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刻石文字.doc_第1页
汉碑刻石文字.doc_第2页
汉碑刻石文字.doc_第3页
汉碑刻石文字.doc_第4页
汉碑刻石文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汉碑刻石文字 中乙瑛碑制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碑原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西,现藏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无额,碑高198,宽92。文十八行,行四十字。是颂扬鲁相乙瑛的文章。 隶书乙瑛碑字方方正正,用笔能着重点划始末的跌宕顿挫,屈张引领谐趣,舒缓适中,线条匀适,张力丰满。在碑制规格已定的方位上,能充分发挥自身创作力运作字势。首先点的经营,上挑紧趋,很灵致,尤其是末笔点的书写,取汉简牍捺法,横翔捷出而不忌锋芒。捺法波折雁尾规范。撇法入笔回锋,收笔回致,某些出锋的笔触表现也是微露而已,蓄力充盈圆满。晋唐乃至后来为隶书者,多取法于此。隶书的书写在汉初形质始肇。观其用笔结字属生中熟,故有“生涩”感,是在由篆向隶的嬗变过程保存着朴纯的人文情态艺趣的结果。到东汉晚期隶书的书法己开始向正书演进,至晋唐故隶书规规于制法,属于熟中熟之法,又之人文风尚已舍朴诚意念而取用乎于巧饰,故其时隶书多姿媚纤巧或整饬过之,几不可赏。至宋以后人的书法在心意多有得,而朴茂的古趣就显得缺失许多了。 芗他君刻石制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一五四年),全称“芗他君石祠堂石柱题记。”石柱高120厘米,宽18厘米,三面刻画,一面刻字十三行(第十一、十二行空行),行三十五至四十五字不等。一九三四年山东东阿县西南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隶书芗他君刻石刻字的石面有竖格矩,横划平直,不宜于波磔外势变化,着重波磔内势微妙的蓄意,方可使其撇捺有丰富意味。碑文开始,书刻较讲究字距规格,至后操刀若笔,字势愈加密丽。从书写情趣过程的变化来看,刻工手水平也非平庸。从书与刻来讲,很有可能先有文稿,未书石,依次随手刻出。另外,就是先书后刻,但并不一定去尊重书者的的结字规范,刻工刀意占主导地位,是率意急就,自然自在。另外,此刻石书法有“摩崖三颂”意味,也有“郑固碑”意。水平还是很高的。所惜原石给用者所留格矩余地太小,假使将其广为摩崖书刻,也不会亚于“汉三颂”。又,在森严角度上讲,其更有超脱处,因为此石字法组合相当精谨,而意趣又很坦然大度。 孔君碣翁方纲考订为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一五五年),又名“孔少垂墓碣”,原在曲阜孔庙东庑,现藏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碣高149厘米,宽47厘米,文八行,行十五字。隶书孔君碣文字漫漶已不可卒读。辩析“孔君碣”所余字体清晰者,书势尚浑厚。 汉碑刻石文字大多外貌浑厚朴素,其所以如此,一是汉时上古古朴的民风尚存,二是自然及人为的漫漶磨泐所致。其扑朔迷离的外貌,给人以绵邈的历史距离感,已经美意化了的“大朴”,让人揣摸着去接受它美意的模糊。若我们延续性的按陈规审美的路子,在碑文的白字中去探求、去还原创作出墨书的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大具有同古和厚今之亲和力的。我们应在孔君碣模糊的文字上去发挥自家才情,使原始意味与当今意趣相互“漂移”,去寻求合于当代书法情绪的美意发扬。碑学一路“原始出土”的刻石量很大,然对其研究更应注重的是新出土的、未经磨泐的刻石文字;既不要让“模糊”的刻石文字“模糊”了自己的眼睛,也不要漠视新碑刻给我们易辩识的、准确到位的“真实性”的笔法和形式。礼器碑制于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亦称韩敕碑、修孔子庙器表。石原在山东曲阜孔庙,现藏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无额,碑高170厘米,宽79厘米,碑阳文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阴文三列,列十七行;左侧三列,列四行;右侧四行。 隶书。礼器碑书法令人神清气爽,意味触处超妙,自然清圆的精神焕发当在诸汉碑之上。历代对其评价之美妙语境,已经无以复加了。实际地讲,此碑线质细圆瘦动,波磔捷发,其用笔必迅捷。其起止处有丰美的装饰性,说明书写者有极高的造型能力和文艺修养,综合其质量可臻雅健清逸境界,故能郗视人力,睥睨自然之造化。其妙造变化取决于一己之胸罗物象,无复思索,任意性情,取舍自在,此碑最为奇约。其“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 ,不可端睨”,又“若祥云在空,万象仰曜”。注意,当不宜初学,宜展示于自己的起居处,时常观赏,养眼养心,蓄意待发方得正要。摹学此碑首先要有研习峻厚一格汉碑的基础,要有驾驭汉简牍、帛书的能力;要有综合性的高品位的修持。另外,清季翁方纲等认为,“此碑书手,应在七人左右”。我以为此是大谬误 语。观全碑变化,如一人书长篇巨制,若书者功夫好,法度强,才情平庸,可想其卷首尾变化绝不大。若才情卓越者,其胸臆初发,必有端正君子之态,愈书而愈泯灭其外形而彰显其情态,至天地入胸臆之际,才情勃发,纵横跌宕,驰骋不羁,虽一纸之书,前后也必有变化也。“礼器碑”阳、阴及侧,尤其可察的是两侧字体锋芒如新,细体味之,笔调情致在细节上很统一,当属一挥而就(如元赵孟頫小楷道德经一日书竞),岂是七人所能协调统一之作?若果如此,礼器碑将无所特出了。 许安国墓祠题记制于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高68、宽107厘米。第二石高68厘米,宽109厘米。石右二人首为身像,左刻十行462字,右刻一行28字。1980年出土于山东省嘉禅县满硐乡宋山村第三号古墓中。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隶书。许安国墓祠题记书法以率意之情,呈天真烂漫之趣。其石刻工于字法稔熟,以刀走石得出了自然的行书笔意效果。其长处在单刀冲切后,间或又补一刀修饰波磔。在刻画的双鱼旁有“阳遂富贵”,属先画双鱼,随手书写,然后刻制。另双鱼款刻与正文直接刻字相同,其结字倒显出其特殊性,部首亦有所变化,紧密结合的势态使文字中宫坚实,其余点划特出,下开北魏六朝楷书,更倾向南朝墓志一脉。此题记对于欲求楷法变法者讲,应多加参考,当能彰显字法散逸灵健的态势。 郑固碑制于东汉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全称“汉故郎中郑君之碑”。现藏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有圭形额,有穿。碑高196厘米,宽80厘米,碑阳存文十五行,行二十九字,另有右下角残石,存二十四字。 隶书。此碑在济宁文庙明堂东壁时,有清代学者黄易等艳称之“济宁汉碑室”,当颇叹古人重视古物远过今日也。郑固碑属于规整一路的汉碑,结字峻密,偏旁点划处理多取圆势,线条中部坚实,用笔峻朗,行笔末处方劲。清代学者很欣赏此碑,如杨守敬评之为“汉隶杰作,”康南海谓其“端整古秀,其碑侧纵肆,姿意尤远。”又以为“礼器之亚也”。清代所编隶辨也多参考此碑线条的中实感,字法、定势等等。然隶辨过于重视字的组字结构均整划一,了无生机,在今天来看就等同于美术字,不足为法。观清季至民国所编书法类“字典”多不可取法,何以言者?是因其所处时代的科技落后,汇制碑帖多以手工摹勒雕刻,故离异于原貌。不若今日“字典”汇制取“原作”之用电脑技术手段,而绝无毫发之疑。故碑帖当取反映字体原貌的、印制精良的去摹学。 张景碑制于东汉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全称“张景造土牛碑”。1958年河南南阳出土,现藏河南南阳市博物馆汉碑亭。无额,有两面方形碑穿。碑高125厘米,宽45厘米,文11行,行23字,计存二百二十九字。碑文记为张景修建永渠造土牛等事记。隶书。 张景碑出土较晚,没有经“古贤”眼鉴,当然也没有得到前人的美妙词赞。但此碑文书法发笔俊爽,结字平整,体貌扁阔而迭出俊秀雅逸之趣,。审读之际,因其无经磨泐而锋毫毕现,碑文保存的原始气息沁人心脾。另外,可以看出张景碑兼具着汉简牍隶书的某些特质,以及尹宙碑、史晨碑的朴素,朝侯小子碑的儒雅自度,闲适雍容的理法神态卓然同侪。封龙山颂制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为知县刘宝楠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访得,在运往城中文清书院的途中裂为二段,今已毁佚。无额,无穿,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文15行,行26字。隶书。 清杨守敬谓封龙山颂“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康有为评之“骏爽”。想前贤评碑,对合于已意者,多加捧扬,仅评当时发现的汉碑以气魄宏大著称者已然十数种,使人不敢虚矫附之。此碑文书法确实结体疏朗、体健神清,遒劲中有恣肆纵横的、豪迈不羁的气貌。我臆度之似用秃笔书写,且很轻松的轨之以法度。若能以高品质的经验弃其微末处的草率,当得沉稳干练之益 。再者,若能适度的处理好结体与篇章布白的疏密关系,想得到合于豪纵情调的作品,信不为难事。孔宙碑制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有额,圆首有穿,石在山东曲阜孔庙同文门东侧,现藏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文15行,行10至28字不等。碑阳十五行,行二十八字。碑阴题门生故吏名三列,上二列各二十一行,下列二十行。 。隶书。 孔宙碑,清杨守敬跋云:“波磔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翁方纲评之:“碑与碑阴出二手者,独是碑耳。然皆汉隶之最醇美者。”康有为谓其“孔宙碑阴笔意浑古,昔人以为蛰虫盘屈,深冬自卫,真善为譬者。”观是碑用笔,横向排宕,笔意古厚,势力旁出,大有逸势不可回还之妙。研学者最当注重其文字线质的硬朗坚劲,否则无劲力之飞动,自然不能高远。另外,我们对于合作的作品,首先宜先看其整体的情意是否相投,反映在篇章布白时更宜和谐,方为合和之作。此碑阳与碑阴的书法因不在一个平面上,水平不一,也无大妨。观其二者风格不同,碑阳书写者的艺术素质明显高于碑阴 ,识者自可分理之。其次,上述清季三人尚知尊重古人,那么护惜古人,不薄今人,更当是我辈担当之责任了。鲜于璜碑制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973年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公社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有圭形额,有穿。碑高242厘米,宽83厘米,碑阳文16行,行35字不等。碑阴文15行,行25字不等。隶书,有界格。 鲜于璜碑有稚拙趣,寓谐于庄,余每哑笑视之。是碑文字书刻,入手方劲,每每又欲以圆势化方硬,似到位又不到位,说正点又不正点。很好地演绎了朴拙趣味。也当是书工佳、刻手劣的一个例子。又将之比较于张迁碑的拙朴傻棱,鲜于璜碑则欲出秀意而愈显拙趣。于此忽想:假使鲜于璜碑与张迁碑同时出土,同时遭捶拓磨泐,那么鲜于璜碑在字口上,尤其是在有锐意的转折处,也当“圆滑”一些,可能效果是二者意趣更为相近。鲜于璜碑书法结构极其谨严,韵蓄华滋的内质又是张迁碑时或不及的。此碑下开魏晋六朝楷法先声,如晋之“二爨”及“王兴之墓志”等等,不一枚举。因余斋曾署“率真堂”,故每每哑笑于“鲜于璜,”真是趣味相投两难舍。刘熊碑制于东汉年代不详,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有碑阳。文23行,行32字。原石在河南延津县城内(汉酸枣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酸枣城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南宋洪适隶释等均有记载。石毁佚于明清之际。1915年顾燮光于延津县重新访得碑阴残石一块,今藏河南省延津县文化馆。 又有残石仅五六字略为可辨,存滑县文化馆。 隶书。刘熊碑书法疏淡秀润,有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杨守敬语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翁方纲又以“丰”字的书写与华山庙碑中“丰”字相同,故云此碑为蔡邕所书,并有“隶法实在华山之上”句。杨守敬谓其书法“纯浑沦,实为中郎之遗”。前人评碑多为“书斋臆定”式,又若杨守敬“望气”式的推断。用于书画赏识上,盲目攀附历史上的一些名家,动则谓之某某手笔,仅谓蔡邕书者,已有数碑。有时他们也不讳自家前说,或是忘了自家前说若华山碑,熹平石经残石及其它就有谓之蔡中郎书的几种说法,在他们的评鉴下蔡中郎书体面貌在我们面前就有了多种的变化。想想蔡中郎书法成功、成熟之后的作品,屡屡变风格,可能吗?若将上述几种碑版排列比较,可知前人论书随其类型,赋以已好,臆断讹误,不胜枚举,岂可不审而尽信前人。 华山庙碑制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全称“西岳华山庙碑”。旧在陕西华阳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22行,行38字。 有额。隶书。 华山庙碑,清朱彝尊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其实前贤评品,也倍极自家偏好。汉碑刻石中富新理异态者,是不胜枚举的,兼具朱氏所谓三种风貌者,可谓碑碑皆然,因为无论何碑,都首先要有立得住的大平整框架,这是一种基本的无特出性的能力,有此“大框架”再作字之形态局部变化,或强调去作意趣的追求、风格性的变化才成为可能。华山庙碑固然有些字势表现出多样性的变化,然若较之礼器碑、安阳残石以及曹全碑、尹宙牌、孔宙牌等等,其笔调还是有许多可推敲之处的。例如华山碑在撇笔的处理上流于迟滞,捺笔收笔时,用意剽削使字态失去古茂的情致而流于纤巧,很使人对其产生一些华而不实的感触。想前贤品艺动辄某某第一,很是江湖派作风。倘属偶一误导,也是情理之事吧! 衡方牌制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9月),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有额,有穿。原在山东汶上县西南十五里平原郭家楼前,1953年移存于泰安岱庙。碑高231厘米,宽145厘米。文23行,行36字,碑阴漫漶甚,只辨“南邵”等二列题名。 隶书。杨守敬云:“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康有为以“凝整”二字评之。 衡方牌以圆笔入手,力沉墨厚,古健丰腴。其突出的能力是能于宽阔强悍,方整浑朴中显露润泽气象。这个“润”字不知使多少书法里手败下阵来。敢于夸张,善于造势,又是此碑特出处。在布白上,大疏大密,挤按贴靠自然,发势逶延沉雄,极尽变化。对“衡方碑”的研学,首先要笔法精良,才能使点线起止聚散自如,笔致灵秀。其次是善于发墨,而精能于墨韵的协调。再其次,胆气要壮,只有具足胆气者,才能将字的间架书写阔达,才敢于抛舍陈腐的意趣,主观于自我情趣的追求。北齐人书法,颜真卿书法等憨态纯真,端方敦厚书风的受益之源,可溯于此,这仅仅是一种风格上的比类臆见,因北齐、北魏书法风格可在美学上专门作独立篇章的研究,颜真卿书法广大的讲不仅受上述所有碑刻、也受更广泛的民俗文字书写习惯和结字的影响。故看前贤与今人能书而成名者,论其源学,当绝非一碑二式所可左右,明之。张寿碑制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9年),全称“汉故竹邑侯相张君之碑”。石在山东诸城孔庙,于明代时被截作碑趺,仅存上部,碑残高96厘米,宽125厘米。文存上截16行,行14、5字不等,中凿孔处占10行,行4字,凡坏40字。 其全文由隶释补正。隶书。杨守敬语其“开北魏楷书先路,要自古雅”。清邓石如居粤中与人论书时,有谓汉隶古朴雄奇,以“张寿碑”为最。邓石如“三十年专学此碑,日日临写,始略得趣”。所谓得趣,具体例证是其起笔即作睥睨千秋,气横八极之意势,以平实铺锋毫,撇捺亦平铺健收,省去了许许多多繁褥的细节,于朴素简质中富足遒劲雄奇。可见,能以平实出格者,非纤巧者可攀拟。也揭示了用笔发墨虽倡平实,也须灵活运用笔锋使转的起伏力度,在有意无意时均能将线条的“涩度”保存在视觉中,体现于纸素间。此是强调用墨,说明用墨能力的低能或高卓至关重要。 史晨碑制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因其为双面刻文又称“史晨前后碑”。碑高208厘米,宽85厘米,无额。前碑文17行,行36字。后碑文14行,行36字。现藏曲阜孔庙东庑。清方朔评“史晨碑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法度皆备”。史晨碑端庄典雅,结体巧妙在于方正中藏变化,是汉隶向正书嬗变衍过程中成熟的、正宗的代表作。观历代大家书画作品,俱乎笔墨精良,而画面趣味倡导温醇平实,而总体之布白于平淡自然中突出个性,如赵子昂,董其昌等。至于笔墨纵横挥运不羁者,如明徐渭、倪元璐、王铎等人的作品,细体味其笔墨所呈现出的依然是温醇平实的意态,很使人折服。有鉴于此,当今书法创作强调用笔、强调画面的刺激性,强调展览的“现代性”效果,实质的追求是效益性,诚属是悖离了书法原本意义的东西,浮气躁动使人不安。书法应是先“书”,即致学识于端正平实的文化背景。后“法”即笔法、墨法及布白,广大之后而能造意耳。愿我们重视一下平实,平实寓变化,变化寓平实。能于平正朴实中得变化,洵为大家手笔。肥致碑制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碑高98厘米,宽48厘米。碑首刻隶书6行,计18字。有界格。碑文19行,满行29字。1991年7月出土于河南偃师县南蔡庄村一座多室砖砌的东汉墓中。现存河南偃师市博物馆。隶书。 明代于行草大辟意境,清代于篆隶独得心源。我骤见“肥致碑”,恍惚间以为是金农,郑谷口等人集体创造的结晶,高情卓致,心意独造,在汉隶中别具一格,属卓异之作。“肥致”若方外之士,在清标自度中又漾溢者儒雅。汉碑石书刻由于身份和功用场所的不一,故变化较大。一般的讲,大的场所或身阶高的人物,在用石和文字造像上相对方整严肃,但也易于抑制书刻者的个性化发挥。反之则易于发挥个性,如“型徒墓砖”一类刻字,则于书刻人员较杂,天姿秉赋不一,故墓砖刻画一整与奔放等各类风格差别很大。有些虽属随意刻画,但因时代风气缚之,古拙恣肆,奇趣盎然,时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墓砖都应当视为墓志。很工整的汉碑是打基础的好范本,然若只注重其横竖规矩、工整,最易使人精神麻痹,往往久写之,仍只有架子,无神气。对此碑我以为要很认真地体会其用笔起止的细节,注重工整中有变化,而变化是由情调来细节组织的。先有有意思的情调,才能于工整中求得变化。 夏承碑制于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6月),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碑高268厘米,宽128厘米。文13行。行30字。有额,有穿。宋元祜治河时出,在河北永年,久佚。然传世所见皆重刻本。隶书。 夏承碑大量参用古籀篆,汉缪篆法结字,追求笔饰奇丽。清王澍谓之:“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沈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王氏之说切中其利弊。然此碑骨气洞达,精彩飞动恰恰又是建立在古厚沈着基础上的奇妙,只是此碑精彩,后人不能学得精彩罢了。故明清诸家大为感喟“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以余阅有感喟于此者,其书法多在精神上不能抽拔,其笔致多存文弱之弊。即使学之而得大道的“隶书仙手”郑谷口,也不免于意趣略堕。窃想若得有较强造型能力而具大力折叠用笔使转者,能以劲健爽朗的用笔,发以重墨渲染情势,可意度,当优于前人学者?然笔与墨必须纯粹,必须精良。另外,对于摹刻本的态度,我以为只要是保留其发生时代的面貌特征的、不流俗的本子,都可参法。比如“兰亭序帖”无论你如何争论,它在历史文献中均一致认为是摹本,想想它不是王羲之亲手写的,你再去争论有点颟顸。我认为其可研讨的是在中国书体流变中这种书体可否出现?但“兰亭序帖”中透出的唐人流俗的气味是显见的,其格不若“唐人集字圣教序”和“半截碑”。无论如何它都是初学者入手的较好范本,虽然它的多种摹本在细节和布白上各有不同,也没有影响到其传播和广大的追随者。如是说夏承碑亦然。评汉碑刻石文字 下孔彪碑制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7月),全称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碑高343厘米,宽115厘米。文18行,行45字。圭首,有额,有穿。在山东曲阜孔庙左庑,现藏山东省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隶书。清孙承泽跋孔彪碑云:“书法娟美,开锺元常法门矣”。杨守敬云:“碑字最小,亦剥落最甚,然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当为颜鲁公所祖”。康南海评其字势和浑古的意味如张寿碑。孔彪碑善于蓄势,讲究中部以虚为实,以夸张的点划平衡字的结构关系,使字势于紧促中显密丽,故而审读其时,秀润飘逸的形态能撞入君之心目中。其布局大块留白,汉隶碑刻书法中,具计白当黑之妙趣者,莫过此碑。 杨耿伯铭年代不详,全称“汉杨耿伯画像石墓门题记”。出土于1980年在四川省成都郫县太平乡的一座东汉晚期砖室墓,是石门两扇上的题字。原石藏四川省博物馆。墓门高165,宽70米。文13行,首行5字,余皆4字。 隶书。杨耿伯铭书法写意性很强,是属用笔“振迅型”。结字短促,笔短意长,是有完整序列布局的、有墨沈淋漓感的、浑朴又能端持的佳作。其节奏韵律感,很符合现代审美意趣。 有感于杨耿伯墓门题书法的写意性,我感想到写意性应分为:用笔的写意性,结字的写意性,谋篇布局的写意性。用笔的写意性可分为:平缓型和振迅型。结字的写意性可分:规整的大结构,以点划出情趣。不规整的大结构,以点划去规整、平衡细节情趣。篇章布白的写意性可分为:以墨韵去平衡跌宕性用笔结字者。以单字的写意情调,统诸大空白布局的写意。以字数密集化,或大小字互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打破规整化的行竖结构的写意。此三项书法写意标准的提出,是我一九九0论二王书法一文中有感而发的。对书法写意美的探讨,当有实在的实践意义。 郙阁颂制于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全称“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在四川略阳西北栈道崖壁上,为摩崖石刻。高261厘米,宽182厘米。文19行,行27字。旧闻已毁,余曾偶过访之,其地专业人员指示之,尚存,因其居高,不可详观。隶书。 清万经分隶偶评汉魏笔考评郙阁颂:“字样仿佛夏承,而险怪特甚,相其下笔粗钝,酷似村学堂五六岁小儿描砂所作”。依我详参拓本字样,其字书法将顽皮的趣味规于方整中,稚拙可爱。当初制时线条结字应属匀称适当的茂密,必不过于粗壮乃至险怪,由风化之故,障了万经的视见。现在看郙阁颂的粗壮的确很突出,从美意角度看当属大拙大朴大意趣的表现,非大智慧者,莫为;非大智慧之赏鉴者,莫读。此之可谓书者、赏识而令勒石者、刻者,皆大智慧人。从今天角度分析,其很适合当今所谓前卫性的书法去解析单字,去搞大效果的创作。但是,确也有粗笨憨傻之面像。对其取舍当否,就看学之者的本事吧。 鲁峻碑制于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2年),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现藏山东济宁市博物馆。圭形,有额,有穿,高289厘米,宽149厘米。文17行,行32字,碑阴2列,列各21行。隶书,。鲁峻碑体格茂伟,其丰腴润泽的情态溢于言表,属壮伟的美男子形象,也是在汉碑中能让人刮目相看之处。清万经评之“字体方整匀净,凡勒笔、磔笔,挑起处极丰肥,开元诸家似效其体”。学此碑可增朴茂壮伟的气息。然也易学之不当而致浓肥。唐明皇及徐浩辈即肥浓乖腻,丈夫气安在哉? 杨淮表记制于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全称“汉司隶校尉从事下邳相弼表记”。 在陕西省褒城县石门西崖壁上(今陕西勉县),为摩崖石刻。今藏陕西省汉中博物馆。高270厘米,宽71厘米。文7行,行25、27字不等。隶书。 宋娄机汉隶字原云:“宋绍兴(11311162)中始出”,只能讲是宋绍兴时期刚认识到杨淮表记的文献和艺术价值。杨淮表记雄峙而能纵横飞扬,清健而以朴茂特出。研读摹学之际,主导以笔狠墨浓发势,得圆浑高古的形象。千万勿用轻松潇洒的状貌写意之,否则必落入闺妇发怨的情调。其轻松散逸的外表下是隐忍着刚毅的内核,在有坚实创作和修为的基础上,去感受它结字的松动松活,横划的一意发放,竖划促止与放纵的适度。杨淮表记的意态在野逸雅正之间,具有石门颂朴茂的自然生动,而爽朗高出。兼西狭颂内敛端持的特质,而润泽过之,诚可谓汉隶之上上作品。 娄寿碑制于东汉熹三年(公元174年),全称“汉玄儒先生娄寿碑”。石在湖北襄阳寿墓之侧。石久佚,传世多翻刻本。文13行,行25字。隶书。娄寿碑是汉隶碑刻的重镇之一。杨守敬平碑记:“或以之比礼器、曹全,谓之三绝”。康有为谓之“与礼器、张迁丰茂相似”。王澍语之“与韩仁铭正似,已开唐隶之先,待出唐人手时,结构更为精密耳。”三人述评中,以王氏更为精当,尤其是精密二字,直探中国书体嬗变之法门。从结构与意趣构筑关系上看,谨严的字形多宜于严正学习,而疏于笔墨情调的渲染。 对宽绰而有松动感的结字,不强调单字平正的,紧密的形态结构,容易在用笔时充分焕发笔情,启动墨韵,可着重于自然情调的重建。娄寿碑字体结构不拘于长短狭阔,一意于笔墨发挥,故能首取丰茂。比较而言,其兼有孔器碑点画恣意、秀的一点特征,有曹全碑娟美的一些影子。这不过是前人在一定座标上的感言。汉隶随取一种,均有蕴藏多种情味的基调,实为文字本体结构所致,杨守敬所谓“三绝”应是他多样情意的流露。 从广义上看,几种常见的评语套至每个碑上,均有一碑蕴藏多种情味的性质,均有适应感。熹平石经残石制于东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石旧在洛阳太学门前,几经徙乱,荡佚无存。自民国十一年(1922年),徐森玉、马叔平于洛阳太学旧址发现汉刻石残经,以后十余年,出上达百余石之多。为关中于右任,潢川吴氏,白坚,北京图书馆所得。以白坚所收之品最多且精,惜后全数归日本书道搏物馆。于右任藏周易一石,存四百五十余字,现存西安碑林。石经系官方校正五经文字刻石。 熹平石经残石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嘉平四年(公元175年)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前,未名书写者何人。而在后汉书蔡邕传谓蔡氏认为古经籍因年代久远,俗儒穿凿,文字多有谬误,贻误后学。就同志者堂溪典,杨赐,张训,韩说等人上奏汉灵帝,准奏。蔡氏书丹于碑。然就目 前所见熹平石经多石,其字体虽说是同属方正,而工与拙、朴与巧攸然经纬相分,很难说其为一人书法。 此碑是否为蔡中郎一人所书,均无关我等事,因为前人评定,鉴赏古艺术品遗存时,有时是很善于穿凿附会的。所须明白的是熹平石经虽说工整简净,极宜学摹,而生气少存,给人冰凉凉的感觉。宛如当今之印刷用字,生气乎!生气乎!学之者,当焕发其朴纯生气耶。 尹宙碑制于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全称汉豫州从事尹宙碑。现藏县第二中学。有额,有穿,高260厘米,宽95厘米。文14行,满行27字。隶书。元皇庆元年(1312)鄢陵县达鲁花赤修孔庙寻求石材,于洧川发现,移至孔庙,碑阴有元皇庆三年题跋。未几,又没入土中。明万历中(15731619)因洧水泛涨,岸崩而石复出,重置于孔庙。康有为评语“风华艳逸,汉分中妙品。”尹宙碑用笔结字转折圆健,几类楷法,虽是“冲和有度”,然撇捺以侧锋取媚,汉隶朴纯正格略失。唐人隶书多其类型,但唐隶紧密而不能宽绰松活。不松活,笔墨不能恣情,笔致不宜发扬,朴纯不易彰显。 颜威山题记题记1941年发现,刻于四川乐山萧坝东汉崖墓,具体年代不详。“颜威山”系墓主姓名,其生平不可考。 颜威山题记书法情势若汉封龙山颂而无大特出。若硬合其气势宏大于封龙山,只可讲其字少,便于放纵笔墨,再加之字序无横列参照,人们将视焦聚于纵深,故有宏大之冠。曹全碑制于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5年)十月,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明万历初于陕西省郃阳县旧城出土。1956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文20行,行45字,碑阴五列,一至七行不等。隶书。 曹全碑为汉隶重镇之一,清万经评之“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康有为评之“秀韵则有曹全”是碑有意将波磔纵横逸出,故能飞动,其无束缚也缘于此。其不驰骤,是因结字谨严,点画沉着,笔墨洁净利落。所以研习曹全要清心静虑,有窗明几净、雅洁的环境,加之笔墨精良,方能神清气爽。我意味其是寓静于动,静为动之备。静极实为动酣的结果。 缘此一念,提笔生以出流畅飘逸,绢秀劲挺的隶书,也非难得。 张迁碑制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在山东泰安岱庙。高314厘米,宽106厘米。碑阳文15行,行42字,碑阴3、12列,列19字,下列3行。 隶书。张迁碑在汉隶碑刻中是方笔的代表作,声名颇为显著。在结字上有其幽默感,线条稚朴,加之使刀运笔方折,字势方正,已开魏晋时代正书风气。但“张迁碑”最突出也是最隐晦的弱点是用笔方法不可寻觅,使人们在学习和观赏时,只能按篆书笔法起讫。它的用笔法湮灭的责任在于刻石工匠。细细察阅,张迁碑刻工将字的起端、转折处,以及收笔的末端,给凿得齐整整的,虽然它确实属方笔折带,寓方致圆一格,但观感亦不大爽。从客观上讲,篆法写隶书在线质上会高古些,但对张迁碑来讲,就不正常了,以之揣味张迁碑字法,于方正朴茂中颇见点划组合的随意性、趣味性,即其点画是讲求细节的,这是篆书笔法的单调性所不能予以充分表现的。张迁碑不激不厉,循规蹈矩,是中庸型,属典雅不失古意的范例。学之时不妨参考一下曹全碑,以求得用笔流畅利落,再加“耿勋碑”、“郙阁颂”以丰富字势的雄恃意味。 朝侯小子残碑年代不详。清宣统三年(1911)出土于长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碑残仅存下截,有界格,拓本高66厘米,宽68厘米。碑阳文15行,行8、15字。 隶书。朝侯小子残碑的书法于界格内书写,故布白匀停。总体风貌清峻雅致,于书于刻皆精美卓然。在波磔的处理上是去平缓平舒的拓展,用笔清劲,结字偏于扁横,风貌朴实文秀,仪度静谧安详。其趣味在“孔宙”、“张景”之间。此碑虽说清劲可喜,然时或有文弱的一现,其因是组合用线的对比度小,用力较为平均的缘故。“平” 字在书画的创作中,尤其是整体观感上是必须认真体味斟酌的。我这里讲的“平”,是技术上的“平”,一是费力不讨好,二是构图方面欠考虑。再严肃点讲,是你造境能力弱的体现,要么是才情,或言是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不足,此当深虑之。尚府君碑年代不详,全称“汉甘陵相尚博碑”。1922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张羊村北魏皇家陵墓中。此碑为纵裂为三块,以其中两块做封墓门的条石。有穿,有额。一块高145厘米、宽24厘米,5行,行29字。一块高162厘米,宽26厘米,文6行,行30字。现存河南博物院。隶书。 汉甘陵相尚府君碑书法属东汉晚期风味。在东汉末,汉隶用笔和结字体势己经高度成熟,已经快速的向楷书嬗变了。由熹平石经为代表性的汉末隶书,从艺术角度上讲已然备极工整而少情趣玩味,甚至趋于僵化。尚府君碑结字在横向排宕中,时或出格一点,竖划纵向时或特出一点,使单字结构在部首或偏旁上存在有错落感,较诸“熹平石经”等刻石,是属较富于感性情趣的作品。 建宁残碑制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全称“曹椽史等字刻石”。1921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穿,上下皆残,存7行,约计20余字。拓本高55厘米,宽48厘米。隶书。建宁残碑结字方严,波磔不给于奋发,笔笔不苟,线条匀净,精劲喜人!在汉隶碑刻书法中是少见的。 研学者必致汉隶通会之际,以此来抽拔线条的属性,即使字法不工,若使线质过人,也当出格。另外,六朝隋唐的隶书墓志也多有此字样,是有其用笔意思而无其散怀朴茂的情志,字势也欠雄健爽朗的气派。元孙残碑年代不详。高40厘米,宽10厘米,文3行,可识者不足20字,嘉庆三年(1798)徐方访见于河南安阳丰乐镇西门豹祠。安阳残石之一,现藏河南安阳博物馆。隶书。清人郭尚先评其“最为雍雅,安阳残石以此为冠”。 细审此石书法平静安详,笔致温和,儒雅情态毕显。清季碑学大兴之际,众人搜访研学汉魏碑刻致力甚勤,且有重大创作收获。然隶书创作有儒雅情态者,有缓有涩而且寓于圆融的线质的作品极为少见。有之者,倘见上海大画家唐云藏金农隶书王秀一册,得其大概。 刘君刻石年代不详。一石高40厘米,宽27厘米,文6行,计16字。一石高39厘米,宽32厘米,文4行,计20字。此碑为安阳四残石之一。嘉庆三年(1798)徐方访见于河南安阳丰乐镇西门豹祠。现藏安阳博物馆。隶书。 刘君刻石基本上属于方正爽快一格,好在并不一定精谨,反到是于宽松的结字框架中,有短促与扬长之笔的组合。有幽默感,即拙拙的点画,爽爽的用笔,时或回眸一嫣,时或否去一点谨严。洪亮吉语“隶法古劲朴厚,诚堪珍玩”。郭尚先所谓“其书清穆有韵”在于谋篇清疏朗阔,孰可参法。群臣上寿刻石制于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亦称“赵王摩崖刻石”。文一1行,计15字。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杨兆璜发现于河北永年县西南七十里猪山,失藏。此石为汉赵王遂的属下为他献寿的刻石。篆书。清陆增祥语“以笔势审之,似与秦篆差异”。康有为评之“体皆方扁,笔益茂密”。现在看与秦汉权量诏版等文字相通,与汉印文理同,或可俚谓之开“汉缪篆”先河。汉代篆书已将秦篆圆笔长结体,逐渐演变为用笔方圆并存,使转以方为圆,向隶法转换。群臣上寿刻石现存发现汉篆中最早者,用笔圆而转折方,与秦汉古隶相融洽,书法古拙自然,仪态朴茂雄深。由此可窥篆隶间嬗变的端倪。该刻石书法不甚工整,趋于写意性。其字划丰满,居中首尾一行书竟,篆与隶法用笔结字组势之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