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有[答案]_第1页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有[答案]_第2页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有[答案]_第3页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有[答案]_第4页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 ) 一、积累和运用(共 6 小题,计 17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刻( 庇 护( 戛 然而止( 好( 亢 奋( 叱 咤 风云( 篱( 呜 咽 ( 锋芒毕 露 ( 然( 缄 默( 褒 贬分明( ) ( 2 分) 绮丽 脍炙人口 出其不意 羁绊 鸦雀无声 不可名状 沉缅 迥乎不同 剑拔驽张 恪守 锐不可当 与日俱增 3. 请从所给的 两 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 分) ( 1) 舞台上台湾女艺术家的演奏 (优雅 幽雅 )动听,观众在这经典乐曲里如痴如醉 . ( 2) 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创作作品才有可能 。 (一气呵成 一鼓作气 ) 6 分) ( 1) 大河上下, .( 毛泽东沁园春 雪 ( 2)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 3)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 4) _,白露为霜 。诗经 蒹葭 ( 5) 人有悲欢离合, 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 6) _,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3 分) (1) 请提取第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分) (2) 请给第句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分) (3) 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写在第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1 分) A. 治疗我们心底那个通红的烙印的最佳的 方法 B. 让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 6 名著阅读 ( 2 分)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是名著 _中的一个回目,其中 “豹子头 ”指的是 _。 二、综合性学习( 7 分) 7. 八年级开展一次以 “让世界充满爱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班准备举办一次 “向孤寡老人献爱心 ”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请将 “向孤寡老人献爱心 ”八个字写在田字格中 .(1 分 ) ( 2)请为你班举办的活动拟一条宣传语,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2 分 ) ( 3)请把下面的活动步骤补充完整,要符合实际情况。 (2 分 ) A 商量如何帮助孤寡老人。 B C D 活动结束后写活动体会与感想。 二、阅读(共 15 小题,计 46 分) 现代文阅读 (共 9 小题,计 3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 11 题。( 12 分) 谁来报告春的消息 (1)春天是招人喜欢的季节。历代诗人为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吟唱。这其中就有许 多探听春天消息的歌。 (2)向谁去询问春天的消息呢 ? (3)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 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时候,就是 “立春”了。时间在每年 2 月的 4 日或 5 日。如果我们查看一下此时的气温资料就会发现,北京 2 月上旬平均气温为 仍然是河封地冻,哈尔滨的气温就更低了,为 放眼是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广州的气温却已高达 已经春暖花开,广州和哈尔滨两地气温相差 如果以“立春”时的日均温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 。由此不难看出。“立春”这样一个全国统一,而且每年都大体相同的日期,不能给出每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4)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到来的时候, 我国高空西风环流开始明显变弱。 然而在低空,我国广大地区却仍然受着冬季风的 控制,仅在华南才出现夏季风的活动。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明显的回升,降水也有 不同程度的些许增加,所以常言说“春雨贵如油”。此时天气的特点是多变。这种环流、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在各地的组合是很不一样的。 怎样的组合状态才算是春天呢 ?至今气象学上还没有给出一个简明的回答。因为气象要素 都是单项分别测定的。各种气象仪器虽能比较精密地测量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但对于 季节的迟早,尚无法直接表示出来。目前做到的,只是依据气温一项对季节进行划分, 通常的指标是,当气温回升到候均温 (五天为一侯 )10时。就认为春天到了。 (5)然而有人指出,决定季节的并不是气温、降水和风等单个的气象要素,应当寻 找更综合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有没有呢 ? (6)物候学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可以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乌兽虫鱼等动物 打听春天的消息。因为物候现象所反映的环境动态比较综合,即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气温, 还包括光照、降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共同作用于生物体的综合结果。而且它不仅反映当时 的环境条件,还反映着过去一个时期环境条件的积累。可以说它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 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7)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上,就是以“草木萌动”、 “蛰虫始振”等物候现象作为初 春到来的标志。而仲春时节就是 唐代诗人韩愈所谓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了。各种花草 之所以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春欲何去,何 处追寻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就发出了“常恨春 J 刁无觅处”的感慨。其实,只要我 们掌握它的规律。春天还是可以追寻的。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 向北行进,直到黑龙江沿岸。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又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 山走向 高山。 8文章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哪些途径询问春天的消息 ?(3 分 ) 9文中第 (3)段画线部分用北京、哈尔滨、广州三地二月上旬平均气温作比较,是为 了说明什么 ?(3 分 ) 10本文语言主要具有准确、生动两个特点,请从第 (7)段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中的 一个 特点。 (3 分 ) 11选出下列表述中 完全符合 文章内容的一项 ( )。 (3 分 ) A本文说明了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春天到来的规律,只能完全根据经验来感知。 B春天到来的时候,天气变化多端,因而各种气象仪器不能精密地测量出当时气象 要素的状态,也无法直接表现季节的迟早。 C物候现象能比较综合的反映环境的动态,是大 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 节的综合指标。 D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 是从山区进入平原,从低山走向高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16 题( 18 分) 界 河 (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 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 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 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 一条河。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 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 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 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 妙了!可 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 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 在地上。 12. 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3 分) 13. 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 3 分) 14. 试 概 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4 分) 15. 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分) 16. 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 分) “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来源 :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古诗文阅读 (共 6 小题,计 1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20 题( 12 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 “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 “君使服之于内 ,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 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 “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注释】 内:内宫。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国人尽 服 之 () 裂 其衣 ( ) 犹 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 ) 不 逾 月而国莫之服 ( )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句: 国人尽服之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之 黔之驴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乎众矣爱莲说 4 分) ( 1)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子借牛头马肉的比方告诉灵公什么道理?( 2 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21 22 题。( 4 分) 新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1. 根据诗中的具体 景物 ,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 2 分) 22.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 2 分) 三、 作文( 50 分) 50 分) 这世间给予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当岁月里那个天真的稚童成长为少年的我,站在时间的洪流里蓦然回首,才发现无论哪一种爱的方式,都镌刻着我们的拳挚之心。 请你以 “ 让我像这样爱你 ” 为题,写一篇 不少于 600 字的 作文。 答案 一、 1 B 2. C 3.( 1) 优雅 ;( 2) 一气呵成 4. (1) 顿失滔滔 (2) 山岛竦峙 (3)千里共婵娟 (4) 蒹葭苍苍 (5)月有阴晴圆缺 (6) 苟全性命于乱世 5. ( 1)人类是动物。( 1 分)( 2)只有 也( 1 分)( 3) B A. ( 1 分) 6水浒传 林冲 二、 7. (1)略 (1 分 ) ( 2)关爱孤寡老人,传承中华美德 ( 2 分) ( 3) B 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 C 关心孤寡老人的精神生活,陪他们聊天 ( 2 分) 三、(一) 8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物候学启示我们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鸟兽虫鱼等动物打听春天的消息。 (3 分 ) 9 “立春”不能给出每 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3 分 ) 10 “准确”的例子: “以我国来说”、 “就一个地方来说”,限定说明的范 围,可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的例子:“各种花草之所以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引用古诗,运用四字短语,语言生动活泼,典雅优美:“春天又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山走向高山。”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活泼。 (3 分 ) 11)c(3 分 ) (二) 12.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为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3 分) 13.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结尾出人意料, 陡生波澜 ,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 3 分) 14.热爱、向往自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战争有反感的情绪。机警、敏捷。( 4 分) 15.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衬托人物愉悦心情和善良人性,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 3 分) 结局不可能发生。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罪恶,便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第种结局可能发生。能表现人 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