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铁路可研报告_第1页
城际铁路可研报告_第2页
城际铁路可研报告_第3页
城际铁路可研报告_第4页
城际铁路可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建铁路城际铁路 可行性研究 总 说 明 书 2 目 录 城际 铁路地理位置图 城际 铁路 可性行研究平 、 纵断面示意图 城际 铁路 可性行研究线路方案示意图 城际铁路可行性研究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 一、概述 . 1 (一)研究依据 . 1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年度 . 1 (三)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 1 (四)线路概况 . 3 (五)线路的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 13 (六)研究工作概述 . 16 二、经济与运量 . 19 (一)经济特征 . 19 (二)路网构成 . 29 (三)研究年度客货运量预测、区段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 . 30 (四)全线区段客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 . 48 (五)远景年输送能力 . 48 (六)枢纽客货运量预测 . 48 (七)有关问题说明 . 51 三、线路方案研究 . 52 (一)既有线运营现状 . 52 (二)线路方案研究 . 53 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 56 (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 56 3 (二)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 . 58 (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 . 65 (四)兰新铁路至 联络线主要技术标准 . 65 (五)中川物流园区至兰新货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 66 五、运输组织 . 66 (一)车站分布 . 66 (二)运输组织方案及运营管理方式 . 68 (三)行车量及全日列车开行方案 . 74 (四)能力适应性分析 . 76 (五)管理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调度区划分 . 79 六、主要技术方案比选 . 79 (一)线路方案比选 . 79 (二)线路走向方案比选 . 87 (三)推荐线路方案概述 . 93 (四)线路局部方案比选 . 93 八、土地利用 . 113 (一)铁路用地设计原则及全线用地总数 、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类说明 . 113 (二)铁路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的说明 . 116 (三)占用耕地、补充耕地方案可行性及资金保障的说明 . 116 九、地质灾害危害性、地震安全性、压覆矿产资源、环评影响等评估 117 (一)地质灾害危害性、地震安全性 . 117 (二)压覆矿产资源、 环评等 评估 . 120 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 120 4 (一)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 120 (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 . 121 (三)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原则 . 122 十一、节约能源 . 124 (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与耗能分析 . 124 (二)节约能源措施 . 126 十二、相关工程 . 127 (一)与本线有关的相关工程 . 127 (二)与本线有关的线路和枢纽的制约因素及加强措施 . 127 十三、外部协作条件 . 127 (一)外部电源条件 . 128 (二)路外通信、广播等线路设备和油、气管道及其它设施防护 . 128 十四、建设工期 . 129 (一)建设总工期 . 129 (二)工期总 体安排意见 . 129 十五、估算及资金筹措 . 129 (一)估算 . 129 (二)资金筹措 . 132 十六、建设及经营管理体制 . 132 十七、经济评价 . 132 (一)基础资料 . 132 (二)财务评价 . 133 (三)国民经济评价 . 136 (四)研究结论 . 139 十八 、研究结论 . 145 5 (一)建设的必要性 . 145 (二)客货运量预测 . 146 (三)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建设时机及工期 . 146 (四)经济评价 . 146 (五)研究结论 . 146 十九、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 见 . 147 二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148 附件: 总估算汇总表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 一 、 概述 ( 一 ) 研究依据 1、 铁道部计划司关于新建机场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铁计函【 2010】 1279 号)。 2、铁道部 2010 年 7 月关于城际铁路考察小组现场调研和省部会议精神。 3、甘肃省 2010 年 10 月 30 日 关于 城际 铁路 甘肃 省 与 会议精神 。 4、铁道部 2009 年 12 月关于 察小组现场调研和省部会议精神。 5、铁道部鉴定中心 2010 年 12 月 1 日 新建 城际铁路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 ( 二 ) 研究范围 及研究年度 1、研究范围 ( 1) 本 项目 工程 不含 ) 至 中川 ( 场) ,全线长 63 ( 2) 配套 工程 线与 客站高速场联络线两条单线总长 别长 动车线线 ( 3) 相关工程 既有兰新线至 径 线 长 既有 兰新线马家坪至中川货线 30 2、 研究年度 近期: 2025 年;远期 2035 年。 (三) 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2 1、 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 ( 1) 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最小曲线半径:一般 7000m,困难 4500m, 至黄河桥沿既有线引线地段可按满足 120km/h 速度目标值设计。 4)最大坡度: 20。 5)到发线有效长度: 650m。 6)牵引种类:电力。 7)机车类型:动车组。 8)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9)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兰新铁路至 联络线主要技 术标准采用既有兰新线标准。 ( 2) 线路 方案: 1) 至西固段同意采用沿既有铁路引线的方案,其中三滩段研究采用在西津西路北侧设站的方案。 2)西固至石岗黄河桥段同意采用沿北环线引线在水源地下游跨黄河的方案。其中西固至石岗间研究采用不跨越兰青铁路的方案。 3)石岗黄河桥至树屏段同意采用沿李麻沙沟引线的方案。 4)树屏至中川机场段需结合新区规划及机场总体规划进一步研究,同意设站中川站以满足新区出行需要,同时研究线路延伸至中川机场现航站楼前并考虑远期向张掖方向引线的条件。预留中川站至机场远期航站楼支线的条件。 5)新建兰新铁路至 ( 3)轨道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3 1)新建 至机场正线采用重型轨道标准,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全线暂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 2)新建兰新铁路至 设区间无缝线路,型有挡肩轨枕,弹条型扣件,一级道砟。 2、 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执行情况 ( 1) 主要技术标准:执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 ( 2) 线路 方案:执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 ( 3)轨道:执行 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 ( 4)其它:各专业均执行 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 (四)线路概况 1、线路地理位置和 径路 新建城际铁路从 客站城际场引出,下穿兰新第二双线并入既有兰新通道,在崔家崖处跨越西津西路,沿西津西路北侧行于深沟,再跨越西津西路至陈官营,沿既有铁路北侧前进至西固城,后折向北至石岗穿越越红顶山后沿李麻沙沟行至 铁路是 张掖 城际 铁路的一部分,处于最东端, 随 西端 延伸可 经永登、天祝、古浪、武 威、金昌、山丹 至甘肃省张掖市 。 本线行径于庄浪河河谷、古浪河谷,横穿河西走廊,是甘肃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 2、自然特征 ( 1) 地形地貌 原区、低中山区、李麻沙沟河谷阶地平原区、浅谷黄土峁丘陵区及倾斜冲、洪积平原区。 新线 联络线自东向西依次经过黄河阶地平原区、李麻沙沟河谷阶地平原区、低中山区、庄浪河河谷阶地平原区。 1)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4 黄河阶地平原区( 00 50):地形平坦、开阔,地表建筑物林立,厂房密布。海拔在 1500 1620m 之间。 低中山区( 50 00): 地势 陡峻 , 沟谷深切, 沟壑发育 ,海拔 1600 2000m 之间 ,相对高程 100 150m, 一般沟深在 10 30部深达 60m,地表植被不发育。 李麻沙沟河谷阶地平原区( 00 00):地形较平坦、开阔。 区 内砖窑密布,地表人工开挖严重,形成众多的人工陡坎,地表起伏大。海拔在 1650 1850m 之间。地表多为果园村舍,局部生长耐旱植物。 浅谷黄土峁丘陵区( 00 00): 地 形起伏较大 , 多为低缓的山丘,丘间为宽缓的冲沟 , 分布众多的采砂场。海拔 1800 1940之间。地表植被稀疏,局部生长耐旱植物。 倾斜冲、洪积平原区( 00 49):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 1900 1920之间。在既有高速公路两侧及村镇周边人工种植的树木茂密。 2) 兰新线 至 联络线 黄河左岸二级阶地平原区( 00 50):地形平坦、开阔。海拔在 1530 1550m 之间。 低中山区( 50 00): 地势 陡 峻 , 沟谷深切, 沟壑交织,海拔 1600 1700m,相对高程 约 100m,区内 多基岩裸露 , 地表植被稀疏。 李麻沙沟阶地平原区( 00 35):地形较平坦、开阔。海拔在 1530 1570m 之间。地表植被稀疏。 低中山区( 35 00): 地势 陡峻 , 沟谷深切, 沟壑交织,海拔 1600 1900m,相对高程 约 100 150m,区内 多基岩裸露 , 植被稀疏。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5 庄浪河阶地平原区( 00 87):地形平坦、开阔,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坡度一般为 1 2,海拔在 1700 1750舍较多,地表多辟为耕地,植被较茂密。 ( 2) 气象特征 城际铁路极其联络线所处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干燥,旱季长、雨季短,降雨量较少且集中,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春、秋季多风,夏季短促,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 C,最冷月平均气温 C,最热月平均气温 C,年最大降雨量 平均蒸发量 年平均风速 s。 详见主 要气象资料汇总表1 主要气象资料汇总表 表 1 台 名 称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6 代表里程及地点 全线 压( 温( C) 年平均 端 最高 低 热月平均 冷月平均 大月平均日较差 度 绝对( 平均 大 小 对( %) 平均 52 最小 0 降水量( 年平均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大 次最大及延续时间 5 天) 年平均降水日数 73 天 蒸发量( 年平均 最大 ( m/s) 平均风速及主导风向 E 各季平均风速及主导风向 春 E 夏 秋 冬 均大风日数( 8 级) 5 天 最大风速及其风向 定时 16/时 17/冻( 降雪初终期 大积雪厚度 大季节冻土深度 103 其它 平均雾天日数 均沙暴日数 均雷暴日数 大风速风压 kg/ 3) 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1 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7 ( 城际铁路 及 间(相当于地震烈度七、八度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 划分沿线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及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见表1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表 表 1 程 范 围 地 震 动 峰 值加 速 (g) 里 程 范 围 地 震 动 反 应谱 特 征 周 期( s) 相 当 于 地 震 基 本 烈 度 至中川段 00 00 00 00 度 00 00 度 至大路段 00 59 00 59 度 ( 4) 地层及构造 1)地层岩性 黄河阶地平原、李麻沙沟河谷区、倾斜平原区、咸水河河谷、庄浪河河流阶地平原区及低山区冲沟沟床等地表广泛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黏、砂质黄土、粉质黏土及粗、细圆砾土。高阶地地表多覆盖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下为冲积黏质黄土、粉质黏土及粗、细圆砾土。 中低山区多基岩裸露,出露白垩系系、第三系等时代的泥岩、泥岩夹砂岩及薄层页岩,软硬交互。 2)地质构造 本线处于北北西、北西西、北东 动断裂较发育。相继产生了刘家堡、雷坛河、深沟 桥、宋家沟等断裂,构成七里河断陷盆地的边缘,断裂将第三系红层断开 200m。在中、晚更新统以来,七里河阶地完成,同时活动断裂错断了黄河四、五级阶地。全新世以来,北东东向的构造活动性加强,断裂活动错断了马兰黄土及黄河一。二级阶地。由此可见,本线经过区,这些断裂的活动往往引起地震的发生。 与本线有关的断裂详见“断裂构造分布表”表 1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8 断裂构造分布表 表 1号 断层编号 线路通过方式 断层特征 梁通过 96 深沟断裂: 该断裂控制了七里河断陷 盆地西界,由两条斜列的断裂组成,走向 350 355。断层西侧第三系见于地表,而东侧据钻孔资料,第三系埋深在 100 250m 以下。依据边缘 层产状确定断面东倾,倾角为 57 梁通过 36 陈官营断裂:正断层,走向为 330 340,倾向 60 70,倾角 70,长度大于 7距 2 5m,二级阶地断开约 发生变形、拖拉, 开2m,范家坪 层可见清晰的小断裂 梁通过 20 寺儿沟断裂: 逆断层,走向为 340,倾向 250,倾角 60 70,长度大于 10碎带宽约 10m,有断层带为断层泥组成, 层逆冲在 层之上,为 梁、路基通过 李麻沙沟断裂:正断层,走向 345 355,倾向 75,倾角 72 80,长度大于 30隐伏断层,在 7 8m 的范围发育 5 8 条断裂,为 地的西界,本断层于线路相距较远,与线路基本平行,对线路印象不大 3)褶皱构造 本段仅在李麻沙沟发育一处褶皱构造,即李麻沙沟向斜。 李麻沙沟向斜位于哈家嘴与沙井驿之间,轴向北北西,走向为 E,轴长约 25约 10北开阔,由上第三系地层组成,两翼倾角一般为 15左右。 ( 5) 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本项目涉及的地表水系有黄河、庄浪河、咸水河及碱沟。它们主要依靠降雨(雪)和泉水补给。黄河、庄浪河流程长,流量大,水质良好,可供生活及工程用水;而碱沟及咸水河支流少,流程较短,流量变化大,水质较差。 2)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本线经过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体贫乏,而且水质较差。仅在 站到西固的黄河河谷段及庄浪河河谷段,地下水潜藏,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将地下水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 大类型。 第四系孔隙潜水 河谷潜水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9 分布于黄河、庄浪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及部分三级阶地中,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卵石,砾径粗大,分选性差,含少量泥质,隔水层为第三系泥岩、泥岩夹砂岩。含水层厚度 3 9m,埋藏深度 12 25m,富水性强,水质较好,矿化度 1g/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侵蚀性。 沟谷潜水 线路通过区沟谷众多,由于受气象等因素的控制,大多数沟谷平时均属干枯状态,只有在雨季时才会有暂时性水流。由于碱沟地质、地貌条件特殊,沟谷中长年表流水不断。沟谷宽 100 300m, 第四系厚约 10m,上部为砂质黄土,厚 3 6m;下部为细砂,厚度 1 3m 。富水性及水质较差,矿化度 6 10g/l。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硫酸盐、氯盐、镁岩侵蚀性。 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黄河北岸的中低山区,主要含水层为第三系及白垩系的泥岩夹砂岩风化层中。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且植被稀少,降雨后雨水多沿山坡形成暂时性面流或洪流,渗入地下者较少,地下水贫乏。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矿化度 8 14g/l。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硫酸盐、氯盐、镁岩侵蚀性。 ( 5) 不 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1)不良地质 本段发育的不良地质主要有危岩落石、泥石流、黄土陷穴、人为坑洞及地震液化等。不良地质在全线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人为坑洞主要集中在李麻沙沟两侧山边。 危岩、落石 主要分布于既有兰新线 50 40 段,岩体节理发育,风化严重,稳定性差,在斜坡陡坎坡脚,多有崩落体堆积。既有兰新线有挂网喷浆及拦石网等工程措施,本线距离该危岩、落石段较远,对本线无影响。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0 泥石流 泥石流的类型特征 根据详细的 工程地质调绘,贯通方案范围内共发育泥石流 5 处,均为小型泥石流,按其物质组成分为,为泥石流。其规模一般小于 5 104为小型泥石流。有本段建筑物密布,既有兰新线均通过,加之部分沟中有民房,本段泥石流沟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加之本线均以特大桥通过,孔径净空足够,对线路的影响不大。 泥石流的分布 根据泥石流调查并结合地貌分区综合分析, 见“城际铁路泥石流特征及分布一览表”表 1 泥石流特征及分布一览表 表 1号 沟名 拟建里程( km+m) 性质 规模 危害程度 与线路关系 1 00 泥石流 小型 轻微 特大桥通过 2 50 泥石流 小型 轻微 特大桥通过 3 20 泥石流 小型 中等 特大桥通过 4 90 水石流 小型 轻微 特大桥通过 5 寺儿沟 80 水石流 小型 轻微 特大桥通过 黄土陷穴 沿线黄土陷穴主要分布张家坪至哈家嘴 ( 00 00) 的碱沟两侧及低山区上更新统黏质黄土的陡坎及冲沟 两侧。由于黄土的垂直节理和孔隙发育,结构疏松,易于地表水的入渗,形成大量的黄土陷穴、暗穴、冲沟陡坎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深大沟谷的高阶地边缘,在降水的影响下,形成大量的小冲沟,沿冲沟两侧密布着规模不等的陷坑、陷穴及暗穴,直径一般 1 3m,深度一般 1 5m,最大深度可达 10m,多呈竖井状和串珠状,并伴有黄土裂缝和坍塌,为冲沟内季节性洪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裂隙长期冲蚀、淘蚀而形成。影响桥梁墩台稳定的陷穴需做回填夯实处理。 人为坑洞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1 线路在 00 00 段, 线路走行于李麻沙沟,两岸密布掏砂洞,线路跨山包挖方段受其影响较大。应做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地震液化 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高烈度地震区。李麻沙沟00 00段地下水位埋深一般都 2 10m,第四系全新统饱和粉、细、中砂以松散稍密为主,为可液化地层,各类工程须进行地基处理。 2)特殊岩土 沿线特殊岩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松软土、软土、膨胀土、盐渍土等。 湿陷性黄土 黄土类型及分布特征 本线黄土主要 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质黄土及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全线均有分布。根据试验资料分析计算,沿线黄土类型及湿陷厚度见表 1 城际铁路主要黄土分布区湿陷性划分表 表 1号 方案类型 里程分布范围 湿陷类型 湿陷等级 湿陷厚度( m) 地貌分区 1 至中川 00 00 自重 级 4 9m 黄河一、二级阶地 2 00 00 自重 级很严重 30 35m 黄河四级阶地 3 00 00 自重 级中等 2 4m 黄河一、二级阶地 4 60 60 自重 级很严重 15 20m 黄河三级阶地 5 00 00 自重 级中等 2 6m 李麻沙沟阶地 6 00 00 非自重 级轻微级 中等 1 6m 李麻沙沟阶地 7 00 00 自重 级严重级很严重 6 15m 黄土峁丘陵区 8 00 49 自重 级中等 -级 严重 5 8m 倾斜冲洪积平原 1 至 兰新线联络线 00 50 自重 级中等 2 3m 黄河二级阶地 2 00 35 自重 级中等 3 6m 李麻沙沟阶地 3 90 00 非自重 级轻微级 中等 1 4m 中低山区 4 00 59 自重 级中等 2 4m 黄河二级阶地 黄土湿陷的防治措施 本段线路通过湿陷性黄土地 段 应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以防止地表水下渗。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2 房屋及小桥涵基础应采取重机碾压、重锤夯实、换填土等方法来提高土层承载 力,消除湿陷性。 松软土 松软土在黄河及其支流河谷区和黄土沟壑梁峁区广泛分布,土层多为第四系全系统及上更新统的黏(砂)质黄土、粉土、粉质黏土及部分粉、细砂,厚度多在 2 20m 间,局部深达 30m 左右。松软土一般表现为强度低,具中、高压缩性,不能满足城际铁路路基工程对工后沉降的严格要求。 本线松软土基本全线分布,一般厚度在 1 10m,对松软土地段可采用换填、强夯或碎石桩、粉喷桩等措施进行处理,对于某些埋深和厚度较大、处理困难,经路基检算后仍难以控制工后沉降的地段,则需考虑以桥 通过。 软土 本线在 00 00 段分布有软土,分布于 2 10为软塑至流塑状的砂质黄土及粉质黏土。根据静力触探成果揭示,锥尖阻力为 238 665本承载力在 30 78基、站场等工程的基底需处理,桥工程应考虑施工时易产生桩井缩孔的问题。 膨胀岩 根据试验资料判定上第三系中新统及下白垩系泥岩属弱膨胀土。膨胀土在不同的环境下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在天然状态下结构致密,压缩性小,抗剪 强度高,遇水后易膨胀软化,失水干缩。该土层经取样检验:其自由膨胀率一般在 31% 69%,属弱膨胀岩。沿线泥岩分布广泛,相关工程应考虑其膨胀性,应采取“保湿防渗”的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膨胀岩土的路堑边坡应放缓边坡,并采用适宜的支撑结构进行加固,还应加强排水以防止地表水下渗导致岩土体膨胀。 盐渍土 根据地表调查及取样试验, 00 00、 00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3 00段为硫酸盐盐渍土,强度为弱 段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 28m,地基须处理,建议铲除表层 超限土,换填渗水土及加设土 工布措施 。 ( 7)影响线路走向的重要因素 1) 城市规划 研究范围内城市现状布局及总体规划对线路方案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2)既有及规划交通设施 研究范围内与本线相关的既有及规划交通设施有: 纽、中川机 场、南山 环 路、机场高速、兰新第二双线均对线路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3)沿线水利设施及河流 沿线水利资源丰富,兴建了包括水电站、水库在内的大量水利设施。多分布于沿线城镇所在坝区附近河流上游的山区,为发电、城市居民生活、农田灌溉之用,如八盘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等。沿线经过的河流有黄河,跨越黄河的位置受相邻黄河桥、河床冲刷、河床断面等因素影响。 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本线的不良地质现象 主要有滑坡、 错落、 泥石流、 坡面溜坍、 地震 区 、人为坑洞等, 特殊岩土有 湿陷性黄土、膨胀岩、松软土 等,对线路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5)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 沿线的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与本线相距较远,对本线方案不受影响。 6)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集中水源地 方案影响较大,本线经过绕避后,未经过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 。 (五)线路的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1、线路的地理位置 新建城际铁路从 客站城际场引出,下穿兰新第二双线并入既有图 5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4 兰新通道,在崔家崖处跨越西津西路,沿西津西路北侧行于深沟,再跨越西津西路至陈官营,沿既有铁路北侧前进至西固城,后折向北至石岗穿越越红顶山后沿李麻沙沟行至 2、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 1) 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和作用 本项目的建设是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是 满足机场及中川新区客流集疏、降低城区交通运输压力,为 展、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目标提供交通支持。 1)本项目是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是 中川至张掖城际铁路的先期建设段,辐射甘肃河西地区。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支持甘肃铁路建设的具体项目之一。 甘肃河西地区历史以来都是西部重要的交通走廊和经济重镇,为甘肃省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较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城际间的联系和交往将更为密切 ,人员往来也将更加频繁 。 沿线吸引范围为甘肃省经济实力强 、工业化水平高、经济辐射力大的黄金经济带,农牧业基础好。甘肃省规划该地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机械电子、环保产品的等现代制造业,谋求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沿线建设项目多、投资力度大,基于冶金、石化、电力、机械等能源、原材料型产业特点及相关产业链的影响,对初级产品、原材料以及产成品运输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本项目的建设,将为河西地区提供快速、便捷、大能力的交通联系方式,满足通道内不同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从而推动河西走廊的建设,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整个沿线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5 带动甘肃省乃至整个西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沿线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如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佛寺,嘉峪关、具有云岗石窟艺术的前身的天梯山石窟艺术,拥有中国旅游标志东汉稀世珍品“马踏飞燕”的雷汉台,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 不便 , 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 本项目的 建设 将有力促进 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利用, 2)本项目是满足机场及 区客流集疏、降低城区交通运输压力,实现 空间拓展的需要 川机场为甘肃枢纽机场, 2009 年旅客吞吐量 286 万人次,规划到 2025 年、 2035年旅客吞吐量将达 1550 万人次、 2500 万人次, 预测 2025年、 2035年中川机场至 区段客流密度将达单向 1491万、 2308万人。同时, 规划在中川机场附近规划新市区,规划容纳人口远景 50 万人以上。目前,中川与 未修建本项目的情况下,近期需要近 20000量 /日小汽车,远期需要 40000 量 /日由公路交通方式承担。而当大量的汽车交通进入市区,会给本来已经经常拥堵的市区道路增加更大的压力,航空旅客需要的准时性、快速性交通 需求将大大被压制。 西长约 40公里、南北宽约 2里,为带形哑铃状河谷地形。受“两山夹一河”狭窄地形的限制,在市内建成区能够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增长空间非常有限,亟需拓展新城区。 拓东进”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跳出河谷盆地,走出黄河两岸,进行大组团空间布局。 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设想以中心城区为“一心”,以 连海工业片区、中川经济片区、青什生态新城片区、榆中盆地高新技术片区、兰南区域片区等 为“五片”形成“一心五片环城 第一 篇 总说明书 16 组团”大空间布局。 本项目规划线路由, 将大大缩短中川经济片区与市区的时空距离,极大地方便新市区、机场与中心城区的交流,为 跳出河谷盆地,引导城市空间拓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需要。 ( 2)路网中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