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业处 陈静桦,深入学习贯彻就业促进法促进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就业促进法虽条款不多,只有9章69条,但主题鲜明(扩大就业),内容丰富(包括我国就业方针、促进就业责任体系、积极就业政策、服务管理、援助措施)、涉及面广(政府、社团、企业、劳动者)。,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是我国就业领域的首部基本法,奠定了就业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为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注入了巨大动力,对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化进程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就业工作由政策时代迈向法治时代的重要标志。,一起探讨学习,立法背景法律的主要内容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与法律相关问题贯彻法律的思路意见,一、立法背景,(一)政治背景(立法必然)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并制定出台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大事,要求把就业工作摆到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制定出台就业促进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一、立法背景,(二)政策背景(立法基础) 积极就业政策为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1998年,我国为支持国企改革,妥善解决数千万计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政策。例如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出“两个确保”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代缴养老、医疗等社保,并为他们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服务和一次免费的职业培训机会(“一三一”)。,一、立法背景,2002年,根据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确立了由“保生活”为主转到“促就业”为主的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具体体现为200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现为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减免税费等措施,积极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定额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一、立法背景,2005年,在总结评估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对积极就业政策进行延伸、扩展、调整和充实,进一步丰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为就业促进法的制定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府200661号),一、立法背景,(三)实践背景(立法紧迫) 我国还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 2005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2.7亿多人,比1990年末增加1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420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万人。,一、立法背景,我们还应当看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城镇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增4000万个,供求缺口有1000万个。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行业、产业和技术职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供不应求,且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人力资源市场不规范。在人力资源市场中黑中介和蒙骗求职者,侵害求职者权益行为屡有发生。四是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低技能、高年龄失业人员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一、立法背景,广州就业形势:广州平均每年23万登记失业,其中4-5万就业困难人员,12万农村劳动力,备案的170万外来劳动者,新成长劳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尽快制定就业促进法,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二、法律的主要内容,就业促进法共分九章六十九条。“969”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政策支持第三章 公平就业第四章 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五章 职业教育和培训第六章 就业援助第七章 监督检查第八章 法律责任第九章 附则,第一章总则,共10条(1至10条),主要是确立我国的就业工作地位和方针,规定社会各界促进就业的责任。第二章政策支持,共14条(11至24条),主要讲述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的相关内容作出规定。第三章公平就业,共7条(25至31条),此章是本法的难点、热点,也是亮点。主要是规定消除就业歧视的内容。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共12条(32至43条),主要是规定各级政府在发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职责以及规范职业中介行为。,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共8条(44至51条),主要是专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作出规定。第六章就业援助,共6条(52至57条),主要是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界定,并明确援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以上就业。第七章监督检查,共3条(58至60条),主要是对促进就业的监督检查作出专门规定。第八章法律责任,共8条(61至68条),主要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作出规定。第九章附则,只有1条,明确法律的实施时间。,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16510”。,确立“一个方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树立“一面旗帜”:高举公平就业旗帜,创造公平就业环境。,“116510”,明确“六大责任”: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规范“五项制度”: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的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的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职业能力开发制度。加强失业治理的失业保险及预防制度。,“116510”,实施“十大政策”:,一是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二是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三是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四是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五是实行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六是实行有利于区域统筹的就业政策。七是实行有利于群体统筹的就业政策。八是实行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九是实行就业援助政策。十是实行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116510”,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一)关于促进就业的责任主体。(二)关于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三)关于就业专项资金。(四)关于人力资源市场。(五)关于就业服务管理。(六)关于职业中介。(七)关于“三个统筹就业”。(八)关于公平就业。(九)关于就业援助。(十)关于教育培训。,(一)关于促进就业中的责任主体 国家 地方政府 社会团体 用人单位 劳动者就业促进法颁布以来,并没有像劳动合同法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中原因之一是社会对就业促进工作产生误区,认为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与社会其他成员关系不大。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就业促进法,不难看出就业工作,作为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各级政府责无旁贷,也与社会团体和组织、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1、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 在就业促进法的9章69条中,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应履行责任,各章节都有明确表述和规定,其内容大体分为8个方面: 摆上位置 实施政策 投入资金 增加岗位 统筹城乡 维护公平 完善服务 加强管理,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摆上位置: 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法律规定:第2条 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第4条和第11条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法律之所以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党性宗旨所决定。国情: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解决就业,已成为带全局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实施政策: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就业力度法律规定:第2条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第二章政策支持。共14条(第11至24条)。,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积极就业政策主要包括: (1)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拓展就业渠道。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2)运用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再就业。具体扶持政策有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等,鼓励企业吸纳和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稳定性。,(3)改进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等。 (4)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扶持力度。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着力帮扶“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以上就业。 (5)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清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限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加强就业管理和失业调控。包括把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国家和地区宏观调控指标,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裁员行为,建立就业失业相关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 (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拓展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投入资金,就是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工作的投入。法律规定:第15条,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 这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也是确保积极就业政策落实的前提。,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增加岗位,就是要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法律规定:第12条 国家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兴办产业或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第13条 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在我国,中小企业和非法公企业已成为吸纳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据有关统计,同样投资,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大型企业的14倍,超过2/3的国企下岗失业人员是在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实现再就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2、社团组织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 协助开展 维护权益 法律规定:第9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在我国,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其他社会团体都是准政府机构,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各级都设有独立机构、人员和资金,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又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其基本职责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劳动权。从法律关系上看,责任与权利和义务相关。本法赋予工会等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意味着对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3、企业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 在就业促进法6章69条中,与企业直接相关的有17条(第2、3、8、12、17、26、27、28、29、30、39、43、47、55、62、67、68条),约占法律条款的四分之一。按法律内容规定,大体分为4类,主要包括: 企业权利、企业责任、企业优惠、企业行为(信息发布和招用活动),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1)企业权利:法律规定:第8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工自主权。 这是法律赋予用人单位的权利。用工自主权是企业自主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劳动法和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赋予企业享有用工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用工单位用工自主权存在必要性的同时,还应看到用工单位只有确保“用工自主权”在严格依照既定的程序基础上,在合理、合法、合约、合规的范围内进行,才能让“用工自主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否则,“用工自主权”不但不能很好实现,还可能导致企业用工行为违法,受到法律处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企业应从以下方面行使用工自主权: A、依据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来行使“用工自主权”时,首先要确保合同及相应条款合法、有效。 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期诈、威胁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思想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因此,用人单位如把不合理、不合法的“用工自主权”写入合同条款并强迫员工签订,必判无效,也达不到行使“用工自主权”目的。,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B、依据内部规章制度行使“用工自主权”时,必须确保相应条款合法、有效。 首先,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得与现行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相违背。其次,要经过全体职工或职工代表讨论。再次,出台后要及时公开告知职工。 C、依据岗位需求行使“用工自主权”时,必须确保相应条款合法、有效。 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高举公平就业旗帜,反对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在发布招工信息时和招用活动过程中,不得有歧视性条款和内容,否则将成为被告,更谈不上“用工自主权”。,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2)企业责任:法律规定:第8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第47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第55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残疾就业。 这些条款对用人单位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作出了规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用工主体,用人单位虽享有经营和用工自主权,但作为社会主体,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不应绝对不受限制,即用人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既要讲经济效率,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控制就业岗位流失;再一方面,还要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益、取得劳动报酬的权益、休息休假的权益、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益、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益、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益、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益。 按法律规定,企业还应承担对职工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费用的责任。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率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同时,用人单位还应依法在安排残疾人就业上履行责任。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些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包括: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的缺陷。按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对残疾人职工不得在晋职、晋级、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受歧视。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所在地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未按要求缴纳保障金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3)企业优惠:法律规定:第17条 对吸纳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依法给予优惠。 法律在赋予企业权利、规定企业责任的同时,也对企业促进就业给予优惠。主要有:对当年吸纳失业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征、免征所得税。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税收优惠的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4)企业行为:法律规定:第39条 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应当如实向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岗位需求信息。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职业中介活动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是法律对企业招用工行为进行了规范。,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招用工,按法律规定都应提供招用简章,并出示营业执照(附本)或有关合法凭证。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个人资料予以保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后,应当按有关规定到企业所有地的劳动保障部门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或录用备案,依法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提供虚假信息,发布虚假广告。扣押录用人员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员。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和未办理暂住登记的人员。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招用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以诋毁其他用人单位信誉、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招聘人员。,4、劳动者个人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 享有权利 端正观念 提高能力法律规定:第3条、第7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创业。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其含义包括:一方面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再一方面权利意味着责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中,更需要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就业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二)关于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 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促进就业工作。法律规定:第6条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对地方而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促进当地就业工作负有不可推卸责任。那么,就业促进法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了哪些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又担任怎样的角色呢?我国法律和“三定方案”规定,促进就业的的主管部门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工作。最近,国家劳动保障田成平部长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指出,在促进就业方面,劳动保障部门主要是做好对就业者、求职者的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建立一座便捷桥梁。这番话折射出法律对劳动保障部门在行政理念、职能定位方面的要求。,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贯穿法律始终的就是“服务”二字。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行政理念上,从过去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实现劳动力的配置,转换到通过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上来。在职能行使上,由管理者转变到“服务”者,完成从过去的“家长”到“桥梁”、“媒人”的转变。在强化优质高效服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由过去单一部门作战,转变到依法加强部门协调,检查督促和确保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上来。此外,法律第6条还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促进就业工作中责无旁贷。,(三)关于就业专项资金。 为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提供资金保障。法律规定:第15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工作任务,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补贴等。 法律包括以下含义:一是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必须安排就业专项资金;二是就业专项资金数量根据当地就业状况和目标任务确定;三是规定了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四是所需资金数量由劳动保障部门根据需要制定预算需求。,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四)关于人力资源市场。 培育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法律规定:第32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培育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是指机制、载体、规则的统一。,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统一就是没有城乡、部门、地区等界限;开放就是没有身份、户籍、地区等障碍;竞争就是各类主体平等竞争;有序就是管理到位、市场规范运行。机制是对现有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类市场的总概括。载体则包括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及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管理体制保持不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管。思考问题:我市两级劳动力市场如何更名。,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五)关于就业服务管理,“1234561”1、一个体系2、两类服务3、三个来源4、四项制度,5、五级机构6、六项职能7、一个提高,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公共就业服务是就业促进法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且一步达到了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法律专门设立就业服务和管理一章,其主要内容:,“1234561”,一个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法律规定:第三十三条 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范围:城乡就业服务全覆盖。主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职业中介机构手段: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包括硬软件设施、服务体系和工作制度),“1234561”,两类服务:公共就业服务、职业中介服务法律规定: 第35条 为劳动者免费提供服务,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第36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按照规定给予补贴。第37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举办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服务;遵守两个禁止(禁止经营性活动和举办招聘会收费)。职业中介机构:依法开展经营性活动;政府鼓励提供公益性服务(给补贴)。,三个来源: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和社会捐助法律规定:第35条 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第15条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第36条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为公益性就业服务提供捐赠、资助。,“1234561”,(1)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一般应包括三部分经费:一是人员和日常办公经费;二是场所、信息系统和设施等建设经费;三是常规性专项经费(如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劳务合作、劳动力资源调查等)。(2)在就业专项经费中列支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经费。主要是各项免费服务补贴和专项服务经费。(3)社会捐赠和资助的资金。,“1234561”,四项制度,失业预警制度,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就业登记制度,失业登记制度,“1234561”,法律规定:第42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 第43条 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 建立完善四项制度,是做好就业服务的基础。,“1234561”,五级机构:省、市、区(县级市)、街(镇)、社区(村委)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法律规定:第35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能机构,代表政府向全体劳动者免费提供基本的就业服务、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向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等就业服务的单位或部门。其基本含义有三方面:第一,代表政府履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机构。第二,由政府设立,负责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第三,实行免费服务制度。,“1234561”,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部里的设想是:三个统一。统一名称:省、地市和县区的机构为“就业服务局”,街镇为“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为“劳动保障工作站”;统一职能:省级机构负责全省就业政策实施、就业服务管理;地市机构负责管理全市就业服务并直接提供服务;县级负责提供服务;街镇社区承担基础工作。统一性质:县以上就业服务局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劳动保障部门办的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实体和基层机构为“纯公益类事业单位”。,“1234561”,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区(县级市)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镇)、社区(村委)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为城乡劳动者和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站式”和“家门口”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1234561”,六项职能:法律规定:第35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 (1)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2)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分布; (3)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4)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5)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6)其他公共就业服务。,一个提高: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法律规定:第35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这就要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和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加强自身建设。具体的说,重点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丰富和拓展服务功能,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二是以人为本,增强服务人性化水平;三是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素质和专业化水准;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手段。,“1234561”,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二是延伸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三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值得思考研究的几个问题 (1)如何依法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2)如何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激励机制,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如何依法整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现行运作模式。,“1234561”,(六)关于职业中介管理行政许可 经营原则 禁止行为 管理体制,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行政许可:法律规定:第40条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办理行政许可。以许可的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向工商行政部门办理登记。依法:行政许可法、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人才市场管理条例 依据国务院贯彻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和省、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开办职业中介机构须经县以上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并获得许可证。,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经营原则:法律规定:第39条 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遵循合法、诚信、公平、公开的原则。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发布信息真实,服务过程守信。公平:对各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一律平等。公开:服务制度、服务结果、收费标准公开。,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禁止行为:未经许可不得从事,本法规定5种行为。法律规定:第40条 未经依法许可和登记的机构,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第41条 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有5种行为。,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管理体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法律规定:第38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 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包括人事、劳动保障、工商、公安、物价等,由各自依据职能进行管理。,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七)关于“三个统筹就业”统筹城乡 统筹区域 统筹群体,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法律规定:第20条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统筹城乡就业包括四层含义:一是把城乡劳动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在做好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包括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就业服务管理之中;二是逐步消除劳动者城乡就业就业差别,实现平等就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五是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区域统筹法律规定:第21条 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 主要是加强和鼓励区域协作。一是打破区域局限,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二是健全互助机制,开展对口帮扶;三是健全扶持机制,国家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群体统筹: 主要是统筹做好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新生劳动力和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八)关于公平就业公平就业,是指劳动者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劳动者,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对劳动者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者优惠,从而使劳动者不能就业或不能享受均等就业机会的行为。,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维护公平就业,就必须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是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现代人权观念的提升,建立公平、公正就业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倍受社会的关注。在我国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程度的损害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权利。为促进公平就业,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就业促进法在劳动法等法律基础上,对推进公平就业和反对就业歧视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不仅是立法中的难点,也是热点,更是一大亮点。 就业促进法涉及公平就业的内容共有9条,即第3条、25至31条、第62条。在全部6 9条中,比重约占七分之一。,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劳动者权利:法律规定:第3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该法条规定了四种歧视类型,即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四种。该条与劳动法第十二条看似基本相同,但法条中增加了一个“等”字,从法律上将过去的四种就业歧视类型进行了扩展,包括年龄、学历、身高、健康、婚姻、户籍、地域、以及姓名、属相、星座、血型等方面的歧视内容。,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第三章是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公平就业的核心部分。劳动法关于公平就业的法条主要是两条,第十二条讲原则,第十三条讲不得歧视妇女,此外第十四条明确对残疾人、少数民族、退役军人就业从其它法律规定。而就业促进法设置了一章,把公平就业扩展为7条,大大的丰富了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内容,作出了更明确的法律昭示。本章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第25条讲政策环境,第26条讲中介活动,第27至31条讲具体歧视形式。,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政策环境:法律规定:第25条 各级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帮助。 该法条规定,政府的职责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包括三方面:一是制定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以及招聘行为的监控。三是采取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帮助力度。,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中介活动:法律规定:第26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是重要的两类市场主体,他们在招用人员和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中,往往影响和决定着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的实现。因此,依法规范招用行为,禁止实施就业歧视,对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权利至关重要。对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而言,在招聘过程中,不应在岗位内在要求之外,对劳动者提出其它歧视性条款和要求。,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男女平等:法律规定:第27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该法条与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有关精神和内容基本一致,但更突出强调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使得妇女劳动权又多了一层保障,且更明确具体。,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民族平等:法律规定:第28条 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 该法条有两个层次。一是讲各民族劳动者权利平等,任何民族都不应受到歧视。二是对少数民族劳动者要给予照顾。这里有两个词应注意:一是“依法”,二是“适当照顾”。依法依的是宪法、劳动法、以及有关民族自治的法律法规。适当照顾,既不能违背各族劳动者平等权利,又要考虑我国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少数民族因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市场就业中往往处于弱势,需要给予适当照顾。,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残疾人平等:法律规定:第29条 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就业创造就业条件。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 前面讲到企业责任中,已对残疾人就业问题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平等:法律规定:第30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该法条有两个层次。一是保障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拒绝录用,这是就业促进法关于公平就业内容的重要突破之一。目前我国关于健康歧视主要是乙肝歧视,尽管权威医学专家已明确认为,乙 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 肝病毒的传染,除少数特殊行业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参加工作。但是不少用人单位在录用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体检标准来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录用,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5月18日,劳动保障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维护 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实际上是对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平等就业权利法律保障的注解和具体措施。,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二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医学鉴定未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这也从法律上保障了健康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另外,关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也应受到保护,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艾滋病防治法,但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明确禁止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原则。,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农村劳动者平等:法律规定:第31条 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条款。农民工问题,倍受国家关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现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而“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的规定,又为进一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打开了空间。,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以下三种情况不构成就业歧视: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部分岗位或部分劳动者予以区别、排斥或优惠。 如劳动法规定,禁止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的工作,这是基于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而不是对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的歧视。用人单位基于岗位内在需要而予以的区别、排斥或优惠。 如教师、医生等,如果劳动者没有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资质,用人单位有权不予录用。,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各级政府为保护和促进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而制定的扶持措施或优惠政策。 根据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级政府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实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这些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而采取的扶持或优惠,不属于对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歧视。,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违法追究:法律规定:第62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诉讼。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公平就业机构,国际上也没有由行政部门承担对就业歧视案件进行调查处理的先例。因此,劳动者在受到就业歧视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如责令改正,要求赔礼道歉,请求侵权损害赔偿。 作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反就业歧视的态度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高举旗帜,正确引导,加强监管。 有所不为:不查处,不立案。,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九)关于就业援助一项制度,三个重点,五大措施,突出基层。 本法的另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重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一项制度:就业援助制度法律规定:第52条 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规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去年,市政府出台穗府61号文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规定了明确的范围。要点:1、法制化: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2、普惠化:不设城乡和身份界限。(十七大报告: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3、具体化:四项具体政策、一个具体途径,并可扩展。4、属地化:具体对象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1、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主要是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2、零就业家庭:条件:城市家庭;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程序:自愿申报,经过确认;途径:岗位援助;责任:地方政府责任,街道社区实施。3、困难地区和行业:在鼓励自主发展的同时明确上级政府帮扶的责任。,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五大措施法律规定:第53条 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被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第54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1、政策扶持:四大政策等,包括自主创业、企业吸纳; 2、岗位援助:以公益性岗位为主,兜底安置; 3、援助服务: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 4、社会帮扶:政府给予支持和优惠; 5、地区调节。跨地区劳务协作。,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突出基层:法律规定:第55条 地方各级政府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 第56条 城市零就业家庭成员可以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援助,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确认,应为该家庭中至少一人提供适当就业岗位。 法律表明:基层机构是服务主体;基层机构是管理主体;基层机构是法定责任主体。 所以,就业援助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法律职责和中心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包括省、市、县、街道政府必须依法加强基层机构建设。,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十)关于教育培训,“11421111”:明确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计划抓好四项培训把握两个原则,健全一项制度落实一项补贴推进一项措施实行一本证书,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明确一个目标: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法律规定:第44条 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要点: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和基本手段,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制定一个计划:职业能力开发计划。法律规定:第45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并实施职业能力开发计划。 要点:明确政府在组织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职责,政府制定职业能力开发计划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抓好四项培训:就业前、在职、再就业、创业培训法律规定:第46条 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要点: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培训面向全社会,劳动者自身努力。,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把握两个原则: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法律规定:第47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相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鼓励、指导企业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要点:政府责任义务,确定培训内容方式,针对性、实用性。,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健全一项制度:劳动预备制度法律规定:第48条 国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 要点:目的是调节劳动力供给,提高青年劳动力素质和能力,推进素质就业,促进就业稳定。,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落实一项补贴:失业人员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法律规定:第49条 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的,按有关规定享受政府培训补贴。 要点:目的是促进失业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三、重点把握的法律规定,推进一项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法律规定:第50条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引导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手液压课程设计
- 机械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 机械大学生课程设计
- 机械变速器课程设计
-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 机械动力简单课程设计
- 2024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氨和铵盐教案 新人教版第二册
-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第16课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3.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案 中图版必修3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四 小数混合运算 2问题解决教案 西师大版
- 2023年超星《军事理论》考试题库(通用题型)
- 2023年学习兴税(纳税服务条线)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花样年华》的美学分析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图神经网络在生物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 浅谈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 语文教学常规检查表
- 幼儿园中班语言:《两只蚊子吹牛皮》 课件
- “思政”课社会实践
- 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运行检测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