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文化_第1页
贵州苗族文化_第2页
贵州苗族文化_第3页
贵州苗族文化_第4页
贵州苗族文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 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 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 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 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 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 苗族占全县人口 97% ,被称为 “ 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 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为全省苗族的 39。5% ,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 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 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 ,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 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 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 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 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精品资料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苗族的源流及迁移(一)源流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 “ 九黎”,尧舜时期的 “ 三苗”。“九黎” 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 “ 琢鹿大战 ”。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 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 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 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 “ 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 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 的苗族, 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 王苗”后裔, 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 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 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 建立楚, 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 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 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 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 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 “ 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 部落源于古代的 “ 虎方”, 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二)迁徙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 开始迁徒而来。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 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 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黄河 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住很长一段时间,后因人多地窄,又分批分期迁往榕江、剑河、台江交界处,最后陆续迁入台江,形成现在外聚族而后的格局。苗族古歌叙述迁徙的路线曾经过的方休担粉羊秀寨纲方细朋粉羊 细乃翁反翁留翁整能奶达荣良最滑荣广荣更荣鹞荣有翁有空皆养动散皆养动所皆养细躲掌耶蒙德日西泥甩西、天西(今榕江境)方西(榕江城)共丢办(榕江沙江六百塘)娘友娘路(丹寨)九商兄汪、杨英杨营,党固松计(今剑河县境)等地居住。又陆续进入台江东南部的南宫、交密、东扛、交江,方召、翁脚登交等乡村,然后向城郊及西北部地势较低的革东,革一、施洞等地迁徙。定居台江的时间约在两千年前左右。社会组织(三)部落联盟苗族部落联盟若干个 “ 江略”(氏族)组成,是苗族早期最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台江苗族先民主要有 “方”、“ 黎”两个部落联盟,民间常称为 “ 九江黎”(即九个江略的黎部落联盟,简称九江, 汉籍史称 “ 九股苗 ”), “ 十江方”。这两大部落内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集会,商议大事。 有的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在登鲁村和良田九匠,还有部落集会的遗址;有的在战争或重大事情时,联盟以 御敌,在今剑河太拥乡的 “党固松计 ” 地方,苗族九个部落曾在此立有九个石柱,代表九个部落,然后分支迁往各个地方;雍正十年,曾 于台雄杀牛盟誓, 反抗清政府在台拱寨筑城设官;清咸丰五年(1855年)3月15曰,以张秀眉为首于今台盘乡掌麻你举行盟誓,起义反清。这些都是部落联盟的遗风。(四)江略(又称鼓社)1、组成和功用。江略是由若干具有共同血缘的家族组成,也称 “ 鼓社”,是一种氏族组织,同一江略内严格禁止通婚。江略形成于原始社会而沿袭下来。 苗族在自理自治时期, 江略管理整个氏族的生产、祭祀、伦理及纠纷的调解。审判,以及与别的江略进行军事联盟等事宜、苗族先民就是依靠江略的这些职能来加强内部的凝聚力,维系社会的安定,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促进文明的提高。2、鼓主江略内部分设若干个职位,各司其职。第一鼓主;苗语称嘎略,由江略选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是整个江略的主持者和领导者,地位至尊。平时不苟言笑,严守禁规, 吃饭穿衣有专人服侍,处处显示祖先的民严。第二鼓主:苗语称嘎雄,协助第一鼓主处理事务,并专职服侍第 一鼓主的衣食住行。 如为第一鼓主披上礼服并先扣第一个纽扣;吃饭时先喂第一鼓主第一口饭,然后第一鼓主才吃;喝酒时,先请第一鼓 主喝第一口酒;祭祀时为第一鼓主打伞等。第三导主:苗语称嘎佬,由会念诵祭词的人充任,其任务除了服侍第二鼓主外,还司职祭祀和念诵祭祖词。第四鼓主:苗语称顶王,掌管军事。第五鼓主:苗语称顶宝。掌管财物。其余的有待尤柳:由第一鼓主的姐、妹夫或女婿担任,参加有关娱乐表演仪式。 嘎那:负责吹笙。嘎当:负责制作和摆设桌凳。 喝酿: 负责保管象征江略的 “ 玉碗”。霸糯:由四个会唱古歌的歌师担任, 分主客两边,祭祀时对唱古歌。台江苗族的江略很多,从血缘上,除有九江黎,十江方之外。从形式上又可分为 “ 黑江”“ 白江”两种,祭祀时,黑江杀枯牛,踩的是长木鼓;白江杀猪,踩铜鼓。民国至解放初,从节约出发,很多村 寨的黑江渐渐演变为白江,祭祀由繁到简。3、榔社:苗语称榔,有的由一个大寨组成,有的由居住在同一 地域的胞族或若干村寨组成。榔社如遇重大事件或军事行动,均要举行全榔会议,制定公约,苗语称“ 告榔”(议榔)。榔社有固定的议挪坪,坪上立有石柱,义榔时,在此杀牛饮血盟誓,制定榔规及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