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申报表(张艳).doc_第1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申报表(张艳).doc_第2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申报表(张艳).doc_第3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申报表(张艳).doc_第4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申报表(张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精品课程申 报 表学院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负责人 张 艳 申报日期 2011.4.28 课程网址 27:8080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制填 写 要 求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张 艳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3.9职 称教 授最后学历硕士研究生高校教龄24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 话0516-835917281-2教学情况近五年完成的主要教学(包括实践教学)工作情况(不超过5门)时间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时课程性质学生人数19962010大学计算机基础08020140/届本科通识教育限选课程390019962010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08020540/届本科通识教育限选课程80019982011Visual Basic程序设计08020240/届本科通识教育限选课程350019982009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验08020640/届本科通识教育限选课程70020072008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36研究生14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情况(不超过五项)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承担的主要工作“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校教改2010-2012项目负责人,在研“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全方位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校教改20042006项目负责人,已结题“基于网络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AI课件系统的开发”校教改20002002项目负责人,已结题“基于网络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一体化课件系统”院校改20032005项目负责人,已结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省教改20092011主要成员,在研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情况(不超过5篇)论文题目发表刊物名称刊物级别发表时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0.8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煤炭高等教育2010.5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全方位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5)2006.4计算机专业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8.1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等教育研究2003.2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情况(不超过5项)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获奖时间“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排名第12009年“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全方位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综合类),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矿业大学排名第12010年作为课程负责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矿业大学排名第12009年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一体化CAI课件系统,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矿业大学排名第12004年荣获第一届中国矿业大学巾帼建功立业先进个人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1-3学术研究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情况(不超过五项)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承担的主要工作矿井采场瓦斯分布无线监测技术的研究,2007AA06Z114国家863计划项目主要成员通风机在线监测系统横向科研2007-2009项目负责人风机监测系统横向科研2007-2009项目负责人“提升机制动器状态检测”横向科研2003-2005项目负责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不超过五篇)论文题目发表刊物名称刊物级别发表时间署名次序“一类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软件故障预测方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核心2010.7第1“基于最近邻策略的入侵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核心2010.26第1“Dynamic Weighing Signal Processing by System Identification”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ICIMA 2010) EI(20103613212499)2010.5第1“AVI:Based on the vertical and intersection operation of the improved Apriori algorithm”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ICFCC 2010)EI(20104413349718)2010.5第1“A CSCL Model Based on MAS and group Awareness”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Volume I) CCTAE 2010, EI(20103713230313)2010.6第1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奖项名称授予单位获奖时间署名次序2. 教学队伍情况2-1人员构成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姜薇女19666副教授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工类负责人,计算机基础教学,校教改课题开发,多次获教学奖,出版教材,发表多篇论文。管红杰男19767副教授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管类负责人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多次获教学奖,发表多篇论文。张永平男195810副教授计算机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方案,计算机基础教学,多次获教学奖,发表多篇论文李向群女1973.10副教授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基础艺体类负责人,计算机基础教学,获十佳基础课教师称号,多次获教学奖,发表多篇论文。苏成男196310副教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多次获教学奖,发表多篇论文。徐月美女19747副教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获十佳基础课教师称号,发表多篇论文。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张克男19754副教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多次获教学奖,发表多篇论文。聂茹女19767副教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发表多篇论文。王娟女1979.6讲师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管类负责人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多次获教学奖,发表多篇论文。张谨女19788讲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发表多篇论文。孙仁科男1976.7讲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发表多篇论文。王新女1978.6讲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发表多篇论文。高娟女1979.3讲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孙晋非女1980.4讲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发表多篇论文。刘世蕾女1966.7高级实验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张凤云女1965.6实验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管理与维护王晓歌女1963.3工程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魏莹女1967.2技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赵颖女1965.11实验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陈廷杰男1965.5助理工程师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2-2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大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必修课。主讲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很强的奉献精神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除13名专职基础课教师,6名专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外,每年还有专业系部的近10名教师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20余名硕士生担任助教,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实验指导。课程组同时还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5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ACCESS等。(1)学历结构目前,课程组有专职基础课教师13人,已获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0人(占 77%),硕士毕业12人(占 93%),学士1人(占7%)。(2)职称结构课程组专职基础课教师中有教授1人(占 8%),副教授6人(占46 %),讲师6人(占46 %)。其中硕士导师4人。(3)年龄结构课程组主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48岁的1人(占8 %),3645岁的2人(占15 %),35岁以下的10人(占77 %),平均年龄为 34岁。队伍年轻化,充满朝气和活力。(4)学缘结构课程组教师中,有毕业于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大、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师大、海南大学等。他们把各学校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5)师资配置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大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必修课,平均每学年开课学生6000人左右,除13名专职基础课教师,6名专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外,每年还有专业系部的近10名教师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20余名硕士生担任助教,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实验指导。师生比约为1:300。课程组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对师资培养有详尽的计划,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并坚持试讲制度,经常互相听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年轻教师通过听课、助课、指导实验、自学、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等方式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梯队学历水平。老教师热情耐心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国外或国内高水平的大学或科研单位进行学术研修、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等,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从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教结果来看,课题组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优良,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青年教师在2002、2004、2007、2010年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获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3人次,优胜奖2人次,5名青年教师先后获学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几年来,通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教改项目等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多人次获得“徐州市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校师德模范”、“校十佳基础课教师”、“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十佳青年教职工”、“徐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课程组注重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的传承,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课程组在教书育人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累计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共计16部,发表教学论文40余篇、科研论文60余篇。获江苏省获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全国煤炭教育优秀成果奖4项;校精品课程1门。课程组所在的计算机基础部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了“校优秀教学科研群体”荣誉称号。计算机2-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五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任务,还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改革和课程建设任务,并将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一、总体教学改革举措1.构建与时俱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系列精品课程课程组通过学习教指委教学改革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原有基础,2003年制定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框架,重点对影响面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等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于200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VB程序设计”在2009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2.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多年来,学科组始终把握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教材更新之间的关系,以“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以集主教材、配套实验教材、电子教案、VOD点播、网络学习系统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建设为目标,针对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大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的形势,不断引入计算机学科前沿技术和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方法,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了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和实践,形成了“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完整的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共计出版基础课程教材12部。教材多次获校优秀成果奖。3. 加强实践,改革考试方式,提高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组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学生层次不同,我们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和选作部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4. 积极承担教改项目,构建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组教师积极承担教改项目,全面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互动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环境。研究成果多次获校教学成果奖。二、课程组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教改项目1)“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改项目,2009-2011年,张永平主持。2)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校教改项目,2007-2009年,姜薇主持。3)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网络考试系统,校教改项目,2007-2009年,管红杰主持。4)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校教改项目,2006-2008年,张艳、姜薇等参与。5)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校教改项目,2006-2008年,张艳、管红杰等参与。6)基于Web的分层次教学与测试系统的研制,校课程建设与教改项目,20032004年,姜薇、管红杰等参与。三、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1) 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建议, 煤炭高等教育, 2007.6, 姜薇等2)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煤炭高等教育, 2008年专辑, 管红杰3)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思考, 第四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8, 管红杰4) 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四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8, 王娟,高娟,王新5) 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研究, 煤炭高等教育, 2007.10, 王娟6) 艺术体育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 2008.5, 李向群7)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研究, 煤炭高等教育, 2008.4, 李向群8)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加强信息素质培养, 计算机教育, 2008.11, 李向群9) 案例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 2008.11, 李向群10) 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 2009.10, 李向群四、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1)计算机基础部在2006,2008年两次获校级优秀教学科研群体;2)管红杰、张克等教学研究成果:“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姜薇、管红杰等教学研究成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管红杰、张艳、姜薇等教学研究成果:“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课题类),2010年第四届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5)李向群、徐月美2008年被评为2006-2007年度“十佳基础课教师”;管红杰、李向群分别在2006和2008年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 课程描述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门课程,涉及面广,影响大。该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多媒体、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性内容,熟悉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该课程应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历史沿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课程名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由计算中心承担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管理工作和一部分教学任务。十多年来,经过三次重大的改革举措,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目前发展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它主要经历了四个大的改革阶段:1“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课程建设时期(1992年-1996年) “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初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PS文字排板等内容。1995年课程组编写了我校第1本计算机基础的教材“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时期(1996年-2001年) 1996年,国家教委根据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了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将原来开设的基于DOS环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课程改为基于Windows环境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并按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这一重大举措不仅涉及到基于Widows环境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1997年我校成立计算机系,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基础部全面负责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及管理。课程组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规律,完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力度较大的一系列教学改革:1998年和2001年课程组编写了基于Windows环境的计算机实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课程组积极制作计算机基础课件,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束了“黑板+粉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期(2002年-2007年)2002年全面修改课程内容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较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无论从内容的广度、深度有了质的改变,强化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增加了数据库基础、多媒体基础、网络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等。2004年按照教育部计算机课程指导委员会推出的“白皮书”中关于该课程课程的改革精神,课程组相继编写出版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实验教材。为保持教材的连续性并与“白皮书”设置的课程的一致性,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课程改名为“大学计算机基础”。 2003年“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程。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期(从2007年至今)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形势的需求,课程组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即“面向对象、分类分层;因材施教、教育创新。”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了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方案,即分为“三个类别(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三个层次(免修、较高要求、一般要求) ”。设置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制订了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分类教学计划和体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次教育模式。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建立了丰富完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学包、辅助教学网站、实验教学环境和资源等。针对分类分层教学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和手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新活动等多种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课程组结合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提出了“1+X”的新模式,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的计算机基础典型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使得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即:(1) 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2) 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3)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计算机基础课程夯实基础。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理工、文管和艺术体育三类后,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首先确定了各类别都要求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公共模块,然后再根据各类别专业特点和需求不同,制定本类别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核心模块和扩展模块,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具体内容见课程总结。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组装和软件安装、Windows XP、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多媒体应用、网络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1教学的重点:(1)计算机基本知识(包含在每一知识模块中),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课堂讲授,有些计算机专业性强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通过动画和视频便于理解。(2)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尤其网络、多媒体和数据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引出相关知识,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三大设计模块有机地联系。 2组织方式: 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提出解决的方法。 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任何知识不是纸上谈兵,通过案例驱动,引出相关概念,尤其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三大设计模块的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效果显著。 抽象概念形象化:有些深奥、抽象的计算机基本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也不必了解很细,方法是通过动画直观的显示,有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丰富的网站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多种途径。将动画、案例、视频等丰富的素材在教学网站上供学生课外学习、巩固。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网络课程和网上答疑相结合、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个性发展(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和团队(构建网站)开发相结合,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发挥的潜力大,提高了教学实效,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师生互动:采用师生面对面辅导与小组合作方式相结合,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确保实践教学,本课程每周课内安排4学时实践教学。 (2)实验内容改革:每个实验都是通过完整的例子贯穿始终,引领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同时安排了一些技巧性的实验,每个实验力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是对教材进行延伸和补充。实验内容具有新颖性、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3)网上辅助教学:创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网站内容有:多媒体课件、知识要点演示、授课录像、实验指导、实验素材、实验演示和在线摸拟测评等。增加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手段,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中特别开设在线答疑,提供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联系交流的平台。(4)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验中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竞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学生有多人通过Cisco认证、Microsoft认证(数据库管理)、Microsoft认证(专业)、Microsoft认证(系统工程师)和程序员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不断努力,有多人次获得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奖、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奖、中国机器人大赛奖等多项奖励。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教材使用与建设教材是教改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组在教材建设中注重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基础性、系统性。从1995年起共出版了12 部本课程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1)大学计算机基础,张艳、姜薇、管红杰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9(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姜薇、张艳、管红杰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9(3) 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管类),管红杰、张克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9(4)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姜薇、张艳、管红杰等,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9(5)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姜薇、张艳、管红杰等,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9(6)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姜薇、张艳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9(7)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姜薇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9(8)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姜薇、张艳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9(9)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姜薇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9(10) 计算机应用基础,姜薇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9(11) 计算机实用基础,姜薇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10(12) 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张艳、姜薇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9教材应用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被我校及相关院校选作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教材,经历了多次更新修订,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好评,教材曾获中国矿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教材特点:(1)教材以面向实际应用为目标,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旨在为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2)教材既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应用性,又体现了理工类、文管类基本层次和较高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3)教材概念准确、原理易懂、层次清晰、突出应用、详略得当、图文并茂。教材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习题。(4)上机实践教材每一章都提供上机实践知识的学习指导,并配有若干个实验,每个实验还配有适量的设计型实验作业题目,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2)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1)通过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实验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以及扩充性教学资料,内容包括课程概况、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教学、作业提交、学习资料等。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协作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2)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练习题。实践证明,这些资料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扩展学习领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3)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从2002年起,课程组就出版了与主教材配套的实验教程,共5个版本。“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内容按知识模块划分若干个实验,每个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学习指导,和实验内容,有些还提供了动画和视频演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课程组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所有验证型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教材每章的若干个实验由浅入深,部分实验作为基础较高同学的选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例如论文的排版、多媒体演示报告文档的制作、网站的建立、网页的制作等,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实验训练,不仅能掌握对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而且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发展新技术,并通过网络这一主线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实践性教学环境本课程的上机实验安排在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该实验中心作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网络化平台和多媒体在线网上教学环境,以及其他配套设备及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课程学习各环节的教学资源,以及进行作业的提交、模拟测试等。机房还配备了投影设备,可直观地进行教学和答疑演示,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的优势。此外,实验中心还建设了微型计算机实验平台,组建了学生认知实验室,设有计算机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以及其他配套设备及软件,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5)网络教学环境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工类量大面广、教学内容多、课时较少、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多年来,课程组在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构建了本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包括该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网站和实验教学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协作学习环境,内容包括:网络学习系统、教案下载、实验指导、在线测试、作业在线提交、等级考试应试指南、网上答疑等。该平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27:8080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1)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融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应用软件使用于一体的大学生计算机入门课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软件日新月异,学生生源地区不同,计算机水平有较大的差别,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组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借助于立体化教学环境,实施多种教学方法。1)“面向对象、分类分层”2007年起,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形势的需求,提出了 “面向对象、分类分层;因材施教、教育创新”的教学理念制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方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制定了各类别各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模式、选拔方式、考评方式、教学管理模式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入学后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也探索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促使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可持续发展。2)课堂多媒体理论教学及案例教学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面广、内容多、学生基础不同、各模块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探索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教学中,把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通过案例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并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综合能力课程组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开发型、研究与综合型等多个层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开放化管理,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成果,不受时间、地点、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独立完成实验。另外,还通过各种竞赛或作品发布形式鼓励学生与专业相结合完成自主设计的内容或综合实验作业,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成就感,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教学网站学生自主互动学习 网络课程、网上答疑、作业递交、实验和试题下载等栏目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区域,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与教师保持联系,网络教学环境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构成了学习该课程的立体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多途径的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2)教学手段多年来,课程组针对该课程特点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程组开发研制了与该课程教学内容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包,主要包括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电子教案和大量演示用案例库,该多媒体教学包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也可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通过文字、图形、Flash动画、VOD视频点播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课程各知识单元的核心、重点和难点,突出了案例教学和实际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组开发了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创新为了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组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目前该课程的考核环节中除了采用传统笔试外,还采用了“报告+成果” 等形式,并按比例与笔试成绩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收到了较好效果。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1)校教学督导组专家谢光中教授的评价:“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它面对全校各专业学科低年级学生。不同类别专业对计算机的入门知识要求各异,后续课程的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基于这种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采取了优化的处理,将该课程按学科分层次进行教学,使教学细化,这样对整体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大有好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这样的优化教学安排做到了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并加强了实践的教学环节。2) 结合专业需要,教师的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都目的明确。3) 对理工类的学生,教材的内容较深、广,为后续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文科类的学生理论性的要求偏低,重点放在实际技能的训练,以满足专业的需要。4) 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个性创造力。不少教师的教学除结合专业特点外,还尽可能地介绍计算机学科前沿的动态,拓宽教学的知识面。我认为按学科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措施,其他公共基础课值得仿学,借此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同行专家计算机学院夏士雄教授的评价:“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课,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努力工作、勇于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课程组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了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方案,即“三个类别(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三个层次(免修、较高要求、一般要求) ”。该课程是基于校级优秀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的再建设,依托“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教改课题,使该课程建设更是锦上添花。特推荐大学计算机基础申报校级精品课程。(3)同行专家计算机学院姜淑娟教授的评价:大学计算机基础自200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以来,计算机学院各级领导对该课程建设非常重视,几年来不断加强该课程的全方位建设,特别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荐该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4)后续课程教师信电学院王艳芬教授的评价: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全体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风严谨,能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方面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勇于开拓创新。该课程教学效果,多年来一直受到同行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们反映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他们最喜爱、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所学知识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中计算机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学生评价1)近三年学生评价结果:近三年来,根据教务处评教系统的数据统计得到:课程组总平均分在90分以上,对所有教师的评价均为优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