才被认定为教育法律责任主体,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一)有损害事实:是指行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违法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违法行为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另一种是违法行为虽未实际造成损害,但已存在这种可能性。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表现为物质性的后果和非物质性的后果。(二)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违法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行为的违法性,只有行为违反了现行法律的规定才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违法必须是一种行为。(三)行为人有过错: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所谓故意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所谓过失的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在本应避免危害结果发生时,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四)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四、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形式:(一)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形式:也就是教育法律责任主体的归责形式。1.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主要是补救性的,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包括:承担错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恢复职务、撤销违法决定、纠正不正当行为、返还权益、赔偿等。其中,赔偿是行政法律责任的最主要形式之一。2.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制裁性法律责任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公职等。3.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校长与教师:学校承担的教育法律责任形式主要包括:通报批评、整顿、停办、停止招生、取缔、取消学校发放学业证书资格或举办考试资格、没收违法所得、赔偿损失等。校长承担的法律责任就其性质而言,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具体形式主要包括:行政处分、撤销行政职务、罚款、刑事制裁等。教师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包括:取消教师资格、行政处分、解聘、赔偿损失、刑事制裁等。4.就学学生:一般采用纪律处分,如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5.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负有义务使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6.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第五节 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救济概述:(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及特征: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在教育领域中主要运用的法律救济方式包括教师申诉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民事诉讼。其特征如下:1. 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2. 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二)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1.保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教师和学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等之间的关系。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3.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有利于推进教育法制建设(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法律救济主要偶三种渠道,即诉讼救济、行政救济和其他救济。其中后两种渠道相对于诉讼渠道而言,通称为非诉讼渠道。1.诉讼救济渠道。诉讼救济,也叫司法救济,是指相对人就特定的侵权行为想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2.行政救济渠道。行政救济,主要是指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3.其他救济渠道。其他渠道,主要是指通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内部或者民间进行救济的渠道。二、教育申诉制度(一)教育申诉制度的含义: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我国的教育申诉制度主要有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二)教师申诉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及特征:所谓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具有如下特征:(1)法律性。(2)特定性。(3)非诉讼性。2.教师申诉的范围: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申诉的范围包括:(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提起申诉。(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可提出申诉。3.教师申诉的程序:教师申诉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并依次进行。(1)提出申诉。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的条件:第一,符合法定申诉范围;第二,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第三,以法定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2)申诉的受理。(3)申诉的处理决定。(三)搜教育者申诉制度:1.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即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与教师申诉制度相同的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2.受教育者申诉的范围:第一,对学校作出的各种处分不服,如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可以申诉第二,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如在教育活动中对其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限制其人身自由权等,可以申诉第三,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财产权,如非法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非法没收其财物,强迫其购买非必需教学物品等,可以申诉第四,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可以提出申诉。3.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程序:(1)提出申诉。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2)申诉受理。(3)申诉处理。三、教育行政复议:(一)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二)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第一,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第二,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第三,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第四,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第五,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务、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第六,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第七,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三)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1.申请。2.受理。3.审理。4.决定。5.执行。四、教育行政诉讼(一)教育行政诉讼的含义: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二)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区别:1.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活动,而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活动。2.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行政机关,而行政诉讼受理机关是人民法院。3.适用程序不同。行政复议适用行政程序,实行一级复议制,进行书面审理,程序简便;而行政诉讼适用司法程序,实行两级终审制,以公开审理为主,程序严格。4.审查范围不同。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而行政诉讼只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5.法律效力不同。除有法律明文规定之外,行政复议决定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即复议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的终审制判决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三)教育行政诉讼的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而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3.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而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4.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四)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1.起诉和受理。2.审理和判决。3.执行。第二章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第一节依法执教一、依法执教的含义: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在教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依法执教的意义:(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二)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教就是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依法执教,否则依法治教就不完善,就不能实施。(三)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作为依法执教的主体,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依法执教能否顺利实施,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优劣。第二节教师违法行为预防一、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涵义: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二、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特征:(一)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常见表现形式有: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2.侵犯学生的入学权。3.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4.随意开除学生。此外,还有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侵犯学生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延误学生录取通知书的发放等。(二)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学生的人身权可分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与肖像权、名誉与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1.侵犯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2.侵犯学生的姓名肖像权、名誉荣誉权。3.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4.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5.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学校和教师侵犯学生隐私的表现形式有:故意隐匿、毁弃或非法开拆学生信件,披露、宣扬学生自身及家庭成员的资料,提供学生成绩的方式不适当等。6.性侵害。(三)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个人财产所有权是指公民对个人所有的财产依法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表现:损坏学生财物、非法没收学生物品、乱罚款、乱摊派、推销商品等。(四)侵犯学生的著作权:根据有关规定,只要是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