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doc_第1页
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doc_第2页
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doc_第3页
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doc_第4页
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锡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景观控制研究杨俊宴 王建国 阳建强 费移山1、导言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总体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总体层面上进行的城市设计,是相应于总体规划阶段的宏观性城市设计,是塑造整体城市景观特色的有效途径,其任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景观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研究,为以下各层次规划提供指导依据。对应于城市设计不同的尺度要求,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也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差异。就总体城市设计中城市景观塑造而言,重点是研究城市整体空间意境与环境品质,确定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形态特色,构筑城市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梳理城市空间景观体系与特色景观体系。无锡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太湖佳绝处,是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境内以平原为主,零散分布着低山、丘陵;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市区的山体均作为东西向延伸,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山体和湖面构成了无锡特有的城市骨架,是无锡最具景观异质性的斑块。所以,无锡总体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塑造首先应结合景观意象调研。抓住城市与山、湖、河的相互关系,分类调控,保持独特的山水环绕,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突出山水城市特色。2、无锡城市景观意象调研凯文林奇在1960年代提出了将城市意象作为城市设计调研的基础方法,通过调查市民对城市结构的基本认知,来确立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观与原则。本次城市设计借鉴了林奇的“区”、“边缘”、“节点”、“路径”、“标志”这5个要素,作为规划者与市民对话沟通的工具,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市民对城市的认知。2.1 区、边缘根据调查表中的反馈,市民对城市中区与边缘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山、水等自然空间骨架划分的。此外铁路、太湖大道等重要的交通线路也构成了市民对城市整体印象的基本骨架。在下一步城市设计中,山、水等自然要素对城区的分隔作用,仍然是值得遵从与利用的。2.2 节点、标志调查表中列出了无锡的一些城市节点,以了解市民对它们的认知印象。笔者将市民的反馈意见,用数学方法加权,得到各个节点在市民认知体系中重要性排序。其中排在前面4个的分别为崇安寺、南禅寺、太湖广场与火车站地区,前两者分别位于城市中心的传统商业区,太湖广场是与城市重要公建结合的礼仪型广场,火车站是城市的门户地区。除了太湖广场位于老城边缘,其他3个都位于老城中心。从市民对城市节点的印象可以看出,老城中心仍然是城市的核心地区,在市民认知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新的城市节点以礼仪型的大型广场为主,缺乏与市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城市节点。2.3 路径意向调查表中对无锡不同道路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研表的分析,发现无锡老城中原有的2条主干道:中山路、人民路仍然在市民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无锡城的传统十字轴。此外环绕老城的解放环路,在市民的城市认知系统中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从侧面说明了老城对于无锡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城中的道路中,太湖大道与青祁路的影响力最为重要,它们构成了无锡新的景观十字轴。3、无锡城市景观格局评价与策略3.1 城市景观要素综合评价无锡拥有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山水格局构成了城市景观结构的基本骨架。一般来说,在靠近自然山水的地区,城市的景观要素就较为明晰,有鲜明的可识别性。以惠山山麓,太湖沿岸与运河沿线为代表。而在缺乏自然山水资源的地区,城市景观要素则相对模糊。其中沿山地区城市建设启动较早,其中既有像惠山直街这样保护良好的历史街区,也有一些地区的城市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建筑与山体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建筑体量的失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色与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沿湖地区的城市建设启动较晚,城市规划对其周边的建设进行了强有力的控制,加之近两年的沿湖景观带的建设使得这一地区的城市景观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五里湖南岸地区正在进行的大量住宅开发,导致了一些滨水岸线被私人地产所占据,沿湖步行系统的连续性难以得到保证。沿河地区景观的整治工作是近年来无锡城市建设的重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沿河景观带与城市内部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由于这些沿河景观带周边缺乏与市民休闲、购物等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功能进行支撑,也缺乏与城市内部步行体系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些景观带的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滨水空间应有的活力。无锡老城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核心,文化积淀丰厚。城市中心拥有众多的历史文保单位,形成了层次丰富的人文景观,城市景观特色鲜明,同时无锡老城至今仍然是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市民活动的中心,集中体现了城市工商业文化。其可达性与可识别性都很高,是无锡现代城市景观特色的代表。对于中心城区周边的5个新城区来说,由于蠡湖新城紧靠太湖水岸,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已经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水新城。太湖新城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工作还集中在路网骨架的建设中,经过未来的规划建设引导,有可能形成具有山水城市特征的城市景观。科技新城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未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对于城市东面与北面锡北与东亭地区来说,过去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依托无锡县城为中心。新城的城市景观缺乏与主城之间的联系与过渡,景观特色还有待加强。3.2 开放空间系统综合评价无锡的开放空间系统存在如下的问题:(1)开放空间系统缺乏层次。无锡尽管拥有像太湖广场、胜利门广场、蠡湖广场这样的大型城市广场,但是缺少中、小型的开放空间,尤其缺少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社区型城市开放空间。这导致了部分地区的开敞度较低,城市中的有些地区不在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覆盖范围之内;(2)开放空间系统没有体系化。城市中开放空间系统的现状分布,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城市的基本空间骨架,开放空间的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与地方特色;(3)城市的公共景观资源缺乏可达性与开敞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无锡早期工商业的发展沿河分布,导致了一些滨河地区为工业厂房所占据,沿河地区的可达性差,有些地区景观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近几年的住宅开发建设也占据了一些景观资源优越的沿山、沿河、沿湖地区,使得普通市民无法享受这些优秀的公共景观资源;(4)开放空间与城市中的生态系统之间缺少联系。3.3 特色景观空间分布评价城市特色区的空间分布是构成城市主体景观的结构性框架,是人们感知城市的主要载体。按照自然特色、历史风貌、历史节点、城市功能、城市特色节点进行分类,无锡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沿山、沿湖、沿河、依城的典型集聚特征,而城市特色功能区的分布则相对匀质。城市西、南片区集中了大量的自然山水景观,而东、北片区则自然特色匱乏。4、无锡城市景观规划控制引导无锡的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山、湖、河、城这4个主要元素。在主城区的城市景观环境引导中将以此为主线,打造以山湖河城为特色的景观。所谓山分别是指无锡主城内部的惠山、大浮山,湖指的是太湖、五里湖,河即城市总体结构中所梳理的8条重要水系,城即无锡的老城。在具体景观环境管理策略中,山、湖、河、城将作为城市景观的空间骨架,力求形成一个结构明晰、分布均衡、层次分明的景观系统。4.1 依山而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无锡的主城内部的惠山、大浮2个重要的山体逐渐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它们不但起到了城市中生态绿肺的作用,同时也是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内部最大的开放空间,也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设计中,必须从高度、开敞度,以及景观视廊的角度对沿山地区的景观进行控制。(1)沿山高度与轮廓线控制。严格限制山体周边的建筑高度,加强山体景观对城市的渗透,并最大程度的为城市所共享。在城市设计上,通过对山体周边建筑高度的限制,保证至少有13高度的山体部分,能够被城市中大多数的地区所见。通过对视线的研究与几何分析,规划将山顶10度视角范围的地区定义为沿山开放空间控制区,并建议这一地区的建筑高度应该限制在一定高度以下。通过建筑设计引导,以烘托自然山体轮廓线为原则,形成无锡合理的建筑天际线。(2)沿山开放空间。在城市设计中严格限制侵占山体的开发建设,同时根据现场观察与文献分析,确定一些主要的视点。由视点确定视域范围,进而得到需要严格保护的范围,并建议在这些地区建设一系列的开放空间。这些开放空间不但为观景提供了良好的驻足点,同时可以作为城市建成区与山体之间的过渡,增强山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开敞性,为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提供了一种缓冲。(3)景观视廊控制。建议在以山体为核心,从沿山的开放空间向城市中心延伸一些景观视觉廊道。在城市设计中严格控制廊道两侧街区的开敞度,突出山体在城市景观识别体系中的作用。以惠山为例,有3条主要的视觉廊道,即从锡山,沿锡惠大桥,人民路向东延伸的一条视廊;沿青山路、青祁路至蠡湖新城的一条视廊,以及从惠山古镇,沿通惠路,向吴桥方向延伸的视廊。4.2 抱湖而城滨湖地区是无锡城市最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与景观资源。随着无锡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的迈进,滨湖地区将成为未来无锡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中心,为建设滨湖城市提供有力支撑。该地区未来的建成区将营建开敞度与高度双高的形态格局,形成大山、大水、开阔流畅的景观意向。(1)滨湖开放空间。在滨湖开放空间的组织上,主要以岸线为骨架,在局部的地区形成节点状的开放空间,及点、线结合的空间组织秩序。由于太湖是无锡重要的公共景观资源,应在城市建设中保证滨水岸线视觉上的连续性,同时也要保证沿湖步行系统的开敞性与可达性。严格限制沿湖地区私人开发物业对岸线景观资源的垄断,保证滨水岸线的公共性。(2)滨湖城市天际线与景观视廊。规划将滨湖地区按照与岸线的距离分成不同的高度控制区,塑造富有变化的天际线。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沿湖地区的建筑总体高度不应太高,同时应使沿湖有较高的开敞度,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生态系统与建成区的渗透。沿湖的局部地区,如与太湖新城与蠡湖新城的中心区相连的岸线周边,可以适当的增加建筑高度,以提升土地使用的效益,形成天际线的重点与高潮。蠡湖新城与太湖新城各有一条重要的视觉廊道,应提升廊道两侧建筑的高度与开敞度,以保证视觉与景观的连续性。4.3 八河为网无锡城内水网较多,这些河道曾经是城市中重要的运输通道与生活中心,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内过去虽然没有太多的开放空间,但是这些河道网络构成了城市中天然的公共生活中心,是市民出行、会面、交流的重要空间。城市设计希望能够恢复这种公共空间传统特色,以河网为骨架组织城市的开放空间,借助均衡分布的河网体系,提高无锡公共空间的系统性。设计以老城中心的环形水系为中心,向城市各个方向放射,将城市分为均匀的8个象限。通过改造与整治沿岸景观,建设沿河风光带,完善步行空间,形成线状延伸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沿河向城市内部渗透的开放空间,保证了开放空间系统分布的均衡性。沿着这些主要河道,根据具体地点区位的不同,在城市设计中布置了3个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城市级的开放空间、组团级的开放空间、社区级的开放空间。(1)城市级的开放空间。主要是指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相吻合的生态公园与大型城市公园。这一级别的开放空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面积与影响范围都较大,应该在城市建设中予以严格保护。(2)组团级的开放空间。这些是指城市中一般的广场、绿地,它们常常与城市中的一些商业,文化功能结合,形成人流聚集的中心,成为富有活力的地区。无锡沿河地区分布了众多的工业遗产,对这一部分地区的改造与利用,不能只注重内部功能的置换,更应该与开放空间的建设相结合。(3)社区级的开放空间。这个级别的开放空间是无锡最为匮乏的,它们规模不大,却与居民的生活结合紧密,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锡虽然也有一些小型的开放空间,但是多数位于居住区内部,公众可达性不高。因此在这部分开放空间的建设中,要贯彻小型,公共,可达的原则,使得景观能为更多的市民服务,而不是仅被少数利益集团所占用。4.4 以城为核无锡从建制开始,城市中心的位置就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无锡的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中心逐渐开始向新城地区偏移。但是老城仍然是城市中建设强度与集成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市民所认同的城市中心。因此对于无锡老城内的开放空间系统来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整合与改善现有开放空间,提升老城中心的整体环境品质。形成以城市中心的崇安寺广场为核心,以东面的东林书院、南面的南禅寺传统街区、西面的五爱广场、北面的胜利门广场为门户的开放空间体系。在这5个主要的开放空间下面,辅以小型的街区绿地,形成结构明确、层次分明的开放空间系统。无锡的老城中心虽然面积不到3km2,但它既是城市的历史核心,同时也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核心。因此景观集中了无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城市景观塑造上,设计侧重于塑造既有时代感,又有历史感的城市,形成富有时空感的城市环境。在景观环境引导方面,将延续现有的以人民路、中山路构成的黄金十字,形成城市天际线的高潮。人民路以北地区为现代城市风貌区,主要通过有组织的高层建筑群,形成富有时代感的现代城市景观。人民路以南地区,由于拥有南禅(下转第47页)(上接第41页)寺、西水墩、东林书院等众多的历史街区,应该适当控制建筑高度,尤其着重控制妙光塔附近的建筑高度,突出城市天际线中的一些传统元素。5、结语大尺度层面的景观规划可以说是景观设计在我国的拓展。无论是景观类型调控还是分区调控,都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规划类型,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特色。无锡的景观规划结果。在总体城市设计的框架下,由于充分考虑了城市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在空间上进行整合,使城市形态和景观有所改善。(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无锡“低碳城市”建设研究初探黄晓峰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亦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许多国际大都市都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无锡而言,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资源自给率低的市情客观存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无锡经济高速增长背后蕴藏的资源和环境上的巨大压力日益凸显。笔者认为,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路。一、无锡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1、建设低碳城市是保障无锡能源安全的必要途径无锡能源资源极度匾乏,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锡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九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当量值,下同)为1035.00万吨标准煤,至“十五”期未已增至2243.84万吨标准煤,比“九五”期末增长1.16倍。2007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为3158.67万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10.23%。由此可见,无锡的能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威胁到无锡的能源安全。因此,在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无锡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能源压力,保障能源安全。2、建设低碳城市是无锡减少碳排放、促进环境友好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无锡工业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天然气、石油制品等优质清洁能源比例偏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势必引起碳排放量的增长,使得无锡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建设低碳城市有助于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对于无锡实现清洁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建设低碳城市是无锡优化经济结构,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被称为“崭新的金矿”,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根据京都议定书提出的三种减碳机制共同减量、清洁发展机制、排放交易,都将形成巨大的碳交易市场。碳基金将是未来庞大的产业,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市场都非常有前景。既然无锡原有的高能耗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阻力,那么就必须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抢占先机规划建立碳交易市场,以碳权换技术换资本,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发展。二、无锡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无锡低碳城市建设步伐:1、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从无锡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视野,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2、继续加快结构调整首先,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为原则,加快推动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园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占地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限制和淘汰重污染企业。其次,继续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能源的推广应用,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光伏(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产业发展。提高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气化程度。进一步调整无锡的电源结构布局,减少燃煤机组的污染,加快建设天然气发电项目、抽水蓄能电站。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有效利用再生能源。3、制订低碳产业规划,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由于“路径依赖”效应,企业的转型难以在短期内自发进行。因此,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引导企业关心如下问题: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发展低碳融资;利用好国际低碳技术转让,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4、将“低碳”的理念导入城市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应通过调整交通方式,有效地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通过规划的引导和控制,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5、建立低碳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应借鉴在转型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国家综合环境基金的成功经验,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基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的建设。建议无锡低碳城市基金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低碳城市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6、建立低碳发展综合实验区尽管无锡在短期之内难以全面建成低碳城市,但是可以选择若干地区建立低碳发展综合实验区。在实验区内大力推进节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加速低碳技术的成果转化运用,使其为全国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在低碳发展综合实验区中可建设若干低碳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综合实践区,为无锡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最佳的发展模式。7、培养全民意识,倡导全民参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不只是企业的责任,它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和努力。建议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只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降低一点碳排放, 就会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下转第62页)(上接第43页)三、结语低碳城市虽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念,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一座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宜居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从这一点说,无锡作为经济发达城市,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先建成低碳城市,给后进城市提供示范和方向,并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作者单位:无锡市城发集团)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总部经济无锡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苗春阳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国际及地区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出现了企业总部都市化和都市经济总部化的新态势,即“总部经济”现象。总部经济现象源于发达经济国家城市。总部经济,作为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受客观需求、外部环境的影响。无锡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现实基础和条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规律,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应超前筹划、积极引领发展。一、发展总部经济是无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总部经济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城市发展都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阶段分析,无锡的人均GDP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以及霍夫曼比值变化等指标均符合工业化后期特征,特别是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呈现高位后逐年呈现波浪式下降;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突显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态势,无锡等沿海发达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升级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和国际化升级进程中,无锡经济建设的发展环境、内部条件和经济社会活动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转型发展和优化发展已成区域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发展总部经济符合无锡发展总体定位要求。无锡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区域城市化总体定位,明确了建成“五个中心”和“五个名城”的总体目标。提出了要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齐动”,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发展总部经济符合扭转传统产业过重,现代产业偏弱,建设创新型、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建设要求,特别是有利于以总部经济为结点,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实现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促进产业结构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转换升级,促进服务业多门并举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中,无锡发展总部经济,能为现代城市经济活动、现代城市建设、现代人发展提供重要平台;能聚集更多企业总部以及企业的高层决策机构、高层管理机构、高层营运机构,能聚集高端人才从事高级而复杂的经济技术活动;能促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企业制度和优化企业组织模式、生产经营方式,在发展空间上由区域经营向跨区域经营、跨国经营和一体化经营的升级,能提升集约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水平,提高营运效率;能促进先进制造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互联、互动发展,增强产业和企业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无锡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化解诸多突出问题。目前,无锡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在工业化后期,重工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多,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也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总部经济则以智力活动为主,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少,适应可持续发展。二是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城区土地的经济要素承载能力和单位产出率与先进城市相比明显不高,而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中心城市资源效能。三是营运成本持续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资源价格上涨,企业营运成本增加,而总部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基地城郊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四是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无锡城市经济以传统工商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一大批城市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后,城市经济“空心化”现象呈现,地方财源面临更新,而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城城产业分工,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宽、辐射力强的现代城市经济。五是城市聚集和辐射力不强。无锡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是经济活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纽带较少,经济科技聚集和辐射力不强,而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二、发展总部经济无锡具有较好基础和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无锡地处长三角的几何中心,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尤其是工商经济发达、整体素质较高。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全市GDP总量和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分别处在第9位和第7位,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呈现经济优化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态势。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团)及为数不多的企业总部。无锡的企业数量多、素质高,发展能力、发展方式和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无锡拥有工业企业4.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0多家,数十万商贸流通企业和一大批营业收入10亿元、百亿元、数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并形成了母、子公司组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已引进了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其中许多跨国公司先行建立生产基地,继而设立研发中心或销售中心,进而在锡建立了区域性总部。据初步统计,目前跨国界、跨地区集团入驻无锡的总部企业已达20多家,其中集团总部4家、独立研发中心15家、销售中心1家。无锡的总部企业主要涉及制造业领域,如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业等行业。特别是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无锡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跨地区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的聚集地。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系及跨地区运作机制正在形成。无锡拥有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辖区内江阴市、宜兴市和锡山区、惠山区等中心城区周边的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正筹划着将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实施空间分离,一些先行企业已在无锡市中心城区或上海等城市设立企业总部或营销中心、技术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寻求竞争新优势。无锡全市的空间功能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呈现出一种新态势,大型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布局格局正趋向新的变革。数量多、规模大的企业群体和一批先行的总部企业,为无锡发展总部经济奠定了基础。现代城市功能建设为城市经济特别是总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无锡的区域空间布局包括城市经济功能空间布局及特色工业园区、商贸特色街区、金融服务业、创意设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专业化功能区布局规划及基础设施已初步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设施、信息化网络体系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法制制度体系较为完备,特别是无锡拥有较为充足、适应城市经济特别是总部经济的优质人力资源和创意创业创新的人才发展机制,为无锡发展总部经济提供着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无锡发展总部经济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和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程度和政策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无锡多数企业、政府部门等对总部经济的认识,特别是对无锡能否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战略重点的认识尚未统一,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以及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与上海、杭州、南京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相对比较优势明显不足。无锡的地理区位条件、人力资源质量及相关人才、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实力、服务业发达程度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相对不足,包括跨国公司国际化布局(选点)的比较优势相对不足。三是企业运行方式滞后于现代经济技术发展步伐。多数大企业大集团的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运行,母子公司组织体系、跨地区跨国界营运企业数量仍较少,运行方式及管理模式转换滞后。四是总部经济发展仅处在初期。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无锡总部企业数量少,企业总部以及具有技术研发、经营销售、资本经营等总部功能的机构(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布局分散、聚集效应不强。五是与总部经济相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无锡总部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的建议根据无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特别应根据城市经济建设目标,建议将总部经济列为无锡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结合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地选择重点领域、重点载体,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总部经济的发展。(一)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议借鉴国内外总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经验,结合无锡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优化发展的要求,以国内外跨地区、跨国公司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及技术中心、营销中心为重点的总部企业聚集地为目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无锡特色、影响力、竞争力的企业总部,促使总部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无锡城市经济的主体业态。组织实施总部经济发展“三项”战略。经济转型战略。抓住工业化后期需求变化的新要求,组织实施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努力引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向将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转变,在依靠物质资本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人力资本;引领由追求创造物质财富向将更加注重人的发展的转变,适应人们工作为主转向适应人们经济社会活动升级、生活需求升级、人的发展升级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经济,着力发展知识经济、智力经济。企业优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新环境下,积极引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优化发展。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的组织体系,采用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方式,走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路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产业更新战略。大力发展现代都市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城乡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制造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建设高效农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等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更新。(二)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借鉴先进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无锡区域条件、产业基础、企业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走具有无锡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子。吸引外地企业总部迁入,聚集企业总部。大力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以跨国公司为重点,吸引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迁入;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吸引区域性总部迁入,在中心城区聚集企业总部及总部功能的机构,发展总部经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形成母子公司模式。积极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以本市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优化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经济运行模式;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推动生产与服务活动分离,在中心城区聚集企业母公司及总部,形成企业管理中心、投资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功能,发展总部经济。(三)总部经济发展保障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科学制定规划,规划发展空间,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相关政策和公共产品,引领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领发展总部经济。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借鉴先进地区实践经验和无锡经济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发展总部经济列为无锡经济转型、企业优化、产业更新及现代企业发展、新兴经济业态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无锡设立区域性总部,引导和鼓励大企业(集团)在中心城市设立公司区域性总部和科研开发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科技服务企业、商务服务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引领发展总部经济。超前制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和载体。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通过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以及专业化产业园区,特别是CBD、金融中心、大学城、科技城、物流园区等总部经济功能区的建设,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要加快建设相关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设施、科技研发园区及技术创新载体、现代商务聚集区等总部经济楼宇;建设发展总部经济相关的高端人才居住园区、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和各类要素市场、商品市场,为总部经济入驻提供基础条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激励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根据总部经济发展要求,研究制定阶段性经济建设目标和相关鼓励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科教文卫政策,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无锡。鼓励本地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心城区建立企业总部,将生产基地迁移至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研机构、发展营销机构、培育优秀企业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催化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政府服务和管理,引领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应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组成的无锡市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负责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专项资金使用及各项协调工作。必要时可成立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加强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推进和服务。应积极营造发展总部经济的环境,创新企业总部引资方式,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降低商务成本和运营成本,为企业集团发展和吸引外部公司总部入驻创造条件。引领和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优化发展,提升企业和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作者单位:无锡市经贸委) 运河绝版地 无锡“水弄堂”袁裕坤“古运河水流,清名桥上走;三月桃花舟,杏花风雨后”在歌手王子鸣古运河之恋婉转的歌声中,清名桥古运河水上游正式开通。“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精彩亮相。历尽岁月沧桑的清名桥古老运河,重展风采。波光桨影的千年“水弄堂”,如今春潮涌动,再现昔日风韵,成为水乡古城保护的经典之作。千年运河绝版地史料记载,约3000年前,泰伯自中原南奔蛮荆,定居梅里,开凿中国最古老运河伯渎。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凿连通江淮的无锡古运河(邗沟)。秦时,无锡古运河属“江南运河”,隋、元以来,成为整个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伯渎港、古运河交会,“水弄堂”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被誉为古运河“精华中的精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无锡古运河城区段基本按照“古吴水”旧址拓浚而成,开凿时间久远。元代,无锡成为朝廷储藏、转运漕粮三大商业中心之一。明万历年间,形成丝市和米市。清末民初,伯渎港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历史上无锡手工业发达,烧窑业、茧丝业、造船业兴盛一时,冶铸业发端较早。明洪武年间,伯渎港地区形成相当规模砖瓦窑群。此地紧邻运河,运输繁忙,一度成为苏南地区木船修造基地,无锡手工业中心之一。运河畔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附近乡村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丰富,记录了近代无锡纺织、缫丝、面粉加工等新型民族工商业繁荣发达的历史缩影。 清名桥沿河现存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房民居,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屏门隔断、前店后坊。几乎家家都有水埠头,“抬脚上桥、开门(窗)见河”,独具浓郁江南民居地方风韵;院落式、竹筒式、独立式枕河人家,型制极为精巧;石库门式商贾别墅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古窑共存、河道小巷纵横、户户埠头亲水、商铺鳞次栉比,见证江南漕运的辉煌历史,构成京杭大运河“绝版之地”。“水弄堂”两岸保护规划自1993年始历时16年,进行6轮规划编制。香港戴德梁行、南京美力三采、北京大学旅游研究规划中心,3个国际一流设计团队,合作完成街区4.8平方公里商业策划、街区休闲商业策划和街区旅游策划。形成“江南水弄堂”亮丽水上旅游风景线,以浓墨重彩描绘一幅现代版“清名上河图”,彰显运河城市发展兴衰。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对古运河沿线2500公里6省市18城市进行考察,无锡得到最高、最广泛好评,最后结论:古运河无锡段开凿最早,保护最好,最具原生态文化风貌;无锡为古运河惟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沿线文物古迹最密集有“国保”6处、“省保”24处、“市保”35处。文化遗产之多、质量之高,是古运河两岸城市中屈指可数的。“无锡古运河既是古运河发源地,又最具原生态文化风貌,是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有关权威人士分析,国家文物局已将古运河列为我国重点“申遗”项目,“古运河无锡段”完全有可能成为无锡第一个“申遗”成功的项目。锦绣江南“水弄堂”“长城精华在八达岭,运河精华在无锡。”同扬州、苏州、济宁等运河段比,运河无锡段没有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的沿河风景,两岸民居历经岁月洗刷沧桑尽显,原汁原味保留最原生态的东西。特别是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元素组成特色景观,凸显“水弄堂”风韵,是其它任何地方所找不到的。如何充分利用和精心保护千年江南古城“水弄堂”,成为新世纪梁溪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亦是摆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被誉为“古运河发源地,运河文化绝版地”的清名桥核心景区保护,从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开篇,对历史文化街区精华段精心保护修复改造,打造唱响无锡“运河文化旅游”的国际名片。从美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河道清淤船,采用先进湿清工艺,美国阿科曼生物技术治水,历时百日对古运河跨塘桥南水仙庙、伯渎港兴隆桥“一河”,实施清淤、水质治理。运河水从治理前相当于劣五类水质,下降到三类水质标准。“水弄堂”原本又黑又臭的河水变清,再现运河传统水岸风貌;对承担东进西出、承南启北重要功能的清名桥、跨塘桥“二桥”修复重建,打造凝聚人气重要节点;以现存永泰丝厂,窑业公所等省、市文保建筑为依托,建设中国丝业博物馆、中国古运河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三馆”。无锡自古是蚕丝之乡,丝织业发达。位于清名桥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大公桥堍,由五幢建筑构成,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原永泰丝厂旧址,由清华大学规划设计,改建成“中国丝业博物馆”,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分设丝绸王国、百年辉煌、丝织茧摩、印染服饰、表演展销等五个展区。展区设计与布展注重原厂房建筑元素来凸显空间的沧桑感,以洁白色为主色调的展厅,与茧丝的颜色相契合。馆内的吊灯做成蚕茧形状,新颖而独特。充分运用原汁原味的表现手法,复原厂房室内场景,演绎永泰丝厂的沧桑历史。古运河和伯渎港交汇处的大窑路,明清时就是江南重要砖瓦生产贸易基地。600多年中出现过300多座砖瓦窑,繁荣时期,做坯、运坯、装窑、烧窑、出窑、运销的窑工近万人。青砖沿古运河热销各地,甚至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1969年,新技术的应用才结束手工烧窑历史。大窑路现有古窑群遗址108处,彰显曾经繁荣的“砖窑文化”。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时,军师刘伯温说无锡大运河和伯渎港间有块龙地散发出王气,影响皇帝龙位。为镇龙脉之气,朱元璋派伯温设计把大窑路这片王土烧成焦土。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大窑路开始建窑烧砖。嘉靖(1554)年间,倭寇侵锡,县令王其勤边动员窑兵在大窑路烧城砖,边组织各业人等在无锡东南西北筑城抗倭。清代,大窑路青砖名声在外,运河运砖坯砖瓦的船只,形成百舸争流繁荣景象。紧靠运河旁的无锡古窑群遗址博物馆,粉墙黛瓦,总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的“无锡砖瓦史”展厅,展示商朝末年部落首领泰伯教民制砖、大兴窑业、建城筑墙千秋功绩的大型砖雕,无锡出品砖雕、墓砖、城砖、方砖、地砖等80多种。一块长62厘米,厚9厘米,半径80厘米,重约80公斤的袁恒顺号官窑巨瓦,成为“镇馆之宝”。二楼陈列国内出土古代砖瓦仿制品,各地收集实物及现代制砖机械模型,反映中国砖瓦的历史沿革。二楼连廊与码头一侧楼房相通,游客可水陆两路进馆参观。保护修复“四个故居老宅”原貌,中国近代著名民族工商业家“面粉大王”祝大椿,开创无锡城市公用路灯历史的近代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薛南溟,以及钱同义、王朝仙的旧居都处在旅游线重要节点上。地处清名桥古运河景区“黄金节点”南下塘的“N1955文化创意园”,占地6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原址为1955年始建的原无锡压缩机厂。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和斑驳的地面,使其充满工业文明时代沧桑感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遵循“传承与发扬”理念,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注入时尚元素。被打造成集历史展示、风情体验、时尚文化、商务办公、观光旅游、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分爱尚新元素休闲功能区、典藏记忆旅游功能区、财智天下商务功能区、创智风暴创意工坊区、梦想舞台创享广场区等五大功能区。充分挖掘与利用丰厚历史人文资源,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彰显悠久历史文化精髓,让曾经的古窑,经年烟火辉煌记忆犹存;织就城市锦绣的中国丝业博物馆,实录无锡丝绸业百年工商繁华;中国古运河博物馆,留住千年“水弄堂”沧桑岁月;文化创意园再现民族工商业艰难创业史。“三馆一园”工程成为展示运河文化、古砖窑文化、丝绸文化,弘扬近代民族工业创业精神,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核心旅游文化场所。加快实施通扬路、南长街、南下塘、清名东路、界泾弄路等“五路”工程,优化街区路网,为开放旅游创造良好休闲观光环境。 “十里水街”春潮涌漫步在南长街古运河畔,不经意就走进了江南数千年的历史苍桑,悠悠千年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令古运河清名桥历史街区底气十足。河面舟楫往来,两岸枕河人家,粉墙黛瓦。老街烟火、工业遗存、名人故居,密布江南历史名城文脉,织成洋洋大观江南独特民俗经纬。古运河无锡段成为最具原生态风貌、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水”与“文化”完美结合最典型的“水弄堂”。如今,南禅寺、丝业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窑群遗址博物馆、祝大椿故居等12节点形神兼备,街区轮廓日益清晰生动。丰富历史遗存、独特人文景观,坐拥“江南水弄堂”风情神韵。一年多来清名桥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继去年试游后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陆上游、水上游、日游夜游结合,使之成为无锡旅游新亮点,“江南历史人文水上景观长廊,碧波桨影中散发浓郁无锡味。旅游部门定制22艘古典式游船,其中2艘豪华艇、10艘电动船、10艘摇橹船。以“古运1号”、“古运2号”、“扬名号”、“清宁号”冠名,黑底金字扇形船名牌高悬船首。红黄两色为主的船体,装饰气派,风格优雅。从南禅寺至水仙道院,全长2200米“古运河水上风情游”线路,穿越历史街区古运河核心精华段,“水弄堂”枕河人家古丝绸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古窑博物馆,串连江南历史名城文脉。船行其间,城市曾经的文明与辉煌触手可及;独特水乡民俗经纬,展示江南传统市井文化风貌;坐船观景,悠扬曲调飘荡;凭窗放眼眺望,戏码头古色古香,古茶楼倚街临河。素有“古运河金三角”之誉的古运河与伯渎港,碧波荡漾、拱桥弯弯。两岸枕河人家门前红灯笼垂挂,顶顶红伞挺立。与黛瓦、粉墙在碧波中形成绝妙倒影,好一派“锦绣江南”意境。昔日宁静运河水面,仿古游船穿梭,两岸旧貌新颜,构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江南水乡画卷。清名桥“水弄堂”重新焕发活力,彰显昔日“浆声灯影”美景,千年运河“十里水街”春潮涌动,敞开怀抱笑迎中外游客,再现昔日风韵。为无锡开发保护和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创出了一条具有江南水乡地方特色的新路子。(作者单位: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 加强住宅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徐建国近几年,城区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住宅建设强劲发展,但住宅管理相对滞后,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较为突出,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之一。崇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住宅小区的管理,把实现创业安居确定为民生工程四大目标定位之一的首选。要实现这一目标定位,需要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全力落实。一、住宅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我区住宅管理现状大致有五种情形。第一种按市场化运作的正规物业管理小区,主要有商品房住宅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等,这类小区管理比较正常。第二种是沿袭传统模式管理的老新村,这类小区管理情况最为复杂,管理问题较多,矛盾较为突出,正逐步推行业主自治管理。第三种是原广益镇农民拆迁安置房小区,这类小区是在近几年城市化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